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渡是一个自然村,位于
广东省丰顺县北斗镇拾荷村,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主要居住着张、陈、王、杨、郑等姓氏居民,世代和睦相处、民风淳朴,有金鉴堂、金鉴重辉堂等
聂氏宗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以
喜米、
番薯、香蕉、
生姜、
龙眼等农产品生产为主。
简介
地名,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北斗镇拾荷村。辖区内居住着张、陈、王、杨、郑等姓民众。其中尤以
张姓为多,约八百人,堂号“金鉴堂”,先祖乃明末清初中原大迁徙时由福建
龙岩市上杭县白沙镇茜洋村经
梅州市梅县区江镇成山村龙岭下迁徙而来。已历近400年岁月。
此地民风淳朴,整个自然生态保护较好。
广梅汕铁路,
汕头—梅州高速公路打这经过。交通便利而快捷。自然旅游资源存储丰富,潜力巨大。
十八渡这个名字容易被错写为“十八度”,其实是不对的。名字的来由是这样的。古代先民从当时稍为热闹的县城汤坑来到此地时,途中淌过了十八道坑、沟、河、圳之类的水道,故名之曰“十八渡”。
在抗战期间,这个地名还救过人。当时日本匪军由
潮汕地区辗转来到
丰顺县,步步向北进逼。那日小鬼子骑着高头大马来到北斗石角坝,山路崎岖难行,行军速度大大减慢。经过“二渡溪”时山势更加险峻,战马嘶鸣,踟躇不前,下马询问方得知为“二渡溪”。鬼子脸上布满惧色,问:“前方将是何地?” “竹子、溪坑、十八渡、荷树墩………”未等行者答完,鬼子已经被这些颇具险峻内涵的地名所吓。
一个“二渡溪”已经够让部队受的了,还有个“十八渡”,那还得了。于是迅疾掉转部队,改道而行。
试想,若是蛮横残忍的日本鬼子进得山来,后果将不堪设想,故有的时候一个地名竟可以救得一村人。不失为一个“奇谈”吧?
景点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这话说得真好,说到每一个爱乡的人心里去了。
我的家乡叫十八渡,在丰顺
北斗镇,一个静美安详的客家山乡。乍听这地名,许多人会有遐想,以为那里应该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看到的人或觉得那里有条
黄河,河中有座桥,桥长有十八孔。这样缜密的推理却靠不住。前者的描述倒是巧合地贴切了!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估计有N种说法。其中一个估计较为靠谱,那就是说当时先民由祖居故地择居此处时路上淌过十八道沟坑溪河,故而得名。
十八渡,一个空灵而颇具禅意的名字,和“山路十八弯”一样留给人们艰难跋涉的印象!它记录了先民的脚步,记录了先祖勇于开拓的精神。这正是客家人不管是平川沃野,还是山乡僻壤到处都能
落地生根、安家乐业的特质所在吧!
年长的村里人对于这个名字总是有一种感激之情!这里头还有一个故事。抗战期间,沿海的
日寇举兵欲往兴梅腹地进发,大批人马、重被拒阻在离十八渡十里外的“二渡溪”险道上,踟蹰不前。受惊吓的马匹嘶叫拉扯,差点震落领头的匪首。在得知前方尚有“十八渡”这个地方时,寇匪们顿时脸色铁青。心里嘀咕,一个“二渡溪”已经够呛,还来个“十八渡”那还了得。于是便取道它途去了。故事的真与假已经无关紧要,人们却总是津津乐道了!十八渡很小,一个呐喊声便可召集全村的父老。环村四面都是高山峻岭,围得很严实,就像绿色的屏障,犹如包裹婴孩的襁褓,给了村子几多温暖,几多安谧。远山渺渺,青霭迷蒙与天际相接。起伏连绵的山峦就如十八尊罗汉堆叠。而这其中的“尊者”定是那屏于东北的巍峨入云者——韩山了。
这座伟岸的大山不知什么时候起就静默在那里,是真正的大山。这是孩提时就凝成的印象。因其对着老家,开了门必须把头抬得很高才能见到蔚蓝的天,山顶总是神秘地没在缭绕的云里,如闺阁中的曼妙少女蒙着面纱,难见芳容。不知从哪位祖上的祖上开始,十八渡的乡民们就尊崇起这座大山,恭敬的奉为祖山,曰其为乡关龙脉之所在,这又平添了许多神秘之感!
