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学植物园,是在彭真同志的关心下,1957年由吴晗同志主持创建的。位于
东城区龙潭湖百果园3号,占地11.65万平方米。隶属于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是全国唯一一所专门为中小学相关学科教学实习、科普及环境教育、中小学师资培训、生物实验和劳技实习材料繁育供应、校园绿化美化提供服务的教育教学单位。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生态道德教育基地”。
作用
北京教学植物园初建于1957年,“文革”期间被撤消,1987年恢复重建,被列为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直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是直接服务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专用植物园。北京教学植物园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生态道德教育基地”,主要职能之一是为中、小学自然、生物、劳技课教学提供服务,为青少年科普活动提供服务。园区土地面积11.6公顷,种植有千余种形形色的花、草、树木、农作物标本,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北京教学植物园为促进北京市的基础教育教学和科普工作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简介
北京教学植物园在
龙潭公园和
北京游乐园的西边,隶属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是全国唯一一所专门面向中小学师生的专类植物园。其主要职能之一是为中小学自然、生物、劳技课教学提供服务;为青少年科普活动提供服务;接待师生来园参观学习或参加科技实践活动;为学生试验实习提供场地和材料;为教师培训提供条件;同时也接待大学生物类专业学生教学实习。
北京教学植物园始建于1957年,是在彭真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关心下,由吴晗同志亲自主持创建的,“文革”中被撤销。1987年恢复重建,被列为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园区土地面积11.6公顷,种植有1000余种形形色色的花、草、树木、农作物标本,是同学们探寻植物奥秘的小天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师生集体组织来这里参观、活动、学习。园属产业提供相关学科的实验、学习材料,出售花卉、苗木、承接绿化工程。
2005年北京教学植物园用一年时间筹建的北京市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初步建成水质、土壤、气象、显微观察等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已于2005年5月开始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学生们可以到北京教学植物园过一把“科学家瘾”。在开放实验室中,学生可以从事地面水质的分析检测、土壤
物理化学性质的分析及土壤污染检测、小环境气象因子的观测分析、生物形态结构的显微观察等方面的研究。
北京教育植物园现建有树木分类区、水生植物区与人工模拟湿地、
草本植物区、农作物展示区、木化石园区、温室植物区、动植物标本展室等标本展示教学园区。园区内根据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选择和配置植物,共种植植物1500余种。在各园区设置有特殊植物说明牌和专题科普橱窗。并设有科普展览室、多功能科普报告厅、动手活动室、开放实验室、动植物标本室,植物组培室、气象站、
太阳能利用、雨水收集等多种科普设施。
9—10月园区可观察到的花、果植物就有几十种,有果实累累的枸橘、
木瓜、石榴、柿树等,鲜花盛开的月季、
棣棠花、
糯米条、
朱槿、
红穗铁苋菜,叶形叶色美丽的
鹅掌楸,
紫叶稠李、
红枫、
欧黄栌,可食或可用的油、粮、菜、棉等经济作物,可入药治病的中草药,以及已开花结籽的
铁树等等。
主要职能
主要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配合中小学生物课、自然课、劳技课、环境保护教育等相关学科开展现场教学;举办讲座、培训班、野外考察在生物、科技、环境教育、植物多样性保护、劳动技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学科对中小学生物、劳技、科技、环境教育课教师进行培训;作为大专院校的实习基地,接待并辅导生物专业、园林专业、中医药等专业的大学生专业实习;以植物园为课堂,以园内的植物为直观教材,编写教材、科普资料;
举办主题科普游园活动:每年在“五。一”、“十。一”假期和“六。一”儿童节举办主题科普节活动,免费向学生和家长们开放,为学生设计了数十项可动手参与的体验式科普活动项目。学生和家长在园区参观的同时,可体验各种科普和动手实践活动,观看各种知识展览等;
