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林镇位于榆树市东南,距市区35公里处,南面与
舒兰市庆丰乡、
莲花乡接壤,幅员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00公顷,镇辖11个村(11个村总支,9个机关支部,现有党员721人),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300人,其中农业人口28,760人。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比上年增长10.4%,地方财政全口径收入263万元。
清
乾隆,黑林镇境域属伯都讷厅;1984年,由黑林乡撤乡设镇,改为黑林镇。截至2018年末,黑林镇户籍人口为52415人。截至2020年6月,黑林镇下辖1个社区、21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黑林村。
2018年,黑林镇有工业企业23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18个。
历史沿革
黑林镇因镇政府驻黑林村而得名。
清乾隆年间,属伯都讷厅。
民国时期,属八区
黑林子镇。日伪统治时期,属黑林村。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属
榆南县。
1956年,设黑林子乡。
1958年,黑林乡改为黑林公社。
1983年,由黑林公社改为黑林乡。
1984年,由黑林乡撤乡设镇,改为黑林镇。
2005年8月,谢家乡并入黑林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黑林镇地处榆树市南部,东与土桥镇接壤,南与
舒兰市莲花、
天德乡相连,西与
保寿镇毗邻,北与新立镇交界,距榆树市区35千米,区域面积245.1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黑林镇地处平原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分为台地和平原,其中东部为浅丘陵状台地,西部为平原;黑林河、
卡岔河穿境而过,沿河两岸低洼平坦。
气候
黑林镇属
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漫长寒冷;雨热同步,光照充足。
水文
黑林镇境内有卡岔河、黑林河和二道河流经。
自然灾害
黑林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大风、洪涝、干旱、冰雹、
寒潮、
霜冻和病虫害。2011年7月31日,黑林镇遭受严重风灾,144个村民小组4830户、20169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6.9万亩,直接经济损失4036万元。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黑林镇下辖黑林、豆坊、广胜、新兴、老边、长安、芦古、太平、尹家、振兴、景阳、街道、团林、新风、新建、三家、谢家、农林、福合、张家、东胜、天德22个行政村;下设19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黑林镇下辖1个社区、21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黑林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黑林镇总人口53587人;另有流动人口5959人。总人口中,男性26592人,占49.6%;女性26995人,占50.4%;14岁以下7206人,占13.4%;15—64岁42418人,占79.2%;65岁以上3963人,占7.4%;以
汉族为主,达53543人,占99.9%;有
朝鲜、满等少数民族,共44人,占0.1%。2011年,黑林镇人口出生率6‰,人口死亡率4.2‰,人口自然增长率1.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19人。
2017年末,黑林镇常住人口为44251人。
截至2018年末,黑林镇户籍人口为52415人。
政治
组织建设
一是动态管理,建立良性用人机制。镇党委根据各村实际情况采取民主选举、组织下派、兼任、交流等形式,在选人用人上打破身份、职业、地域界限建立动态管理模式,使村级干部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全镇下派镇干部到村兼任村支部书记的有3人;以交流形式任命村干部的5人。
二是加强培训,增强“双带”本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党员创富基地等资源,采取短期培训、示范交流、外出考察、挂职锻炼等多种办法,对村级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轮流进行教育培训,使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增强了村组干部领富带富能力。全镇共举办村“两委”成员各类培训班30多期,培训400多人次。
三是培养后备力,增强村组活力。镇党委制定了《黑林镇村级后备干部选拔方案》,注重对德才兼备、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党员的培养,并把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致富带头人和乡土人才纳入后备干部队伍管理,建立了村级后备干部信息库,实行培训准入制度,使一批批优秀后备干部脱颖而出。
四是提高待遇,解除“村官的后顾之忧忧。镇党委本着多支持、少指责,多奖励、少惩罚,多服务、少干预的工作理念,对村级干部实行激励工资制度,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提高村书记的待遇。村党支部书记年薪最高可达6000多元。
编辑本段回目录
吉昌镇新农村建设吉昌镇党委“五个包保”促进新农村建设,开展“树新风正气,做勤廉公仆,推总量翻番,促
和谐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以来,吉昌镇党委转变工作作风,围绕工作重点,加强包保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经济
资源推进
