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
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
泥塑,民间俗称“彩塑”“泥玩”。用黏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中原地区古老而常见的民间艺术之一。
中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朝,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的代表。清朝时,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张明山”、陕西凤翔区、河北白沟、山东高密市浚县淮阳区以及北京。泥塑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区,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
命名
泥塑,即用黏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中原地区古老而常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民间俗称“彩塑”“泥玩”。
历史沿革
中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到了唐朝,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的代表。他塑的彩塑像,陈列于市中,人们从背面就能认出。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东京汴梁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
清朝时,每逢山集,庙会都有卖泥玩具的,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可见当时泥玩具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张明山”、陕西凤翔区、河北白沟、山东高密市、河南浚县淮阳区以及北京。
凤翔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经考证专家们认为,其彩绘纹饰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所不同。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原地区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泥塑内容有人物、动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作,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其制作方法简便易行,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坯晾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大放光采。成为陕西的旅游纪念品之一。1998年6月访华的原美国总统威廉·克林顿夫妇也来观看了这绝活儿;世界儿童组织负责人得到彩绘泥塑,称泥塑是为孩子们制作的最好礼物。来陕的旅游客人总要带几件回家作以纪念。
分布地区
泥塑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区,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
凤翔泥塑
凤翔泥塑分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共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等。工艺程序为制模、纸筋、入泥、脱胎、挂粉、勾线、彩绘和涂漆。制作工艺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泥塑色彩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笔法涂染,对比强烈。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凤翔泥塑的众多传统优秀作品都得以创新发展,尤为典型的当数虎的形象。“挂虎”属挂片类,虎头暴额突睛,传统的制作色彩强烈鲜艳,双眉为两条相对的鱼,鼻子为人祖,鼻子中插着3个火红的辣椒。艺人解释,民间渲染虎的厉害,借之寓意妇女的泼辣。虎头上的“王”字为牡丹所替代,象征富贵。虎面其他纹饰多为五谷、花草、蔬果的结合,反映了自然界生生不息、开花结果的永恒规律。“坐虎”前腿立后腿坐,形态夸张,面部颇显威严,但不失神韵。躯体上绘以莲花、牡丹等纹饰,富观赏性。当地风俗,每逢小孩满月、百日、周岁,亲友们通常以“坐虎”相赠,置于炕头,以表达他们对小孩能够长命、富贵的祝福。
凤翔泥塑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因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我国发行的生肖邮票中,2002年壬午年“马”图案和2003年癸未年“羊”图案,以凤翔泥塑为主要图案。2006年5月20日,凤翔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泥塑猪又被选为中国邮政贺年有奖信封的票面图案。凤翔泥塑与邮政结缘被联合国誉为“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凤翔区文化馆获得“凤翔泥塑”保护单位资格。
玉田泥塑
玉田县因古人种玉的传说而得名,它位于河北省东部,地处燕山余脉南麓,正当京、津、唐之间。玉田泥塑以历史人物、神话故事、田园动物等为题材,用泥土捏塑形象,经彩绘后成为泥埙,供少儿把玩。20世纪60年代初,玉田民间泥塑正处于繁衍流传的成熟、兴盛期,集市上泥塑摊点长达一华里,形成了泥人一条街,来往于京、津、东北等地的商贩争相购买。
1987年2月,吴玉成和刘广田在河北广播电视台现场表演,1990年,刘广田的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展出,受到专家肯定。刘广田的代表作《小狮子戏绣球》和吴玉成的代表作《骑毛驴走娘家》分别入选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玉田泥塑誉满京城。2005年,王振锋、王辉成立玉田泥塑崭新团体—玉田泥人王工作室,以“继承传统,融入现代,展示民俗,点缀生活”为宗旨,继承民间传统、发展民间工艺、增加生活情趣。
聂家庄泥塑
