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陵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陵墓
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乡三杨庄村西北部,占地5公顷。两周王陵四周建有一道围墙,被称为紫荆城,南北长66米,东西宽165米,墓前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颛顼帝陵”的字样。陵墓以南200米处建有陵庙,包括山门、东西厢房和后大殿。陵庙周围共有165座石碑。 颛顼陵俗称“两帝陵”,民间称为“高王庙”。它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第二位颛顼颛顼、第三位高辛氏帝喾的陵墓。其西为帝喾陵,因此也被称为颛顼帝陵。关于颛顼陵的始建年代,目前尚无确切记载。 唐大和四年(830年),颛顼陵前建立了5间大殿,大殿内塑有两位帝王的形象。殿外的东南方向还设有西安碑林博物馆元初两周王陵四周及二陵之间修筑了砖墙。每春秋两季,或者封建改元时,都会遣官进行祭拜。清朝宣统年间,废黄河上的风沙南移,使得颛顼陵的陵园被风沙掩埋。 如今,颛顼陵仅剩下一个大沙岗和两通石碑。一通石碑上刻有“颛顼陵”的字样,字体雄伟,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另一通石碑上刻有“颛顼帝喾陵”的字样,字体较小,但同样雄伟壮观。
基本介绍
始建年代无考。唐大和四年(830年),陵前建大殿5间,大殿内塑二帝像。殿外东南有西安碑林博物馆元初,又在两周王陵四周及二陵之间,修砌了砖墙。每春秋两季,或封建改元便遣官告祭。清宣统年间,废黄河风沙南移,陵园俱被风沙掩埋。现仅存一个大沙岗和二通石碑,一通石碑全露在外,上书“颛顼陵”三颜体正楷大字,大气磅礴,雄伟绝伦。另一通书“颛顼帝喾陵”,石碑仅露地尺许,为元天历二年(1329年)所立。颛顼,号高阳氏;帝喾,号高辛氏,是传说时代两个氏族的首领,夏、商的直系祖先,距今约4500余年。1979年春,该县文物部门派人在陵区钻探,发现下面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陶片、烧结土等遗存,确认是一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确认是一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颛顼与帝喾位居五方上帝之列,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两位著名的帝王。
位于河南内黄县城南30公里的梁庄镇三杨庄土山之阳,人称“二帝陵”。颛顼陵居东,帝喾陵居西,两陵相距60 米。颛顼陵南北长66米,东西宽53米,高约26米;帝喾陵略小且居后两米。据专家分析,这种长辈陵冢大、晚辈陵冢小;长辈陵位趋前、晚辈陵位趋后的殡葬方式,正好印证了颛顼“长幼有序”的道德伦理。二帝陵园从下至上有御桥、山门、庙院、陵墓、西安碑林博物馆及纵横其间的甬道,占地面积350多亩;陵墓四周有围墙,称“紫禁城”。史书记载,二帝陵建筑宏伟,碑碣林立,松柏郁,历代帝王祭祀不绝,宋代以后列为定制。农历三月二十八为颛顼帝诞辰日,民间祭祀大戏喧嚣,人声鼎沸,香火缭绕,热闹非凡。但因年代久远,陵区地处废黄河和紧靠硝河,河水多次泛滥,风沙肆虐,到清代同治年间,陵墓和建筑群全部被黄沙掩埋于地下。
相关传说
大约在四千多年前,这一带住着一个恶魔,名叫黄水怪,它经常兴风作浪,口吐滔滔黄水,淹没农田,冲毁房屋,给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颛顼听说后,便决心降服它,可黄水怪神通广大,他俩打了九九八十一天不分胜负。无奈,颛顼便上天求女娲帮助。女娲深明大 义,不顾天规,偷去天王宝剑交给颛顼,并给他传授剑法。颛顼得了天王宝剑很快打败并赶跑了黄水怪。为了能给人间更好的生活环境,他用天王剑法把一个大沙岗变成一座山,取名山,又用剑法在山旁划一道河,取名硝河。使这里有山有水,林禾茂盛,人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不知又过了几百年,黄水怪悄悄地回来了,它愤然地一口把硝河里的水吞完,一尾把鲋山打碎。从此,硝河干涸了。鲋山恢复了原来的沙岗。颛顼知道后,又星夜兼程,会战黄水怪。途中,他碰见一位算命先生,便戏谑地问:"我将死归何处?“,算命先生答:“头枕无石山,脚登无水河,死在一寇之地。”颛顼来到这里又和黄水怪打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打死了黄水怪。这时,他也觉得自己天年将尽,便问百姓;"这是谁家的土地?"一百姓告诉他说:“这是寇家的土地。”他忽然想起算命先生的话,四下一看:只见硝河干涸,沙丘高耸。他哈哈大笑,寿终于此。
