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山,1941年生于
天津市,师从丁香先生学习基础技法。1958年入
天津美术学院学习
中国画。受教于
张其翼、
孙其峰、
爱新觉罗·溥佐、
王颂余、
朱欣根诸先生。1963年毕业分配到
宁夏回族自治区,从事舞台设计、影视美术设计、雕塑创作、
国画创作和国画教学等美术工作。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艺术上主张古今贯通求新意,西为中用辅宗源。作品以写意人物画见长,兼画山水、花鸟。供职于宁夏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曾任宁夏文联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理事,宁夏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第四届主席,中国民间美术学会理事,宁夏民间美术学会会长。现为宁夏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宁夏文史馆馆员、宁夏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
艺术年表
名家点评
清醇淡雅•意溢于形
绘画以线条为骨干,描景物,无不以线条表达具象,力求真实,与实物全然相符。在西方,发展到极致就有着相似的
现实主义产生。但也有另外一条路子,就是
印象派画派。我总以为中国画自古以来就应该属于印象主义的,因为中国画一向重写意。中国是印象主义的开山鼻祖,“写意”即“印象”而已。每读少山的画作,他对线条的特殊处理,都给我很深的感受。
南齐的
谢赫把“骨法用笔”归在绘画六法中的第二位,唐
张彦远更提出:“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需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少山对线条的特殊处理到有时变形的地步,在我看来他似乎更注重“骨气”,不论是中锋侧锋用笔,都以“立意”为主。因而,读少山的画作,我总有意滥于形的感觉。
少山画作的“立意”又在何处?我读过他不少画,以为他的特点其一是清醇。他的画作极少浓墨重彩,渲染淋漓,仅以淡淡的几笔勾画在白纸上,令人有想象不尽的空间。在他的画作面前,你感觉不到咄咄逼人的气势,却有一种悠远的情思。这种意境是空灵的意境。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意境的,悬之于壁,能让人心平气和,安详宁静。这是另外一种装饰性的效果。
其特点之二,我觉得是他的“
平民化”倾向。在这物欲横流、存在贫富差距的世界,他笔下的人物、景物仍以通常老百姓能见到的并生存于其中的环境为主。说白了,他的画作没有“富贵”气,没有媚俗的追求,而有一种与世无争、逸世独立的清雅境界。这在书画作品已经走向市场化的今天,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文如其人,画亦如其人,从这个特点上,可以看出画家的品格。然而,这也并没有妨碍他的画作进入市场,因为,老百姓还是喜欢这类贴近生活的作品的。
其特点之三是“奇”。奇不仅在于他对线条的特殊处理,还在于他的构图。
清代戴熙说:“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空灵的意境不但要用笔来表达,更要用构图来表现。人物花草树林山石皆各得共所,虚实相生。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创作过程,多半要靠灵感。我是写小说的,我知道用词汇造句远远没有将段落构成一个篇幅那么困难。在少山的画作中,我可以从构图中看到节奏感与旋律,使人愈看愈奇,发人深思,这是独具匠心的结果。
少山在绘画上已经取得很大成就,我祝愿他在这良好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独树一帜。