聂家庄泥塑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据传源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清代康熙年间,聂家庄的艺人们在“锅子花”的基础上创制出泥娃娃、禽、兽、鱼等泥塑品种,以供民俗活动使用、家庭观赏和儿童玩耍。爱新觉罗·颙琰年间,聂家庄泥塑进入成熟期,塑出的作品形象完美,声色并茂。如今,泥老虎是聂家庄泥塑的主要代表。2008年,聂家庄泥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泥塑
敦煌雕塑在制作上分泥塑和彩绘两个过程,所以又称彩塑。泥塑阶段除几个唐朝巨佛为石胎泥塑外,一般都是用木头作身架,用谷草、芦苇或芨芨草捆扎,用草泥粗塑,纸浆泥或棉花泥精塑,塑造完毕后上色即完工。学习制作木骨泥塑,为泥塑绘制色彩,体验传统技艺,了解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2023年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文博学馆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深挖敦煌文脉,以培养综合素质为导向,以敦煌地域文化为载体,通过教、学、做合一理念,策划开发了书画、泥塑、陶艺、非遗四大类型的研学课程。
技艺特点
制作工艺
在塑像开始前,先要制作木制的“神桩”,选用质地较为坚硬的榆木,按照所塑神像的大小比例、造型做成架子,手臂部分用钢筋弯曲而成,也有些泥塑匠用木头雕琢成手臂形状,安到木桩肢体上使所塑的神像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然后在表面缠上用糜谷草胡麻杆等编成的草辫子,再用细麻绳或细铁丝绑好,在外面抹上一层草泥后等待自然阴干。
塑像的外表用的是红泥,红泥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塑像的质量,因此,泥土需精心准备,盘泥成了关键的一环。选用带些黏性的干净的红黏土,用碌碾细,拣出杂质、过筛,用水泡化,在泥土里加些麻刀、棉絮、纸浆拌和均匀,有时还要拌入蜂蜜以增加黏性。经过捶打、摔、揉进行“踩泥”“卧泥”等程序后,在神桩外表用细泥修补塑像。
除“神塑”外,艺人们还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塑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泥塑工艺品,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常言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待塑像晾干后,打上白色底粉,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它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的笔法涂染,给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觉。
特点
各地经典的泥塑造型以小动物或喜娃居多。如浚县泥咕咕,大多是小动物造型,尾部有小孔,吹气时 “咕咕”作响。高密聂家庄的“泥叫虎”,原是 “锅子花”,也就是正月里点的烟花。放完烟花后,放发射药的泥墩子便可做装饰用。再如凤翔的坐虎,喜庆艳丽,在当地的文化中有驱魔玉貔貅保平安的寓意。无锡惠山的“大阿福”,是以民间故事中的“沙孩儿”为原型的胖娃娃,也是当地人喜爱的吉祥装饰。这类畅销的经典泥塑制品,造型简单,多用翻模的塑形方式,再人工上彩,配色艳丽。生产快、需求大、价格也低廉。戏文泥人也颇受民间欢迎,大户人家在婚丧喜庆或过年过节时,常用戏文泥人作供奉或装饰,增添年节气氛。这类题材多用手工捏制,做工精细,也更显泥塑艺人的功力。很多泥塑产地都以此为特色。
流派
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原地区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凤翔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至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盛期,著名泥塑有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市晋调的宫女等。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张明山”,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
张明山”指天津泥人张长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无不强调一个“像”字。其子张兆荣、孙张景桔继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贡献。无锡惠山泥人又可分两类:一类“泥要货”供儿童玩耍,“大阿福”是最典型的作品。其造型丰满活泼、浑厚简练,色彩明朗热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另一类为“手捏戏文”,主要塑造戏曲人物。这类泥人很注意种态刻画,造型适当夸张,表现技法精练,色彩纯朴、深厚,实有江南地方特色。现代艺人有胡新明、王忠富、于庆成等人。此外,河北白沟河、苏州虎丘区等地亦为民间泥塑重要产区。
代表人物及作品
张明山
“泥人张”原是时人送给天津民间泥塑艺人张明山(1826—1906)的称号。张明山18岁时已名动京津,后创建了“塑古斋”泥塑作坊。张明山的后人继承了张明山的事业,融入了时代审美和技艺创新,把“泥人张”这一称号世代流传下去。今天人们在提起“泥人张”时,想到的已不再是张明山,而是天津的老字号,甚至是北方泥塑风格的代表。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取材于民间习俗、故事、舞台戏剧、古典文学名著以及社会各界人物,各种元素都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其社会民情题材代表作《渔樵问答》、历史故事题材代表作《木兰从军》以及人物肖像题材代表作《严仁波肖像》,堪称中原地区泥彩塑艺术经典。在国际上张明山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他毕生执着求索于彩塑艺术实践,创作彩塑作品数以万计,被称为南北塑像者之冠。他的代表作还有《少女》《蒋门神》《孙夫人试剑》《品箫少女》等。
杨惠之
杨惠之是吴县香山人,少年时曾与后来世称为“画圣”的吴道子一起远师南朝画家张僧繇。当时,由于吴道子技高一筹,杨惠之耻居其下,遂焚笔砚,毅然发愤专学雕塑。此说可从北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中的相关记载得到佐证:“杨惠之初与画圣吴道子同窗,以南梁梁代苏州大画家张僧繇笔法习画。后来吴道子的画高他一筹,被唐明皇召入宫中,封为画圣,地位之隆,一时无双。杨惠之望尘莫及,因而却步,焚笔毁砚,改弦更辙,弃画为壁,终于成了天下泥塑的高手。”故而唐朝时便有“道子画,惠子塑,夺得僧繇神笔路”的高度评价。
