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八百(1882年-1971年),中国画家,曾用名彭鸿恩,字溥皋,号普膏,又号耕兰,
邯郸市曲周县人。
1882年7月生,家境贫寒,自幼酷爱绘画,幼年曾入私塾。1904年,在山东署学习文宗(有资料显示说“彭八百早年曾到山东济南胡景柱处当文书,画技很有进步”的说法有重大错误。历史记载,胡景柱卒于1890年,这年,彭八百仅八岁,不可能在“胡景柱处当文书”)。1909年,彭八百应邀到
苏州市任藩属统计处文案。 1911年
辛亥革命成功后,历任拱卫军统领部书记员,陆军第八师师部一等书记官、湘南各军总司令部秘书、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部秘书。1923年,以荐任职分发湖北任用。1926年秋,署
巴东县知事,同年冬,辞职到
北京市,以卖画为生。广泛结交了
许宝蘅、王道元、
齐白石、
郭风惠、
叶恭绰及
徐燕孙、张大千等高士,并与郭风惠、齐白石等一起切磋绘画技艺。彭八百尤工
郭尚先,他笔下的兰蕙,清雅高洁,灵气生动,在画界独树一帜。他画的石,怪奇威棱,大有剑气,这样的石,衬上几株
佩兰,真给人一种脱俗超凡之感。因此,白石老人评价说:“自古画兰者有之,精者只有八百老人,神乎技矣!”
二十世纪30年代,
吴佩孚及张大千都争相跟彭八百学画兰。八百老人借此机会多次奉劝吴佩孚,不要受
日寇威逼利诱出任伪职。后来,吴佩孚一直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拒绝与日寇合作。吴佩孚这种态度或许与八百老人的良言劝谏也有关系。
八百老人除了
郭尚先画得好,他的诗词也有很高造诣。抗战胜利到“文革”前夜,八百老人与
傅增湘、吴北江、夏枝巢、
许宝蘅、
关赓麟、
陈云诰、王道元、
章士钊、
郭风惠、
钟刚中、
萧龙友、
齐如山、
叶恭绰、邢冕之,刘文嘉、
马宗芗、黄君坦、
汤用彤、
李培基、
言简斋、
张伯驹、王冷斋、沈仰放等诸多声 誉昭然的学问宗师在“锑园诗社”唱和。《许宝先生文稿》和《风惠诗存》(手稿)中,就有许宝蘅、郭风惠二老与八百老人相互唱和的记载。
八百老人与郭风惠先生形同手足,二老是最为亲密的诗友和画友。八百老人十分佩服郭风惠先生的学问和
书画艺术,认为在道德学问方面,郭风惠堪为当世第一人。他曾对人说,
郭风惠比我强百倍,跟他比,我顶多算个学徒。因此,在大师、高人云集的
北京市,八百老人独选郭风惠先生作自己儿子的老师。从文革前到郭风惠先生辞世,尤其是郭先生受到“文革”残酷冲击后的岁月,八百老人命自己的儿子,每天必须到郭老那儿去看看,赶紧学点东西,或帮郭老干点家务活儿。
1971年2月12日,八百老人谢世在那个最混乱、最黑暗的历史时刻。此时,好友
齐白石早已先谢世十四载;郭风惠正受到“红卫兵”管制,而失去自由,并处于癌症晚期之际;张大千则漂泊海外,不知归处。老人就是带着这样的惆怅和对家人、朋友的无限眷恋告别了这个曾是满地兰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