考古价值
颛顼帝喾陵考古调查始于1986年,自此以来,发现有很多遗迹、遗物。有汉砖铺设的多条甬道,唐代建殿基址,宋代建筑基址和水井,元代修建的护陵墙,明代修建的拜殿、院门和神道,清代修建的配殿、山门、御桥。颛顼陵前墙嵌有元天历二年(1329年)“颛顼帝陵”和清嘉庆二十四年“颛顼 陵”(1819年)两通标志碑。帝喾陵前墙镶嵌明嘉靖七年(1528年)“帝喾陵”标志碑。在拜殿前和配殿前后的沙下清理出元、明、清历代御祭碑165通。于陵区北侧发现仰韶、龙山时期文化陶片、烧结土、贝壳、灰坑。在颛顼帝喾故都顿丘,即“颛顼帝喾陵”东南2公里的大城村,保存有夯筑城墙和载有“卫邑顿邱”、“颛顼之墟”的碑刻
2003年3月在梁庄镇曹李庄村东发现的唐开元二年(714年)墓志,记载了墓主人的埋葬地理位置:“……葬于临河县东南十里窦村之北,南瞻囗水黄龙之囗长流,北眺淇川黑帝之陵永固。” 《水经注》载:“淇水北经白祀山东省,历广阳里,经颛顼冢西。”颛顼功德盖世,被后人推崇为北方之神,称其玄帝、黑帝。墓葬以北2.5公里即是颛顼帝喾陵,与墓志记载方位一致。所以,“北眺淇川颛顼之陵”中的“黑帝之陵”就是现在梁庄镇的“颛顼帝喾陵”。这些文物都是确认帝陵帝都的实物见证。
陵寝已发现历代帝王及民间的祭祀碑碣165通,这在我国古代帝王帝陵中是不多见的,证明了华夏民族对颛顼、帝喾的尊崇。这些碑碣不仅是研究历代官职、地域风俗、政区沿革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难得的书法艺术和石刻艺术瑰宝。
历史功绩
颛顼帝为上古“五方上帝”中的第二位帝王,本姓姬,又名颛畜、颛玉、玄帝、黑帝、北方之帝。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父亲名昌意,娶蜀山氏之
女昌仆(又名女枢)为妻,在若水(今四川省泸水之 打冲河)生下颛顼。因最初建侯国于杞县高阳镇,故号为高阳氏。12岁时,追随伯父少昊金天氏学习政事,20岁继金天氏帝位,迁都于帝丘。颛顼在位78年,终年98岁。他在位期间,有以下重大贡献:
始以民事纪官,断绝天地人神交通
太昊伏羲氏以龙纪官,黄帝轩辕氏以云纪官,少昊金天氏以鸟纪官。颛顼帝认为这样命名官职不太科学,就对官职名称进行了改革,开始以分管民事的性质命名官职。并设重、黎分别掌管观天象制历授时和按统一的历法进行社会活动的天、地指挥官,统理天下神职人员和民事人员,绝地天通开启了以民事纪官的新时代。
可见,颛顼的“绝地天通”是通过整顿人神社会秩序,整顿祭祀,划一政教、历法,发展生产,加强社会安定,实行政教权利的高度集中,加强联盟政权的王族地位,增强联盟国族间的凝聚力。
创制九州,中原地区首次有了自己的版图和行政区划
马端临文献通考》和《乾隆御批纲鉴》记载,中国九州的建置区划,创制于颛顼大帝。黄帝时代虽然统一了中原地区,但蚩尤部族一大部分退据于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一代,事实上形成长期独立局面。直到颛顼大帝,才实现中华华夏部族与川、黔、滇等地的蚩尤后裔九黎的真正统一。在此基 础上,颛顼大帝决定对中国区域建置进行明确规划,确定了、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区域。至此,中原地区幅员“统领万国(上万个部落),北至幽陵(即幽州,今冀北、辽南一带),南至交州(即南交,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越南承天以北),西至流沙(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古居延泽一带),东至蟠木(今东海中山)。日月所照,莫不砥(平)属”( 《乾隆御批纲鉴》 )。
在宗教领域,大力改革了巫术与祭祀