重构“抒情的生命空间”
——张少山的水墨人物艺术
徐恩存
张少山先生,是当代艺术造诣颇高的画家,他术业专攻水墨人物画,几十年来的生活与文化历练,使他的艺术愈显成熟与老到,并自成风格;五十多年来他不辍笔耕,笔下的人物画呈现出少有的丰沛、充实与饱满的感觉,并以生命的鲜活形式和语言的生动、展现出质朴自然的天性与品格,在对“乘物游心”的古典理念演绎中,尤见出他对画史、画理的认知与理解,最终,他的艺术实现了以深的内涵直抵审美者心灵的效果。
生于
天津市的少山先生,1963年毕业于
天津美术学院后,被分配至
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作,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宁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热爱宁夏,热爱生活在西部高原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父老乡亲,同时,他还视宁夏为孕育自己生命成长和艺术成熟的摇篮;自此,他脚踏实地地在这块
黄河流经的西部高原上吮吸大自然和人文的营养,并自觉地把自己的艺术回归到“人与自然”的精神母题之中,他的创作姿态亦从走出校门稚嫩地仰望星空回落到西部高原坚实的大地上;在宁夏高原上,画家迈出了脚踏实地的一步。
生活是一本厚重与丰富无比的
教科书,在这本书中,张少山寻到了他人生与艺术需要的一切。
少山先生的艺术之旅,始终未离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并在历史巨变与时代转型中,坚守自己单纯而又朴素的艺术理想,在岁月如歌的时序流转中,深化并锻造着自己的艺术。“行行重行行”,经过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他收获了艺术的硕果,并以行吟的方式和灵性的呈现,以及情绪化的表达展示出生命的力量、阳刚之美和文化精神的融合,完成了对抒情生命空间的重构。
这个有目共睹的变化,在或隐或显得发生过程中,至今仍在继续进行着。在这个过程中,张少山始终不变的是把生命的本来色泽、自觉观照现实生活的本质与脉动、探寻心灵世界的绮丽风景等,用丰富的想象和热情展现为憧憬和希望的光焰,少山先生在对理想的坚守中实现着对精神的守望。
他的作品,便是他心路历程的记录,也是精神担当的最好表征。
在画家的肖像写生,《回族老人》《喇嘛》《藏民阿妈珠姆》《卓玛》《麦丽艳》《山村姐弟》《母与子》中,我们看到的虽是写生,寥寥数笔,却韵致无边;如《回族老人》中老人的精气神表现在“意到笔不到”的线条勾勒之间,白色帽子、墨镜与络腮胡须,并非只是身份、职业的证明,而是内心与灵魂的折射,人物的精气神焕发出性格的力量与美感,《喇嘛》是以形写神的典型代表,在点线擦与略加夸张的书写中,人世沧桑,精神心灵世界都透过笔墨的粗犷表现,获得栩栩如生的视觉传达;作品《麦丽艳》中,画家以娴熟的笔墨表现了青年女性的成熟美感,在几根游刃有余的线条交织与组合中,以写意的简练与精致,单纯色彩的渲染运用增添女性的妩媚感,面部的鼻子、唇形与眼睛,睫毛的勾勒,用墨尽显了少数民族女性的美感与魅力,体现了画家较强的以形写神的功力;《母与子》是线墨结合的佳作,小女孩儿用线勾勒,笔墨灵动,在含蓄的一波三折与点到为止的用笔中,渲染了童心的可爱,笔墨轻柔润泽,母亲的意象以没骨法的用墨与少许皴擦,形成干湿、浓淡、疏密对比与平面构成关系,强调了母亲的魅力和母爱深邃内涵,画面整体浑然,完美而统一,神韵俱足,元气淋漓,画家以娴熟的笔墨表现了形神兼备的整体感和韵致。
显然,画家关注的是从人物的精神本质和人性原初的善良、慈爱形态出发,删繁就简,给以精致的心灵表达,即,在“造化”与“心源”之间重构抒情诗意的生命空间。画家关注的不仅是笔墨下的外在音容笑貌,并在“以形写神”或“以神写形”中、在“以实写虚”或“以虚写实”中,用精致和灵性的笔墨韵致构造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感性形式和郁勃的气韵景象;对张少山而言,可谓时势造英雄,青年时代他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来到西部茫茫高原,然而他却得天独厚地获得了新的人生视野和艺术选择,得以在艺术的内在高度上发现了新领域和令人惊奇的自然之美,实现了自己的艺术宿愿。
