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震海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郭震海,1978年出生于壶关县。青年作家、杂文家。著有长篇小说《信任危机》,中篇小说《留守女人》、《两个中国士兵》、《背你到天堂》等多部,其小说、杂文等作品散见于《北京文学》、《芒种》、《山西文学》、《小小说选刊》、《百花园·中外读点》、《杂文选刊》、《散文百家》等数百种报刊。评论作品常见《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等,在多家晚报开设有专栏。作品分别被《作家文摘报》、《青年文摘》、《读者》、《南方周末》、《青年博览》等多种报刊转载。出版有随笔集《风吹草动》,小小说集《飞翔的纸蝴蝶》、《传世忠告》。作品分别被收录《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中国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等40多种选本,有作品入选学生教材和试卷。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获得中国十大爱心记者提名奖者,山西省百佳新闻工作者。“因为我是记者”全国征文唯一金奖获得者。
人物经历
2022年9月,中国作家协会公布2022年新会员名单,郭震海在列。
主要作品
郭震海著有长篇小说《信任危机》,中篇小说《留守女人》《两个中国士兵》《背你到天堂》等多部,《传世忠告》这本书就是由他所著的微型小说集,书名以其中的一篇小说《传世忠告》命名。系百年百部微型小说经典系列丛书之一。书中共收微型小说63篇,包括:《四季歌谣》、《梦回天堂》、《天下最富有的人》等。内容丰富,风格迥异,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
是广袤的田野给了他灵性,勤奋的笔耕让他有了更多的收获。郭震海的小小说不仅转载率高,而且收录在《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中国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等50多种权威选本。《对门送来绿豆糕》、《飞翔的纸蝴蝶》等多篇作品成为学生中考试卷阅读题,被誉为“全国中考语文‘热点’作家”之一。
《飞翔的纸蝴蝶》郭震海所著的微型小说集。由著名作家冯骥才代序,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小说选刊》主编杨晓敏做后记,是从他近几年来写的上百篇小小说中精心挑选的22篇,系“中国小小说典藏品”系列之一,郭震海以朴实的文笔去描写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令人警醒,给人启迪,引起广泛关注。
作品评析
郭震海:通透的思维及敏锐的洞察力
一个写作者,往小了说应该有自己的创作情趣,往大了说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理想。小小说作家郭震海曾这样发表宣言:文学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最终由人民评价和检验,小小说也只有这样,根基才能更加牢固。所以我的追求是尽量平实一些、尽量真实一些、尽量大众一些、尽量有趣一些,如果说这是“草根”写作,阵地是地摊文学,我很乐意接受。谁愿意不屑一顾就让他不屑一顾去吧,当个“草根”,走“地摊文学”没有什么不好!用独到的视角去关注平民的事,愿用一生为平民树碑立传。
山西壶关县县,因古治北有老顶山,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中间空断,山形似壶,且以壶口瀑布为关,而得名壶关。壶关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开始置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近代更有抗大一分校旧址、朱德总司令旧居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遗址,与历史古迹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人文景观。
郭震海是山西省壶关县人,曾在长治日报社工作十年,先后从事记者,编辑、农村部副主任、深度报道部副主任等职务,后调至长治市郊区人民政府工作。长期深入新闻一线报道工作,接触到的是最直观的真实事件,从而具备了通透的思维及敏锐的洞察力。
新闻素材的丰富积累,使郭震海的小小说艺术表现形式,多以写实为主,构思简洁富有哲理,行文干净利索,语言自然从容,尤善用人物活动推动情节发展。
将心理学运用到作品中,构思不仅要恰到好处,还要让故事具有一定的社会群体效应,如此才能介入大众的阅读心理需求。《心理师的杯子》中的朋友原本学的古代汉语,为生计自学心理学开了一家心理咨询所。故友相逢,寒暄间不免诉说生活烦恼。喝茶时,朋友让来人自选杯子,柜子里贵贱不等、材质不同的杯子应有尽有,来人选了一个紫砂杯。朋友看了哑然失笑,来人莫名其妙。朋友说半年测试200多人,几乎每个人都会选择这个最好的紫砂杯。如果生活是茶水,那么金钱、名利、地位都是杯子。其实不论贵贱及材质,杯子的功能只是用来喝水,那些不开心、烦恼都是因为太看重手中的杯子,而忘了杯中的茶香。
浅显易懂的生活哲理,令读者也会产生同感。就在来人准备向朋友提一些问题的瞬间,突然发现他自己却也用了一个非常精美的杯子,甚至比那只紫砂杯子还要精美。结尾含蓄,貌似漫不经心的一笔,顿时让生活哲理演化为对人性的探讨。心理师专攻心术都不能自我超脱,岂不成为绝妙的讽刺。
《梦回天堂》讲述一个厌倦了红尘的人来到天堂,向天使述说人间无尽的烦恼,渴望完美的天堂。天使告诉他天堂没有饥饿。陶醉于天堂的安逸,这个人遇见了屈原项羽,曾经风流倜傥的诗人屈原再也写不出千古绝句,曾经的一代霸王项羽,如今宝刀生锈,步履蹒跚。观于眼,思在心,这个人又开始向往人间。
我对天使说:“请你帮帮我好吗?我想回到人间。”
天使望着我说:“我也求你一件事好吗?”
