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济青工程,是中国“七五”期间为解决
山东省青岛市和工程沿线缺水而投资兴建的跨流域、远距离、大型调水工程、国家重点工程。是1949年以来山东省及青岛市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和市政建设工程之一,是青岛市有史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市境外水源地。它的建成使青岛市区在保证率95%时日供水能力增加30万立方米。这对于青岛市的工农业建设和
改革开放,对解决居民生活用水困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986年4月15日,引黄济青工程在桃源河改造工地现场开工兴建。工程于1989年11月25日建成通水,共完成投资9.52亿元,渠首设计引水流量45立方米/秒,在保证率95%的情况下,设计向
青岛市供水30万立方米/日。引黄济青整个工程横跨
胶东半岛,途经
滨州市、
东营市、
潍坊市、青岛4个市(地)和
博兴县、
广饶县、
寿光市、
寒亭区、
昌邑市、
高密市、
平度市、
胶州市、
即墨区、
崂山区10个县(市),跨越
小清河、
潍河、
胶莱河、
大沽河等30多条河流,从打渔张引黄闸沉沙池出水口至崂山县
白沙河净水厂,全长274.81千米。
引黄济青工程输水路线全长291公里。引水渠首设在
黄河下游博兴县打渔张险工处,东南行, 经宋庄泵站、王泵站、亭口泵站、
棘洪滩水库、输水管道,达
青岛市河东水厂。2016年至2018年,连续3年向青岛市供水超过4亿立方米,棘洪滩水库作为青岛最重要的水源地,保证了青岛市90%以上的用水需求。引黄济青工程不仅让青岛缺水的状况得到解决,也为沿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缺水地区的人畜用水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保证,为青岛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黄金之渠”。
工程介绍
范围
工程全长290公里,由
山东省滨州市境内打渔张引黄闸引水到青岛市白沙水厂,途经4个市地、10个县市区。
数据
棘洪滩水库是引黄济青工程的惟一调蓄水库,位于
胶州市、
即墨区和
城阳区交界处,库区面积达14.422平方公里,围坝长14.277公里,设计水位14.2米,总库容1.46亿立方米,建设资金1.4亿元。
截止1994年,引黄济青工程已累计向
青岛市供水10亿立方米。
经费
经过了中国国家计委(2003年3月,国家计委更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审批,工程概算投资八亿元,后概算调整为9.53亿元,超概算投资18.9%。
青岛市于1986年10月14日出台了《青岛市筹集引黄济青工程建设资金暂行办法》,办法中指出了建设资金由国家、省、市三级负担,青岛市承担1.5亿元,规定了每年从地方财政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安排一部分,尚缺部分以加收水费的方式,加收水费的对象是企业和单位,而居民和一些非盈利性机构免缴。
作用
工程从
黄河引水到
青岛市,具有引水、沉沙、输水、蓄水、净水、配水等设施,功能齐全,配套完整,已经是青岛市主要用水的来源并使青岛摆脱了缺水的困难。
在经济上,根据青岛市估算,该工程将为青岛增加经济效益300多亿元,使高、咸水区的居民喝上了正常水,为渠道
博兴县提供农灌用水近10亿立方米,沿途城乡也得到61亿多立方米的供水,可增加粮食5.1亿多公斤。
在地理上,有效地补偿了地下水,回灌补源6亿多立方米,防治了海水内侵的危害。
引黄济青工程共完成土石方5500万立方米,砌石60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75万立方米。使用钢材7.05万吨,水泥35万吨,木材5.23万立方米。永久性占地6.3万亩,移民3264人,工程总投资9.6亿元。工程总体设计由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参加工程设计的单位有省内外30余家设计院所。工程设计获国家金奖,工程质量被评为
国家优质工程奖。
管理维护
《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管理试行办法(修正)》中规定引黄济青工程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引黄济青工程的保护、管理,实行责任制。引黄济青工程沿线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的
工程管理负有重要责任,应积极支持工程管理单位和管理人员行使其职权,管好、用好所管理的工程及其设施。
引黄济青工程及设施,属于国家所有,受国家法律保护。工程沿线的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工程及设施,都有权制止和检举、控告毁坏工程的行为。
青岛市行政区域内引黄济青工程保护范围:输水河从工程管理范围外沿(即地界线)至河口内沿外侧各200米;联合沟、昌平河、大喜屯沟、白沙河、清水河、小新河、
海河、桃源河等倒虹吸,从倒虹吸中心线至中心线两侧各200米;
棘洪滩水库,从
工程管理范围外沿(即地界线)至水库大坝导渗沟外沿以外300米;亭口泵站、棘洪滩泵站,从水工建筑物外沿以外200米。
建设历程
该工程于1986年4月15日开工兴建,1989年11月25日正式通水。
1991年12月,根据国家计委的意见,组成由水利部、建设部、建设银行总行及省直属有关部门等单位参加的验收委员会,对
山东省境内国家“七五”重点
水利工程、建国以来省内规模最大的水利和市政建设工程--引黄济青工程进行验收。验收委员会从打渔张开始检查了输水干渠、泵站、