据历史记载,当时巫术、占卜和祭祀泛滥成灾,占卜结果往往互相矛盾,严重影响了部族间行动的统一和部众的团结。尤其在九黎地区更加突出,到了“民神杂揉,家为巫史,民渎齐盟,灾祸荐臻”的地步。颛顼除保留了经国家批准的宗教机构、场所、人员外,下令在民间禁绝巫教。九黎上层贵族拒不执行中央禁令,为此发生了中原与蜀地的战争。这场战争前后进行了一年多,最后以颛顼帝达 成中原与蜀地的统一而告终。
改革甲历
始以建寅月为历元。在二十四节气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以物侯观测为重点转移到以天象观测为重点,有了历元、正朔、五星、营室等概念,定下一年四季。进入治历明时的新阶段,历名《颛顼历》 。
创作了九州中国的第一首“国歌”。
据史载,这首歌的名字为《承云》 ,其基本创作方法是:命乐官飞龙氏融汇中国八个大区域的流行乐曲“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阖阖风”、“不周风”、“广莫风”的风格特点,创作成“圭水之曲”,主题是“召气而生物”,然后铸成铜质乐钟,作“五基六英之乐”,名为《承云》,用来在“万国诸侯”到首都开大会时“享雅威,朝诸侯”。
后人对颛顼大帝的评价是:静渊有谋,疏通知事,养材任地,载时象天,依鬼神以治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后人推戴他为颛顼。当然,后人之所以把他尊为“上古五方上帝”之一,除了他有以上政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还生下了舜的祖 父穷蝉和大禹帝的父亲伯。因此,颛顼实际上是大禹曾祖父、舜的高曾祖父。同时,据《史记》记载,颛顼帝还是秦始皇的嫡传始祖。由此看来,颛顼帝是李、赵、秦、黄、陈等很多氏族的远祖。颛顼帝共传20世,约350年。
颛顼简介
黄帝晚年,以仙人广成子容成公为师,用顺其自然的方法,使三界大治;功成名就,遂生退隐之心。他派遣夫役开采首山铜矿,在荆山下铸造宝鼎。宝鼎铸成的那天,天外飞来一条巨龙,垂下龙相迎。黄帝将主宰神的宝座传给了他认为很能干的曾孙颛顼,自己乘龙飞往九重天外,随他同行的朝中大臣、后宫夫人共有七十多位。其余大臣攀着龙髯还想爬上去,结果龙髯被扯断,纷纷跌下来。跌落的大臣们望着远去的黄帝哭了七天七夜,流下的眼泪淹没了宝鼎,汇成了大湖,后人称此湖为鼎湖。
继位的帝颛顼乃北方水德之帝,他的爷爷是黄帝,父亲是黄帝和嫘祖的二儿子昌意。昌意在天庭犯了过错,被贬到凡界的若水,生下了干荒。韩流的模样委实古怪:细长脖,小耳朵,人脸、猪嘴、麒麟身,双腿并在一块儿,下面长着一对猪蹄。韩流娶淖子氏的女儿阿女为妻,生下了颛顼。帝颛顶的长相,与他的父亲也大体相似。
帝颛顼自幼受叔父少昊的熏陶,特别爱好音乐。他听到八方来风掠过大地发出熙熙凄凄锵锵的声音,十分悦耳,便让八条花尾榛鸡仿效风声而长吟,命名为《承云曲》 ,专门用来纪念黄帝。他又突发异想,令扬子鳄做音乐的倡导者。扬子鳄鸣声如鼓,背上披有坚厚的鳞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内睡觉,对音乐向来生疏,受了主宰神的委派,怎敢怠慢,只得乖乖地翻转笨重的身躯仰卧,挥动粗大的尾巳敲打鼓凸的灰肚皮,果然嘭嘭作响,声音嘹亮。人间受到颛顼的影响,用扬子鳄的皮来蒙鼓,这种鼓很贵重,叫鼓。
初登主宰神位的帝颛顼,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将原本不停运转的太阳、月亮和星星都牢牢拴在天穹的北边,固定在北方上空,这么一来,他的根据地北方三十六国永远光辉灿烂,相反,东、南、西方诸国则永远漆黑一团,百姓伸手不见五指,生活异常不便。
帝颛顼所做的第二件大事是隔绝天和地的通途。在他执掌三界大权之前,天、地虽也分开,但距离较近,并且还有天梯相通,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与大树。天梯原为神、仙、巫而设,人间的智者、勇士,也能凭着智谋和勇敢攀登天梯,直达天庭。那时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诉,神亦可以随便至凡界游山玩水,人与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确的。颛顼继承黄帝做了主宰神,把蚩尤领导苗民造反之事作为教训,他考虑到人、神杂混居弊多利少,将来难保没有第二个蚩尤下凡煽动世人上天与他作对,为此他命令孙儿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断,让人上不了天,神下不了地,大家虽然丧失了自由往来的便利,却能维持宇宙秩序,保证安全。