作为经过学院培养出来的画家,张少山学者型的文化修养与艺术风范是他几十年艺术实践与追求的坚实根基,他的人物画艺术正是岁月风风雨雨,历练沉淀的结果,不同的是,他选择了沉寂与行事低调的方式,走的是一条“诗与思”的道路,追求的是一种宁静的心态,数十年来,他始终远离喧嚣与热闹,在宁夏高原上守护着自我精神的“孤岛”,他的艺术世界乃是心灵在“造化”与“心源”之间穿梭的结果,包含着古意的清雅,现代的朴拙天真简练,一切都是造化”与“心源”呈现的丰富、多样与灿烂,最终成为形式创造与笔墨的转喻和象征。
他的主题创作,譬如《卓玛》《祈福》《高原初雪》《盛装》《净土祥云》《雪域圣途》《鹰猎图》《席地布阵》《吉祥日》《西北风》《祈迎吉祥》等看似是对现实生活的抒情虚构,实则是取生活片段的精心连缀与构筑,人物意象与画面构成所产生的情景,是清新悦目、意味隽永的,因而令人充满遐想,可见少山先生的创作方法是脚踏实地与注重生活与素材的积累和沉淀的,他不炫技,不张扬,在大量的生活素材
中将自己在现实中所视、所听、所悟的场面回忆、写生记录等,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并用诗情的笔墨来渲染人物的性格、风貌和情绪。譬如《席地布阵》则是画家观察生活去粗取精的结果,三个
回族老人席地而坐,用石子棋布阵,双方“杀”得难解难分,而中间黑衣老者的“观战”作为平衡因素,化解了紧张氛围,作为背景的
牛群,既烘托了特定环境,也暗喻了西部人的开朗气质和乐观性格,画家有意把后面牛群的视线也吸引到“布阵”之中,其中的对峙与平衡,场内与场外,人与环境,笔墨与形式表现,营造的都是一种寻常生活的诗意;世俗的生活场景与情趣,表现的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满足和欣慰,使寻常情景在幽默与诙谐之中产生轻松感和人情的温暖,用想像和憧憬来关注现实,应该说,这是画家的艺术创意、敏锐发现和匠心独运的效果。在《卓玛》与《祈福》中,画家笔下的
藏族女孩儿卓玛,年轻富有朝气,在相对完整浑然的构图中,着墨较重,用以凸显“卓玛”一代的精神理想和幸福追求,并力求在人物的主次关系中,表现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这是“行进在路上”的新一代藏族同胞,她们生命的阳光和青春表明,生命意义和诗意的美感展现的是一种文化气质和文化韵味,而《祈福》则是表现朝圣路上的老阿妈和她的子孙们,在老阿妈的导引下,随着转经筒的转动行进在朝圣路上:在三代人身上,多以淡墨湿笔、浓墨干笔写之,用以表达生命的重量和灵魂的执着;同《祥云净土》一样,宗教氛围中特有的肃穆、庄重、沉郁带给人们的是心灵的纯净与圣洁、虔诚与悲悯;显然在他们的前方,乃是无尽的追求之旅。画家以洒脱、散淡的笔墨和诗意唯美的意象,以“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手法,表达了艺术的大气象,而画面中无止境的追求与行进,既是一种哲学意味的自省和反思,更是对生命自我的救赎,其寓意是深刻的,这正是艺术处理的高明之处。
张少山紧紧抓住的是人类文明前进中的“人与自然”的关联,他以自己的艺术语言,意象化的手法去追寻人类的精神家园,这是他所有作品的核心精神与主题本质。《高原的雪》《盛装》《雪域圣途》《西北风》《祈迎吉祥》等,都是这样的作品,在写意笔墨的“笔笔见笔”“意到笔不到”“有迹无形”等的表达中,画家力求在平淡灵动的笔墨中“重其神而略其形”“简其画而淡其味”,重神韵和象征,简净精炼而不雕凿,使风骨气象与韵致、情趣相融;终于使得作品中的人物,以“在路上”的生动而富有意味的形象,获得成长和归属,最终,让人领悟到的是超越画面的具体目地的形而上意义。
事实上,张少山笔下民族地区的民族生活,都是对民间文化认知的必然表现,民间本身就是广阔丰饶大地的象征和
