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都遗恨
三门峡市豫剧团演出的豫剧剧目
豫剧《都遗恨》讲述了西周晚期虢国(今三门峡市)的一段宫闱秘史:虢国宫女子桑受恩宠生子取名虢叔,皇后夺子欲害子桑性命。内侍少翁网开一面以图后报。十八年后虢叔登基盼母回归。亚武山中子桑石夫相濡以沫田园耕织,女儿子玉突遭选美风波往事如烟,少翁借机探得子桑下落邀功新君,子桑一家进宫横生枝节,亲人离分宫闱重重咫尺天涯,石夫子玉归隐山林难逃刀鱼肉,虢叔绝情釜底抽薪欲害父女性命,子桑家国之间进退维谷前路茫茫。
作品简介
作品内容
虢国宫女子桑得国君宠爱,生下王子,却给她带来了生死劫难,蒙内侍少翁放生逃至亚武山,被农夫搭救,结婚生女,隐居山林。十八年后,她所生王子继位国君,母子相认,子桑成为太后。她企盼将有恩于自己的丈夫和女儿接进宫中,从此全家团聚,安享晚年。但事与愿违,身为国君的儿子为保权位,竟然出尔反尔欺骗于她,并要置她的丈夫、女儿于死地。险恶的宫廷争斗,虚伪、残忍的王权,将子桑推上了不归之路,她和她的丈夫、女儿最终都毁灭在她亲生儿子的利剑之下。《虢》剧是一部立足于本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的剧
创作背景
《虢都遗恨》是一部以西周晚期虢国(今三门峡市地域)为历史背景编排的优秀剧目。该剧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其中,使人们在欣赏剧目的同时,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并受到惩恶扬善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三门峡地处中原地区腹地中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如仰韶文化、黄帝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民俗文化等灿如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所忽视,导致部分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失传。
2005 年,亚太地区博物馆界 150 名代表在上海博物馆发表《上海宪章》,呼吁各博物馆在保护人类无形文化遗产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委员会主席阿・加拉和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张文彬在印有《上海宪章》的丝绸上签署了名字。我国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虢都遗恨》这部优秀作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广大戏曲工作者、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诞生的。
艺术特色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门峡市豫剧团作为一个地市级艺术院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绩。他们恢复排演了《三上轿》和《三娘教子》等唱作并重、特色鲜明的传统名剧,同时也创排了《虢都遗恨》这样的新编历史剧。这部戏在河南省省第十届戏剧大赛中表现出色,获得河南文华大奖及多个单项奖
表演风格
(一)结构完美巧妙,情节简约自然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其戏曲理论名著《闲情偶寄·词曲部》中首标“结构第一”,他说,“至于'结构’二字,则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倘先无成局,由顶及踵,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简言之,结构即是于剧本创作下笔前,对整个剧作成竹在胸。有了这种“成局”,戏曲创作才既有气韵贯通的大格局,又有逼真生动的小局部。在《虢》剧中,剧作家紧紧围绕子桑这一主脑,不蔓不枝,对任何与她无关的情节均加以剔除。全剧围绕着上阳宫、亚武山中的茅屋、车马庄囚禁处这三个地方展开的简约剧情,紧紧抓住了人情与王权冲突中人物命运的变化这一核心,于是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有了这种鲜明统一的主题,纲举目张,局部的展开便显得如风行水上、舒卷自如了。
(二)人物性格出场定型,单一却不单纯
与情节简括相关的是人物性格的定型性和单一性。中原地区古代俗文学题材中,由于更多体现市民的趣味,忠奸善恶的评判常常泾渭分明。所以,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都在其创作中通过塑造定型、单一的人物,取得伦理道德上的价值。典型的例子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戏”,其中的曹操总不脱奸雄的模样,虽然相反的材料在《三国志》中历历可查。对此,福斯特在其《小说面面观》中对西方小说中圆整型人物和扁平型人物的分析,见解圆通,也同样适合于中国古代的俗文学领域。
中国传统戏曲中,演员一出场就那么在舞台上一站,几句言简意赅的台词,伴着几个程式化的科范,人物的形象便活脱脱凸现出来,这就是出场定型。出场定型虽然限制了人物塑造的多面性,但同时更易于集中笔墨塑造主要人物,突出原定主题。
音乐创作