传承与保护
保护措施
多方合作,协同治理
泥塑要实现世代传承,不仅仅需要内部力量(即传承人自身),同时也需要依靠外部力量(例如:政府、组织、企业、群众等)。首先,传承人是传承的主体,也是传承的实现者,传承人自身需要正视泥塑传承,主动研习、创新相关技能,并且公开教授相关技能,培养传承人;其次,作为政府应该加大对泥塑传承保护的资金投入,同时建立对泥塑的管理体制,保证泥塑传承保护的流畅;对于社会组织和媒体而言,可以加大对泥塑的宣传力度,扩大泥塑的影响力;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在保证传承的基础上,对泥塑进行适当地商业化运营,为泥塑的传承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泥塑要实现世代传承,不仅仅需要内部力量(即传承人自身),同时也需要依靠外部力量(例如:政府、组织、企业、群众等)。首先,传承人是传承的主体,也是传承的实现者,传承人自身需要正视泥塑传承,主动研习、创新相关技能,并且公开教授相关技能,培养传承人;其次,作为政府应该加大对泥塑传承保护的资金投入,同时建立对泥塑的管理体制,保证泥塑传承保护的流畅;对于社会组织和媒体而言,可以加大对泥塑的宣传力度,扩大泥塑的影响力;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在保证传承的基础上,对泥塑进行适当地商业化运营,为泥塑的传承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数字化保护
1992年,世界教科文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世界的记忆”项目,旨在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泥塑也可以借此东风,展开数字化保护的旅程。数字化保护不仅仅是用数字和媒体手段对泥塑及其制作过程进行简单的 录影和建库,更重要的是对泥塑各个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进分析,并运用数 字化手段建立素材库,并构建多媒体平台,对泥塑进行数字化创新应用。对泥塑的创新可以利用已有的技术和经验进行app开发。“let's pottery!”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该app将陶瓷的制作过程分开,让用户感受陶瓷制作的过程,并且制作出自己喜爱的形制和花纹,感受陶瓷制作的快乐。泥塑也可以模仿该app制作出泥塑相关的app,在这方面,已有学者进行尝试,陕西科技大学的牛文清在其硕士毕业设计中通过对泥塑进行色彩与纹样的提取,以及对泥塑实体的3DSS三维扫描,最终设计出基于用户体验的泥塑app。
产业化保护
(1)品牌化战略。泥塑一直都是以家庭作坊为主进行销售,生产量和销售量都非常小,“单打独斗”也使得泥塑无法进一步扩大市场。虽然胡新民先生对泥塑的品牌化作出了尝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未能整合六营村资源并且设立统一标准,使得泥塑的影响力仍然只限于陕西省内。
(2)移动互联网平台。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传播也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传播方式。泥塑可借助移动互联网来推广自身。[6]首先,利用“淘宝”等网络销售平台对泥塑进行销售,扩大泥塑的市场;其次,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建立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对泥塑进行宣传,扩大泥塑的知名度。
相关传承人
相关项目
价值影响
泥塑作品不仅代表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也传达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追逐功利和物质的满足。该作品通过其坚韧和勇敢的形象,提醒人们要坚守信念,勇往直前,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同时,该作品也传递了对和谐和平的追求。在当代社会的竞争与压力下,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心的平衡和情感的交流,泥塑作品通过其温和和平静的形象,呼吁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衡,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追求和谐与共融的社会。
泥塑作品不仅丰富了艺术表达的形式,也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当代社会的反思,也再现传统技艺和传达当代价值,作品通过其独特的形象和意境,不仅为观众带来艺术的享受,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当代社会的思考。通过欣赏和研究该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应对当代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泥塑(凤翔泥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6
泥塑.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2-14
传统荟萃 | 泥塑.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4-02-14
凤翔泥塑:成就国潮玩具之乡.中国科普网.2024-02-14
非遗故事 | 玉田泥塑.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 .2024-02-14
苏州民间文艺网.苏州民间文艺网.2024-02-14
泥塑(凤翔泥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2-14
目录
概述
命名
历史沿革
分布地区
凤翔泥塑
玉田泥塑
聂家庄泥塑
敦煌泥塑
技艺特点
制作工艺
特点
流派
代表人物及作品
张明山
杨惠之
传承与保护
保护措施
多方合作,协同治理
数字化保护
产业化保护
相关传承人
相关项目
价值影响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