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是
中原地区元宵节传统小吃之一。以北京为中心的
北方地区,用摇制方法制作的叫元宵。元宵不同于汤圆,元宵为咸馅,汤圆为甜馅。
元宵因系正月十五晚上食用,直接取名“元宵”。元宵起源于元代大都(即今
北京市)的糕点铺,为使人方便快捷地吃上节令食品,首创了摇制法。明代元宵已是上元节通行的节日食品。
清代以来,北方各地的元宵制作日益精细,
北京市的桂花什锦元宵、
天津市的蜜馅元宵都很有名。元宵因所包馅料的不同,分出香、辣、甜、酸、咸
五味,元宵皮除了
江米面之外,还有黏高粱面、
黄米面、荷包面等。形制上,有大如核桃的元宵,也有小似黄豆的百子元宵。
吃元宵寓意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福建省省级非遗——耳聋伯元宵,传承了四代人,已是百年老字号元宵品牌。
形成历史
起源
农历正月十五之夜,是
中原地区传统的“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元夕”“元夜”。“上元节”的由来,据说源于
道教(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
中元节”,十月十五为“
下元节”)。
元宵节食元宵,其来历有诸种说法。一种说法与
后羿、
嫦娥有关:嫦娥奔月之后,其夫后羿昼夜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有一童子来求见,说是“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嬛记》所记的这则传说,即说明了元宵“
一条小团团OvO如月”的形状,也隐约透露了食元宵求团圆的意念。另一种说法与
李世民有关。相传大将
李靖率部出征,归朝后
春节已过,太宗为了犒赏出征将士,便在
元宵节设宴款待。宫廷厨师用糯米做成团子,吃起来又香又滑,颇受欢迎和称赞。于是,这种食品被称为“唐元”,象征唐王朝的一统江山。
元宵的起源传为上元节期间,元代大都(即今
北京市)的糕点铺,为使人方便快捷地吃上节令食品,首创了摇制法。
定名
元宵因系正月十五晚上食用,直接取名“元宵”。方法虽然粗犷,但构思巧妙,且适于批量生产。
发展
明代元宵已是上元节通行的节日食品,《明宫史》记载说:“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
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
演变
”
清代的元宵更是名目繁多,花样新奇。元宵因所包馅料的不同,分出香、辣、甜、酸、咸
五味,元宵皮除了
江米面之外,还有黏高粱面、
黄米面、荷包面等。形制上,有大如核桃的元宵,也有小似黄豆的百子元宵。
清代以来,北方各地的元宵制作日益精细,
北京市的桂花什锦元宵、
天津市的蜜馅元宵都很有名。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的馅料更加丰富,有些商家推出了各种新奇口味的元宵,有的还推出了低糖、
木糖醇元宵。
特点
元宵可以是实心的,也可以是带馅的。馅通常以芝麻、枣泥、豆沙、
果仁、山楂、花生、百果等甜馅为主,也有
酸菜、肉丁、火腿、虾米、
豆腐干、
鸡蛋等咸馅的。包好的元宵可以下水煮着吃,也可以炒着吃,油或蒸着吃,口感粉糯软滑,味道可口。
做法/制作工艺
做法
核桃酪元宵
原料:干核桃仁,
江米,江米面,
火麻仁,小枣,面粉、桂花少许。
做法:
橙羹小元宵
需要的原材料有:糯米面,白糖,熟面粉,
猪油,瓜子仁,核桃仁,芝麻,橙子,
青红丝、香精少许。将熟面粉、
白糖及猪油、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等拌匀,将用50克熟面粉打成的浆糊倒入,搓成馅,切成玉米粒大的小方丁。在箩筐内放些
糯米粉,将浸过水的馅块放入滚动成大小适中的元宵。将橙子切成两瓣,挤出汁,水煮沸时,倒入元宵,再加
白糖和
橙子汁,待白糖溶化后将其盛入碗内。
拔丝小元宵
需要的原材料有:糯米粉,绵白糖,
猪板油,青红丝、桂花、
瓜子、芝麻少许,
糖稀,熟面,
花生油。将
青红丝切碎与
猪油、
白糖、桂花、熟面、糖稀、瓜仁等配料和成
水晶馅。将和好的馅砸成3毫米厚的片和3毫米见方的丁,沾水放人
糯米粉用簸箕摇晃,反复3次即成生元宵。在炒勺中倒入花生油,烧至六七成熟时,下入元宵并用筷子拨开,漂浮后用漏勺
捞起,用小勺拍开口。将炒勺置火上,注入少许清水,下入
白糖,炒至金黄色时下入元宵,离火颠勺,撒入
青红丝、芝麻等即成。
酒锅元宵
需要的原材料有:
糯米粉,白糖,熟面粉,
猪油,核桃仁,
花生仁,芝麻,瓜条,
青红丝、挂花酱、香精少许。将
白糖加熟面,加青红丝、芝麻、花生仁、核桃仁、
桂花酱、
猪油、香精等,另外用面粉打成浆糊,倒在一起搓成馅,拍紧成块,再切成小方丁。在箩筐内放些糯米面,把切好的小方丁进水浸一下,放在箩筐内的糯米面上,用手摇动,使糯米面挂在剩馅上,连续多次,摇成玻璃球大小的元宵。待锅内清水烧开后,将元宵下锅,浮起时,加入
白糖,连汤一起倒入已备好
白酒的酒锅内,将酒锅端于桌上,再将锅内酒点燃。
芝麻“元宵”
将芝麻炒酥研末,放入熬稠糖糊的锅中,再倒入提前炸好的“元宵”,翻滚元宵使其芝麻覆盖均匀,出锅时,将元宵逐个摆开,防止元宵粘连,冷食、热食皆宜。
油炸元宵
如果是生“元宵”,可将“元宵”先粘上鸡蛋清,再放进锅里炸。这样炸出来的“元宵”有
鸡蛋香味,油炸时要不断翻动,使其受热均匀。油炸“元宵”时,有时会发生“元宵”在油锅里突然炸裂溅伤人的现象。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可以在“元宵”下锅前用针扎两个
徐熙娣麦粒肿。另外,炸时要用小火温油,这样炸出的“元宵”香甜可口,皮酥里糯。
蒸元宵
将元宵摆入抹了一层油的瓷盘或金属盘里,然后放进锅内蒸熟,蒸熟后取出元宵,撒上一层绵白糖即可食用。“蒸元宵”香糯可口,做法方便易行。
烤“元宵”
首先把金属盘抹上一层
香料油,然后将“元宵”摆入盘内,连盘放进烤箱,等待元宵烤至色呈金黄、熟透,即可取出装盘,可以沾取绵白糖食用,口味清香甘甜。
制作工艺
元宵是用馅料经多次滚粉制成的,所以元宵是自然的球形。元宵是以馅为基础制作的。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
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
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