我说:“请讲!”
天使说:“请你把我也带到人间好吗?其实那里才是真正的天堂!”
一组对话,在“有或没有”之间,人间与天堂悄然换位。
一篇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传递出来的是大爱,是真善美,是用文字去温暖人生。郭震海说自己十分喜欢民间艺术,比如剪纸、刺绣,甚至是手工的打铁作坊和最原始的纺线织布,认为这是人类几千年的劳动结晶,是人类智慧的完美体现,是创作的不竭源泉。《飞翔的纸蝴蝶》中的欧阳嫂是一个剪纸艺人,拿手绝活是剪蝴蝶,最初求她剪蝴蝶的乡亲络绎不绝,热情的欧阳嫂来者不拒。突然有一天欧阳姓嫂发现自己剪的凤蝶总科不是一幅简单的剪纸,而是钱。有了“钱”的概念,欧阳嫂开始惜剪如命,并明码标价。按常理这也没有什么错的,劳有所得是理所当然的事。后来欧阳嫂在物质上富了,在精神上却穷了,富与穷较量的是人性的真善美。最终还是患病小男孩无私的善良让她醒悟,原来给予比金钱更昂贵,原来分享比富有更快乐。
郭震海写道:“我最初写《飞翔的纸蝴蝶》的时候,试图去写一个民间剪纸艺人的人生片段,或者说在她剪纸艺术道路上的一个瞬间、一个点滴,想通过这个瞬间来反映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也想通过这个故事来阐述艺术是源于人民,如果说艺术是大厦的话,那么生活就是源泉,人民就是根基。”
《传世忠告》中的主人公张多智,父母双亡,人小志气大的他总想干一番事业,然而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又犹豫不决,一位威望老者送了他三个字“不要怕”。凭着一腔热血,张多智历经艰难从小工做到公司老总,就在他事业最鼎盛的时期,却因一时疏忽遭受惨败。人生走向最低谷的时候,他再次想起当年的老者。谁知老者已过世,却交代儿子日后转交他一张纸条。他迫不及待展开纸条,上书三个大字“不后悔”。于是他顿悟,就像当年他走出家门一样,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 “不要怕”“不后悔”六个字,字字铿锵有力,如此简单却又如此坚定,不容人有丝毫的懈怠,堪为勇者自强无畏的姿态。
小村庄小人物,零星琐碎物事,农村的人情世故在郭震海的笔下可谓妙趣横生,人物刻画惟妙惟肖。《米惑惑借钱》中的米惑惑有个很特殊的嗜好,闲着没事就借钱。别人借钱为急用,他不是,有事无事都借钱。不管关系远近,认识的人都要去张口借一借,五十块不嫌多,十块也不嫌少。借来的钱一一清点后放在土炕下,他不用,只是每晚清点一遍。一个月后,闲着无事的米惑惑又开始走村串户,这次不是借钱是还钱,挨门逐户的归还,而且米惑惑借钱还钱的嗜好一进行就是多年。
米惑惑一到冬天无事依旧在借钱或还钱。别的村民之间相互增进感情靠走动或闲聊,米惑惑靠借钱,到了日期就还。说不清原因,他在四邻八乡中间名望还很高,不管是本村的人还是邻村的人见了他,老远就喊:“惑惑,来抽支烟。”人缘儿极好。作品写得趣味十足又耐琢磨,借钱只是为了还钱,还钱还是为了将来再借钱,借借还还,其中似乎没有利益目的,人物迷惑惑只是通过一借一还的借贷关系来调剂人缘关系,如此这般人情往来增进感情,少之又少,作品写得妙趣横生,甚至妙不可言!就这个人物形象和生存状态而言,或许在小小说创作中甚至整个长小说领域,都有其典型的“文化属性”。
《惹祸的黄瓜》中的菊花和翠花是近邻,菊花勤快翠花懒散。菊花种了5年黄瓜就送了翠花5年黄瓜,习惯渐渐就成了自然,而两人相处得也像亲姐妹。谁知这年黄瓜没结果,一个小误会竟然闹得两人成了仇家。翠花白吃了5年黄瓜却吃出了怨,而曾经因为宅基地结怨的有福家,偶尔送来两根黄瓜却换来了感激。5年的坚持却不敌偶然的一次,琐碎的生活多么滑稽地道出了一种哲学悖论:当某种习惯一旦成为必然时,无论对与错,你都必须面对和接受。
