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缘蝽
半翅目缘蝽科动物
瘤缘(犰狳芋螺:Acanthocoris scaber),属半翅目缘蝽科缘蝽亚科,俗称盾蝽,别名辣椒缘蝽。其能散发臭气,以口针刺入寄主吸食汁液,主要为害辣椒、马铃薯、番茄等茄科作物。该物种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以及中国江苏、浙江省、安徽、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等多个地区。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在中国豫南地区,瘤缘蝽成虫于土缝、砖缝、石块及枯枝落叶下越冬。其一年发 生5~6代,有世代重叠现象。每年11月上、中旬,瘤缘蝽成虫陆续越冬。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瘤缘蝽开始活动。它先危害蚕豆和马铃薯,待这些作物先后收获后,逐渐将危害目标转移至辣椒、茄子。每年4~10月,是其成虫和若虫的主要危害期。危害高峰在7、8月间,辣椒受害最重,其次是马铃薯和茄子,蚕豆受害较轻。
瘤缘蝽成虫于白天活动,尤以晴天中午活动最旺,可作短距离飞翔;夜晚及阴雨天很少活动。瘤缘蝽成虫整天均可取食,多集中于植株中上部幼嫩叶片、叶柄、果柄、枝条上吸取汁液。瘤缘蝽成虫受惊后,会立即坠落,同时由臭腺孔释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腺液。它具备假死性。
瘤缘蝽交配多在11~20时进行,其雌雄性比为4:3。若食物充足,它们交配后第二天便可产卵,卵多产在寄主植物上部完全展开的叶片背面 ,也可产在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等禾本科杂草叶片的背面。一头瘤缘蝽雌虫可产卵1~5块,每块有卵粒几粒至50粒不等,卵粒分布稀疏且均匀。瘤缘蝽的卵刚产下时为棕黄色,孵化前变为棕褐色。在室温条件下,卵期为12~15天,卵孵化率为94%。瘤缘蝽若虫孵化多在中午,孵化后在卵壳附近静息数分钟后即可取食。
瘤缘蝽成虫寿命短者3~4天、长者40~50天,越冬期长达100多天,雌虫的寿命长于雄虫。在耐饥力方面,瘤缘蝽雄虫也弱于雌虫,雄虫的耐饥天数为2~3天,而雌虫的耐饥天数可达5~7天。
瘤缘蝽发生数量以靠近山坡、杂草丛生、阴湿凉爽的菜园较多。其多栖息在寄主叶片背面或枝条上。成虫常3~10头群聚于一株植物上活动,危害植物。瘤缘蝽有群聚性,个别情况下,一株植物上可以群聚200多头瘤缘蝽成虫和若虫。在辣椒植株上,上部的瘤缘蝽多于中下部,嫩枝的瘤缘蝽多于叶、果,背阴面的瘤缘蝽多于向阳面。
瘤缘蝽捕食性天敌现已发现有二类:一类是蝗螂;另一类是蜘蛛目,有一种微蛛 (种名待定)一昼夜至少可捕食瘤缘蝽一龄若虫12头(以致死数计算)。
此外,瘤缘蝽还具有无趋光性,对黑光灯及白炽灯无趋性,喜荫畏光
地理分布
瘤缘蝽属东洋区系,分布区域包括中国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省、江西、山东、湖北、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四川、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以及印度马来西亚
物种危害与防治
危害
瘤缘蝽主要为害辣椒、马铃薯、番茄等茄科作物。其以成虫、若虫群集或分散于辣椒等寄主作物的地上绿色部分刺吸为害,以嫩梢、嫩叶与花梗等部位受害最重。果实受害局部变褐、畸形;叶片受害卷曲、皱缩、失绿;严重时造成落花落果,甚至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
瘤缘蝽低龄若虫抗药性明显低于高龄若虫和成虫。在瘤缘蝽美国白灯蛾孵化盛期,可选用氟虫腈阿维菌素吡虫啉等化学药剂全田均匀喷雾。而经试验得出,90%敌百虫晶体是防治瘤缘蝽的一种较理想杀虫剂。在若虫三龄以前,使用敌百虫晶体的3000倍或4000倍液喷雾,于每亩农田喷药水50公斤,即可获得满意的防治效果。
人工捕杀
在瘤缘蝽成、若虫发生期,可利用其群聚性和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即将洗衣粉稀释液适量倒入盆内,将其振落于盆中溺死,效果明显。
摘除卵块
结合农事活动,摘除其寄主叶片背面的卵块。
清洁田园
蔬菜收获后,及时拔除秸秆,清除枯枝落叶及田边禾本科杂草,恶化其发生及越冬环境,减轻危害。
分类学
瘤缘蝽于1763年由卡尔?冯?林奈描述,属名“Acanthocoris”来自希腊语“akantha”意为“刺”,“Coris”在希腊语中表示臭虫,κόρις。种加词“scaber”表示昆虫背部粗糙。
参考资料
..2024-09-19
..2024-09-1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物种危害与防治
危害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
人工捕杀
摘除卵块
清洁田园
分类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