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号巡洋舰是1885年11月清政府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的
防护巡洋舰,该舰于建成1887年7月建成,舰长76.2米、舰宽11.58米,排水量2300吨。靖远号是致远号
姊妹舰。
靖远号巡洋舰在
中日甲午战争中参加了
黄海海战和
威海卫之战。在黄海海战后段,
北洋水师丧失了统一的战场指挥,各舰被迫各自应战,
叶祖珪主动在“靖远”号上升起指挥信号旗,成为了指挥舰。在威海卫保卫战中,靖远号巡洋舰受重创后为了避免落入敌手,于1895年2月9日由“广丙”舰将其炸沉。
2022年8月,
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水下考古队在“靖远”舰最后的沉没海域进行考古调查,清理并提取登记完整或可复原水下文物201余件,结合历史资料可基本确认其属于北洋海军的“靖远”舰。
发展历程
研发背景
19世纪40年代初,
大英帝国的海军舰队和陆战队在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用他们的坚船利炮,打开了
中原地区封闭已久的国门。50年代末,英、法两国在英法联军之役中,又一次用坚船利炮打败大清王朝。
两次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开始正视现实,寻求救国御侮之策。以
林则徐 、
魏源等提出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代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抵御列强侵略的思潮逐渐被接受。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批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
兵工厂相继出现。
1884年-1885年的
中法战争让原本负责闽台海面防务任务的
福州船政局北洋水师近乎全军覆没。中法战争的惨败,使清廷痛下决心要大力发展海军。
清政府组建成立了以醇亲王奕譞(
光绪帝之父)为首的“
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简称海军衙门),由
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李鸿章出任海军衙门的会办大臣,具体负责北洋海军的组建工作。靖远号巡洋舰以及其它7艘巡洋舰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建造出来的。
生产过程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11月,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
中原地区出使
英国大臣
曾纪泽向英国订购了“致远”号和“靖远”号两艘巡洋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造船厂生产,1887年7月完工,是当时
北洋水师先进的军舰之一。李鸿章派林鸣埙、张启正、陈和庆进行监造。两艘巡洋舰的制造总费用近170万两白银。
19世纪末,阿姆斯特朗造船厂除了为北洋水师制造了“致远”号和“靖远”号两艘巡洋舰外,还在1879年为北洋水师制造了“超勇”号和“扬威”号巡洋舰。
1887年,清政府委派余思诒前往
英国接舰,归国途中余思诒居于“致远”舰,与
邓世昌等官兵共同经历了4个月的护舰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期间与邓世昌共同考察各地海军、炮台等情形,并及时写下日记。1887年秋,“靖远”号和“致远”号巡洋舰驶抵
中原地区。
基本设计
船体设计
靖远号巡洋舰的舰长为76.2米、舰宽为11.58米、吃水深度为4.57米、排水量为2300吨。
靖远号巡洋舰的装甲甲板厚3寸(倾斜处)/2寸(平坦处),司令塔装甲厚3寸,火炮炮盾厚2寸。
动力系统
靖远号巡洋舰的动力为:2座蒸气机,4座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6850匹马力,航速18.5节。
武器系统
靖远号巡洋舰的武器系统为:克虏伯210mm主炮3门(舰首2门双联装、舰尾1门,每门炮重12吨,3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152mm副炮两门(每门炮重4吨,26倍口径),57mm哈乞开斯
速射炮8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37mm哈乞开斯
机关炮6门、11mm10管格林机关炮4门(其中1门现存日本长崎“
三笠号战列舰”纪念舰公园),18
鱼雷发射管4具(军舰各1具,司令塔前部下方舷侧水线附近各1具)。
运载能力
靖远号巡洋舰运载能力为:正常载煤200吨、最大载煤量520吨、续航力6000
海里/10节。
服役情况
采用国家或部门
靖远号巡洋舰于1887年7月建造完后,清政府原定将靖远号巡洋舰用于台湾、澎湖的防务,后改留用于
北洋水师。
实战运用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靖远号巡洋舰先后参加了
黄海海战和
威海卫之战。
黄海海战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靖远号巡洋舰紧依旗舰定远号巡洋舰奋勇作战。午后3时,靖远号巡洋舰遭到
日本游击队“
吉野号防护巡洋舰”等4舰的围攻,被击中110弹,死2人、伤16人,靖远号巡洋舰进水甚多。靖远号巡洋舰遂与
来远号巡洋舰结伴退往
丹东大鹿岛方向紧急抢修。下午5时,靖远号巡洋舰终于将漏洞堵住。此时在部下
刘冠雄的建议下,叶祖硅下令升起帅旗,代替桅楼被毁无从指挥的定远号巡洋舰指挥,于是“诸舰随之”,
北洋水师声势复振。日本舰队因天色已晚,怕
威海港内的北洋舰只赶来增援,于是向西遁去。靖远号巡洋舰等舰返航回旅顺口基地。
威海卫海战
1895年2月,威海卫海战中,在定远号巡洋舰、镇远号巡洋舰相继受损后,
丁汝昌在靖远号巡洋舰挂起提督旗,靖远号巡洋舰成为北洋舰队旗舰,指挥舰队坚持战斗。靖远号巡洋舰拼搏于前,中弹甚多,伤亡40余人。2月9日,靖远号巡洋舰被日军占领的鹿角嘴炮台发射的2发炮弹击中后搁浅,为了避免落入敌手,实施自沉。1897年舰体被打捞起来后拆解。
靖远号巡洋舰考古纪实
2022年11月,历时两个多月的威海“靖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结束。本次水下考古工作清理并提取登记完整或可复原水下文物201余件,以铜制品数量最多,铁质品和木质品以船构件为主,皮革制品有鞋垫、
胶垫。出水文物中的
旋转机枪子弹、
手枪弹、37毫米炮弹、欧式瓷质洗涮盆、锅炉
耐火砖、舷窗框等,与其
姊妹舰“致远”舰遗址出水文物一致,结合历史资料可基本确认其属于北洋海军的“靖远”舰。
历经多次打捞和百年沧桑,
威海湾内沉没的
甲午沉舰均已掩埋于
海床之下,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水下考古队通过搜集大量历史资料和开展水下考古物探扫测工作,最终确定了“靖远”舰最后的沉没海域。历经2个多月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发现的大量出水文物均与“靖远”舰身份吻合,特别是艏部探沟内发现的一枚保存完整的210mm克虏伯炮弹,与“靖远”舰主炮所用炮弹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