举办北京市植物与环境学生论坛,为北京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相互学习并与专家学者交流的平台;
成立青少年绿色科技俱乐部。俱乐部以北京教学植物园为基地,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技辅导团为依托,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青少年对绿色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建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为支持青少年绿色科技活动的开展,投资建成北京市首家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免费向全市中小学生开放,供学生从事小课题研究,并有专业教师在设备使用和研究方法上给予指导。师生们在这里可以通过参观学习,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亲手栽种植物和进行科普实验,认识和探究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
发展历程
建立时期(1954年-1957年)
北京教学植物园的建立,正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个时期是国家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高的重要阶段,也是贯彻北京市人民政府1954年发布的《关于提高北京市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决定》(即“五四”决定)的实施阶段。
北京教学植物园的创建,是落实教育部1956年7月颁布的《中学实验园地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的规定即:每个中学都应该建立实验园地,巩固和加强学生生物知识,使他们了解种植主要作物和饲养动物的农业技术的基本原理,并获得农业劳动的技能和技巧,同时培养他们从事劳动的兴趣,并按实验园地和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的重要体现。她的创建为改进中学生物课、小学劳动、常识课等学科的教学,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创造了必要条件;为教材的改编、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的改革、师资的培养提供了教学和实验园地;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北京教学植物园是根据市人大代表提案和彭真市长的指示,在吴晗副市长亲自主持之下建立的,是
中原地区国仅有的、面向广大中小学师生的、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教学单位,它的建立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
一、筹备阶段(1954-1957)
1954年7月17日,彭真市长在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召开的北京市中、小学教学指导参考材料编辑委员会顾问座谈会上指出:要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给学生以具体形象化的教育,不使再有
秦始皇修铁路的答案出现。1955年9月,北京市第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提案提出:建立一座集中性的自然科学教育馆,以加强对中等学校学生的自然科学教育。此提案由市政府责成市教育局负责落实。1956年4月12日,吴晗副市长根据彭真市长的提议和市人代会提案要求,提出“建立一个服务于中、小学,按中小学植物
教科书教学进行布置的植物园”的报告,彭真市长、张友渔副市长、市委郑天翔副书记作了批示,表示赞同和支持。1956年6月2日,成立以吴晗副市长为主任的“建园筹备委员会”。筹备工作在吴晗副市长亲自主持下进行,确定了市教育局、市园林局共同负责,由市教育局拨付建园经费、园林局协助建园,两局共同管理的原则,定名“北京市龙潭植物园”。
二、建园阶段(1958-1966)
由于教育、园林两个系统的工作性质和任务不同,在各方面很难统一和协调,不利各自工作的正常开展,经两局协商同意,于1962年1月20日报请北京市人民政府万里、吴含副市长批准,将龙潭植物园一分为二,由教育局和园林局分别管理。成立龙潭公园管理处,归属市园林局,龙潭植物园由市教育局管理。
1963年,北京市龙潭植物园由市教育局直接领导,为使植物园的名称与教育方针和教学任务相一致,北京市教育局于2月25日将北京市龙潭植物园更名为“北京教学植物园”。更名后积极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改变重生产轻教学的倾向,配合
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实施劳动教育,逐步走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方向。
