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图腾
上海锦绣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熊图腾》是上海锦绣文出版社于2007年08月01日出版的图书。
作品简介
本书记述的,是作者考察中华熊图腾神话的始末。为探索、研究做个专题的年记,是以前没有尝试过的写作形式。我希望通过这个形式,把探索和思考过程,真实而饶有趣味地呈现出来。这或许能见证一个人文研究者的自我超越之路。作者简介叶舒宪,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99年耶鲁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英国学术院、剑桥大学访问教授。2003年荷兰皇家学院客座研究员。2006年新西兰奥塔吉大学讲席教授。兼任四川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教授,兰州大学翠英讲席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出版专著26部,并被翻译成为英、法、日、韩等文字。代表著有:《中国神话哲学》、《(诗经\u003e的文化阐释》。《高唐神女与维纳斯》,《\u003c庄子\u003e的文化解析》、《文学与人类学》、《千面女神》、《两种旅行的足迹》、《耶鲁笔记》、《(山海经)的文化寻踪》等。主编“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文学人类学论丛”等。
作品目录
自序:2006,我的“熊年”
朝圣牛河梁,恍悟熊图腾
林西石熊再发现
北大一哈佛大学的神话会
图腾批评的是与非
禹启化熊之谜
熊图腾:从神话到小说
熊节解谜捌 没有熊的国度
秦人崇拜熊吗?――中原鄂温克族人假说与秦文化源流
尾声:中华祖先神话之源
附录:“熊”与“能”:有熊部落故里新郑能庄考察记
传说起源
布里亚特和达尔哈特人
在辽阔的北方,还有许多其他部族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他们都有各自崇拜的图腾。如布里亚特人、达尔哈特人崇拜熊。布里亚特和达尔哈特人常用《dbege》(祖先)、《qairqan](神圣的)、《otog》(熊的另称)来称呼熊,将它看成是猛兽之王。在猎熊时,他们遵循从古以来传承的“熊祭仪”,举行许多奇特的祭祀仪式。据传说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女人与一只熊相遇,并逐渐熟悉接近,后来这个女人生下了与熊相似的几个孩子,把孩子养大后,她又回到熊那里。临行前留下话:三年内不要杀熊,那样做就等于杀死我。但是孩子们还是违背了母亲的告诫,第三年头上杀死了一只熊,当开熊腹时,竟看到那女人的乳房在里面”。
俄罗斯学者,地理学家II.K.卡扎罗夫于19世纪末在漠南蒙古地区旅行时,在青海省记录了一则柴达木盆地的蒙古人把熊作为自己祖先的故事:有一个年轻的女人,名叫“灰腾”。一天她进入猛兽出没的夏赛义日山中,正在他深恐走入绝境而徘徊时,一个绿色的猛兽悄然出现在她附近,她见了大吃一惊,吓昏过去。这个野兽十分怜惜这个被吓坏了的女人,给她送来了食物,亲切地照顾她。不久,他们相互依恋,同居生活,生了一只熊。柴达木的蒙古族藏族都崇拜熊,称它为“天狗”。
祭祀活动
据调查,熊崇拜遗迹大量存在于北半球,布里亚特临近的北亚地区便存在着大量有关熊崇拜的遗存,其中可以见到的“熊祭仪”和与熊有关的习俗禁忌。达尔哈特人在猎熊时遵循一套非常特殊的习俗和礼仪,比如,公熊四季均可捕猎,但母熊则不能,要等到它生养了小熊,到了春天走出洞穴之后才开始捕猎。在洞穴捕杀熊时,首先要在洞口抛三次火。捉住熊后,熊头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剥皮,把头和两条前腿放置在特定的尊贵的位置上,必须向熊祭祀后才能剥皮煮熟,举行仪式,品尝时,从村里最长者开始,依次让每家都吃到熊头肉,吃完后将剩下的熊头骨拿大野外,挂在树上。这种熊祭的习俗并非布里亚特人、达尔哈特人所独有。在欧洲古芬兰的卡累利阿人、莱呵米人、亚洲埃文基自治区鄂温克族)人、优卡吉尔人、鄂伦春族、鄂温克人都普遍存在着与此相近的熊崇拜习俗。
图腾观念
恐惧造神
从以上所介绍的资料虽然是熊崇拜遗迹的残存,但却反映了非常古老的图腾观念。不如直呼熊为祖父、父亲、祖先,这正是人们把熊看成与自己有血缘亲属关系的表现,所以用相应的亲属称谓称呼它们,向亲属一样对待它们,这便是图腾亲属观念的反映,而且产生于图腾文化的早期。两则熊与妇女相交生子的神化传说,反映了古人希望能像那样凶猛,甚至幻想变成熊,表现了人类早期“恐惧创造神”的特征。
