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国论
公元257年谯周创作的传记
《仇国论》是一篇出自《三国志·谯周传》的文言文传记。作者是三国时代蜀汉中散大夫谯周,该传记编写于公元257年。
该传记创作时的背景为蜀汉后主延熙二十年(257年),当时诸葛亮已经逝世23年,姜维为了继承诸葛亮的遗志,连年发动对曹魏的北伐战争,以图恢复汉室。针对姜维的过度军事行动,谯周发表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被视为益州本地人对蜀汉外来统治集团的反抗。然而,这篇文章也遭到了中国正统儒家学者的强烈批评,他们认为这是在为投降主义辩护,丧失了民族气节。
作品原文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凋,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其辞曰:
因余之国小,而肇建之国大,并争于世而为仇敌。因余之国有高贤卿者,问于伏愚子曰:“今国事未定,上下劳心,往古之事,能以弱胜强者,其术何如?”伏愚子曰:“吾闻之,处大国无患者恒多慢,处小国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贤卿曰:“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无日宁息,然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各欲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周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国方有疾,我因其隙,陷其边陲,觊增其疾而毙之也。”伏愚子曰:“当殷、周之际,王侯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杖剑鞭马而取天下乎?当秦罢侯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于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疾搏者获多,迟后者见吞。今我与肇建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周文王,难为汉祖。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若乃奇变纵横,出入无间,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由舟揖而济盟津者,我愚子也,实所不及。
创作背景
《仇国论》的创作背景为三国时期的魏灭蜀之战,蜀汉后期,姜维成为重要将领,他继承诸葛亮遗志,持续伐魏。公元247-262年间,他多次发动战争。公元254年,他趁魏狄道长李简投降之机出兵,攻占临洮县,但因张嶷被杀而撤军。公元255年,他再次伐魏,被陈泰等击败。公元256年,他出祁山邓艾交战失败。公元257年,他进攻秦川无功而返。公元258年,他进攻阳被邓艾打败。姜维的多次伐魏消耗了汉力量,引发谯周和部分将领的反对。于是中散大夫谯周针对姜维的穷兵黩武写了一篇《仇国论》。
作品鉴赏
《仇国论》中,谯周举了两个虚构的国家“因余”和“肇建”为例子,因余是小国,肇建是大国,两国世为仇敌,因余国人高贤卿问伏愚子,身为小国在面对大国时该使用什么战略,伏愚子举周文王勾践为例子,说明与民休养生息,民心安定就可以取得胜利,高贤卿又问:“楚汉战争之时,刘邦项羽约定以鸿沟为界,互不侵犯,当项羽返回时,张良认为如果人民安定下来就不会再想变动,说服刘邦追击项羽,最后取得了胜利,又怎么一定要用周文王的那套方法呢?现在肇建国内部有缺陷,我们趁机出兵攻击其边境,是不是能增加它的麻烦而战胜他呢?”