大力神重和黎接旨,运足了力气,一个两手托天,一个双掌按地,吆喝一声,一齐发力,托天的尽力往上举,按地的拼命向下压,天渐渐更往上升,地渐渐更向下沉,木来相隔不远的天地就变成现在这样,遥遥而不可及了,高山、大树,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从此,托天的重专门管理天,按地的黎专门管理地。黎到了地上还生下个名叫嘘的儿子,嘘没有手臂,两只脚翻转上去架在头顶,他住在大荒西极日月山上,这座山乃天门之转轴。他的职责是帮助父亲考察日月星辰运行的先 后次序。
自从截断了天和地的交通,天上的神还能腾云驾雾私下凡界,地上的人却再也无法登上天庭,人、神间的距离,一下子便拉得很远很远。神高高在上,享受着人类的祭祀,而人有了病苦和灾难,却上天无路,神也完全可以不闻不问,任人类受苦受难。
雅安荥经
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号高阳,中原地区上古五方上帝之一,在位78年,享年98岁。颛顼生于若水,12岁时离开若水(雅安荥经),到中原向伯父少昊学习政事。20岁时,黄帝驾崩,颛顼继承中央天帝之位。颛顼一生崇尚文治。主要功绩是:文治方面,始建中央(国家)统治机构,设立九州,规范宗教事务,始以民事纪官;教民耕种,创制历法,定婚姻,制嫁娶,整顿社会秩序。武功方面,平共工,征九黎,定三苗,初步完成了华夏的统一。
颛顼就出生在荥经县六合坝的洪庙沟一带。六合坝人长期以来一直供奉颛顼帝,在坝的街口还建有颛顼帝牌楼,至于该牌楼最早建于何时,已不得而知。由于牌楼年久失修,清末的六合坝人汪元藻在中举后,在原地进行了重修。另外,牌楼前几十米远的地方还建有劝人珍惜文字的红石塔字库。据王明玉回忆,其祖父曾无数次讲道过,清代时不论文武官员到了字库,均要下轿下马,徒步至牌楼下给颛顼和文昌菩萨上香、鞠躬,以示敬意。十分可惜的是,1953年加宽108国道时,该牌楼被拆除了。
牌楼由八根圆柱支撑,圆柱间可通行人和车马。楼高16米左右,分两层,下面一层供奉着颛顼,其正面横着一个大匾,匾上有汪元藻亲手所书的隶书体“颛顼故里园”五个字。第二层供奉的是文昌菩萨,匾名是“文昌宫”。两层均有四角斗拱,横梁上有宝顶。
关于该牌楼,荥经县政协主席兰树秋说,建国初期,时任荥经县文化馆馆长的刘继民曾收到在解放前去台湾的荥经人写来的信,希望将“颛顼帝故里”牌楼保护好。这进一步佐证了该牌楼的确存在过。颛顼帝出生在六合坝,为了避免这里再出帝王,封建统治者便将坝南东西两头的两条小溪改名为打虎溪和磨刀溪,意为东边打虎如打王,西边磨刀杀凤凰。两溪旁的两座山头因溪而得名,至今仍叫做打虎溪和磨刀溪。史书的记载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景仆,生高阳……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也。”
颛顼出生在若水,这已是公论。但《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若水是在哪里呢?在民国版的《荥经县志》中,清末举人汪元藻在其所作的序中说:“若水在严道。”而荥经县就在今天的荥经县。汪元藻的理由来自汉朝的《水经注》:“黑水、青水之间,若水出焉。”他认为,荥经县东有青衣江,即青水;西有大渡河,其上游称为泸水市,泸即黑色,因而泸水就是黑水。
史记》中所说的蜀山又在哪里?荥经县若水文化工作室另一研究人员李德祥说,在眉山市政协赠送的资料《世界最大国家森林公园——瓦屋山》中记载:“瓦屋山古称居山、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另外,《山海经》中也说:“居山生若木,若水出焉……流沙以东,青水以西,为若水也。”据李德祥等人考证,若木正是生于瓦屋山中的一种被称为活化石的由远古时期存活下来的树木,在其他地方极为少见。荥经县的位置正处在流沙河以西,青衣江以东,瓦屋山以北,经河又发源于瓦屋山,这都与《山海经》、 《水经注》等史籍中所说的若水相吻合。依此看来,颛顼的母亲景仆即为荥经人氏。
参考资料
CCTV.com.央视网.2023-11-0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相关传说
考古价值
历史功绩
颛顼简介
雅安荥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