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狮
猫科豹属狮的一个亚种
亚洲狮(学名:Panthera leo leo),又名波斯狮、印度狮,是猫科、豹属、狮的一个亚种。体长2.5~2.8米,体重116~160千克,身型比非洲狮略小,是亚洲仅次于老虎的第二大猫科动物。其皮毛颜色多样,最显著的特征是腹部有一条纵向的皮肤褶皱,且尾端球状毛也比非洲狮更大。
亚洲狮现多数仅存于印度西部的吉尔森林中,野生的极少,同时也是唯一生活在非洲以外的狮子。它们喜欢栖息在吉尔森林的河岸地带,那里植被常绿、阴凉。其通常在黄昏和夜间活跃,雌狮成群,雄狮则单独行动。该亚种是机会主义觅食者,除了捕食,它们还会依赖动物的腐尸。雌狮常共同捕猎重量在190~550千克的大型猎物,如水牛和鹿。亚洲狮的交配期主要在10月到11月之间,雌狮每胎产1至4只幼崽,妊娠期约110天。其寿命长约20年。
1907年,由于人们的过度猎杀,亚洲狮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故成立了吉尔保护区对亚洲狮进行全面保护。2008年,亚洲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濒危(EN)。亚洲狮在印度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王权和皇室尊贵的象征。
起源与演化
所有现代狮的共同祖先是距今24.5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群古代有鬃狮子,随着地球进入一次间冰期,气候变得温暖、湿润,热带雨林急剧扩张,横亘非洲中部,与纵穿非洲大陆的东非大裂谷一起,构成了阻碍狮子扩散的一道天然屏障。这是第一次隔离,促使狮子南、北分离,奠定了南、北两大亚种的基础。
随着热带雨林的继续扩张,到距今18.9万年前,赞比西雨林(位于如今赞比亚境内)将安哥拉纳米比亚的狮子与南非的狮子隔离开来。这第二次隔离,促进了西南非狮的形成。
从距今18.6万至12.8万年前,地球进入一次漫长的冰期,气候变得寒冷、干燥,东北非和中非的热带雨林变成稀树大草原,南非狮和西非狮趁机北上、东进扩张。这是现代狮分化史上的首次扩张,导致西非狮和北非狮分家,南非狮和东北非狮分家,这个时间节点大概在距今14.2万年前。
接下来,地球经历了三次间冰期和两次小冰期的更迭。直到7.1万年前,末次冰期来临,气候变得前所未有的干燥,撒哈拉沙漠急剧扩张。到5.1万年前,北非狮与西非狮分离,这是第三次隔离。
这之后,地球经历了一段相对温和的冰期,气候由干冷转变为湿冷。到距今2.6万年前,地球毫无征兆地进入末次冰盛期,冰盛期以极端寒冷、干燥为特点,由于沙漠扩大,非洲适合狮子生存的栖息地也急剧减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狮子纷纷躲进了避难所。西非狮的避难所是上几内亚,中非狮来到了喀麦隆高地和刚果盆地,东北非狮登上了埃塞俄比亚高原,西南非狮回到了安哥拉和纳米比亚,南非狮则退守南非东南部。此时的北非狮却趁着冰盛期红海地平线低,踏着陆桥进入了亚洲,最后在印度安了家。
距今1.6万年前冰盛期结束以后,六大亚支的狮子纷纷扩张自己的分布范围,奠定了现代狮今天的分布格局。约5000年前,北非狮再次东征亚洲,最终成功殖民中东和波斯,成为如今亚洲狮的祖先。
形态特征
雄性亚洲狮的肩高可达1~1.2米,雌狮的肩高则为0.8~1米。雌狮体长约2.5米,雄狮体长约为2.8米。有记载的最大的雄性亚洲狮体长约为2.92米。成年雄性亚洲狮的平均体重为160千克,雌狮的平均体重为116千克。亚洲狮的皮毛颜色多种不一,从带有黑色斑点的红褐色到砂灰色或淡灰色都有,有的还会在特定光线下泛出银色光泽。