黑林镇,2001年,在省、市、县三级的关心和大力帮扶下,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多种经营全面启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人均纯收入由“十五”期初的1200元左右提高到期末的1950元,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镇容镇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整村推进,规划先行
早在2003年,镇被市、县确定为重点示范镇时,就提出了规划先行和规划全覆盖的整体工作思路。赣榆县委、县政府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黑林镇“整村推进”工作规划方案。市、县有关部门及专家积极参与规划方案的论证和制定,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提高了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树村整村推进实施规划方案”。确定了实施特色产业、卫生改水、道路交通、村容村貌等多个扶贫开发项目的预期目标及完成时间和标准,制定了项目实施计划、落实了项目责任人,并按轻重缓急分步分期实施。
二、整体开发,项目先行
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过程中,该村在扶贫工作队、上级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充分依托耕地多、山荒多和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广泛发动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依据规划方案大力实施各类扶贫开发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为促进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以来,黑林镇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目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2001年以来,投资700多万元,修建了从242省道至大树村全长1.5公里、宽9米的
水泥路,极大地改善了道路交通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投资50万元,整治旦头河大树段1500米,护河堤5000平方米,建截潜流6处、
漫水桥4座,并在两岸植树6000余棵,既清洁了水源,又遏制了水土流失,做到了涝能排、旱能灌,形成了一个以河道为中轴,融水、林、路为一体的生态走廊,石林路、黑富路等纵横开放式的交通网;投资52万元(其中自筹资金4万元),实施了卫生改水工程,入户率达到98%,结束了群众长期饮用地表水的历史。
(二)实施富民增收项目,增加农民收入。
2001年以来,黑林镇利用贴息贷款、扶贫小额贷款和镇信用社其它贷款,帮助每户最低解决1万元贷款,重点扶持57个贫困专业养殖户,先后建起了7个特色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养殖业,目前,进入小区养殖的有36户。养殖户利用这些资金,在进行市场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
番薯、玉米等饲料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养猪、养牛、养鸡等养殖业。为提高养殖技术和经济效益,许多专业户还自费到外地参观学习养殖技术,极大地带动了全村养殖业的发展。2001年以来,该村每年出栏生猪都在4000头左右,仅此一项,全村每年增收都在40万元以上,年人均增收百元以上,养殖大户年户均增收都在万元左右。
(三)实施农村草危房改造项目,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针对老村庄群众建房无规划,街、巷比较狭窄的现实情况,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改变村容村貌,“十五”期间,黑林镇抓住省实施农村草危房改造的机遇,对村庄建设重新进行了规划,规定凡实施草改建房的贫困户,在原房址建房的必须符合新规划的要求,否则全部到新规划的小区集中连片建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村坚持按上级有关政策办事,并实行“免、包、补、帮”等多项优惠政策和措施,该免的全免,该补的全补,极大地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也加快了全村草改工作的步伐。几年来,该村利用省草危房改造专项补助资金及
省军区为贫困户提供的建房资金共27.43万元,累计改造草危房218户,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四)实施劳务输出培训项目,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针对人口多、劳动力富足,但普遍没有接受过专门技术培训和劳动技能差等实际情况,在扶贫工作队、县扶贫办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黑林镇把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十五”期间,累计参加培训的劳动力达800多人次,其中贫困家庭劳动力360余人次,培训专业有服装、电焊、餐饮、家政、
计算机、电子、瓦工、钢筋工等,不仅使受培训劳动力改变了封闭保守的传统观念,开阔了眼界,同时也提高了劳动技能和劳务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实现外出就业的占90%以上。近几年,该村每年劳务输出人数均在580人以上,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三、挖掘资源,品牌先行
黑林镇是刘少奇同志曾经工作、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村内有刘少奇同志住所,是红色旅游点之一,西南角13公里处有全国著名的抗日山,北面邻村富林村马旦头有符竹庭将军殉国处,东面1公里即是全省闻名的大吴山旅游风景区。“十五”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以来,该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2003年以来,在市政府、市
