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桓分公室是
春秋晚期鲁国发生的重大政治变革。此事件涉及鲁国季孙氏、
叔孙氏、孟孙氏三大家族(统称“三桓”),因均为鲁桓公后裔而得名。三桓分公室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鲁襄公十一年的“三分公室”与鲁昭公五年的“四分公室”,对鲁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
鲁僖公以后,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家族世代担任卿职,逐渐掌控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为庞大。
公元前562年,
季武子向执政
叔孙豹提议,将鲁国军队扩编为三军(上军、中军、下军),由“三桓”家族分别统领。
鲁国军队被三大家族完全掌控,各家族实力均衡,卿家势力超越公室。公元前537年在季武子的主持下,鲁国裁撤中军,将剩余两军分为四股,季氏分得两股,
言偃与孟氏各得一股。“三桓”家族进一步瓜分鲁国税赋,公室所得仅剩一小部分,卿权政治达到鼎盛,几乎取代君权。
三桓分公室后,鲁国公室实力被削弱,但“三桓”实力的增强却促进了鲁国国力的短暂兴盛。此变革暂时扭转了鲁国之前的衰败局面,使鲁国在春秋时期结束前未再遭受莒、邾、小邾等国的侵扰,并在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中保持优势地位。
背景
三桓,
春秋鲁国卿大夫孟氏(亦称
仲姓)、
叔孙氏、季氏三家的合称。
鲁桓公有子
庆父、同、牙、友,庆父是庶长子,是为孟,嫡长子同即庄公,牙是为叔,友是为季。公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氏、孟孙氏)、公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公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其后代分别被称作孟氏、叔孙氏、季氏。这三人皆按封建制度被
鲁庄公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鲁国公室自
鲁宣公起,日益衰弱,而国政被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
孔子曾经试图改变卿大于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强大的实力面前,无法成功,最终被赶出
鲁国。鲁国末年,三桓强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经过
桓公横死
桓公三年,迎娶齐侯之女。桓公六年,生太子同。桓公十八年春,与夫人
齐姜到
齐国。而姜氏与
齐襄公私通。
鲁桓公知道后,谴责姜氏。姜氏告诉齐襄公。“夏四月”,齐襄公宴请桓公,派公子彭生送桓公,彭生乘着桓公醉酒,用力抱桓公上车,以此杀死桓公。
庆父作难
桓公死后,太子同为庄公。庄公夫人
哀姜无子,而哀姜娣
叔姜,生子开。庄公晚年,筑高台,看到大夫党氏的女儿
孟任,很是欢喜,立孟任为夫人,孟任生般(史记作“斑”)。庄公想立般为太子。
庄公三十二年,庄公病笃,想到立太子的事情,于是询问自己的兄弟
叔牙、
季友。叔牙说庆父有才能,隐隐有“父死子继,兄死弟及”的意思。季友则说就算死也要立公子般。于是,庄公让季友派人赐鸩酒给叔牙。叔牙饮鸩而死,立其后为
叔孙氏。
庄公立般为太子,而季友辅佐。庄公,季友立太子般为君。
庆父与
哀姜私通,想立哀姜陪嫁的
叔姜的儿子开。当时庄公还没下葬,太子般尚未正式即位,住在母家党氏。庆父派杀般,季友当时没有讨伐庆父的实力,只好出逃到
陈国。
庆父立公子开,是为闵公(史记作“
陈闵公”)。庆父立闵公之后,跟哀姜私通得更加厉害,但是始终觉得有妨碍,就想把闵公给杀了而自己当国君。
齐国仲孙湫就预言“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后来的孔子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闵公二年,庆父派大夫卜齮袭杀闵公于武闱。
季友听闻,自陈至邾,接庄公妾
成风之子申,请鲁人以其为国君。
庆父忧惧,出逃到莒。于是,季友护送
公子申入鲁,并重金贿赂莒人,抓庆父回国。庆父请求让他出逃,季友不肯。于是庆父自杀。公子申立,是为僖公(史记作“厘公”)。僖公元十六年,季友卒,谥成,史称“成季”,其后立为季氏。
东门执政
成季死后,庆父之子、
齐桓公孙敖掌权。公孙敖,孟氏,谥穆,史称孟穆伯。
公孙敖以诸侯之卿的身份,“会宋公、
陈侯、郑伯、晋士,盟于垂陇”,“会晋侯于戚”,在政治上隐隐越鲁君。