伏愚子回答:“商朝西周的时候,王纲坚固,社会安定,人民习惯于当时的统治阶级,要是在那个时候,刘邦怎么可能杖剑鞭马、夺取天下呢。反观秦朝末年,天下土崩瓦解,王侯递嬗,年年月月都改变统治者,老百姓均不知所措,所以豪强并争,力量强的收获便大,迟慢的便被吞并。现在我们国家和肇建都已经立国很久了,不是秦朝末年动荡不安的时候,而有多国并立的形势,所以可以用周文王无为而治的方法,而不可以像刘邦那样南征北讨,如果人民疲劳,国家就会瓦解,俗话说‘与其射出很多箭没有命中目标,不如谨慎发箭,不要轻易出击。’
所以智者不会因为一时小利就转移目标,而是等到时机许可才一次出动,所以商汤姬发能不战而胜,如果他们一味穷兵黩武,不能审时度势,则就算有智者也不能相救了。如果用兵如神,穿越急流,翻越山谷,不用船只便能渡过孟津,就不是我愚子所能做到的事了。
后续
谯周出台《仇国论》后,虽然没有阻止姜维北伐,但谯周本人也没有遭到任何处分,加上朝中无对应文章对其进行批判,反而升级为光禄大夫
作者及其作品介绍
作者简介
谯周(约公元201年-270年)字号为允南,所处朝代是三国时期,籍贯为巴西西充国(今四川西充)人,他是儒学大师和史学家。在谯周去世后两千年来一直背着骂名。从东晋的孙卓、孙盛,到明初的罗贯中,清代毛宗岗王夫之等皆指责谯周卖国,没有气节。特别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更是把谯周塑造成投降派的典型。而在《三国志·谯周》传中,作者陈寿用客观事实,引用两篇文章和一个奏疏,证明谯周是一个认识历史潮流,希望国家统一,尽快让人民安居乐业的志士。
主要作品
据《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生前撰写学术著作多种,计百余篇。尤其历史学著作,历两晋迄于唐宋皆为史家所注目。主要作品有《谯子法训》《论语注》《五经然否论》《古史考》《巴蜀异物志》《后汉记》《蜀本纪》《异物志》《益州志》《三巴志》等一百多种。其中规模庞大的《后汉记》因为不像曹魏一样犯忌讳,能较真实地撰写东汉历史,成为后来范晔后汉书》的重要参考资料;《晋书·司马彪传》评价说:“初,谯周以司马迁《史记》一书,周秦以上,或采俗语百家之言,不专据正经,周于是作《古史考》25篇,皆凭旧典,以纠迁之谬误”。因此,《古史考》早在唐朝就被誉为能与《史记》并行于世的史书。
谯周所著《蜀本纪》《三巴记》《巴蜀异物志》可列为方志著作。《华阳国志·序志》说:“司马相如严君平扬雄、阳成子玄、郑伯邑、尹彭城、谯常侍、任给事等各集传记,以作《本纪》”。其中:“谯常侍”即是谯周,晋初授散骑常侍,所作《本纪》即《蜀本纪》,属以记人为主的地方史。《三巴记》则是谯周以巴西人记乡邦的历史、地理、沿革、风俗、民情、口碑传说,保存了未见于正史或他书的资料。萧统昭明文选注析》中,左思的《蜀都赋》里,刘逵曾注引谯周《巴蜀异物志》,所引条目与《华阳国志》基本相同,可见常璩在撰写《华阳国志》时也参考了谯周《巴蜀异物志》。这三部地方志虽已亡佚,但从能见到的文字中,则可发现所记史料已俱备记人、述地、志物的地方志特征,对后来出现的综合型地方志有着重大影响。
作品评价
写《仇国论》的背景是“于时军旅数出,百姓雕瘁,周与尚书令陈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是时(姜)维数出兵,蜀人愁苦,中散大夫谯周作《仇国论》以讽之”。胡三省注云:“姜维数战亡蜀,卒如谯周之言。”谯周作为蜀汉臣子,尽自己所能极力劝阻皇上爱民勤政,远离声乐,平息争战,让百姓修养生息。当一切劝说、进谏都徒劳无功,国力衰竭、蜀人愁苦、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所有反抗除增加死亡外毫无用处。谯周审时度势,力排众议,也不畏被加上投降的骂名,劝刘禅降魏以加速统一进程,减少战争灾祸,让人民安居乐业。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来看,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也体现出了谯周贵民重生的人本思想。(荥经县人民政府评)
谯周去世后两千年来一直背着骂名。从东晋的孙卓、孙盛,到明初的罗贯中,清代的毛宗岗、王夫之等皆指责谯周卖国,没有气节。特别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更是把谯周塑造成投降派的典型。而在《三国志·谯周》传的《仇国论》文章中;,作者陈寿用客观事实,引用两篇文章和一个奏疏,证明谯周是一个认识历史潮流,希望国家统一,尽快让人民安居乐业的志士。(华西都市报评)
参考资料
《三国志·谯周传》.中国哲学书电子计划.2013-07-22
谯周传.ChineseTextProject.2024-01-19
谯周与谯氏家族的文化影响 .荥经县人民政府.2024-01-19
..2024-01-19
..2024-01-23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后续
作者及其作品介绍
作者简介
主要作品
作品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