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
功能性胃肠病,指由胃和
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餐后饱胀感、早饱、中上腹痛及中上腹
烧灼感等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该病的全球人口患病率>10%,欧美国家的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
消化不良症状者占19%-41%。
根据症状与进餐的关系,2016年的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标准将FD分为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综合征, EPS)和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两个临床亚型。该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感觉异常、
幽门螺杆菌感染、社会心理因素、胃肠激素紊乱和脑﹣肠轴功能障碍、
十二指肠低度炎症以及环境因素有关。
诊断FD主要包括症状诊断及排除诊断,症状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不适感;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不适。排除可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该病需要与
痞满、消化性
溃疡、
慢性胆囊炎等胃肠道疾病鉴别。该病的治疗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一般治疗包括帮助患者认识、理解病情,改善生活习惯,避免烟、咖啡、酒及非甾体类
抗炎药,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会诱发症状的食物等。临床治疗主要包括根除
螺旋菌治疗、适度抑制
胃酸、促胃肠动力、助消化、精神心理治疗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可以反复、间断性发作,一般认为
社会心理负担越重、疑病者,症状越不容易消失。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属于“嘈杂”“
胃痛”“
痞满”等范畴。历史上,《伤寒杂病论》《
丹溪心法》《
医林绳墨》等古籍均有相关记载。
分型
根据症状与进餐的关系,2016年的罗马Ⅳ标准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两个临床亚型。
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综合征, EPS):指上腹痛或上腹部烧灼可发生于餐后,空腹状态或进餐后可缓解。
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进餐诱发
消化不良症状。
发病机制
FD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胃肠动力、感觉异常、黏膜完整性破坏、低度炎症、免疫激活、脑﹣肠轴调节异常等多因素相关。
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患者胃排空延迟、胃容受性受损、餐后胃窦动力降低。
内脏感觉异常
胃
十二指肠对扩张或酸、脂质等
物质腔内刺激的敏感性增高。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产生FD症状的可能原因。根除
幽门螺杆菌后确实有部分FD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得到改善。
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可能是FD的重要病因。
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高敏感性的发生起重要作用。躯体化、人际敏感、不良生活事件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显著相关,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障碍参与了FD的发生。
胃肠激素紊乱和脑﹣肠轴功能障碍
胃肠激素如胃动素、促胃液素、缩胆囊素以及血管活性肠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P物质等,可能参与了FD的病理生理机制,且与胃电变化相关。自主
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尤其是迷走传出神经功能障碍,被认为是胃容受功能受损和
胃窦动力低下的可能机制之一。
十二指肠低度炎症、黏膜通透性和食物抗原
感染、应激、十二指肠酸暴露和
食物过敏可引起十二指肠黏膜炎症和通透性改变,黏膜屏障受损,引起FD。
环境因素
急性感染可诱发部分患者发生FD。
流行病学
功能性
消化不良是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全球人口患病率>10%,欧美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19%-41%。
临床表现
餐后饱胀
食物长时间存留于胃内引起的不适感。
早饱感
指进食少许食物即感胃部饱满,食欲消失,不能进常规量的饮食。
上腹痛
位于
胸骨剑突下与脐水平以上、两侧锁骨中线之间区域的疼痛,疼痛多无规律性,部分患者与进食有关,有时患者无疼痛感,而主诉为特别的不适。
上腹烧灼感
位于胸骨剑突下与脐水平以上、两侧锁骨中线之间区域的难受的灼热感。
其他
恶心、呕吐并不常见,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该病起病多缓慢,
病程常经年累月,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检查诊断
检查
内镜检查
对初诊的
消化不良患者应在详细采集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排除
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在中国,由于
胃癌发病率高,发病年龄轻,建议将
胃镜检查作为确定FD诊断的主要手段。有下列“报警症状”者应立即做胃镜检查:①
消瘦,体重下降>3kg;②贫血、
呕血或
便血;③吞咽困难;④腹块。对有精神心理障碍者,也建议及时进行检查,明确排除器质性疾病对解释病情更为有利。
胃肠功能检查
明确FD诊断后多可进行治疗,如要进一步确定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可行胃排空(
核素扫描、超声)、胃电图、胃感觉或分泌功能等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包括肝肾功能、血糖等生化检查,腹部超声及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必要
瘟疫腹部CT扫描以排除器质性病变。对经验性治疗或常规治疗无效的FD患者可进行Hp检查。对怀疑胃肠外疾病引起的
消化不良患者,还要选择相应的检查帮助病因诊断。
诊断程序
FD为一排除性诊断,需全面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确定有无“报警”症状和体征:体重减轻、贫血、上腹包块、频繁呕吐、
呕血或
柏油便、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有肿瘤家族史等。对有“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必须检查直至找到病因。没有者可以先行13C