建设局的帮助下,投资40万元建成大树村刘少奇广场,占地面积达2300余平方米,并建有紫铜质刘少奇半身雕像一座;在县政府、县教育局扶持下,投资40多万元建成了大树希望小学,建筑面积近1700平方米,在校学生563人;在市卫生局扶持下,建起标准的村组卫生社区服务站,服务人口近5000人;为实现康居示范村工程,在镇政府等有关部门扶持下,投资25万元安装路灯70余盏,投资14万元建起了大树村进村大门,投资8万元对242省道至大树村全长1.5公里、宽9米的
水泥路两侧进行了绿化、美化工程,并植树1000多株,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初步形成。
四、群众参与,干部先行
在实施“整村推进”的同时,该村非常注重村班子的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和群众的参与意识。几年来,本着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有致富能力的党员培养成村干部”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发展工业经济,并涌现出一批典型。该黑林镇熊继槐,与山东
莱西市一家工艺品厂合作,建起了大树村工艺品厂,从事手工艺品的粗加工,吸纳本村及附近村庄低收入户400多名妇女从事手工艺品的编织,人均月收入在400元以上;村支部副书记熊正财,投资20万元与山东临
白旄乡的老板合作,建起了柳编工艺厂,带动本村近百名妇女就业,党员熊继环今年初投资15万元,建起了水泥制品厂,带动从业及运输人员10多人,月收入都在800元以上。
在典型的带动和影响下,群众纷纷根据自家情况确定脱贫致富项目,积极参与荒山开发,选择适合当地、适合家庭的种植和养殖项目,家庭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部分贫困户已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今年春,该村以低收入农户为主新发展黑莓200亩、优质西瓜150亩,按照“基地﹢农户”的模式,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目前,该村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养殖、种植和外出劳务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特色养殖与外出劳务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下一步黑林镇将继续以整村推进为主要形式,以低收入农户为主要对象,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途径途径,以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努力促进新时期“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度拓展。
通过几年“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黑林镇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和愿望,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前提;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保证;加大投入,积极实施各类扶贫开发项目,努力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
经济发展
2007年1—4月份,全镇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6万元,实现工业投入5500万元,实现工业入库税金44.1万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32万美元,实现内联资金5500万元,实现规模企业1家。
根据黑林镇农业大镇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选项目和确定主导产业时,要把着眼点放在农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上。黑林镇确定了6个主导产业项目。2个农业农产品,即
高油大豆、专用玉米、4个农副产品加工,即
白萝卜加工、蛋鸡、蓝狐、金针蘑。通过6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可使全镇人均收入增加100-200元。
一、发展高油大豆产业项目:以辽源裕龙公司为龙头建成2500高油大豆基地,主要分布亚吉灌区水改旱等12个村社,3200户。同时,在兴华、当石、倒木汉、长胜四个村建成专项大豆生产基地。
二、发展专用
玉蜀黍属产业项目:以吉粮集团为龙头建成3000垧专用玉米基地,主要分布在黑林镇北片长崴子等16个村,4200户。
三、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即
白萝卜加工。引进金鑫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建成100垧白萝卜生产加工基地,分布全镇各个村屯。
四、发展
畜牧业基地建设,即帽山蛋鸡养殖基地:由帽山村农民尤立章等7户人家投资150万元人民币,在本村南侧兴建蛋鸡牧业小区,占地面积达2公顷,年产
鸡蛋1500吨。
五、发展
北极狐园区养殖建设,即由黑林镇内韩大明刘玉等人投资150万元人民币,在黑林镇原朝鲜族小学内新建一个蓝狐养殖小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并引进
河北省蓝狐和皮毛加工项目,打出“昌兴”牌蓝狐皮毛品牌,年可加工皮毛1万张。年内蓝狐存栏达2.3万只,真正形成黑林镇特有
经济动物小区。
六、发展黑林镇食用菌基地,即金针蘑养殖小区:是由
辽宁省东港市武文奎先生投资50万元人民币,在黑林镇原场站飞机洞内养殖金针蘑,面积达2万平方米,年产金针蘑15万吨。组织建设黑林镇从村干部管理机制入手,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有效促进了全镇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007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256元。
劳务输出
劳务输出是解决经济