图腾圣餐
在远古若把某种动物作为图腾的话,必须禁止对它杀、食。由于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人口的增多,特别是熊的普遍存在、日益繁衍,利用价值高,如果按照古代的规矩办,生活将会非常艰难,于是对熊的禁忌逐渐松弛下来,图腾禁忌产生演变,这便是猎熊、食熊的开始。补救的方法就是分吃熊肉,是古代原始人吃“图腾圣餐”习俗的遗留。“图腾圣餐”是广泛流行的圣餐仪式的原始形式,在原始人看来,用图腾的血和肉作为圣餐厅,能够巩固他们与图腾的亲密关系,重新获得图腾的灵威。有的民族,例如:西伯利亚的吉利亚克人每年举行依次杀熊分食熊肉的节日,由此可以知道类似风俗都与图腾崇拜的宗教活动有关。
文献记载
熊作为华夏族的图腾,可谓“根正苗红”,因为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公认的祖先——黄帝所在部落的姓氏,还是传说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信仰。史载“黄帝有熊氏”,“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早就有学者提出,上古部落的姓氏往往渊源于图腾名称,若果真如此,黄帝所在的有熊氏,自然也与熊图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如今,在黄帝故里河南省新郑市,还有一个村庄叫“能(nài)庄”村,据说原名为“熊庄”,因村民嫌不好听才改的。这会不会是黄帝氏族的熊图腾留存于今天的痕迹呢?至于夏,据《史记·夏本纪》,原本就是黄帝有熊氏的后裔,且文献中多有鲧、禹死后化熊的记载;上海博物馆战国竹简《容成氏》篇讲禹听政三年后“始为之号旗”,制作了东、西、南、北、中五方之旗,其中将熊作为最重要的“中正之旗”的标志;还有目前被认为是夏文化遗存的二里头遗址出土铜牌上的纹,也有学者认为就是熊……这些都暗示了熊在夏文化中与众不同的地位。
历史上的熊图腾
但这也许还不是熊图腾的最早起源。在比黄帝早一千多年的红山文化的祭祀仪式里,就已经出现了熊的踪影。牛河梁遗址的女神庙中,考古人员曾发现真熊的下颌骨和泥塑的熊头、熊爪。此外,在附近的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出土过人工塑造的熊像残件,并且这些熊的形象都是和女神形象相对应。透过这些历史的碎片,我们似乎穿越千年时光,看到远古的某个黑夜,先民们围绕在神圣的女神像周围,虔诚地举行着祭祀仪式,火光中熊图腾若隐若现。
历史文物中也多有熊的形象,除像天价小熊一样的熊造型实体物品外,还常有平面形态的熊,出现在墓葬中的画像砖、石上。它们或兴高采烈,翩翩起舞,表现出一幅其乐融融的祥和景象;或怒目圆睁,形象威猛,守卫着墓室和墓主灵魂的安宁。
为什么看似傻乎乎的熊,会成为我们祖先膜拜的图腾呢?有学者说是因为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男性,象征着勇气和力量;也有学者认为熊的季节性活动规则,尤其是冬眠的习性,给原始人造成一种死而复活的印象,因此熊被视作大自然力量重生的体现受到崇拜。且不论谁是谁非,总之,熊在代表我们祖先精神信仰的图腾动物园中绝对是举重若轻的角色,以后可不敢再说“笨熊”、“蠢熊”了哦。
“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特征,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各式各样的图腾,纷纷出现在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神文明璀璨画卷中。其实,我们的图腾动物园还有很多成员,比如百兽之王的虎、“四瑞”之一的龟、今年的吉祥物羊等等。它们化身为晶莹圆润的玉、朴素简约的陶、新奇诡异的神话故事和隆重神秘的祭祀仪式,共同带领华夏先民从刀耕火种走向文明社会;随后,又在庄重肃穆的青铜器、活泼浪漫的汉画像、狰狞凌厉的魏晋镇墓兽、绚烂绮丽的隋唐壁画以及清新细腻的宋明瓷器中,继续扮演民族心灵慰藉的角色,持续不断地承载着历代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book.sina.com.cn.2019-07-03
熊图腾.豆瓣读书.2015-12-22
目录
概述
作品简介
作品目录
传说起源
祭祀活动
图腾观念
恐惧造神
图腾圣餐
文献记载
历史上的熊图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