永昌道遗迹
永昌道遗迹
永昌道遗迹,是中国古道历史上有名的“蜀身毒道”之咽喉重要部分,又被称为博南古道。
永昌古道概述
永昌古道是中国古道历史上有名的“蜀身毒道”之咽喉重要部分。也是在中国境内的最西段。永昌路东段因途经永平博南山,又称博南古道;其西段路经滇越(今腾冲市),故又称滇越道。永昌道起于澜沧江上的兰津古渡,以霁虹桥与博南古道相接,从保山市往西通往腾冲,横隔着奔流湍急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及穹然高耸的高黎贡山。此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已开发,始于川成都,北与中原相联,南分东西两道:西道沿“牦牛道”而行,经雅安市汉源县越西县西昌市会理市攀枝花市大姚县而至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东道经乐山市犍为县、宜宾、盐津县大关县、昭道、赫章县宣威市、曲靖、昆明市、楚雄而抵大理。两道汇合后经保山、腾冲、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缅甸印度。沿古道散布着的古城遗址、古关隘、古桥梁、驿站、古代军事通讯设施、战场遗迹、村落遗迹,为高黎贡山古道考查、旅游注入了博大深的文化内涵。
永昌古道景观
永昌道东段的博南山道,是由今漾濞彝族自治县过顺濞桥,进入今永平县境的黄连铺,登叫狗山,经老北斗铺、万松巷、杉松哨、梅花铺至永平县城,然后从西南方向行进,到桃源铺,上博南山,经铁厂、花桥,过永国寺梁子,下杉阳镇,再由西山寺、湾子,上江顶寺,过雾虹桥进入保山县。南山道由东到西横贯永平县境,全长100公里,叫狗山和博南山两段现存有石砌路面约扔公里,路宽2-2.5米,土路面宽3-4米不等,石路面有深达15厘米的马蹄踏印。博南山海拔2704米,山高林密,箐深路陡,是古道上最难通行的一段,也是工程浩大的一段。博南山道沿途还有永国寺、金浪巅神祠、土堆古墓群、凤鸣桥、江顶寺门楼等遗址,均与古道列为重点文物保护范围。
水寨段
水寨段是永昌道最为精彩之处,有我国最古老的泸定桥――霁虹桥,有平坡铺遗址,还有险峻的梯云路。水寨段自澜沧江边至长湾,长约10公里;原设平坡铺、山达铺、水寨铺等驿站,现存的平坡铺小街宽3米,长50米,两端有券洞、街门等遗迹。平坡紧贴在陡峻的罗氓山腹,名虽称“平”,其实仍是坡,不过坡度稍缓而已。由平坡西上罗氓山至水寨,山腰水石坎长三四公里的路段系就悬崖峭壁开凿而成,两山夹峙,一径陡绝,崎烟回环,500级台阶犹如天梯,故称“梯云路”。下坡的第一段,称“倒马坎”,据说是因山路陡险,“马蹄高下处,一步一心惊”,跋涉艰难而得名。沿途螺径迂回,蹬道盘空,时间一久,由于长年累月马踏人行,青石阶上留下一个个深深的蹄印,有的达13厘米深。这些蹄印像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古道悠入漫长的岁月。3个半世纪前,徐霞客途经这里,曾写道:“路从广叠蹬夹缝间,或西域北,曲折上脐甚峻;两崖夹石如劈,中垂一窗,水捣石而下,蹬依壁而上,人若破壁们天,水若争道跃额,两不相逊者。夹中古木参霄,枝悬蹬,水声石色,冷人心骨。”这段古道的奇险,至今仍旧。
达古永
腾冲市西行,经毛家营、板桥,即可到达古永,清代曾于此设比关稍小的古永隘。古永原名“古勇”,意为“古道勇行”,位于腾冲县北部的大西山以西、欢喜坡以北、琅岈山西南的纵谷中。它西起野牛坡,经风吹诬口、葫芦地头、石城山口至琅岈山头,各处都与缅甸相连。这里峭石林立,远望去像一座石垒小城。古永河、三岔河、黑泥塘河流汇成榔江,再注入大盈江。横跨摈榔江的猴桥,素有“滇缅锁喉”之称,是鹰,冲通往缅甸的重要津梁。猴桥原为藤桥,只容;一人通行,人行其上,颠簇摇摆,犹如舟行,故俗称“浪桥”。江面上也曾有过独桥,行人要像猴子一样攀援而过,故称“猴桥”。
位于古道西端芒宽乡的烫习;是一座保存完好、坚固秀丽的泸定桥,建于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利用江心礁石为,架设为东西两段,东段由15根铁链组成,桥面宽3.1米;西段由12根铁链组成,桥面宽2.8米,全桥总长162.5米,桥头关楼为穿斗式木结构飞檐建筑。
位于潞江坝红旗桥上游2公里,兴建于清爱新觉罗·旻宁十年(公元1830年),九年后(公元1839年)落成。“桥墩系就江心大石复以巨石垒之,周围广40余丈,围以墙。两岸以铁索贯于中。墩高52丈,悬空飞渡。南北两岸各建以亭,中铺以木板,左右翼以栏干。”遗留桥墩和两岸亭台仍就气势磅礴,是现有古代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上最大的一座泸定桥遗址。
龙川江桥
位于腾冲上营乡桥街的高黎贡山西麓,横跨龙川江东西,桥为悬吊式铁索桥,西构于危崖峭壁,东筑于平衍田畴。桥东岸有引桥和桥台,桥孔为面石结构,宽6乃米,引桥长10米,直连桥台。桥身跨径52米,宽23米,承重底索33根,两侧扶拦索各3根。龙川江桥自元朝以来,一直是永昌古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保腾公路开通后,龙川江桥仍是两岸各族人民来往的重要通道。