然而
鲁国并非公孙敖独大。庄公子遂,因居东门,其后为
东门襄仲,谥襄,史称襄仲。孟穆伯与东门襄仲争权,以东门氏胜利告终,但孟氏败了,还有
叔孙氏。叔孙氏与东门氏的争斗,以
鲁宣公即位为标志,东门氏胜出。
孟氏、叔孙氏都败了,那么季氏呢?当时
季友的孙子行父(
季文子),在声望上不及襄仲,权势也不及,只好依附东门氏,并为宣公办事,“宣公元年夏,季文子如齐,纳赂以请会”,因宣公篡立,未列于会,故以赂请之。
宣公八年,襄仲卒,子归父执政。
公孙归父,字子家。宣公十年秋,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取绎。因为
鲁国弱小,当年冬,公孙归父前往
齐国说明伐邾的事。第二年,公孙归父与齐人伐莒。宣公十四年,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见
晏弱,表现得很自豪,以为自己在鲁国位高权重。晏桓子(晏婴父)回国后跟
高固固说归父思怀己居高位而贪图权势,必定为保住自己的权势而谋害他人,这样一来必然被别人谋害,乃至于整个鲁国都会谋他,则公孙归父大概要亡于鲁。
卫宣公时,以
季文子为首的三桓日益强盛,而公室式微。具体表现为宣公十五年,宣公听季文子建议,推行初税亩,开垦私田,使得更多的百姓归附季氏,结果民不知君而只知季氏。
宣公十八年,公“欲去三桓,以张大公室”,于是与
公孙归父谋。公孙归父到
晋国为公娶晋女,以借晋人除三桓。结果公孙归父还没回到
鲁国,
鲁宣公薨,而季文子对朝臣说“使我杀适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对当年
东门襄仲杀公子恶而立宣公,“南通于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坚事齐、晋”表现得大为恼恨。朝臣愤慨。公孙归父当时回到鲁国笙地,听闻此事,匆忙逃到
齐国。
季文子执政,三桓雄起。
武平之世
秦襄公十一年,季武子增设三军。季武子、
叔孙豹、
孟献子分三军,一卿主一军之征赋,由是三桓强于公室。当年,
姬发封
周公于鲁,按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鲁有三军。自
鲁文公以来,
鲁国弱而从霸主之令,若军多则贡多,遂自减中军,只剩上下二军,属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帅以征伐”不得专其民。季武子欲专其民,遂增设中军,三桓分三军之民。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国民不尽属公,公室已是卑矣”。
鲁襄公三十一年,襄公薨,立襄公妾胡女
敬归之子子野,公子野未及立,哀伤过度而死。
季武子立敬归娣
齐归之子公子裯,是为
鲁昭公。
叔孙豹反对,认为应该嫡长死则立幼,倘若立庶则立贤,而公子裯年十九而如童子,临丧而无戚容,不堪为君。但是在季武子的坚持下,仍旧立裯为鲁君。昭公五年,季武子罢中军。四分公室,季孙称左师,孟氏称右师,
叔孙氏则自以叔孙为军名,“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于公,国民不复属于公,公室弥益卑矣”。
结果
鲁穆公元年(公元前415年),
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
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鲁公室的权威。季氏据其封邑费、卞、
东野姓成为独立小国(费国),而孟氏的封邑成、叔孙氏的封邑,都已被
齐国攻陷。三桓就此退出了鲁国的权力中心。
评价
凡事都有双面,评价同一事物也有褒贬两面。作为鲁国强势卿家的三桓,自
鲁僖公起,逐步掌握鲁国政权,甚至于日后凌驾于公室之上,成为类似于晋室三家的大族,他们的功过大可品评。
对内
以季氏为首的三桓锐意改革。在经济上推行初税亩、使用田赋,促进井田制的瓦解,加速了
鲁国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鲁国的经济发展;
在军事上,分三军,后来又废中军,分国为四,壮大了三桓的实力,更便利了战争时迅速出兵,相对而言是较为可以的军事改革。
对外
三桓清楚地认识到鲁国弱小的国力,为鲁国周旋于晋、齐、楚、吴等强国之间,委曲求全,斡旋外交,颇可称赞。然则,三桓如此劳心劳力,换来的却是鲁国从西周时期的宗邦强藩,变成
春秋战国时候日渐衰弱的撮尔小国,不能不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因为三桓的争权夺利,尤其是三桓与公室之间几乎没有停止的争斗,导致
鲁国在内耗中日渐衰微,最终归于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