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盆地
吉隆盆地
吉隆盆地(GyirongPendi):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境内,约300平方公里。中国三趾马属动物群化石层位发现地。吉隆盆地是定日县—岗巴盆地的重要部分。
简单概述
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希夏邦马峰北侧,马拉山南,吉隆县境内。北窄南宽,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吉隆藏布由北向南流经盆地,入尼泊尔后汇入恒河吉隆口岸是通往尼泊尔的重要口岸。吉隆盆地发育了一套以上新统为主的河湖相地层。1975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沃马组地层中发现了大批三趾马属等动物群化石。主要有吉隆三趾马、西藏大唇犀、东方狍、小古长颈鹿、葛氏羚羊、吉隆短耳兔、鬣狗科等化石。这一化石群和中国北方三趾马属动物群相似,其发现说明青藏高原自上新世以来的1000万年间,上升幅度约3000米。
由于与尼泊尔相毗邻,西藏吉隆县自古以来便是吐蕃与南亚交通的重要通道之一。从地理学角度来说,吉隆早已具备人类生存的要素。
吉隆盆地是定日县—岗巴盆地的重要部分。
形成
在距今约400万年以前的第三纪末期之前,吉隆仍为一古湖滨盆地,发源于北面的吉隆藏布由此流向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当时的吉隆盆地群山环抱,中间是平静的吉隆湖,气候温暖潮湿,湖泊四周的山岭上森林密布,山下为开阔的灌丛草原。由于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地区的强烈抬升,使得吉隆盆地原来具有的亚热带植被逐渐南迁至海拔3500米以下地区,在今天的吉隆河谷内还可以见到广袤的原始森林,生长着大片的薄片青杠、西藏铁杉以及第三纪遗存下来的西双版纳粗榧等树种。
考古价值
1975年,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队在吉隆盆地的沃马村附近发现了距今约6千万年的三趾马属动物化石群,从而证明在上新世末期至更新世初期,吉隆盆地的地理和生态环境都具备了古人类诞生的条件。当地群众将吉隆的这些高原宽谷称之为“塘”,意为“高坝子”,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分布在县城南面的“哈东塘”和“曲德塘”。1990年,四川大学的考古学者首次在这里发现了可能属于人类旧石器时代的遗物,从而将吉隆盆地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早到了几万年以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单概述
形成
考古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