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仓鼠
哺乳纲啮齿目仓鼠科动物
长尾𫛭仓鼠(学名:Cricetulus longicaudatus),别称搬仓,又称长尾毛足鼠属,是仓鼠科动物中的一种。
形态特征
长尾仓鼠的体型与黑线仓鼠相似。尾较长,约占体长的1/3以上,少数个体可达体长的1/2。耳较长,与后足长相近。头体长在85至135毫米(3.35至5.31英寸),体重在15至50克(0.53至1.76盎司)。背毛要么是浅沙褐色,要么是深灰褐色。腹部呈灰白色,个别毛发有黑色基部、灰色轴和白色尖端。身体侧面有明显的分界线,分隔了背部和腹部的颜色。耳朵是深色的,带有浅色边缘,脚的上表面是白色的。尾巴细长,上表面为深色,下面为白色。
长尾仓鼠的颅骨整体较狭长.额骨与顶骨几乎呈平面而不隆起.顶骨前外侧角尖细,额骨后缘呈圆弧形。顶间骨发达,左右宽大,几乎与后头等宽,颧弓较细,外突不明显,几乎与头骨纵轴平行。脑颅无任何棱角和棱嵴。腹面门齿孔长,占齿隙长的70%以上,翼窝前伸达臼齿列后缘之间,硬腭较短,听泡大而较隆起。
长尾仓鼠的上下门齿较短小,臼齿齿列短,长度小于齿隙长,上臼齿从前向后渐小。上颌第1臼齿具3对齿突,第2臼齿具2对齿突,第3臼齿与第臼齿相似,但后2个齿突小而相互靠近,磨损后只见一个齿突。下臼齿与上臼齿相似,但齿列较长而齿隙短。下颌第3臼齿的最后一对齿突其内侧突小并且靠前。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联邦。中原地区分布在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等省区。这种地鼠是中国北部和中部、蒙古西部和中部、哈萨克斯坦、图瓦和俄罗斯贝加尔地区的本地物种。
栖息环境
长尾仓鼠栖息于海拔较高的次生阔叶林地带,选择较干燥的荒地、灌草丛和农田作为栖息位点。它在蒙古的最东端约为104°E经度,并且已经发现它存在于蒙古戈壁省的Ikh Nartiin Chuluu自然保护区。它栖息在干旱地区的灌木坡地、干燥森林、岩石草原和山地的山麓和南坡,海拔约为1900米(6200英尺)。它在皮埃蒙特半沙漠地区特别丰富,这是一种带有混合灌木和多肉植物的沙漠草原,或者是散布着旱生树木的稀树草原。
生活习性
长尾仓鼠具夜行性,白昼很少外出。冬天不休眠,照常出洞活动。在各种农田分布非常广泛,有时甚至侵入住房、仓库等。洞穴隐蔽,多在石块下或者岩石缝隙间,加以扩充而作为巢穴。与大林姬鼠棕背䶄、喜玛拉雅旱和黄鼠常同域分布,并占用其他鼠类的弃洞。洞中有巢氏室和仓库之分。巢内有草茎、干秸衬垫。仓库中储有粮食,以备过冬。长尾仓鼠食性杂。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采食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春秋季节多采食种子。夏季主要吃植物绿色部分。有贮粮习性。当作物成熟季节,它们大量搬运撒落在地上的粮食入洞,贮存于洞内仓库中。但越冬期间仍须到洞外觅食。长尾仓鼠天敌动物主要有蛇、狐、鹰以及鹗等动物。
长尾仓鼠的活动周期是夜间。这种物种以种子和昆虫为食。它挖掘浅隧道和洞穴,藏有储存食物的储藏室,以备冬季使用。有时会利用其他动物的废弃洞穴,并开辟通往铺有草的筑巢室的侧通道。繁殖季节在3月或4月开始,夏季会产下两次或两次以上,每次最多九只幼仔。
繁殖方式
长尾仓鼠每年至少繁殖2次,每胎产仔4~9只,繁殖期较长,从早春直至秋末。繁殖季节在3月或4月开始,夏季会产下两次或两次以上,每次最多九只幼仔。
亚种分化
长尾仓鼠自1867年由Milne-Edwards订名之后,种级分类地位比较稳定,但对其亚种的分化研究,意见纷纭(Thomas,1928;AHen,1925:Argyropulo,1933;Ellerman,1951;汪松等)认同中国有2个亚种,即 C.l.dichrootis和 C.l.nigrescens,但BaHHHKOB(1960)将这两个亚种合并为一个亚种,汪松、郑昌琳(1973)在查看了分布在中国各地的200余号标本后,认为原有的亚种均应合并为指名亚种( C.l.longicaudatus),将 C.l.dichrootis和 C.l.nigresceru作为指名亚种的异名。此外,他们还将分布在青海省南部曲麻莱的长尾仓鼠,依其体型和颅骨量度均较大、背毛毛色成为极淡的黄灰色而有别于指名亚种,故订名为曲麻莱亚种( C.l.chiumalaiensis)。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目前没有该种的数量信息,种群数量趋势也未知。尽管可用的数据不多,但一些人类活动可能对其的生存构成威胁,例如,越来越多的放牧导致其栖息地的退化,以及可能人为导致的干旱气候环境等。长尾仓鼠的分布范围广泛,总体种群数量大。尽管它的栖息地可能会受到未来干旱的影响,并且可能会受到牲畜放牧对栖息地的增加压力,但这些不太可能产生显着的不利影响,也没有发现对这种物种的特别威胁。因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已经将这种地鼠的保护状况评估为“无忧”。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为害特点
对农林牧业有害,啃食幼苗,盗食种子。
治理策略
1、捕捉。人工捕捉或放养蛇、猫等动物。
2、药物诱杀。在老鼠出没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饵诱杀。
(1)敌鼠钠盐0.05%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敌鼠钠盐50克,翻拌均匀。
(2)杀鼠迷0.04%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杀鼠迷40克。
参考资料
Cricetulus longicaudatus.iucnredlist.2016-01-1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繁殖方式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为害特点
治理策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