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定远舰是现代仿制的北洋军舰,原是清政府在1880年签署合同,由德国
伏尔铿造船厂制造的一等
铁甲舰,排水量7220吨,最高航速14.5节,1885年回国入役,编作清政府
北洋水师旗舰,号称“
亚洲第一巨舰”。
现在的威海定远舰是按1:1比例复制的清末北洋海军定远号,它曾是
中日甲午战争时
黄海海战的军舰,见证了中国海军一段辉煌的往事。2017年至2020年,为调查保护沉没在
威海湾内的北洋海军战舰遗址,持续开展了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出水各类文物1500多件,包括能够印证“定远”舰身份的关键物证——一块重达18.7吨的铁甲。
2023年10月1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通报了
威海甲午沉舰遗址重要考古成果。
威海湾定远舰沉舰遗址,填补中国大型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工作空白。
威海定远舰的诞生与毁灭
威海定远舰建造成功
1880年,清政府签署合同、委托德国
伏尔铿造船厂制造
定远舰。这一战舰标准排水量7220吨,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功率6200匹马力,航速14.5节。1885年,定远舰建成后,从
德国驶向中国,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同年,它被编入清政府
北洋水师旗舰,在当时有“
亚洲第一巨舰”之称。
威海定远舰搁浅
1894年9月17日,
黄海海战爆发。开战仅两个多小时后,北洋舰队受到重创,战场上只剩下定远舰、镇远舰两艘主力舰。据《日清战史》记载,当时在日军5艘军舰的合围攻击下,致远舰身中百弹,甲板部位起火,但仍丝毫没有沉没的迹象。黄海海战后,
定远舰驶进了威海卫。
1895年2月5日凌晨,10艘日军
鱼雷快艇偷袭,其中一颗鱼雷击中定远舰。舰尾左舷机械工程师室被炸出一个一米见方的大洞,海水汩汩涌入船舱。提督
丁汝昌还想做最后的努力挽救军舰,无奈进水太多,定远舰最终搁浅在
刘公岛东部。为了不被日军俘获,2月9日午后,
刘步蟾下令在舰内装满炸药,点燃自爆。战前,刘步蟾曾立下“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当晚他兑现了诺言。11日,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拒绝投降,自杀殉国。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定远舰的考古发现
在山东威海湾,停靠着一艘定远纪念舰,按照
定远舰原貌1:1复制,外观与原舰完全相同,舰上各种武器装备齐全逼真,于2005年起开放参观。
“威海湾定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由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威海市博物馆等地方文博机构共同开展。项目于2017年启动,2018年于
刘公岛东村外发现一处沉舰遗址,2019年以抽沙揭露方式对沉舰展开专项调查,在沉舰主炮台区域完成抽沙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出水各种文物157件/组,发现了长2.86米、重达10吨以上的铁甲,为定远“
铁甲舰”的身份标志物,基本确定“
威海湾一号”沉舰为清北洋海军旗舰——定
起亚远舰。
前期调查
2017年10月至12月,首先进行的是甲午沉舰遗迹调查与研究项目。调查为物探扫测,历时59天,运用
声呐、
磁力仪等多种物探技术,在威海湾周边共发现17处水下疑点。2018年6月至8月,考古队员们又对能工作的13处水下疑点进行了潜水探摸,核实了水下疑点的性质,包括礁石、近代
渔船、人工渔礁投放的铁船、遇难
货船、沟槽等。2018年考古队员通过
探方抽沙试掘,发现一批沉舰遗物,包括钢板、
木船板、煤块、毛瑟枪子弹、开花弹
引信等。
一期考古
2019年7月20日,由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和
威海市博物馆联合开展的“2019·山东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第一期调查项目”在
刘公岛举行启动仪式。该调查项目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全国水下考古工作两大重点之一。
2019年7月至8月,为调查保护沉灭在
威海湾内的北洋海军战舰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受山东省文物局委托,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威海市博物馆联合组队,调集国内30余名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开展了
威海甲午沉舰遗址第一期调查工作。历经二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已基本确认
清代北洋海军旗舰“
定远舰”的沉没位置,并出水一批沉舰文物,这是2014年以来北洋甲午沉舰系列调查与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
2019年9月2日,“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遗址保护区域划定论证会”在山东
