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梯寺,位于
城厢区东海镇坪洋山与邱秀山的风头岑山坳里,距笏枫公路北侧10多里。原名石梯建福禅院,始建于
李儇干符四年(877年),由河南魏博节度副使
木锄(释名六德)创建。唐
干宁三年(896年)赐额“石梯建福禅院”,明代改为建福寺,俗称石梯寺。据传,唐十三道
御史朱国步、宋代江浙总兵杨光度、明代
兴化府状元
柯潜、清代台湾水陆提督
游金辂等人曾在此驻足。近代莆田农民起义首领
黄濂曾带领
起义军攻打仙游城时,把寺院作为义军的行营,寺院因此遭洗劫、烧毁。寺内保存有唐、宋、明、清的
石狮、石槽、石臼、石刻、叠
石塔、香炉、望柱等历史文物。寺周围群峰耸立,
松柏葱翠,溪涧潺潺流水,时而与山涧清风交融,如奏美妙之曲。此外,还有“龙潭”、“钟潭”、“瀑布”、“坐禅石”、“金猴抱瓜”、“八仙浴池”、群峰水库、千年玉丹树等十多处景点,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寺庙简介
石梯寺,据《
八闽通志》记载:石梯建福禅院始建于
李儇干符四年(877年)。石梯寺的创建距今有1126年的历史。是
莆田市最早的佛家活动场所之一。寺院四周有龙潭、
钟潭瀑布、千年玉丹、群峰映月、八仙浴池等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因山高坡陡,通往山上的路是用石块一级级铺上去的,仿佛楼梯一般,故称“石梯”。
1912年遭受了一次毁灭性的灾难,于1914年重建石梯寺的
大雄宝殿。1997年当地群众在台胞、侨胞以及有关人士的支持下,在群山峻岭中修建一条长达10多公里的环山公路,直达石梯寺。
建筑格局
该寺原名是石梯建福禅院。据《
八闽通志》记载:石梯建福禅院始建于
李儇干符四年(877年)。又据《
莆田市志》记载:石梯寺位于莆田灵川坪洋山麓的山坳里,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河南魏博节度副使
木锄,带兵平闽时,厌恶仕途,在此落发为僧,释名六德,遂兴建此寺。唐乾宁三年(896年)赐额:“石梯建福禅院”,明代改为建福寺,俗称石梯寺,传说唐十三道
御史朱国步,宋代江浙总兵杨光度,明代
兴化府状元
柯潜,清代台湾水陆提督游金辂,曾在此流连驻足,诵经礼佛,读书习武均学有所成,近代莆田农民起义首领黄濂,带领
起义军攻打仙游城时,路过此地,把寺院作为义军的行营,也因此寺院遭洗劫、烧毁,至今寺中保存有唐、宋、明、清的
石狮、石槽、石臼、石刻、叠石塔、香炉、望柱等,均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
历代兴兴废废,至今存有梯云殿、
大雄宝殿、玉皇殿、天王殿、
观音殿。其中梯云殿,正中供奉
玉皇大帝、玄天大帝、
二郎神,两侧有雷公、
金光圣母、
风后、
雨师等;东偏殿有复午堂,供奉三一教主、关帝圣君、
张亚子、
孙思邈、
扁鹊;西偏殿是蓬莱洞,供奉
太上老君、何氏九仙。
中殿是大雄宝殿,正中向南供奉释迦牟尼,右侧
接引佛,左侧是药师佛;东偏殿是明嘉靖敕封的顺圣侯、韦驮,西偏殿是禅院的创建者
木锄祖师、伽蓝,两旁是
十八罗汉;背面向北的正中供奉阿弥陀佛,右侧 是观音大士,左侧是
大势至菩萨,正中下层是地藏王菩萨,东偏殿是
文殊菩萨,西偏殿为
普贤菩萨。
前殿是天王殿,正中向南的是
弥勒佛,背面向北是韦驮,两旁则是四大金刚。
寺院的东侧有座
观音殿,供奉观音菩萨,西南是
土地庙、福德正神。
寺庙传说
位于东海镇坪洋山与邱秀山交界处山坳里的石梯寺,建于唐乾符四年(877),有
李晔御赐“石梯建福禅院”匾额,有宋代江浙总兵杨光度的练功场,有明代状元柯潜的读书亭和清代台湾水陆两提督
游金辂坟墓。
仙人脚印
在通往石梯寺盘山公路东西两条支路的交汇点,有个景点名为“仙人脚印”。其石板上有几个较常人大3倍的脚印,脚跟、脚掌、脚指头维妙维肖,经过数千年风雨侵蚀,仍十分清晰逼真。
传说有一日,