针对教学植物园与
龙潭公园分开管理后,在土地划分、财产分割上的争议问题,吴晗副市长于1963年5月21日召开教育局、园林局局长及相关负责人会议,会议决定北京教学植物园用地为403亩,其余土地划归龙潭公园;教学植物园的建设要考虑绿化效果,尽快作出建设计划,两三年内实现。在吴晗副市长主持下,调整“建园筹备委员会”,组建“建园指导委员会”,吴晗副市长继续担任主任,李谦任教学植物园主任,刘汉兴、宋云生任副主任,范金印任党支部书记。
三、文革阶段
“文化大革命”中北京教学植物园被撤消。1969年2月26日,市教育局军代表宣布北京市革委会“关于撤消北京教学植物园的命令”,3月4日全园教职工(除个别人留守之外)撤离教学植物园,并入北京农业技术学校,在驻校工宣队及
军宣队领导下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69年12月20日,
丰台区军代表宣布北京农业技术学校撤消,1970年1至2月教学植物园和农技校全体教职工由丰台区接管并分配工作。1969年3月4日全园教职工撤离后,园区由市革委会接管,用于开办“五七农场”。1972年“五七农场”撤消,由市园林局接管,建立市花木公司龙潭花圃、市绿化三大队龙潭中队苗圃、市二建公司古建队料场、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花圃,市教育局保留18亩土地建立干部劳动生产基地。1979年市花木公司龙潭花圃迁至西郊苗圃,市园林科研所和市绿化三大队汽车队迁入。在此期间,园内居民和单位任意扩建,使教学服务的植物被毁,档案、文件、史料全部遗失,原来的教学植物园面目全非。
恢复时期(1980-2000)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迎来教育的春天。生物学专家学者、中小学生物、自然教师和社会知名人士,为振兴生物科学事业纷纷发出呼吁,要求在恢复中学生物课教学的同时恢复北京教学植物园,原在教学植物园工作的一些教职工也多方奔走强烈要求恢复教学植物园。
社会各界的呼吁和专家、学者的建议引起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市教育局的重视。1978年12月30日,北京市教育局党委作出恢复北京教学植物园的决定,并向北京市委教育部及市政府报送“关于恢复北京教学植物园的请示报告”(市教[1978]105号)。1979年6月,北京市第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案“建议北京市积极兴建、恢复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中提出:“尽快恢复北京教学植物园,这是广大师生的迫切愿望”。
1980年4月9日,中共北京市委(京发[1980]7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指示”中决定:“尽快恢复或重建北京教学植物园”。
一、恢复阶段(1980-1990)
1980年10月4日,市教育局成立“北京教学植物园筹备组”,由宋云生负责。北京教学植物园筹备恢复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胡耀邦总书记作重要批示,市委书记段君毅亲自过问,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多次亲临教学植物园视察指导、现场办公,帮助解决问题。市政府先后召开十次会议研究解决规划、用地、搬迁等问题。白介夫副市长于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共主持召开四次各有关委办局负责人会议,落实胡耀邦、段君毅等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决定北京教学植物园在原址恢复或重建,重新划定教学植物园用地范围,占地单位和居民要尽快迁出,在迁出之前不得扩大用地和增加新的建筑。市房修二公司古建队首批迁出,将所占地交还教学植物园建点办公,园林科研所、绿化三大队要积极创造条件迁出,园内居民由
崇文区政府负责,在安排公园居民搬迁的同时一并迁出,搬迁费用由市政府拨付。
1、规划调研
1981年1月20日,召开9所重点中学生物教师座谈会,就教学植物园的教学设备、实验园地的条件及实验材料供应等方面听取意见;1983年3月22日,与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生物学家麦尔博士座谈教学植物园的规划、教学设施、植物配置;1983年4月以后陆续召开国内知名的
植物学、
动物界、
农学、林学专家、教授、中学知名生物教师、老教师座谈会,他们对恢复建园给予高度评价,希望教学植物园能成为“北京中学生物教学实验基地”、“北京生物教学中心”,对教学植物园的规划、主要任务、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的建议。1986年6月9日召开规划设计座谈会,请
北京植物园俞树勋、罗铮等园林设计专家具体研究规划设计问题,并委托该园进行规划设计工作。1986年7月,赴
南京中山植物园、
上海植物园、
杭州植物园及1988年分三次赴南京、
西安市等地的植物园,学习考察建园工作。
1985年11月,经市教育局批准,北京教学植物园恢复了原来的机构名称。市规划局按市政府会议记要(京政会字[1985]60号)的决定,于1986年1月23日批准北京教学植物园规划用地为116500平方米(合11.65公顷)。