雄性亚洲狮的头顶鬃毛不长,故耳朵总是清晰可见,脸颊和喉部的鬃毛也很少。解剖学上大约一半的亚洲狮颅骨有两个眶下孔,且该亚种的矢状嵴十分发达,眶后区则略小。成年雄狮的头骨长度通常为330~340毫米,雌狮的头骨长度为292~302毫米。亚洲狮最显著的特征是腹部有一条纵向的皮肤褶皱和膨大的尾端球状毛。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19世纪中叶,亚洲狮在北非和西南亚的分布范围横跨非洲北部的沿海森林,从希腊北部横跨西南亚到印度东部。进入20世纪后,曾经遍布西南亚众多地区的亚洲狮大部分生活于印度的吉尔森林,该森林面积达1412.1平方千米。
栖息环境
亚洲狮喜欢栖息在吉尔森林的河岸地带,那里植被常绿、阴凉,不仅为它们提供了避暑的场所,同时也是猎物的聚集地。亚洲狮喜欢分散的小型植被,如牧豆树和阿拉伯胶树的灌木丛,它们也喜欢荆棘林和落叶林,但不喜欢过于茂盛的灌木和树木。
生活习性
社群行为
雄性亚洲狮喜欢独来独往,狮群通常仅由雌狮及其抚养的幼狮组成。雌狮之间会共同捕猎并分享大型动物尸体,却很少与雄狮一起生活与觅食。
雄性亚洲狮们会形成一个联盟来共同保卫一个或多个雌狮群的领地,雄狮联盟中等级分明,每个联盟都有一只占统治地位的雄狮,该雄狮将占有其下级超过70%的交配次数和45%的共同捕杀猎物。由于雄性亚洲狮联盟的严格资源分配,导致亚洲狮系统的最佳联盟规模为两只雄狮,而非大于两只雄狮的大型联盟。
节律行为
吉尔国家公园中的狮子通常在黄昏和夜间活跃。
觅食行为
亚洲狮喜欢重量在190至550千克范围内的大型猎物,在吉尔国家公园中的亚洲狮通常捕杀鹿、水牛等动物,在干燥炎热的月份,亚洲狮们还会在希兰大坝河岸捕杀恒河鳄(Crocodylus palustris)。亚洲狮通常在距离水体不到100米的地方捕杀大部分猎物,它们会从近距离冲向猎物,并将猎物尸体拖入茂密的草丛中。
亚洲狮是机会主义觅食者,同时依赖捕食和腐烂的动物尸体,捕食只占总觅食量的35%,剩余65%为清扫腐烂的动物尸体,它们经常到保护区内的特定地点觅食马尔达里牧民丢弃的牲畜尸体。
1974年,吉尔保护区内的野生无脊椎动物数量约为9650只,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野生有蹄类动物的数量持续增长,2010年达到64850头,其中包括鹿、野猪、羚羊等大型动物。相比之下,家畜水牛的数量在逐步下降。随着捕食者和猎物群落的变化,亚洲狮们改变了捕食模式,从捕杀保护区内的牲畜转变为捕食周边村庄村民圈养的牲畜。
生长繁殖
亚洲狮全年繁殖,通常是“一夫多妻”制,据估计,每只存活一年以上的幼狮要交配3000次,每5次发情中就有1次产仔,在4天的发情期内,狮子每小时交配约2.2次。亚洲狮的主要交配期在十月到十一月之间,在雨季达到高峰,交配持续三至六天,在交配期间通常不捕食,只喝水。雌狮4岁就能开始繁殖,而雄狮则需要到5岁。
妊娠期持续约110天,每胎产1至4只幼崽。刚出生的幼崽重1~2千克。幼狮一般在11天时睁开眼睛,15天时可以行走,1个月大时可以奔跑。母狮会把幼狮藏起来,直到它们长到约8周大。幼狮在5到6个月大时断奶,在大约两岁时开始独立,马上成年的雄狮们也必须在三岁前离开出生地,开始游牧,直到建立起自己的领地。
雄性亚洲狮们会形成一个联盟来共同保卫一个或多个雌狮群的领地,通常一个雄狮联盟统治一个狮群的时间为两年,也是雌狮两次生育之间的正常间隔时间,两年后狮群会被另一个更年轻、更强大的联盟取代。成功接管狮群的雄狮会杀死战败雄狮留下的所有未断奶的幼狮,使失去幼崽的哺乳母狮在2到3周内再次发情,以确保雌狮们有机会为雄性生育后代。
由于亚洲狮获得保护时基数过少,导致该种群不得不进行高度的近亲繁殖,杂合度的下降可能会降低该种群的繁殖活力和长期存活率。然后,随机扩增多态性脱氧核糖核酸分析显示亚洲狮存在一定程度的多态性,遗传变异性低可能并非源自近亲繁殖,不过该技术不适合用于群族遗传研究,故其结果未被广泛认可。