隐喻,作为生活存在,大地上的民间是沉稳而厚实的,虽无言却又孕育了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和生生不息的运动图景。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张少山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现实人物与生活场景,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借以向抒情生命诗性空间延伸,在这个空间中,各种人、动物、自然环境与宗教信仰的
意象组合、叠加都被焕发出独特的审美效果,而这些意象同样承担着艺术的表现作用和重构的使命。
张少山的作品,从平淡处出发,止于抒情生命的诗性空间,他以综合修养的才情,把艺术、人与思想结合起来,让他的艺术世界充满浪漫诗意的气息。意象派诗人
庞德认为,“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张少山这种情绪化的艺术书写,体现的是流动的情绪在跳跃中的生成,完成用意象表现的抒情生命的诗性空间的生成。
张少山笔下的西部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原及那里的兄弟民族,无不在“人与自然”主题下统归于温热、丰厚的“大地”,这个大地是生命的温床,也是情感的温床,是一切的出发点,又是一切的归宿;当然,画家作品中的大地仍是中国民间的大地,所以,它流露出性命所趋的眷顾;它是深邃无垠的存在,导引着我们的审美想象,让我们在这些作品中去体味它的坦荡、宽厚、炽热和沉重。
因此,张少山在重构抒情生命空间的同时,又用自己的艺术告诉我们,生长在西部高原上的生命是这样富有诗意与情趣的,也是这样豁达与开朗的。
饮之太和•得之自然
傅怡静
当代水墨艺术正在经历着一场风靡云蒸的历史性变革,自85新潮之后纷至沓来的“现代水墨”“实验水墨”“抽象水墨”等等,发展到今天的“新水墨”,一方面呈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另一面则反映出水墨在当代的发展是多向度、多形态、多层面的。水墨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活跃景观、繁荣气象,不仅仅体现在题材、样式、技法、风格的丰富多彩,还得益于水墨传统的深厚积淀、西学东渐的美育体系、社会文化的环境变化等影响因素的交叉性与复杂性。
当代水墨画家面临同样的时代命题,即如何将传统中国画的知识体系活化为现代水墨的创新表现。其中水墨人物是变革最为彻底的,出现了诸多实验性、学术性、现代性的创作。画家们在水墨的写实与写意、在笔墨传统的库藏与现代的表述之间费尽了思量,探寻着别具一格的绘画语言、面目全新的图式,尝试去解决对水墨传统的当代认识与价值运用的难题。如今不少画家已然从盲目的激情探索步入理性思考的境界,练就了自己特有的语言形式。张少山先生便是这样一位画家,他将半个多世纪积淀的艺术经验与修养融诸于笔端,关注生命与自然,聆听内心与真实,用真性情真感受创作出大量冲淡和美、形神并茂的水墨人物,以及气质独特的山水画卷、灵动生趣的花鸟小品,完成了水墨艺术的“生长”与“生成”。尤其在传统性与时代性、本土性与民族性的把握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品中显然可见传统文脉、现代感受与
中原地区现实的三者合一,自成一格,值得研究。
(一)论题材:游乎四海,取之于邻
多年前论及少山先生的水墨人物,认为他擅绘两类:人淡如菊的高古贤士与别具风情的少数民族,看似两类矛盾对立的题材,存乎出世与入世之间,取向两极,即独鹤与飞的远离尘嚣与比邻相处的关注民生。再见少山先生新作,不由得感慨艺术家不肯停歇的探索,忘我地致力于作品题材深度的体察与广度的挖掘。