2、恢复教学区
1986年3月6日,收回市房修二公司古建队所占小院建点办公,收回土地3.5公顷。1988年9月27日,收回园林科研所腾退的914平方米的原教学楼一幢,装修后投入使用,设生物实验室、仪器室、标本室、教室、展览室及阶梯教室,同时配备了部分教学及实验仪器。1990年6月,接管了园林科研所移交的350平方米的破旧简易温室一栋及500平方米的废旧温室,经修缮和翻建后投入使用。
由于规划范围内的土地、房屋尚未全部收回,截止1990年已经接管的土地只有64亩,利用已有条件恢复建设了占地3公顷的树木分类区,占地0.2公顷的生物科技小组活动区,室内100平方米、室外园地一处的实验材料繁育区;6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温室区;870平方米的植物引种、繁育温室。
植物展览区:以收集、种植、展览活
植物标本为主,同时布置专题展览、科普宣传栏。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需要进行现场教学,也可接待教师、学生和群众一般性参观。
展览温室:展示供实验观察的
热带、
亚热带植物和需要特殊生态条件的植物、珍稀植物,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
进度安排种植植物,缓解植物生长季节与教学进度不统一的矛盾。
教学实验示范区:主要安排教材中所列的、需要栽培观察的实验项目,进行植物栽培示范,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如观察杂交种植后代的
分离现象;植物在不同条件的影响下产生的变化等。
生物小组活动区:接待中、小学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开展科学试验活动,为学生提供实验土地、工具、仪器等,并在栽培技术和实验方法上进行辅导。通过实验活动,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随着教学区的恢复,利用已有条件初步开展了教学业务工作。主要是组织生物教师进行教研进修和业务考察,实习实验材料供应,接待各类学生在园内上课和参观,至1990年共接待前来参观的学生8203人次。
二、重建阶段(1991-2000)
北京教学植物园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于1991年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重建工作,此时期于海任园主任,陈敬忠任党支部书记,在编职工55人。重建工作坚持边回收土地、边规划建园、边开展教学活动的原则,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1、收复土地
1991年,由于教学植物园规划红线范围内的三分之二土地和教学温室仍未腾退,占地单位和居民搬迁工作无任何进展,故开展教学活动的条件极差,重建工作面临重重困难。1994年市园林科研所迁往新址,移交土地95亩和科技楼、车库楼、温室、植物组培室、办公用房等,总建筑面积为7554.54平方米。此时,教学植物园共有土地150亩。
自园林科研所迁出后,教学植物园恢复和重建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市教育局领导非常重视园区的建设工作,1994年第十五次局常务会议决定:同意教学植物园关于“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意见,本着“急需先行”的原则开展工作。1995年拨款130万元用于园林科研所原辖区范围内的围墙、供电、供暖、供水、办公房屋的维修改造。1994年9月植物园派专业人员赴宁、沪、杭各大植物园综合考察,对1986年制定的总体规划方案进行第三次修改。1996年教学植物园的土地腾退工作虽略有进展,但园内仍有25亩土地被绿化三大队和居民占用。园内被分割为五部分,汽车、自行车、行人任意穿行,严重干扰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无法按教学植物园整体规划设计方案重建,收复失地成为教学植物园的主要工作。在收复失地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呼吁尽快解决绿化三大队和居民占地问题,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园内单位、居民的搬迁问题,并先后下发了“京政会字[1997]32号会议纪要”和“京政会字[1999]157号会议纪要”。但由于各种原因,至2000年园内占地单位和居民的搬迁、腾退用地问题始终未得到彻底解决。
2、园区建设
(1)优先投入资金建设植物分类区和维修恢复教学温室。初步建设了树木分类、作物标本、
宿根花卉及药用植物、水生植物等展览区。温室内按
观叶植物、
芳香植物、
紫丁香花、芭蕉棕榈、应时花卉、树桩盆景、无土栽培等分类展示,还辟有
蕨类植物门繁育室。维修和改建接收的旧房屋,供教学使用。设有教室、实验室、展览室、标本室、阶梯教室、图书资料室、植物组培室等。
(2)植物引种:露地和温室重点引种中小学课本中涉及的植物种类及有利于学生扩展应学知识的种类。新引种植物包括
猪笼草、
石斛、
卡特兰、王莲、
泽泻、象耳、荷花、草莓等200多种。至2000年,露地栽培植物628种(其中