同工酶和微卫星研究表明,亚洲狮的遗传多样性很低,这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孤立的近亲繁殖种群,创始者基数很小(Wildt 等人,1987 年;O'Brien,2003 年)。然而,随机扩增多态 DNA 分析显示亚洲狮存在一定程度的多态性(Shankaranarayanan 等人,1997 年)。O'Brien 等人(1987 年)和 Wildt 等人(1987 年)发现,与自由放养的非洲狮(25-61%)和其他物种如公牛和猎犬(20-30%)相比,亚洲狮和猎豹的精子形态异常发生率较高(分别为 79% 和 71%)。血清中的睾丸素(精子发生的重要激素)含量较低,亚洲狮的主要免疫组织相容性复合基因变异性较低(Wildt 等人,1987 年)。Todd(1965 年)将亚洲狮牙齿异常归因于近亲繁殖。杂合度降低可能会降低种群的繁殖活力和长期存活率(O'Brien 等人,1986 年;Packer 等人,1991 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07年时,由于人们的过度猎杀,亚洲狮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获得全面保护后,到了1936年,亚洲狮的数量从保护前的20到50只增长至287只。截止至2017年,印度的吉尔森林国家公园中约有650只亚洲狮,生活在1412平方千米的丛林及辽阔的落叶林中。
保护等级
1977年,亚洲狮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CITES Appendices I)》,说明该亚种面临灭绝的威胁,以此明确规定禁止其国际性的交易。
2008年,亚洲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濒危(EN)。
威胁因素
亚洲狮仅有一个亚群,因此很容易因流行病或大型森林火灾等不可预测事件而灭绝。除此之外,有组织的偷猎团伙偷猎亚洲狮事件也层出不穷。
吉尔森林之前退化严重,亚洲狮的栖息地逐渐被牲畜占用,其开始与本地有蹄类动物竞争,对亚洲狮的数量造成不小影响。各种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尔达里人重新定居后,栖息地得到了极大的恢复,亚洲狮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随着亚洲狮数量的增加,当地居民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也有所增加。当地居民通过使用高压电的电栅栏来保护农作物免受亚洲狮的侵害。有些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是一种好处,因为它们可以控制食草动物的数量。但有些人也害怕狮子,曾因狮子袭击牲畜而杀死几头狮子作为报复。
保护措施
印度
20世纪50年代,印度野生动物委员在亚洲狮以前的分布区新建立了钱德拉·普拉巴(Chandra Prabha)保护区,以增加亚洲狮野生种群,确保种群的生殖健康,并防止其受到流行病爆发的影响。该野生动物保护区,位于北方邦东部,占地96平方千米(37平方英里),那里的气候、地形和植被与吉尔森林的条件相似。
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开始实施亚洲狮放归项目,为亚洲狮的放归寻找替代栖息地。印度野生动物研究所的生物学家评估了几个潜在的迁移地点,看它们是否适合现有的猎物数量和栖息地条件。中央邦北部的帕尔普尔-库诺野生动物保护区(Palpur-Kuno Wildlife Sanctuary)被列为最有希望的地点,其次是西塔-马塔野生动物保护区(Sita Mata Wildlife Sanctuary)和达拉国家公园(Darrah National Park)。通过这一重新安置计划,保护区面积扩大了345平方千米。