棘洪滩水库以上的水源工程、水库以下的供水工程,检查了设计结果,经验收工程建设属于国内领先水平,合格率100%,优良率93.4%。工程总体设计获水利部优秀设计
一等奖,输水、沉沙研究获1991年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建设意义
引黄济青工程让
青岛市人喝上了
黄河,从此摆脱了长期困扰青岛人的吃水问题。该工程让青岛的发展再也不受到水问题的束缚,使青岛市的经济发展长足增长。
该工程横亘山东半岛西部,使得
山东省水资源的分布更加趋于平衡。
社会评价
该工程改变了原先缺水的青岛市的面貌,使得青岛的工农业可以自由发展,居民的社会生活也得到改观。使原先排长龙打水和工厂因缺水而停工的现象再也不存在了,引黄济青工程受到了青岛社会的广泛赞誉,被誉为“黄金之渠”。
由于引来的水的成本高于当地开源和节水的花费,在价格问题上引发了争议了,有时工程的利用率不到40%。
工程背景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是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海滨旅游胜地,经济总量、人均GDP指标和综合竞争力位居
山东省首位。受自然和地理条件限制,青岛属水资源短缺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全国平均值的11%。20世纪80年代,因
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青岛市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导致海水入侵,水生态破坏严重,经济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供需矛盾突出,形势非常非常严峻。
1979年7月26-31日,邓小平同志到
青岛市视察。期间,他偶然发现有
消防车往疗养区送水。针对青岛的缺水情况,邓小平指出:青岛市连水都缺,搞开放、旅游是不行的,要赶快解决缺水的问题。
面对青岛市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为彻底扭转青岛地区水资源短缺困局,决策者的目光投向
黄河。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将黄河水引到青岛,从根本上解决青岛水危机,逐渐进入党和政府的决策层面,
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由此诞生。
论证审批
1982年1月,为解决青岛市水源紧缺状况,国家城建总局会同山东省有关部门,在青岛召开“青岛市水资源研究讨论会”上提出“引黄济青”工程设想。
1982年2月,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提出《引黄济青工程查勘计划》,组成13人的规划设计组,对输水路线进行查勘。7月,省府向国家计委呈报《青岛市供水工程计划任务书》。
1982年9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计委)、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经委)、水利电力部(以下简称水电部),于1982年3月和城乡建设环保部(以下简称建设部)联合考查后,认为“从
黄河调水是解决
青岛市供水的重要途径”。
1984年7月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万里、胡启立、李鹏及有关部委的专家、学者乘直升飞机视察了黄河,听取了水电部长钱正英关于引黄济青方案的汇报。指出:引黄济青采用明渠方案好,综合效益大。并要求当年9月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邀请全国专家进行论证。
1984年8月8日,
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成立,副省长卢洪任指挥,省水利厅厅长马麟等4人任副指挥,省水利厅总工程师孙贻让任总工程师。办公室设在省水利厅,马麟兼办公室主任。
1984年9月15日,省政府第52次常务会议同意省水利厅提出的增加
青岛市每日供水55万吨的规划方案,确定对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引黄济青工程设计组完成的《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修改,由卢洪、朱奇民定稿,并负责开好论证会。
1984年9月23-26日,山东水利学会受
中国水利学会委托,在青岛市召开引黄济青工程可行性研究论证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引黄济青势在必行,《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工程方案是切实可行的,经济上也是比较合理的。
1984年10月,山东省政府将《山东省引黄济青设计任务书》呈报国务院,10月29-31日,水电部会同国家计委、建设部在北京召开了审查会,初审确定近日向
青岛市市区日供水55万立方米。后鉴于国家财力、物力限制,将供水规模缩小为日供水30万立方米。核增投资1.0亿元,整个工程核定控制投资12.50亿元。
1985年1月,国务院领导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讨论引黄济青工程,指示要对明渠和管道方案做进一步比较。5月,国家计委下达《关于请进一步论证引黄济青方案的通知》,要求
山东省根据年初国务院会议的精神,进一步做好引黄济青方案的比较、论证工作。
1985年4月,著名水利学家、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