赤脚大仙听天庭巡视神说,东海之滨的石梯山层峦叠嶂,雄奇峻峭,山间茂林修竹,碧草如茵,山峰与涧水相倚相绕,相映成趣,四季如春,瓜果飘香,是一方不可多得的净地乐土。赤脚仙按捺不住探幽寻胜的冲动,遂驾着祥云,往石梯山款款而来。立足云端俯瞰,果不其然。那石梯建福禅院高低相间,错落有致,钟鼓齐鸣,香烟袅袅,香客如织,而东南方的东海烟波浩,海面上鸥鹭齐飞。帆影云踪相随相伴。他不觉心旷神怡。落下云端,站在十八湾东头的石板上四处眺望,想为自己找一块宝地,修座禅房,以便四方云游时憩息。然而偌大的石梯山峦,早已被西方佛祖、
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卓氏真人、何氏九仙等捷足先登。已无自身立锥之地,不禁连连跺足,帐然而返,从此在青石板上留下几只脚印,成为名闻遐迩的景点。
金猴抱瓜
还有个传说,说八仙过海后,
吕洞宾特立独行,来到东海之滨,恰逢台风潮汛,海水冲垮堤岸,田园成为一片汪洋。吕大仙动了恻隐之心,决定移山填海,把
秀屿区与
泉港区的海峡堵住。眼看大功即将告成,孰料最后一担土要倒在
秀屿港时,一箕的绳子断了,土倒在大埔村北侧的田野上,堆积成一座
土山,即界于上图、利角、东沙、大埔四个村庄中间的“浮山”,吕大仙不胜惆怅,连连跺脚。看到吕洞宾又饥又渴,石梯寺的一只
灵猴抱来一个大西瓜,为大仙解渴。吕洞宾十分感激,决定为灵猴扬名,他口中念念有词,喊声“变!”转眼间石梯寺东边的一座山峰变成金猴抱瓜形状,此后石梯寺增添了“金猴抱瓜”这一景点。
龙潭涌泉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石梯西溪有条龙,龙卧之处留下一个水平似镜深不可测的巨潭,此即“龙潭”。那潭口俏似龙的嘴巴,翘首望着对面山崖突兀的岩石,好像
沧龙吐珠。龙潭水清冽甘甜,而且能祛晦气,消灾祸,益神智,添福寿,从古以来,就被敬称为“龙水”、“仙水”。周边灵川、东海两个乡镇30多个村庄的居民,一旦家有喜事,都要翻山越岭40多华里,提取“龙水”回去,以求大吉大利。据说大厦落成时用龙水点脊,就能上梁大吉,家宅兴旺;男婚女嫁喝了龙水,夫妇可以白头偕老;婴儿满月,用龙水沐浴,定会聪明伶俐,茁壮成长;老人做寿,饮下龙水,则能强身固体,老当益壮。至于用烧开的龙水泡茶,清香扑鼻,细啜慢品,令人神清气爽。据检测,龙水是品质优异的矿泉水。
龙潭钟潭
当年石梯寺门前悬挂一口大钟,颇有灵性,如有歹徒前来骚扰,大钟能自动鸣响,提醒僧众。
据说有一日寺院
住持要下山化缘,交代小和尚要喂饱护寺的狗,每次在狗槽里放半勺乘饭足矣。小和尚依嘱照办,然而住持回来后却发现槽里的饭满满的,便指责小和尚不爱惜五谷。小和尚极为申辩,也免不了遭主持的严词斥责。小和尚满肚子气,一脚把狗槽踢进了溪底,溪水四溅,沙石纷纷让位,瞬间形成一个巨大的水潭。
原来那狗槽是聚宝盆,聚宝盆飞走了,那口大钟也随之飞起,紧紧罩住狗槽,人们把这巨潭称为“钟潭”。天晴气爽时,可看到静影沉壁,水天一色,大钟倒扣状;一旦刮风下雨,则波兴浪涌,声若奔雷,行人莫敢近前。寺院的僧众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就是无法把
大钟捞起。情急之下,在潭边筑个神坛,做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场,终于看到钟顶的圆环渐渐浮出水面。和尚们请工匠把圆环改铸为一口重约300多斤的小钟,而钟体依然留在潭中护宝。
龙潭钟潭的水汇入溪水流入
东海,上世纪中下叶,东海镇在这里修建了群峰水库。深山出平湖,湖水映蓝天,于是就成了“群峰映月”新景点。
景区开发
近年来,石梯寺景区持续开发建设,渐具规模,景区有龙潭、钟潭、蓬莱瀑布、八仙浴池、群峰映月,千年玉丹、龟石和水潺翁瀑布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正努力把石梯寺建成集旅游、文物考古、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