古道上的镇夷关石桥,位于腾冲市清水乡镇夷关村旁,横跨大盈江之上,建于清康熙帝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是腾冲到缅甸驿道上保存完好的石桥。
相关历史
保山市在古代称为哀牢夷,以相对发达的农耕文明著称于世,尤其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的纺织技术水平很高。诸多典籍并载永昌“宜五谷蚕桑”,“知染彩文秀”,所产“桐华布”质地“柔如丝”且“洁白不受垢污”;“兰干细布”(苎麻精纺织物)“文如绫锦”,均为当时的出口名牌产品。《史记》所载张骞明夏(今阿富汗)看到的“蜀布”,据史家考证即为古代四川省所产丝绸及哀牢山地所产“桐华布”、“兰干细布”的统称。至迟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地商贾便赶着马帮,循着云水迢迢的崎岖山道“度博南,越兰津”,与哀牢及缅印商人从事“边境贸易”;这样,中土的纺织品与缅甸印度的黄金、“光珠”(宝石)等商品就使中国与外部世界结成了相对稳定的“进出口”关系。而随着商品贸易的日趋繁盛以及由此奠定的国际通商城市这一历史地位的日趋突出,外籍商人还由“行商”变为“坐商”――《华阳国志》载永昌有骠国人和印度人,他们都是来此经商的外国侨民,作为永昌人口构成中的“少数民族”成分,有的可能还入了永昌“郡籍”。
西汉刘彻至东汉初,中央王朝一直在全力打通和控制永昌道。武帝元狩元年(公元 前122年)在打通西去身毒(今 印度)的道路时,曾被滇西的 "昆明市"人、"宿"人狙挠,末取得 成果。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又遣郭昌击昆明人,无功而还。至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汉已在洱海以西设不韦(今施甸县)、 �唐(今保山)、邪龙(今巍山、漾濞)等县,初步打通了博南山道。到东刘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部族内附,汉于其地设哀牢铃腾冲、龙陵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博南(今永平)2县,加上云南省(今祥云、弥渡县)、邪龙、叶榆(今洱源、剑川、鹤庆)、比苏(今云龙、兰坪)、 �唐、不韦,设永昌郡,全面打通了永昌道。当时有民俗音乐说:"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度兰仓,为它人。"永昌郡成为蜀身毒道的要冲。
唐宋时期,云南先后兴起了南诏大理白族自治州两个地方民族政权,但传统的对外经济交流并未停顿,而且还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永昌(保山市)仍然是千里古道上最重要的对外通商城市,云南及中原地区通过永昌古道与南亚乃至欧洲的商贸活动十分活跃,且“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
元代,蒙古王国在定鼎中原之前先灭大理,云南省缅甸联系更加紧密,永昌道上商贾往来愈显频繁。著名游行家马可·波罗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一来到“大汗版图”的“卡丹丹省省会永昌”便发现,在这个商贾如云的“西南一大都会”里,人们“以黄金作通用货币,以重量作计算单位。也有用贝壳的”,而这里的金价很低:五盎司银子就能兑换一盎司金子,“所以输入银子到这里的商人,获得了巨大的利润”――这就是说,当时的保山已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金融市场,并有许多人因从事货币的炒作而发了大财。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经济尤其是手工业迅猛发展,产品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对外贸易的品种和规模随之扩大,丝织品、铜铁锣锅、布匹、瓷器、烟、茶等物大量输入云南省,极大地刺激了云南手工业纺织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输出项目已不限于普通商品,特殊的商品――劳务及技术输出也呈一时之盛:大批开采玉石、宝石的技术工人“走夷方”,使缅甸玉石、宝石产量激增,并使永昌道很快成了一条“玉石路”、“宝井路”。宫廷采买官、镇守太监纷至沓来,专买乃至专索玉石、宝石;雄商大贾亦云集保山市腾冲市。商品交易量的剧增带来了原始运输业――马帮的崛起。据有关资料记载,有的大商队以三四百头驮牛或两三千匹骡马的规模往返于“蜀身毒道”上,运送各类进出口商品而拥有数十上百匹骡马的中小型马帮更是你来我往,铃声不绝……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永昌古道概述
永昌古道景观
相关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