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的
二级学院,始创于1965年,于2005年7月正式成立,主要面向海内外进行汉语和中国文化教育,担负着开展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和招收国际学生的任务。
学院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院是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下设的一个教学单位,作为学校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担负着培养前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各国留学生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培训国外汉语教学师资的任务。学院设有“汉学研究所”,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汉学院共培养3000余名留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和管理经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学院已形成了一支60余人、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中95%已经获得由国家汉办颁发的对外教师资格证书。
国际汉学院在教育和管理方面独具特色,在课程设置、学籍注册、班级选择等方面都相当灵活。学院开设有常年课程班、普通汉语预科班、寒暑期强化班等。在教学时间长度、班级规模、教材选择、课程设计、教学进度方面都本着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学校又对两座留学生楼近2000平方米的彻底改造和设备更新。改造后的教学楼可容纳500名学生同时上课。教学楼有2个设备先进的
多媒体教室、6个语音实验室、一个电脑终端室、藏书8000册的图书资料和阅览室、大型会议室、多功能厅、学生休息室、文体活动室等。所有这些使之成为一个温馨、舒适的学生乐园。
院系设置
陕西师范大学现设有21个学院,2个基础教学部, 63个本科专业;有 18 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
历史学、哲学、
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
化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材料科学与工程), 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生物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哲学、理论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10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86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另有1 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点,20 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含工程硕士 8 个领域),国家现有 13个学科门类中该校学位授权点覆盖哲学、
经济学、法学、
教育学、文学、
历史学、理学、工学、
管理学、
农学、医学、艺术等 11 个学科门类;有 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
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
动物界;省部级重点学科56个
专业设置
教育学、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经济学、
市场营销、
电子商务、
公共事业管理、哲学、
社会学、法学、行政管理、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化学、
材料化学、生物学、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物理学、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地理科学、
环境科学、旅游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
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绘画、表演、中国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对外汉语、
思想政治教育、法学、
新闻学、
教育技术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编辑出版学、
历史学、古典文献学、
英语、
俄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软件工程、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少数民族预科等。
长期以来,学校以质量为生命线,坚持以“三级三类”教学评估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狠抓教学管理和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自 2000 年以来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6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42 项; 9 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40 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3 门课程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程, 3 门课程被评为省级双语示范课程; 11 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 22 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12 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 2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5 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从 2006 级本科生开始推行“ 2+ 2 ”人才培养新模式,并积极探索教师教育“ 4+ 2 ”城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约2800人,专任教师近 1600 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80%多,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49% 。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00余人,副教授近500人,博士生导师 249 人,双聘院士3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5 人,""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特聘教授共4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6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23人,
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 2 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 8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2 人,全国优秀教师 6人,全国、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 共2人,省级教学名师16人,
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6 人,陕西省“三五”人才、“三秦学者”、“百人计划”等人才工程入选者 20 人。近年来,学校积极调整用人政策,聘请了近百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为兼职教授,其中有院士 10 余人。
现任领导
房喻,1956年9月生,陕西西安人,
汉族,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
生导师。1982年元月,毕业于
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
学士;房喻教授1993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在
英国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陕西师范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副校长。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2年被评为
陕西省劳动模范和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优秀完成人员,2002年12月起担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3年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2004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4年6月起任校长。
甘晖,男,
汉族,生于1957年1月,甘肃人,研究员,1977年参加工作,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在
兰州大学中文系学习,获
学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兰州大学校学生会专职秘书长、校团委副书记、数学力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校团委书记、人事处处长、研究生处常务副处长、“211工程”办公室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等职,2001年1月任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2002年10月起兼任兰州大学副校长。2010年12月起任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副校长:王 涛(兼)张渭淮 赵 彬
萧正洪王武海
游旭群纪委书记:张建祥(兼)
对外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设有
西北唯一的“国务院侨办
华文教育基地”,其主要职责是:起草全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发展规划;为学校领导提供咨询;协调全校外事活动,为院系的教学、科研和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信息服务;负责学校外事接待活动的策划、实施;校际交流计划的统筹管理,包括计划的制定、协议的拟订、交流项目的实施和运转情况的跟踪管理、服务;外国留学生和研究学者的归口管理,包括发展规划的制订、参与招生、外事和教学管理、生活服务;外国专家的聘请、报批、外事和生活管理;国际会议的审核报批;境外办学的联络、审核和报批;教职工因公出国(境)和学生因公出国(境)护照、签证(通行证)的办理,教职员工因私出国(境)校内有关手续的办理;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事务。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培养体系完备的综合性一流
师范大学,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余人。学校还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俄罗斯、
日本、
澳大利亚、
加拿大、
韩国、
越南、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学校建立了校际友好与合作交流关系,培养留学生近4000余人。
教学成果
长期以来,学校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坚持以“三级三类”教学评估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狠抓教学管理 和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2000 年以来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5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27 项,有 6 部教材入选“国家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奖 6 项, 2 部教材入选教育部推荐使用的研究生教学用书, 6 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3 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12 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学校 1999 年被中央文明委首批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校团委 2004 年被团中央授予“红旗团委”光荣称号,学校连续十五 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学校毕业生因其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踏实敬业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多年一次性就业率在 90% 以上,位居全国师范院校前列。学校积极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科研实力逐年提升,尤其是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显著优势。。“十一五”期间,人文社会科学共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科研项目 472 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类项目 81 项,教育部项目 106 项;有 118 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出版学术著作 432 部,教材 160 部,发表学术论文 4793 篇。
自然科学“十一五”期间共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科研项目 442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60 项; 863 计划项目 4 项, 973 前期专项项目 2 项;出版学术著作 105 部,发表学术论文 6454 篇;有 23 项科技成果获得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116 项科技成果被授予专利权,其中发明专利 112 项,实用新型专利 4 项。
师大特色
学校从 2006 级本科生开始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理想和通专结合、文理渗透的原则,实施“2+2”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前两年按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大类进行通识教育,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2007年,北京
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和
西南大学六个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中部分学生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免费师范生可按照学校规定在师范专业范围内进行 二次专业选择,有志从教并符合条件的非师范专业优秀学生,在入学一年后,可在教育部和学校核定的计划内转入师范专业,并按标准返还学费、住宿费,补发生活补助费。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以外,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服务活动,倡导高雅艺术进校园,形成了大学生
中国艺术节,科技文化节,综合素质大赛,英语角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学生
马克思列宁主义读书社先后得到几任省委书记的亲自指导。学校积极探索教师教育“ 4+ 2 ”城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
学校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设有
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先后与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澳大利亚、
加拿大、
韩国、
越南、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的 60 多所学校建立了校际友好与合作交流关系,培养留学生 3000 余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