木本植物320种)。温室内植物700种约6000株(盆)。
发展时期(2000-2006)
一、园区建设
面对重建时期遗留的凌乱的活动场所、闲置的土地和陈旧的教学设施,园领导班子结合植物园自身特点和教学模式,确定了“从教学植物园实际出发,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为主线,以创绿色科普教育为特色,建设既有丰富教学内涵又有优美园林外貌,内容、形式与环境和谐统一,具有专业特色、国内一流的校外教育基地”的建园理念。
1、树木分类区:1987年园区东部土地收回后,根据北京市教育局对教学植物园要尽快实现三个基地功能的要求,在中科院
北京植物园的支持下,开始建设树木分类区。由于经费紧张,初期只建设了围栏、道路、地形、上水等基础设施,种植了部分标本植物,此后逐年建设,做到边建设边接待师生来园实习、参观、劳动,2002年对所有
植物标本更换了标牌,2004年增设园区简介牌、植物说明牌、科普知识橱窗、路椅等设施。2005年市委教工委朱善璐书记和市政府张建东副秘书长来园视察时指出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此按照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相互和谐的教学理念,对分类区道路进行了全面的翻修改造,二级以上园路全部采用渗水砖路面,与分类区广场雨水收集系统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雨水收集、循环使用教学演示参观区,为环境教育又增添了新的内容。2006年重修分类区外广场,增建音响广播系统,植物渗灌系统。
2、水生区:水生区由市水利建筑设计院设计,占地1870平方米,总投资96.8万元。2001年决定修建水生植物区,2002年3月开工,11月19日总体竣工,历经近一年时间,建有水、观景亭、叠泉、模拟湿地、1600平方米人工湖和湖岸步道等设施。水生区先后引进国内外水生植物70余种、水生动物10余种,补充了园区种质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
3、草本区:
草本区又称“百草园”。“百草园”由教学植物园自行设计、京植公司施工,建设总面积18800平方米,总投资217.26万元。经过440多天的紧张施工,完成了地形堆山、中水喷灌、园区道路、景石安装、音响照明、水体建设、绿化种植和标本种植,同时还建设了园门、木亭等景观设施,于2003年5月竣工。2004年又在草本区北侧增设植物迷宫,沿南侧二级路建科普走廊,增设路椅、
太阳能灯、垃圾回收等设施。
4、作物区:作物区于2003年开始施工,2004年投入使用,建设面积7700平方米,总投资49万元。它仿照农村古朴的风格设计和建设,农家小院里用
松属搭建而成的院墙挂满了红辣椒、
昆仑紫瓜、黄玉米,有碾子、水井、辘轳、压水机等农具,一个用来育苗的土温室,50米长的回廊式瓜架和农作物科普走廊,有粮食类作物、蔬菜类作物、经济类作物等农作物120多种,学生在作物区活动可以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农家的快乐。
5、木化石园:为了让参观学生对上亿年的
木化石群有更直观的了解,2003年在
草本区南侧建设了木化石园。13“株”硅化木出自
北票市,由
国家自然博物馆技术人员负责完成。施工期间正值“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既要考虑安全又要不影响施工进度,安装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仅
地基就用水泥36立方米,如今13“株”木化石屹立在园区的南侧,成为教学植物园一独特的风景。
6、温室区:温室区是北京教学植物园重要教学功能区之一。2002年首先对位于“飞机温室”西侧的养护温室改扩建,翻修面积500多平方米,改善了植物养护条件。10月在百草园南侧新建两栋日光温室,总面积833.36平方米,保证了温室植物的养护需要。2004年6月拆除东侧14间温室并进行翻建,同时在原吴晗副市长设计的“飞机温室”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对温室区主体建筑进行改造,11月两栋展览温室竣工,展览温室面积由原来的640平方米增加到1500平方米,温室区基本成形。2005年由京植公司负责展览温室内部建设、
植物标本布展和温室区环境改造,在3个月内完成了温室内地形、假山、水系、植物标本种植和温室外道路、中水喷灌、消防井、绿地覆盖等工程和盆景展室布置,保证了“5•1”园区开放活动如期进行。
7、生态环保厕所、雨水收集、气象站等设施:2004年3月,在木化石园南侧,投资30.58万元建112.94平方米的生态环保厕所一座,7月12日竣工投入使用,环保厕所设施齐全,参观者通过工作原理说明可以了解它的生态功能;2004年6月对职工浴室进行改造,并增设
太阳能设施;2005年分别在树木分类区和草本区建设教学气象站,其中一个被市气象局列为
2008年北京奥运会气象观测点;2006年在树木分类区广场地下建500立方米雨水收集池及雨水收集系统,铺设渗水管线及渗水道路1600米,并得到北京市节水管理中心的支持,拨付财政补助经费37万元;2006年投资37.92万元在树木分类区新建122.11平方米生态环保厕所一座。
