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关镇位于
平桥区西北部,
淮河岸边,距区政府所在地45公里,距信阳市40公里,距省级重点镇-
明港镇10公里。1998年5月被
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建制镇。
全镇总面积133.3平方公里,其中镇规划区面积5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61300人,其中农业人口59200人,总耕地面积70000亩。镇境内有5个小
集镇,集镇常住人口9587人。
1956年建平昌关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7年辖平昌关街1个居委会和平昌关、庸墩、古城、刘家湾、王、朱庄、杨寨、莲花、胡寨、李营、蒿林、灌塘、陈店、徐湾、刘集、石桥、清淮、母子河、翟寨19个行政村。1998年9月,平昌关撤乡设镇。
平昌关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早在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
西周至春秋时期,信阳境内分封有申、息、弦、黄、江、蒋、蓼等侯国。申国(
姜姓),
首都在今
南阳市北,其疆域后来扩展至今
平桥区、
浉河区一带,另筑谢城(遗址在今平桥区平昌关镇)。
西汉在信阳境内增设五县,其中
安昌县即在平昌关境内。境内古城村“古谢城遗址”和胡寨村“台子湾汉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国时魏国。设义阳郡(治所在今平桥区平昌关),旋省去,
晋朝时又重设该郡,治所设于仁顺城(在今河区境内)。
平昌关镇名字由来:本地相传昌平王府即在镇上,原来地名不详,后来更名为平昌关镇,这是
金朝名将,开国功臣,
完颜宗弼(?—1148年11月19日)金兀术(zhú),在统金伐宋,公元1126年(天会四年)八月,宗弼再次随右副元帅宗望南下,来到昌平王。把昌平王(地名)改为平昌关(现在人们说的平昌关镇的这个“镇”字是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行政区划分给加上去的),这时的昌平王是一个关口,就是相当现在的军事要塞,现在在平昌关找到一个高点的地方往四周望去像是在群山包围中,这是这个“关”字最好的体现。
平昌关镇处于北亚热带温热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热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全镇位于豫南山地与平原结合部,以
淮河为界,西部
丘陵,地势略有起伏,
植被覆盖率高。东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质优良,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素有信阳“粮仓”之美誉菜、
豇豆、生猪为全镇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农产品以水稻、小麦、花生、玉米为主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0000亩,总产量达3800万公斤,
杨属基地达到15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达32000亩,其中豇豆年种植面积达20000亩,年上市量逾6000万公斤,年交易额实现6000多万元,是信阳市西北部以干豇豆交易为主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平昌干豇豆交易批发市场”已成为豫南干豇豆货源集散中心,产品远销
武汉市、
上海市、南京、
广州市等地。生猪年出栏50000头,年产值3600万元。矿产资源中,锰、铁、
碳酸钙、碱等储藏量丰富。
辖区内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交通十分便利,长(台)-兰(店)公路,甘(岸)-平(昌)公路,邢(集)-平(昌)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南距
上海—霍尔果斯公路3公里,东距
北京—香港公路5公里,
京广铁路、
京珠北高速距
镇区10公里,于2005年12月6日通车的信叶高速(即
上海—西安高速公路河南段)公路穿境而过。
。电力供应充足。拥有3.5万伏
变电站一座。通信事业发达。建有
发射机站四座,信号覆盖全境,
固定电话装机达到10000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设施完善。全镇有
高中1所,
初中2所,小学19所,拥有中心医院一所,是信北唯一一所部颁标准“一级甲等医院”、“
爱婴医院”、“护理达标医院”。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有区
示范性高中——信阳市第七高级中学(平昌关高中),小学及学前教育体系均比较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