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难题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有力手段,也是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举措。近年来。黑林镇党委、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通过组建劳务输出中心、劳力培训中心和法律援助中心,不断地深化为农服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02年。全镇外出务工人数达5811人,实现劳务收入1993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他们的做法是:
一、依托劳务输出中心,疏通农民增收渠道
首先,因地制宜,明确农民增收主攻方向。黑林镇土地面积88平方公里,人口4.2万,劳力1.26万个。由于地处丘陵山区,位置偏僻,群众思想比较保守,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县劣势。打破思维瓶颈,寻找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新办法,是摆在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主要而又紧迫的课题。为此,党委、政府领导多次组织召开群众座谈会,以集思广益。去年,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先后带领镇村干部和农村经纪人到北京、
上海市、
苏州市等地考察,通过广泛调研,党委、政府逐步认识到: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把闲散在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调动起来,只有把他们的创业热情给激发出来,才能变劳力优势为经济优势,也只让闲散在农村的广大富余劳动力走出贫瘠的土地,到外面的世界去,才能开阔视野,赚取外块,这是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展经济、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
其次,建立组织,加大对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力度。为了把劳务输出工作做细做实,镇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工业、政法和文教卫生的制镇长任副组长,各涉农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子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由农经中心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劳务输出工作,从而大了对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力度。
再次,政府推扩大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典型引路是发展经济的良方,黑林镇黑林村农民郑家荣从1993年起就到北京市
小红门乡经商,随着规模的扩大,全家也搬了过去,如今他家的资产已达近百万元。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仅黑林和兴隆两村就有150多户农民举家搬迁过去。为了给外出打工的农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镇党委有关领导去年先后两次到小红门乡政府与劳动部门联系,争取他们对务人农民合法权益的积极保护,政府还在北京设立了专门的职介中心,为前去打工的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在镇政府的努力推动下,仅在北京打工的农民就有1500人,他们中有的从事缝纫、有的修理电器、有的在企业上班,还有的从商,逐步形成了三个一,即小红门杂工一条街、一个农贸市场和一个信息咨询点。在劳务输出工作中,他们还不断地扩大覆盖面,把劳务输出重点放在
上海市、
苏州市、
青岛市等大中城市,使广大农民外出打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在引导农民外出打工的同时,镇里还直接帮助他们外出寻找经营门路。镇党委领导通过同学关系和昆山电子厂联系、一次向该厂输送劳力75名,他们每年都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镇领导和
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军事学院多次协商,使全镇20多名农民到其食堂帮助搞后勤。在获知
连云港市核电站招收大批劳工的消息之后,镇党委迅速组织12名工人前往,不仅
专车把他们送到目的地。还为他们安排好了食宿,使他们去得顺心,干得舒心。
二、依托劳力培训中心,增强农民务工本领
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一味地只是把农民送出家门,往往劳而无功。在镇党委送往昆山电子厂的打工者中,就有2名工人因缺乏技术而被厂家辞退;被输送到南通
被服厂的80多名打工者中,也有8人因缝纫技术不精被送回家。严酷的事实证明:没有技术不行,技术不精也不行;要让外出打工者端稳饭碗,必须靠技能抢占市场高地。而由体能打工向技能打工转变,加强对劳动力的技产量培训是关键。镇里经过精心的酝酿和准备,以镇成教中心为依托,组了劳动力培训中心。借鉴县商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开办了电器维修、剪裁缝纫、机动车驾驶、花卉种养等8个班,镇从市里高薪聘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教师前来授课,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授课与课外辅导相统一,既保证了参训人员的就业率,也提高了参训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中心开班以来;参训的群众已达2000余人次,其中90%的人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还成为所在单位或当地的技术骨干。秦布地村农民秦海侠学得一技之长后,到苏州绒绣厂搞刺绣,年收入达8000元。大树村农家姑娘熊艳红掌握了电子技术,就业于上海菲利浦电子厂,月收入达千元以上。
三、依托法律援助中心,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易