韩山是否为祖山则是无以深究的,但确是一座有文化有故事的山。这得扯到千年之前。话说
唐朝时发生了震惊朝野的谏迎佛骨风波,而处于漩涡中心的则是大文豪
韩愈。最终龙颜大怒,“夕贬
潮州市路八千”,发配东南边陲的瘴之地任潮州
刺史。在赶往潮州时途经这座崎岖险峻的大山,让这片穷山恶水和文化结了缘。虽然仅有八个多月的左迁时光,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运的、荣光的。“韩公过处尽称韩”,满目山水间便有了“韩山”、“
韩江”、“
韩文公祠”等名山胜迹。
秦文公艰难地来了又匆匆地离开了,故事却如同传家宝般一代一代地讲下去,山村依然静谧着昨日的静谧!
远山满是茂密的林木,除了深浅的绿色几乎不露一点儿泥土山石的色调;村前田陌纵横,鸡犬相闻,俨然陶公笔下的桃花源!先民路褴褛辗转十八道坑沟渠圳迁徙而来,终于把家安在了这里,应该是看中了这得天独厚的福地吧!
一条潺潺的溪流由韩山郁的林壑间流来。自北向南流淌的溪水特地往西拐了一个大弯,如
黄河的几字形“河 套”般,而十八渡便安于这弯里。这汩汩的清流哺育滋养了世世代代的山民。小时候,父亲说,村口的田地最适合种
喜米,产量好,做出来的饭很香的;北岸山的埔地朝南,阳光足,种出来的
番薯,皮薄香软,
疣吻沙蚕,耐储存。
月夜下,深蓝的天空和黑黝的山峦共同描绘一圈妙幻的弧线,多少年钟爱不渝。密密的丛林编织成厚暖的绒衣,让山们不再瑟缩,可以慵懒地睡去。山村的夜格外寂静,“值夜”的狗儿都很轻松,彻夜睡得和四围的山一样深沉、甜美。风儿拂过,高大的
榕树、
龙眼发出沙沙的响声;
蟋蟀科、
螽斯科叫得欢,也不知住哪个角落,只听得满耳“唧唧”声。四野空灵的夜是我最来神的时刻。我喜欢捧一本书,于床沿,靠着舒适的枕头,静静地品读,任凭那心潮澎湃、思绪飘飞。而村角依然亮着灯火的屋舍里,新添娃儿的妈妈,呢哝着阿教给的最美谣曲。“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汤坑三步路,猪肉换豆腐,豆腐香,换
高良姜……”,这呢喃的歌谣,曾经陪伴过多少宝贝多少山娃啊!
十八渡的山水是宁静的,但也喜欢热闹。当千只铁轮的巨龙穿越层层山峦、驮载着千百明窗、千百明眸轰鸣而来时,山谷用热情的回响迎送着;多少双如山水般澄碧的眼睛里,从此多了一道飞驰的风景。后来,如千足
唇足纲样的高速公路
高架桥也凿山过壑地屹立了。静默于万山丛中的十八渡,终于被这“千里白练飘玉带”般的通大道连结,把外面世界的繁华和精彩都引进来了。小山娃最高兴,雀跃欢呼的,竞相比着数车厢;阿妈、大叔把眼睛睁得圆亮,在“真厉害!”的啧啧夸赞声中目送列车轻快地穿洞过桥,消失于山的那一边。后来熟识了脾性,铁龙便成了准时的司鸣钟。山野埔田劳作的农人干得更安适,晌午时分,倦饿的农夫听得“呜……呜……”,便如听到家小在喊工,很是满足温馨地荷锄而归了!
双双惊讶的眸子像那如镜的湖水被石子激荡,又很快归于平静。只是离乡的后生归家更轻松了,餐间的肴宴更鲜美了。南来的海味、北下的珍馐都有,如城里人的生活一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乡人们,已经离不了已经融进骨血里的那份安适和自在。叔婆伯姆们随不得儿女的城市生活,去了又回来了。几句如“还是家里的水好喝”、“回十八渡养鸡鸭去……”般的带着泥土味儿的话语便把执拗的子女说得顿时缄了口。真是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家这山窝啊!
春间三四月,梧桐花开了,似乎漫山都是它们的世界,一片洁白绚烂,如朵朵簪花妆满发髻;金秋,高大的
槭属掺杂着
乌桕,把原本黄叶纷飞的季节染得姹紫嫣红。村子虽小,我却很爱它,爱它的四时八节,爱和那满脸岁月的大伯谈黍稻姜禾、秋收冬藏;爱看健妇光着脚板把盛满家业的箕快步如飞、披星戴月;爱听那水灵灵的村姑在溪水边捶洗衣裳,拌和着水声和笑声。
静美的十八渡,我的老家,一个安适宁静的去处,能让我远离纷繁的尘嚣,找回淳朴的岁月,拾掇起记忆深处最美的点点滴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