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原性是指能引起免疫应答的性能,即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一种物质能否成为抗原,首先取决于该物质自身的性质,如凡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的分子量都较大,通常在10000以上,低于4000者一般不具有免疫原性;抗原物质必须具有一定的
化学组成和结构等。有些简单的
有机化合物本身不能引起免疫应答,但能与已产生的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这种物质称为半抗原,(半抗原具有免疫反应性。免疫反应性也叫抗原性)半抗原与
蛋白质结合后,可以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完全抗原。(
丁梅)
简介
抗原的免疫原性
抗原的免疫原性,首先决定于其自身的化学特性,但同一种抗原,对不同种动物或同种动物不同个体间其免疫原性强弱,可表现很大差异,因此一种抗原的免疫原性是由其化学性质和宿主因素决定的。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immunogen)。
化学基础
许多天然物质可诱导免疫应答,其中大分子蛋白质和
多糖具有强免疫原性,小分子
多肽及
核酸也具有免疫原性。
化学组成
大分子
蛋白质,分子量大于10000者,可含有大量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是最强的免疫原。如异种血清蛋白、酶蛋白及细菌毒等,是强免疫原蛋白质的例子。
多糖是重要的天然抗原,纯化多糖或糖蛋白、
脂蛋白以及糖脂蛋白等复合物中的糖分子部分都具有免疫原性。在自然界,许多微生物有富含多糖的荚膜或胞壁,细菌内毒素是
脂多糖,以及一些
血型抗原(A、B、C、H)也是多糖。
核酸分子多无免疫原性,但如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为核蛋白则有免疫原性。在自身免疫病中,可见对天然核蛋白诱导的免疫应答产生的抗
脱氧核糖核酸或
核糖核酸抗体。
此外,
多肽类激素如
胰岛素虽为小分子量(6000)亦具有免疫原性。来自一种动物的胰岛素,如长期用于另一种动物,亦能诱导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分子量
凡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其分子量都较大,一般在1万以上,小于1万者呈弱免疫原性,低于4000者一般不具有免疫原性。许多小的免疫性原性分子可激发
细胞免疫,而不产生抗体。亦有大分子量物质,如明胶分子量可达10万,但因其为直链氨基酸结构,易在体内降解为低分子物质,所以呈弱免疫原性。可见免疫原性除与分子量有关外,还与其
化学结构相关。
化学结构
在
蛋白质分子中,凡含有大量
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含有
酪氨酸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强;而以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较弱。蛋白质和
多糖抗原,凡结构复杂者免疫原性强,反之则较弱。其复杂性是由氨基酸和单糖的类型及数量等决定的。如聚合体蛋白质分子较
单体可溶性蛋白质分子的免疫原性强。
详情
免疫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能否诱导产生免疫应答,除上述化学基础外,尚受宿主因素的影响,而且是更要的因素。
异种性
在免疫功能正常条件下,只有异种或同种异体的免疫原性物质才能诱导宿主的正免疫应答,即只有“非已”抗原才能引起正免疫应答。这是由于免疫系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自己”抗原产生耐受,不能识别,而对“非已”抗原则能够识别所致。因此抗原来源与宿主种系关系越远,其免疫原性也越强,如微生物抗原、异种血清蛋白等物质对人是强免疫原。反之种系关系较近,则免疫原性也弱,如鸭血清蛋白对鸡呈弱免疫原性,而对兔则表现为强免疫原性。得但证明在正常个体也可诱发生理性自身免疫应答,只有超出一定范围才能直病理性自身免疫应答。
宿主遗传性
在同种动物不同个体间结感染的抵抗力存在明显差异的事实,已早为人知,但不能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只以个体差异说明之。其后,用已知人工合成抗原给不同
近交系动物免疫,每一近交系动物其遗传背景相同,结果发现有的品系能产生抗体,称为高应答品系(high responder)。有的品系不能产生抗体,称为无或低应答品系(nonrespondre)。例如应用人工合成抗原
二硝基苯多聚-左旋-
赖氨酸(DNP-poly-L-L)在荷兰猪品系2(GP strain2)可以引起应答,而对品系13(GP strain13)则不能引起应答。这充分证明个体遗传性对免疫应答的控制作用。在70年代McDevitt等应用人工合成抗原在近交系
小鼠体内发现了控制免疫应答的基因座(immuneresponslocus)定位于H-2复合体的Ⅰ区,称此基因为免疫应答基因-1(immune uesponse,Ⅰr-1)。
免疫佐剂
免疫佐剂的物质有:①微生物及其产物,常用的微生物有
分枝杆菌、短小
棒状杆菌属、
百日咳杆菌以及处左兰氏阴性杆菌的提取物
脂多糖,自分枝杆菌的提取物质胞壁
二肽等。②多聚核酸,如
多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1:C),多聚腺苷酸(poly1:A:μ)等。③
弗氏佐剂(Freundadjuvant),这是目前最常用于动物实验的佐剂,它是将抗原
水溶液与油剂(
矿物油或植物油)等量混合,再加
乳化剂(
羊毛脂或叶
吐温80)制成油包水抗原乳剂,称之为不完全弗氏佐剂。如在不完全佐剂中加入
分枝杆菌(如死卡苗)则称为完全弗氏佐剂。④
无机化合物,如明矾及
氢化铝等。
佐剂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①它可能增加抗原的表面面积,易为
巨噬细胞所吞噬;②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存留期,增加与免疫细胞接触的机遇;③诱发抗原注射部位及其局部淋巴结的炎症反应,有利于刺激免疫细胞的增殖作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