关注民生,为平民百姓鼓与呼。郭镇海的作品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最基层的农民兄弟喊上一嗓子。《一个多雨的夏天》讲述了常年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建筑工,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开春告别妻儿老小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却没有他们的家,他们的家在乡下。乡下的妻子又在埋怨他们,变得像城里人了,不再爱惜土地和庄稼。而他们也在质疑自己的身份,他们建设了城市却永远融不进城市,他们想脱离乡下,却永远被城市排斥。他们就像候鸟一样永远都在迁徙的路上奔波,居无定所。
《一株庄稼》中神山凹村主任招商引资建避暑山庄,村中长辈高老憨坚决反对,因为40年前,村民用了整整五年时间才开垦出来曾是荒坡的神山凹,黄河滩才有了今天的人丁兴旺。可是几乎全村人都同意开发土地,尤其是年轻人。高老憨想不明白了,从城市到农村全都盖成了房,不种庄稼吃什么。避暑山庄如期竣工,寂静的山庄热闹了起来,城里人走进山庄,黄河滩的村民们不再种地,当起了服务生、保安,原本明晃晃的锄头生锈了,犁成了山庄的展览品。神山凹的前辈为子孙开垦荒地,留下生存的土地。而今村民放弃土地,更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结尾以高老憨低矮坟头上长出的一株孤独而健壮的庄稼作为结语,执拗落寞,似在给予人们一个警醒吧。
郭震海谦恭好学,成绩斐然。著有长篇小说《信任危机》,中篇小说《留守女人》等多部,在多家晚报开设有专栏。出版随笔集《风吹草动》,小小说集《飞翔的纸蝴蝶》、《传世忠告》等。至今己发表小小说300多篇,其中《一个多雨的夏天》、《飞翔的纸蝴蝶》、《心理师的杯子》等多篇成为中、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
用独到的视角去关注平民——郭震海访谈录
陈 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以下简称陈):你的作品《飞翔的纸蝴蝶》,描绘了人性与人情之美,让我们感动不已。请谈一下此文创作过程。
郭震海(以下简称郭):
说到人性与人情,我觉得这是与生俱来的,有语曰:“仁爱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不忍之心人皆有之”。一篇积极的、向上的文学作品传递的是大爱,是真善美,是用文字去温暖人生。就比如文中的主人公欧阳姓嫂,在村子里她是一个剪纸艺人,最拿手的绝活是剪凤蝶总科,最初对于来求她剪蝴蝶的人络绎不绝,热情的欧阳嫂来者不拒,只要来者拿够了纸,欧阳嫂有的是时间。突然有一天欧阳嫂变了,她发现自己剪的蝴蝶不是一幅简单的剪纸,而是钱,每动一下剪刀就是钱。这时候的欧阳嫂开始惜剪如命,明码标价,一幅蝴蝶剪纸三百块,出钱就剪,不出不剪。按常理这也没有什么错的,劳有所得理所当然,然而欧阳嫂出名了,找他的乡亲没有了,欧阳嫂家的小院开始变得冷清了。
最终是那个患病的小男孩挽救了她,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艺术是离不开人民的。其实任何一项艺术,都离不开人民、离不开生活、离不开脚下那厚实的土地,一旦脱离了人们,脱离了现实、脱离了土地,离消亡也就不远了。“金钱至上”过分的商业化其实在无形中毁掉了许多珍贵的民间艺术,这是人类几千年的沉淀,是人类的瑰宝。
陈:你为何特别关注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这种情结对于你写作有何影响与作用?