伊朗
1977年,伊朗曾试图将亚洲狮运往阿尔占国家公园(Arzhan National Park),以恢复狮子的数量,但该项目遭到了当地居民的抵制,因此未能实施。2019 年 2 月,伊朗德黑兰动物园(Tehran Zoological Garden)从英国布里斯托动物园布里斯托尔 Zoo)获得了一只雄性亚洲狮, 6 月又从爱尔兰都柏林动物园(Dublin Zoo)获得了一只雌性亚洲狮。
人工饲养
1972 年,萨卡堡动物园(Sakkarbaug Zoo)将一对纯种亚洲狮幼师卖给了动物保护协会,协会决定将它们安置在泽西野生动物信托基金(Jersey Wildlife Trust),并在那里开展亚洲狮人工繁殖项目。
20世纪90年代初,三家欧洲动物园从印度进口了纯种亚洲狮——伦敦动物园获得了两对,苏黎世动物园获得了一对,赫尔辛基的科基亚萨利动物园(Korkeasaari Zoo)获得了一只雄狮和两只雌狮。1994 年,针对亚洲狮的欧洲濒危物种计划(EEP)启动。欧洲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EAZA)于 1999 年出版了第一本《欧洲狮群手册》。到了2005 年,EEP 共饲养了 80 头亚洲狮,这是印度以外唯一的圈养种群。截止至2009 年,EEP 共饲养了 100 多头纯种亚洲狮试图形成一个新的始祖种群,以便其在美国动物园进行繁殖。
文化意义
亚洲狮作为王权的象征,在《普兰纳书》(约公元前1000~1500年)以及伟大的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时期,亚洲狮成为杜尔迦女神的载体,被认为是印度教三相神之一的毗湿奴的化身,并因此成为印度教崇拜的象征。
在现代印度共和国,亚洲狮被指定为国兽,后来在1973年被老虎取代。
公元前3世纪的阿育王石柱描绘了四头背靠背站立的亚洲狮,采用波斯波罗风格,宣扬统治者无所不包的宇宙观,现已成为印度的国徽,并印在印度的货币和官方文件上。2014年,印度政府为鼓励当地创业而采用的ICON是一个印着“印度制造”标志的由机械部件制成的亚洲狮。
参考资料
Asiatic Lion.IUCN.2024-04-04
亚洲狮.CITES.2024-06-11
..2024-04-04
..2024-04-04
Panthera leo.ADW.2024-08-12
Panthera leo lion.Animal Diversity Web.2024-04-04
亚洲狮.bigcatswildcats.2024-06-11
..2024-04-04
..2024-04-04
..2024-04-04
..2024-04-04
..2024-06-11
..2024-06-11
亚洲狮.WWFIndia.2024-06-11
..2024-04-04
..2024-04-04
..2024-04-04
..2024-04-04
..2024-04-04
..2024-06-11
..2024-06-11
..2024-06-11
..2024-04-04
亚洲狮.Payvand.2024-06-11
亚洲狮.ifpnews.2024-06-11
亚洲狮.Waybackmachine.2024-06-11
亚洲狮.Zoosprint.2024-06-11
亚洲狮.asiaticlionorg.2024-06-11
..2024-04-04
目录
概述
起源与演化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社群行为
节律行为
觅食行为
生长繁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保护等级
威胁因素
保护措施
印度
伊朗
人工饲养
文化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