把当地的劳力送出去,是党委、政府在劳务输出中做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但外出的农民往往会遇到拖欠工资、克扣工资的现象。因此,如何保护在外打工者的合法权益,成为镇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去年初。镇以司法办为依托,组建了外出打工者法律援助中心,重点为外出打工的本镇农民提供法律帮助。镇党委、政府从人员的配备到车辆调用都鼎力支持,个年,镇东村20多名农民在
吉林省某建筑工地打工,到年底包工头迟迟不付给他们工钱,于是他们求助于镇法律援助中心,援助中心多次与当地劳动部门联系,于去年底追清工地所欠工款累计10余万元。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以来,已为160名打工者提供了法律帮助,累计挽回经济损失30多万元,受到了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为了让广大农民知法、懂法,他们还将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服务联系卡和劳工保险制度,力求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综述
2011年,黑林镇财政总收入1356万元,比2010年增长18.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99万元,比2010年增长2.1%;人均财政收入253元,比2010年增长3%。
2018年,黑林镇有工业企业23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18个。
农业
2011年,黑林镇有耕地面积27.9万亩。2011年,黑林镇农业总产值4.6亿元,比2010年增长10%。2011年,黑林镇粮食总产量18.4万吨,其中玉米14.1万吨,水稻3.5万吨,大豆6080吨;蔬菜种植面积1470亩,产量9800吨,主要品种有
结球白菜、萝卜、黄瓜、茄子等。黑林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马、家禽为主。2011年,黑林镇生猪饲养量9.4万头,年末存栏3.9万头;牛饲养量13650头,年末存栏4150头;马饲养量2410匹,年末存栏1550匹;家禽饲养量88万羽,上市家禽48万羽。2011年,黑林镇生产肉类23385吨,其中猪肉21870吨,牛肉1515吨;畜牧业总产值1.5亿元。
金融
2011年末,黑林镇有存款余额为8275万元,比2010年增长6.7%;各项贷款余额6350元,比2010年增长6.8%。
交通
黑林镇有铁路榆舒线和榆江公路过境。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黑林镇有幼儿园13所,在园幼儿450人,专任教师78人;小学18所,在校生2953人,专任教师29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947人,专任教师8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8.3%。2011年,黑林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480万元,比2010年增长3%;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
总支出的比例为35.4%,比2010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文体事业
2011年末,黑林镇有文化站1个;文化团体3个,个人会员100个;农家书屋22个,藏书9.61万册。2011年末,黑林镇有线电视入户率75%。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黑林镇有卫生院2个,村卫生所22个,个体诊所16个。2011年,黑林镇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4600人次。
社会保障
2011年,黑林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44户,人数65人,支出12.3万元,比2010年增长3%,月人均157.6元,比2010年增长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78户,人数1537人,支出116.2万元,比2010年增长2.6%,月人均63元,比2010年增长2.6%;农村五保集中供养79人,支出21.3万元,比2010年增长8%;农村五保分散供养491人,支出64.9万元,比2010年增长5%;农村医疗救助22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273人次,共支出137万元;农村临时救济1061人次,支出14万元;国家抚恤、补助优抚对象25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12.5万元,比2010年增长15%。
新农村建设
一是包保产业园区。根据产业发展规模和各村实际情况,党委领导对园区建设实行定点包保,对项目选择、园区规划、资金筹措、物资准备等各方面进行全程服务。全镇已建成肉鸡、蓝孤等产业园区6个,并有两名领导干部带头发展肉鸡产业。
二是包保贫困儿童。在“大手牵小手,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党委领导与8名贫困留守儿童结成包保对子,随时帮助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直至初中毕业。
三是包保小康屯建设。按照精神文明创建整体规划,每名领导干部在自己所包片上,选择基础较好的村屯,实施小康屯建设,在包保领导指导下,全镇新修边沟4000多延长米,安装路灯20盏,植树3000多棵,修卫生厕所200座,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
四是包保党建落后村。每名领导干部包保一个班子软弱、党建工作无变化村,帮助村班子在村务管理、“双承诺”活动、党员创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出主意、想办法,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五是包保企业。镇党委制定下发企业联系卡,领导干部对域内13家企业实行定点包保,深入企业走访,切实解决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