8、办公楼、教学楼、报告厅及其它基础设施:为配合总体规划的实施,创造完美的教学环境。2001年建设了贯穿东西园区的污水排放管线,结束了园内污水自然渗透的历史;2003年西小院接通暖气,煤炉和土暖气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2004对教学楼、办公楼进行装修改造,建造生物实验室、动物标本室4个,面积200平方米;扩建展厅200平方米;拆除阶梯教室改建报告厅200平方米;办公楼装修600平方米。自此,全园办公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灰白相间的小楼与绿树、花草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别致。占地1100平方米投资124万元的现代化农业展览温室和占地4800平方米投资130万元的盆景园于2007年完成。
二、教学设施建设
根据中小学
相关课程的需要,园区从2000年开始陆续增加了水生植物区、人工模拟湿地区、草本植物区、作物区、木化石园,对温室植物展区进行了重新布展,并且增加许多相应的设施设备,为教育教学科普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树木分类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引种了52科130属350余种的
木本植物。为了便于植物分类学教学,按照裸子植物和
被子植物门中柔荑花序类、合瓣花类、
离瓣花类分为4个小区。依据植物亲缘关系,将同科、属的树木种植在一个小区内。本区收集的植物中有
樟子松、
翠柏、
省沽油、
黄山玉兰等国家保护植物近20种;有
灯台树、
四照花、大翅卫矛等许多著名的观赏树种;有
山茱萸、接骨木、
宁夏枸杞等名贵中药树种;有
多枝柽柳、
胡颓子、
沙枣等防风固沙树种;还有多种具有抗污染、提取
染料、加工纤维等用途和功能的树种。
水生植物区和人工模拟湿地,水域面积约1000平方米。在人工模拟湿地主要是模拟植物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种植,目前收集引种北京地区的水生植物21科26属30余种。在水生植物区主要收集引种荷花、睡莲等传统水生观赏植物,其中栽培的荷花品种有61个,睡莲品种有14个。在此可以欣赏水生植物景观,观察了解水生植物形态特征、繁殖方式、群落类型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
草本植物区(即百草园)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主要收集在北京地区可露地栽培的观赏花卉、乡土植物、药用植物及多种经济用途的植物66科170属400多种。依其自然生长条件,栽培在人工模拟的岩石、坡地和阴生、半阴生、阳生等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形成具有自然景观的区域。在这里既能观察、识别草本植物,又可欣赏美丽的园林花卉。
作物区占地约5000平方米,栽种了华北地区常见的约200余种农作物,既有各种粮食、蔬菜、
油料作物、纤维类作物,也有近年来备受欢迎的特色蔬菜及部分新奇作物。在这里不仅可以直观的、多方位的观察和了解那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作物,还可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拓宽眼界。
教学展览温室面积2400平方米,收集热带、
亚热带植物580多种。在展览温室内既有中小学教材涉及到的植物,也有多种观叶、观花、
观果植物,还有部分稀有濒危植物。一年四季都能观赏到盛开的鲜花和形态各异的多种植物。2004年展览温室扩建重新布展后,分为色彩植物展厅、热带雨林展厅、热带果树展厅、
棕榈科植物展厅、经济作物展厅、感觉植物展厅、
沙生植物展厅和盆景植物展厅。
木化石园占地200平方米,现有13株树木化石(又名硅化木),引自
北票市川州地区。通过硅化木的展示,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植物进化知识。
2006年又加大了引种工作的力度,投入95万元先后在美国、
广东省、
山东省、
陕西省、
沈阳市、
天津市、
河北省等地进行引种,新引种
植物标本79棵210属349种3000余株。其中有
金钱松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为了便于科技活动的开展,建设了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添置了多种有关植物、环境检验检测方面的仪器设备,如便携式水质检测实验室、高辈数码显微镜、土壤微量元素测定仪、原子分光光度计、温湿度CO2监测记录仪等,无偿资助中小学在生态环境保护、植物与环境、人与环境等多个领域开展小课题研究,有多项小课题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金鹏科技论坛上获奖。
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和校外教育基地,加大了对科普橱窗、特殊植物说明牌、植物标牌等内容的撰写和展示,撰写科普橱窗内容103块、科普展板内容208余块、特殊植物说明牌75种、植物标牌1450种。从而加大了园区科普氛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