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链
球菌(
链球菌 sanguini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兼性
厌氧球菌,属于
草绿色链球菌群。它是人类口腔中常见的球菌,特别是在牙菌斑中。血链球菌通过植物血凝素样附着素和非植物血凝素样附着素与唾液中受体特异结合,粘附于获得性膜上。在口腔中,血链球菌可以修饰环境,使其对造成
龋病的其他菌种,如Streptococcus mutans,更不利。
粘附于获得性膜上,以疏水作用维持其稳定,可与多种细菌发生聚集反应,在龈上,龈下菌斑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血链球菌通过产生
过氧化氢和血链素拮抗牙周病的可疑致病菌,是牙周主要
有益菌。
Carlsson(1971)第一次发现血链球菌与
变形链球菌的共生关系,变形链球菌生长时需要
对氨基苯甲酸(P—Aminobenzoic acid,pAB),但将它与血链球菌共同培养时,则不需要pAB。
血链球菌对动物有一定致力。Huxley(1973)在鼠体上的研究发现:血链菌对促进牙面窝沟龋的发生有较明显的作用,但其致龋力不如变形链球菌。Westergren、Emilson(1982)将从人体分离出的3种血链球菌植入鼠口腔内,却未发生
龋病。
Holmberg、Hollander(1972)实验室研究发现:血
链球菌与多种口腔细菌均存在对抗关系,如对
变形链球菌、唾液链球菌(stoeptococcus oralis)、
乳杆菌属、
放线菌等。
Fujimura、Nakammura(1979)自血链球菌N2提取一种Mr为28×10 的
细菌素,
电泳呈均质态,对热不稳定,对内氏、伊氏放线菌有抑制力。
Shizukuishi等(1980)发现:血链球菌ATCC1055产生的
岩藻糖酸能裂解唾液糖蛋白,也能裂解乳内的
低聚糖而被细菌利用。
Kaufman等(1982)在人工龋模型中发现:血链球菌G9B与
变形链球菌GS5均能在体外产生大量菌斑,但变形链球菌产生的胞外物质比血链球菌产生的多得多。
Robinovitch等(1986)在血链球菌上找到能与唾液凝结素作用的受体是对热和酶都敏感的物质,等电点为pH 5.5,但不是
蛋白质。Cowan、Taylor、Doyle(1987)研究证明:血链球菌的植凝素与唾液内的以涎酸为终端的
三糖均具特异性,Lamont等(1988)的研究证明不同血链球菌株与唾液的不同
多肽结合。
Jenkinsem、Carier(1988)的研究表明:血链球菌的
黏附决定于其胞壁蛋白质,并检验出这种蛋白质的Mr为(43~45)×10 。Rogers等(1988)报道血链球菌能利用含
精氨酸的多肽物质产生黏附。
Caufield、Dasanayaka、Li等(2000)在母子对
中将婴幼儿口腔内
链球菌的定植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血链球菌在9月龄时分散地出现于口腔内,且与牙齿萌出有关。而且还发现随着
变形链球菌定植于口腔后,血链球菌数量逐渐减少。
血链球菌也具有形成
葡聚糖的能力。Kopec、Smith、Wender等(2001)的研究证明:血链球菌在糖溶液中产生的
多糖主要是仅一1,6键连接,只有很少是仅一1,3键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