王国维曾说,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中国戏曲具有 “乐本位” 的特征,无 “曲” 不成 “戏”,无 “戏” 不含 “曲”。成功的音乐创作对于一部戏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决定一部戏的成败与优劣。在《虢都遗恨》中,音乐创作有着诸多突出之处。表演手法的写意性和程式化是戏曲的优良传统,这一点在《虢都遗恨》中通过舞台布置、角色分配、人物动作和小道具的运用得到了良好体现。该剧将情节的发展安排在上阳宫、亚武山茅草屋、车马庄囚禁处这三个场景中,三处场景的布置都极为简约。车马庄囚禁处仅用两条悬挂的锁链、一个火炬和一尊石,却达到了化繁为简、以少驭多的效果。全剧只需九名演员,让人切实体会到了简约之美。以扮演四内侍的演员为例,他们有时是随同少翁选秀的同僚,有时是王宫的禁卫,有时是代拟诏书的近侍,有时又是诸世子的黑衣爪牙,有时还能化身平定叛乱的千军万马。传统戏曲的科范程式在《虢都遗恨》中被大量化用。比如四人两手持方旗四角一合,就成了产房;女演员一阵旋舞倒地,一片红光伴随一声婴啼,便表示孕育。又如,子桑、石夫、子玉三人初进宫廷,四禁卫持灯迎面旋转一圈回到原地,即表示三人走过了许多宫殿。如此精妙的设计,着实令人称道。《虢都遗恨》中的蟠龙玉珮、先王宝剑这两个小道具,分别代表人间真情和冷硬王权,极具暗示意味,让人不禁想起《桃花扇》中的桃花扇和《长生殿》中的金钗钿盒。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以外,该剧在科诨的运用上已超出了李渔所说的 “驱睡魔”“雅俗同欢,雅俗共赏” 的范围,上文对此已加以论述。而后台合唱、舞台灯光以及凄婉悠扬的音乐,也共同促进了《虢都遗恨》艺术创作的成功。
创作团队
编剧:张平
导演:张怀奇
音乐设计:许宝勋、嵇为民
服装设计:蓝玲
此外,该剧由三门峡市豫剧团演出,团长史茹饰演女一号子桑。在不同的演出团体排演的版本中,主创团队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些主创人员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成就,他们的共同努力使得《虢都遗恨》成为一部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他们通过精心编排和创作,将故事情节、舞台表演、音乐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有机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部精彩的豫剧剧目。
作品鉴赏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门峡豫剧团,做为一个地市级的艺术院团,所取得的成绩却令人刮目相看,不但恢复排演了《三上轿》和《双官诰》这样唱作并重,特色鲜明的传统名剧、还创排了《虢都遗恨》这样的新编历史剧,这部戏在河南省第十届戏剧大赛中一举夺魁,并且进入了当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初选。可谓是佳音频传!对于这支优秀的艺术团队,遗憾我却从没有现场看过他们的演出。今年春节元宵节期间,三门峡市豫剧团应洛阳市文化局的邀请,在洛阳工人俱乐部演出两场大戏。正月十一演出《三娘教子》,正月十二演出《虢都遗恨》。这两部戏都是精彩好戏,可是工作关系,《三娘教子》错过了,听看过现场的朋友介绍,演《三娘教子》的时候,剧场内座无虚席,连二层也坐得满满的。团长史茹饰演的王春娥,非常具有大青衣的范儿。今天演出《虢都遗恨》,剧场内依旧拥挤异常。场面相当火爆。
作为三门峡豫剧团的团长,史茹不仅要操心剧团的行政事务和外联工作,还要演好自己的角色。今晚演出《虢都遗恨》,史茹饰演女一号子桑。由于这个形象整场演出要换好几次服装和头饰,所以很早就在化妆间里面准备了。而这个时候,很多演员还在外边吃饭呢。
闲话少说,还是来说说这部戏吧!看过这部戏之后,很多人第一印象会说这是一部大戏,但是纵观全剧,你会发现只有8个演员。四个主演,四个龙套。之所以给人宏大繁复的直观感受,一方面是故事讲得一波三折,曲折回环;一方面则是舞美宏大华美,变幻莫测。很多第一次看《虢都遗恨》的观众,说像看了一场电影。可见这部戏的舞台呈现效果是非同一般。如果我们看看这部戏的班底,编剧张平、导演张怀奇、音乐设计许宝勋嵇为民、服装设计蓝玲等等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也就可以理解这部戏为何这样震撼人心了。
首先说说剧本。故事讲述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人物命运也沉浮不定,变幻莫测。始终给人一种不安和惶恐的心理体验。这是剧本故事性很好的体现,但同时我认为情节设计的有些张弛失调,没有充分考虑戏曲的审美重点。没有做到一张一弛,让人一直绷着看戏,确实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另外我感觉这个故事缺乏一种张扬生命本体活力的人文关怀,也缺乏必要的丰富人物个性的情节布置以及展现人物内心挣扎的唱腔设计。将人物命运放在一味被动的屈服外在王权的套路之内,很难在观众心中树立可以铭记终身的艺术形象,可以见贤思齐的人格标尺。只记得阴谋和死亡,而没有温情和感动。再说说舞台表演的整体呈现吧。相对于故事本身,这部戏的舞台表现就出色得多。且不说时尚华美的服装,也不说异彩纷呈的造型,单就那几个神出鬼没的龙套,就让人耳目一新、这四个人,一会儿游离于故事之外冷眼旁观,一会儿潜伏在人物之中左右逢源,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绝妙作用。省却了繁琐的道具布置,使舞台表现灵动多变,流畅自如。这是导演对于舞台调度的神来之笔,充分体现了导演手法的老道和技巧的娴熟。作为唱腔设计的许宝勋和嵇为民,也对此剧的成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于子桑的唱腔设计尤为出色。“亚武山林密密清溪流淌”唱段使人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一派童话色彩。“一声娘叫的我心酸阵阵”唱段,充分表现了喜极而泣的心情和憧憬未来的幸福。这些唱段在注重创新的同时,还很好的保留了豫剧传统唱腔的韵味。但有些唱段革新力度过大,豫剧的韵味淡了一些。配器也出现了编制过大的问题。这也许是现在新编剧目的通病。这些新式的配器组合,增加了声音的层次和厚度,但同时失去了传统豫剧的清脆和简洁。
目录
概述
作品简介
作品内容
创作背景
艺术特色
表演风格
音乐创作
创作团队
作品鉴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