糯米粉,用机器“筛”。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糯米粉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煮元宵
煮元宵时防止其在熟化过程破裂,须做到四要:一要将锅内的清水烧得沸腾翻滚,然后把生坯元宵轻轻放入锅内;二是生坯入锅待水滚元宵上浮时,需加入适量冷水,以便使锅内的元宵
热中受冷,皮层
凝结,粉质严实;三要不时轻轻搅动锅内元宵,免得其粘住锅底;四要在元宵第二次上浮后漾二三分钟;如鲜肉馅心的,则时间应更长一些。这样煮出的元宵就会晶莹剔透,香滑润韧而不粘牙。
分类
元宵是用
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
猪油豆沙、
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
果仁、麻蓉、杏仁、
白果仁、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
元宵和汤圆的区别
制作方法不同
元宵是”滚“出来的。它的制作方法相比汤圆更为繁琐:将和好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箩内滚,之后再一次过水,继续放回笸箩内滚,反复多次,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并滚成圆球状。
汤圆是“包”出来的。它的制作方法更像是
包水饺:先把生
糯米粉加水和成粉团,用手揪一小团
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之后,把较软的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并搓圆。
由于制作工艺不同,元宵比汤圆的口感要粗一些。元宵的表皮更为干燥松软,煮后汤比较浓,馅料硬实有“咬劲”,果香和
米香浓郁。汤圆的馅料比较稀软,但表皮光滑黏糯有弹力,煮后汤比较清淡,汤圆吃感更加Q弹软滑。
馅料选择不同
元宵的馅偏硬,最大特点就是甜。馅料种类相对单一,馅料多为
白糖芝麻、桂花什锦等为主。
汤圆馅料丰富多彩,涵盖甜咸荤素,除了经典的甜馅,还有加入了肉末的咸馅,香菇
鲜肉汤圆、橙香
紫薯汤圆等。
烹饪方式不同
元宵外干
内湿,不易变形,可以变着花样吃。比如炸着吃,或者
拔丝、蒸、烤都行。其中,
油炸元宵为最常见的,外面的
糯米粉油炸后会蓬松鼓起,外酥里嫩。如果是
煮元宵,所需的时间会比汤圆长一些,大约10分钟。煮后的汤会比较浓稠,如同糯米面粥,这是由于元宵表皮的糯米粉吸水脱落而导致的。
汤圆大多只能煮食,也有人炒着吃。煮汤圆所需的时间比较短,大约5分钟浮起后即可,煮后的汤为
清汤。
存储方法不同
元宵冷冻容易开裂,
保质期较短,所以通常在北方是现做现吃,更加有节日气氛。好的元宵使点劲儿捏,不会被捏裂开口,要是一捏就裂口,那就说明放的时候长了。元宵买回来最好阴凉通风放置,尽早食用。而汤圆可以冷冻起来,保质期较长,因此中国各地都可以买到速冻汤圆。
传承保护
2008年,锦芳元宵制作技艺被列《北京市东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锦芳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认定为
中华老字号。
2017年5月19日,正兴和元宵制作技艺被列入《盘锦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9年,元宵丸制作技艺(耳聋伯)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7月,“耳聋伯”(元宵)又被列入首批“
福州市老字号”。
相关文化
传说
元宵节的来历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
食肉目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姑娘的传说
元宵节的起源与东方塑有关。
东方朔是
刘彻时期的名臣,为人机智风趣,富于同情心,为了让一个叫元宵的宫女能与家人团聚,他设计让一份红帖传到武帝手中,帖子上写喝语四句:“
长安在劫,火梵帝阀,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武帝看后大惊,向足智多谋的东方朔讨教应对计策。东方朔假意地想了一想,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皇上亲自焚香上供,并下旨千家万户都做汤圆,一齐敬奉
祝融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满过
玉皇大帝了。同时,这天夜里可让城外臣民人城观灯,宫中妃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刘彻听了
东方朔的策略十分满意,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那天,
长安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诗词
诗曰
贵客钩帘看御街, 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 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桂花香馅裹
胡桃属,
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 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宵月正圆
闽南地区歌谣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
上元丸。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参考资料:
文化影响
清代以来,北方各地的元宵制作日益精细,
北京市的桂花什锦元宵、
天津市的蜜馅元宵都很有名。
元宵节吃元宵,与
中秋节吃
月饼同一用意,取意在于阖家团圆、和睦,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康乐的心愿;而送亲朋元宵,则是借以表示百事顺遂圆满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