张光斗教授,受国家计委委托来山东及
青岛市对引黄济青工程实地考查、论证。
1985年7月,山东省政府又将《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修正设计任务书》呈报国务院。国家计委按照国务院批示,会同水电部、建设部,并邀请有关专家审查了修正设计任务书,9月向国务院呈报了审批请示。
经国务院审批同意,国家计委于10月18日正式批准了引黄济青工程设计方案,把该工程作为关系青岛市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作为地方重点建设项目列入国家计划,由
山东省政府执行。工程总投资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拨改贷)5亿元,山东省自筹3亿元,后概算调整为9.53亿元。
1985年12月10日,《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初步设计》全部完成,由省水利厅上报省人民政府。
1985年12月25-29日,
山东省人民政府商同水电部、建设部在济南齐鲁宾馆召开《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卢洪副省长主持会议。会议认为《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初步设计》符合国务院对《山东省引黄济青修正设计任务书》的批复精神,其设计深度和广度基本上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设计的指导思想、总体布局、工艺流程等是合理的、可行的。
1986年4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郝建秀在青岛八大关小礼堂仔细察看了引黄济青工程示意图,并和省、市领导及水利专家一起研究工程建设,要求集思广益付诸实施。
扩建修缮
2014年,由
山东省发改委批复同意,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进行改扩建工程,主要是泵站、渠道的改造,还有
棘洪滩水库大坝护坡的改造,以提高向
青岛市输水的能力和效率。从2015年开工,分两期实施,一期已完工,二期2020年完成竣工验收。设计供水能力将由原来的30万立方米/日增加至71.9万立方米/日。原来设计供水一年只供三个月,主要是冬季供水。改扩建后,变成常年供水。
改扩建引黄济青工程配套设施也成为
胶东半岛地区引黄调水工程的一部分。即为保证胶东地区供水,山东省实施的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这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
山东省“T”字型调水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自
滨州市市打渔张引黄闸引取
黄河,途经滨州、
东营市、潍坊、
青岛市、
烟台市、威海6市16县市区,输水线路总长482公里,其中利用原有引黄济青工程172.5公里。工程近期以黄河水为水源,设计年调水量1.43亿立方米,远期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以长江水为水源,设计年调水量3.83亿立方米。2003年12月19日,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在
招远市辛庄泵站工地开工。2014正式建成通水。
工程效益
1989年建成通水至1991年,两年时间共运行233天,从
黄河调水53789万立方米,向青岛棘洪滩水库送水15532万立方米,为
博兴县供水11214万立方米,为沿线农业供水13530万立方米。基本满足了
青岛市的需水要求。
到2019年,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向青岛市区及其西部地区供水44亿余立方米,特别是2015-2018年,胶东地区遭遇持续严重干旱,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供水2.74亿立方米、4.8亿立方米、5.3亿立方米、3.94亿立方米,有效地保障了青岛市用水需求。引黄济青工程为青岛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水质监测
青岛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从1989年12月开始,即在
棘洪滩水库进水口和放水口两个断面每月一次监测35项水质
物理化学指标。监测结果表明:棘洪滩水库1989-2003年水质质量等级都为Ⅱ级良好级以上;通过对水质
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
高锰酸盐指数、BOD5、总氮、总磷和透明度进行评价,棘洪滩水库始终处于中
营养状态。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从1990年11月开始,阶段性地在棘洪滩水库进水口和放水口进行浮游藻类监测。通过对
藻类总数、
种群结构和优势种类的综合分析后认为,
棘洪滩水库水质始终处于中营养状态。
青岛市水环境监测中心从1999年4月起,每旬一次监测水质综合指数,结果为:至2003年12月,水资源质量Ⅰ级、是水质优良的供水源地占62%;水资源质量Ⅱ级、是水质良好的供水源地占38%。
工程进展
2022年1月3日消息,
山东省水利厅在
济南市召开山东省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竣工验收会议。同意山东省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