尿素呼气试验或者对症治疗。
诊断标准
根据
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IV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需满足: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标准:
主要标准
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不适感;③中上腹痛;④中上腹烧灼不适。通过常规检查(包括内镜)找不到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的证据。
亚型标准
FD根据临床特点,还可以分为以下两个亚型,各自的诊断标准分别为:
(1)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综合征,PDS):
病程6个月,近3个月至少具备以下1个症状,每周至少发作3天:①进食平常餐量后的餐后饱胀,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②早饱感使其不能完成平常餐量的进食。支持诊断的条件包括存在餐后中上腹痛或
烧灼感、中上腹胀气、恶心或过度
嗳气,可同时存在上腹疼痛综合征。
(2)上腹疼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病程6个月,近3个月每周至少发作1次,必须具备以下所有症状:①中上腹痛,严重到影响日常活动;②上腹部烧灼感,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支持诊断的条件包括疼痛常因进餐诱发或缓解,或发生在空腹状态,可同时存在PDS。
鉴别诊断
需要与引起消化不良的器质性疾病(包括
食管、胃、
十二指肠、肝、胆、胰等病变)、以产生上
消化道症状为突出表现的其他系统疾病(如
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
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硬皮病等)、及服用非甾体类
抗炎药等药物引起的上
消化道症状进行鉴别。对诊断不能肯定者,进行定期随访,可能发现隐蔽的器质性疾病。对有精神心理障碍者,也建议及时进行检查。具体举例如下。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症状与体征均很难与FD鉴别。
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明显充血、糜烂或出血,甚至萎缩性改变,则常提示
痞满。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
周期性和节律性疼痛也可见于FD患者,X线餐发现影和胃镜检查观察到溃疡病灶可明确消化性溃疡的诊断。
慢性胆囊炎
慢性
胆囊炎多与
胆石症并存,也可出现上腹饱胀、恶心、
嗳气等
消化不良症状,腹部B超、口服胆囊造影、CT等影像学检查多能发现
胆囊结石和胆囊炎征象,可与FD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明确为FD者,应分出亚型,以给予针对性治疗。治疗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
一般治疗
帮助患者认识、理解病情,改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避免高脂饮食、烟、咖啡、酒及非甾体类
抗炎药。建议少食多餐,避免可诱发症状的食物。
临床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进行根除治疗可使慢性
消化不良者受益。
适度抑制胃酸
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适用于非进餐相关消化不良中以上腹痛、
烧灼感为主要症状者。对减轻PDS症状无效。这类药物起效快,对酸相关的症状如
反酸、恶心、易饥饿等有一定缓解作用。可根据病人症状按需治疗,不宜长期使用消化性
溃疡治疗的标准剂量。
促胃肠动力药
可改善与进餐相关的上腹部症状,以上腹饱胀、早饱、
嗳气为主要症状患者常优先选用,常用药有多潘立(10mg/次,3次/d)、莫沙必利(5mg/次,3次/d)或
伊托必利(5mg/次,3次/d),均在餐前15~30分钟服用,疗程2~8周。少部分患者有
肠鸣、
便溏或
腹泻、腹痛不良反应,减量或使用一段时间后这些不良反应可减轻。
助消化药
消化酶制剂可作为治疗
消化不良的辅助用药,改善与进餐相关的上腹胀、食欲差等症状。
精神心理治疗
上述治疗疗效欠佳而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抗抑郁药作为二线治疗药物,常用的有三环类如阿米替林、选择性抑制
5-羟色胺再摄取的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等。宜从小剂量开始,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此类药物起效慢,应向病人耐心解释,提高病人依从性,以免病人对药物产生怀疑而影响效果。
其他
此外中草药等也可试用。
预后
FD的症状可以反复、间断性发作,一般认为
社会心理负担越重、疑病者,症状越不容易消失。
历史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属于“嘈杂”、“
胃痛”、“
痞满”等范畴。
历史上,《
丹溪心法》描述了“嘈杂”为心间不适,莫可名状的症状,《
医林绳墨》卷二记载道:“夫嘈杂者,似饥不饥,似痛不痛,有若热辣不宁之状,或兼痞满恶心,渐至胃脘作痛”。“胃脘痛”“
萎缩性胃炎”两者症状不同,《伤寒杂病论》曰:“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胃痞为外形不见胀满而自觉心下痞闷不适的症状,而胃脘痛则为心下疼痛、甚至连及两胁疼痛,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两者被分别对应于罗马IV分型中的餐后不适综合征及上腹疼痛综合征。
研究进展
饮食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
高脂饮食对FD的影响:有研究证实,膳食中的脂肪含量增加可明显加重餐后饱胀程度,同时也可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和腹痛。另外,高脂饮食可能通过影响
消化道激素的分泌诱导或加重FD患者症状。高脂饮食也可以引起酪酪肽的分泌下降,从而影响食欲和增加上腹饱腹感。
谷蛋白或
麸质饮食对FD的影响以及胃肠道的免疫反应:谷蛋白可能通过破坏黏膜屏障及促进
淋巴细胞浸润引起
十二指肠黏膜炎症,而诱发FD患者症状发作。
糖类、FODMAPs饮食对FD的影响作用和机制:有研究表明,大米较小麦更容易在
小肠中被吸收,且小麦中含有谷蛋白成分,其可加重FD患者的
消化不良症状。另有研究结果提示,大米为主的饮食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并能够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其他饮食:研究表明,咖啡的摄入可诱发消化不良症状,并导致上腹痛或上腹
烧灼感;饮酒对FD的影响存在争议,部分研究提示,其对FD的症状无影响;而
膳食纤维在FD患者症状诱发中的作用尚不十分明确;
辣椒素是辣椒等辛辣食物中的主要作用成分,可以激活痛觉纤维上的辣椒素受体(TRPV1),从而出现上腹部灼热感和痛感。水果、蔬菜对FD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饮食习惯和认知因素对FD的影响:进食方式对FD症状有一定的影响,少食多餐、多进简餐等可能减少FD症状的发生。每餐进食速度也可影响FD症状。FD患者进食速度快于健康人群。
参考资料
胃镜检查.cancercare.hk.202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