郭:说实话,我十分喜欢民间艺术,比如剪纸、刺绣,甚至是手工的打铁作坊和最原始的纺线织布,这是人类几千年的劳动结晶,是人类智慧的完美体现,是创作的不竭源泉。每次下乡采访,当我一看到这些,就着迷,就痴醉,就有一种想写作的欲望。我个人观点,关注民间艺人不是关注边缘,是关注艺术的根本,是关注艺术的核心。我想让他们和他们的艺术都能展现出来,用小小说的方式。因为小小说篇幅不大,正好能讲诉一个故事,一个人或者说一段人生。最初我计划写一个系列的十篇或者几十篇这样的小小说,但是最终还是没有真正沉下心来把它完成,只写了几篇,这是我心中的一个愧疚。不过我还会去关注他们,关注民间艺术,还会去写他们,完成一个梦想,因为喜欢。
陈:新闻与小说既有区别,更有联系。湖北日报记者易飞就写了《新闻小说三部曲》,引起文坛关注。但在小小说界,将二者联系起来的优秀之作很少。你是否准备就此作些尝试?
郭:其实我一直在尝试,或者说一直就是这样进行的。比如《飞翔的纸蝴蝶》一书中,多篇都是有原型的,都来源于新闻采访的过程,如《豁子张》、《老杠头》、《缸腰嫂》等等,所以我很感谢记者这个职业,让我可以去关注许许多多的事和形形色色的人,工作中既能和官员接触又能与普通民众交流,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创作,这是优势。但是能不能将这个优势发挥好,我不能保证,但我有信心,我会一直努力,会去尝试。
陈:“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小说更是如此。短短千字文反映大千世界,瞬间之中,捕捉到的是真实的生活。其实,真正的小小说来源于生活,生活才是小小说创作最为广阔的土壤。写作多年来,我越来越感受到小小说不在书斋里、卧室内、虚构中,而是大地,是人民,是高山和无边的原野,更是最底层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小小说在哪里?也许就躲在生活的某一个角落;在高高扬起的起重机上;在金色的麦浪里;在老农站起身擦汗的瞬间;在都市高高竖立的脚手架上……”这是你在《真正的小小说源于生活》一文中所言,说明你对创作有切身体会。请结合你创作实践与具体作品,对此做些阐述。
郭:我很喜欢杨晓敏老师的几句话,他说:“小小说是平民艺术,那是指小小说是大多数人都能阅读(单纯通脱)、大多数人都能参与创作(贴近生活)、大多数人都能从中直接受益(微言大义)的艺术形式。”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说:“生活是最过硬的”。无论是小小说、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是文学作品如果与生活隔离,都是“死作品”。文学作为作家以语言为手段用形象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悟与情思的审美创造物,反映社会生活、反馈大众需求、体现时代精神理应是文学创作的应有之义。决不能人为地把文学与生活对立起来,文学永远不会也不可能脱离时代,除非你生活在真空之中。我做的很不够,但我一直试图去这样做,就比如我曾经写过的《对门送来绿豆糕》和《打碎玻璃者李杰也》,还有《杏花的爱情》等等,都是一些平凡的人,一些平凡事。
创作经历
郭震海:用笔书写多彩人生
他有多个“头衔”:青年作家、爱心记者、新锐时评人。
“真诚做好人,默默写小文;自信不自满,求实不浮躁。”是他的座右铭。
他写的小小说作品被40多种权威选本收录,3年公开出版了两本小小说集。多篇作品成为学生试卷阅读题,和著名作家铁凝、冯骥才等并列被誉为“全国中考语文‘热点’作家”之一。
他写的杂文和评论常见于《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等大报大刊的品牌评论栏目,一篇评论曾被国内外400多家媒体转载。
他,就是青年作家郭震海。一个不善言谈,默默为“文字”坚守的人。
时评:2012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在“人民论坛”栏目刊发郭震海的评论《领导干部该读什么书》,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文被《南方周末》、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公报》等400多家媒体摘编转发后,不同的声音随即出现,《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东方今报》等纷纷刊出不同的观点,有人在网上公开向郭震海“叫阵”。郭震海说,他写评论常常是在“骂”声中去低头反省,在“板砖”的敲打下一步步坚实地成长。