刘公岛上举行。经专家论证,历经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已基本确认清代北洋海军旗舰“
定远舰”的沉灭位置,并出水一批沉舰遗物,这是2014年以来北洋
甲午沉舰系列调查与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第一期调查项目领队周春水介绍,本次调查工作以2017年、2018年的水下考古物探、
潜水实地探摸结果为基础,采取抽沙揭露的方法了解残存舰体的保存情况。
二期考古
2020年8月10日,“2020·山东威海定远舰遗址第二期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在
刘公岛定远舰遗址考古工作平台“丰旺10”平驳船上举行开工仪式,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等有关单位为水下考古队授旗。第二期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拟提取2019年发现的大型铁甲,并对沉舰、部进行抽沙清理,计划发掘面积300平方米。考古调查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摸清沉舰保存状况等信息,推进甲午沉舰调查与研究,推动遗址评估与保护。
威海定远舰遗址
进展
2022年2月10日,媒体报道: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威海市博物馆和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会继续联合开展
威海湾定远舰沉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此外,威海市还会着手编制威海湾一号沉舰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等。
2023年10月1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通报了
威海甲午沉舰遗址及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3项重要考古成果。
遗址情况
威海湾内的甲午沉舰遗址水深6至10米,遗址分布面积850至2100平方米不等,埋于海泥下0.5至3米,均未发现完整舰体,仅存的遗物呈散落分布状态。发掘出水遗物包括船体构件、船员生活物品和武器弹药等,结合遗物种类能判断原舰体的艏、及艉部等位置。其中,
定远舰于艏部主炮区发现并成功提取整块重达18.7吨的防护铁甲板;
靖远号防护巡洋舰于舯部发现2箱完好的37毫米哈乞开司炮弹、艏部发现1枚210毫米主炮开花弹;来远舰发现刻有“来远”银勺、2块写有“来远”水手姓名的身份木牌。
遗址保护
2022年1月17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其中,
山东省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仅1处,为
威海湾定远舰沉舰遗址。
定远舰景区
景区简介
定远舰景区,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的城区繁华地带,主体景观为按原貌复制再现的清末
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
定远舰是清政府花费近170万两白银向
德国订造的一艘战舰,是当时世界海军中罕见的大型
铁甲舰。 复制的“定远”号纪念舰,主要由岸上与舰上两大部分组成,军舰本身,完全依据历史资料按1:1比例进行复制建造,最大程度再现了历史原舰的风采。舰上各种武器装备一一复制,齐全逼真,许多著名的历史场景也都纷纷还原再现,如临其境。军舰内部,围绕“定远”舰、甲午海战布置了2层主题展馆,并有选择的复原再现了一批“定远”舰内历史生活场景。景区内还设有
北洋水师历史陈列、三维环幕影院、模拟互动
海战游戏等参观、游览项目,合力营造了一座能切身感受历史,走进百年前铁甲巨舰生活的独特人文景观。
定远舰景区门票
定远舰景区门票75元;1.2米以下儿童、70周岁以上老人免票;1.2米-1.4米儿童、军人、60-70周岁老人,优惠价37元。
定远舰景区开放时间
定远舰景区全年开放,每天的开放时间为08:00-16:30。
定远舰景区交通
从
威海汽车站、火车站出发乘坐1路公交车,到海港大厦站下车,右手边即。市内乘7、9、13、16、17、22、23、24、26路公交车在海港客运站下车步行即可到达。
社会意义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认为,
定远舰的发现,有利于深入推进
甲午沉舰调查与研究工作,对于甲午海战史、海军史、舰船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科学价值 。
定远舰是近代中国兴办海防的产物,其成军时的辉煌,体现出国家民族海洋意识的苏醒和萌动,其消亡时的悲壮,折射出那个时代海洋意识所存在的局限。
定远舰以其不平凡的生涯,昭示着巩固国家海权的重要,阐述着面海而兴、背海而亡的历史真谛,成为
华族走向海洋强国航程中的一座独特的
航标。
考古调查收获有利于深入推进甲午沉舰调查与研究工作,对于甲午海战史、海军史、舰船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科学价值。以史为鉴,
甲午系列沉舰的水下考古工作,为凝聚民族力量、实现富国强兵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