郭震海供职于长治日报社,作为一名基层党报记者,采访之余喜欢琢磨,他写的评论时常见诸于《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等大报大刊的品牌评论栏目中。
曾有一段时间,医患纠纷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各类医患纠纷新闻频见报端,网络上对医生的恶炒也此起彼伏,郭震海经过冷静思考后,写出评论《“围观”之下的看客》,全文通过“发泄式乐观”、“无奈式调侃”和“幸灾乐祸式笑谈”三个方面,对医患关系中大众的心态进行了深刻、大胆、尖锐的剖析,该文在《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发出后,引起很大关注。
其实,郭震海的时评和杂文多年前就名声在外,2007年第11期《杂文选刊》以“新星在线”的形式对他予以重点介绍,他的杂文连续多年收录各类年度杂文选。其中《判官庭审记》入选《最受中学生喜爱的100篇杂文》,《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在《人民日报》刊发后,成为2011年中考语文冲刺模拟试题阅读题。
写小说:梯田、石头路、井水成为郭震海对童年的回忆。他出生在壶关县的一个小山村,对脚下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酷爱写作的他20岁时出版了第一本随笔集《风吹草动》。熟悉郭震海的人说,无论是外出采访还是上班途中,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只要有空暇,总见他在低头看书。他的文学创作也如日中天,中篇小说《留守女人》、《背你到天堂》、《两个中国士兵》等发表后,均受到读者的好评,尤其是小小说独树一帜。
读郭震海的小小说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原汁原味的生活,他以朴实的文笔去描写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令人警醒,给人启迪。他的小说多以乡村题材为主。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有人问我,你为什么总是写农村的文章?我笑笑说,我原本就是一个农人!我的父辈都是农人,我的身上流淌着农人最朴实的血液。我从小在泥土里摸爬滚打,我是吃着五谷杂粮长大的孩子。也许没有人会相信,记得我的户口由‘农’变成‘非农’的那天夜里,我哭了好一阵子,因为我感觉自己丢失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仿佛丢失了灵魂……
当记者:郭震海从事记者始终以一个记者应有的责任和良知去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为白血病少年呼救,为残疾人致富寻出路,他用手中的笔和爱心改变了很多处于绝境、困境、逆境中的人的命运,如《高山红烛泪》、《母爱撼太行,好妈妈让残疾儿踩着脊梁追太阳》、《五个特殊的孩子和三个特殊的妈》等等一篇篇鲜活的报道,不仅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半月谈》、《山西日报》等国家和省级媒体频频转载或选用,而且连续多次获得“山西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2007年被山西省记协授予“山西省百佳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6年,郭震海采写的《是他们让我泪流满面》,在中国记协组织的征文大赛中获得全国唯一金奖,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说:“从郭震海的文章里面看到了对责任的坚守,看到了记者为百姓各种各样的艰难困惑而维权,正是这种责任,使他的笔下流露出一种激昂的、崇高的、震撼的,让人难以忘怀的情感。”
这种默默的为“文字”的坚守,在这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实属难得。在评论界,郭震海是最活跃的时评人,在文学界,郭震海是青年作家,在新闻界,他又是记者。郭震海说:“无论是时评、小说还是新闻,都离不开一个字‘写’,虽然清苦了一些,但我收获的是真实的快乐。”
参考资料
中国作家协会公布2022年新会员名单.今日头条·红星新闻.2022-09-0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作品
作品评析
创作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