人与自然、生命与土地的主题是艺术家亘古不变的表现对象,能否在艺术作品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传达方式,取决于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独特的体验感悟与表现该主题独到的表现方式。少山先生一生的艺术创作坚定围绕这一主题,其作品关注的可概括为两大层面:一是对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和谐的存在;二是人与人之间生活的日常。所以进入他独特艺术视野里并表现出来的天地人物很是丰富,其人物画的表现一如既往的丰满,有风情各异的民俗人物,有个体特写的肖像人物,有优美旖旎的古典仕女或现代女性、也有绝尘独世的贤达高士……值得注意的是他近年来开拓的艺术表现题材——壮美开阔的大山大河,不过他的山水创作却与一般山水画家不一样,他更注重于自然山水中生活空间的营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生活中趣味盎然的花鸟虫鱼,如《春之韵》、《对视》。由此可见其所闻所见、所思所想的无不可入其画中,随处可见随行的感动、随性的表达。
细论之,第一大类主题是民俗人物。少山先生久居
西北塞外,他对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
回族、
藏族人民情有独钟,创作了大量纪实表现栩栩如生的水墨人物,表现回族生活的代表作如《揣手》《杞红时节》《场歌》《秋天的盖头》《梁上婆姨》《手抓羊肉》《浪集图》《口弦传情》《
木卡姆》《牛市》等;描绘藏族生活的如《玉宇祥云》《雪域阳光》《高原放歌》《康巴汉子》《迎宾图》《巴扎果香》《礼佛》《看藏戏》《织》等;还有一批以
黄土高原为生活背景的人物形象,《回乡秋色》便是其中代表,陈述的人物故事在黄土地上的窑洞生活场景中展开,屋前一串串的红红辣椒、一堆堆的金黄
玉蜀黍属垛,屋后的高粱地,架构起一个U型场域,环抱着骑驴抱娃回乡的媳妇、叮嘱再三的汉子,似乎还听得到犬吠盈耳、夫妻低语,黄土高原生机盎然的日常跃然纸上。而当他走出西北,来到异域,他又创作了一批《埃及马车》《丹麦小镇》《哥德堡印象》《阿拉伯沙漠印象》《摩罗门教堂》《伊斯坦布尔小贩》《伊斯坦布尔之花》《美图世界》《战鼓》等等。他关注的仍是异域阳光下生活着的人们,描画了
埃及、
丹麦、
伊斯坦布尔市、
布基纳法索等地的女人、商贩、过客等等,这不同于他往日热衷刻画的
中原地区少数民族,风情迥异。
有人认为他的这类水墨人物是“对当代人的物质精神与思想精神的‘突破’和‘重组’”,是“以一个思考者的目光在洞察着‘转型期’的人物思想的自为转型”,笔者不以为然,他的作品其实是一种简单、淳朴的生活状态的陈述,涓涓流淌的是一种亲情、一种热爱、一种责任。就是这种简单、直接的表述,才更能以平实触动我们的心灵。如《雪域阳光》,刻画的是两位挤牛奶的女子,其中一位正半蹲着忙活挤奶,另一位则背着婴孩,静静地等待,脸上洋溢着安详、幸福与满足,一动一静,相得益彰。远处的白山黑水、张织的经幡,近景的
野牦牛,与人物既拉开了层次,又交待了这片土地与这里的人民生息相连的关系。而画面就是在张弛有序中传递了一份平实真诚、触手可及的祥和美满。另有作品《姐弟》《亲昵》《三代亲》《沁心芳》无不是传递着这种人与人之间朴实真挚的脉脉温情,满满的亲情、爱情、友情溢于画外。
第二大类主题是高古贤达人物,主要以古代文化名人的雅闻逸事为创作对象,此类题材在其艺术生涯早中期创作较多,代表作有《竹阴弈趣》《兰池友鹅》《米芾拜石》《解绶弄菊》《
苏武牧羊》等,而《高士雅集》《酒仙饮乐》都是三米长卷的人物群像。在他描绘高古贤士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坐中佳士、左右修竹;能听到高山流水、清涧之曲,令观者蓦然怀念似乎早已忘却的高士气节,为久在都市高墙樊篱中的我们送来一袭旷野清风、吟了一曲然希音。
上述两类题材中,民俗人物及其民族生活是其热爱的,流溢的是内心深处的真情;古贤高士的气节与雅事则是他所向往的,蕴藏着他对超凡脱俗理想世界的想象。现实的关注与理想的憧憬并存于少山先生的作品中。而作品就是内心的一面镜子,兼济天下的责任与独善其身的期待,应是其选择初衷。
少山先生在取材上既是匠心独运,又是随性而至。不过遍览其艺术成果,将会发现他的触角更广、层次更多。人物画中还有大量的肖像特写,如《
鹰笛》《阿訇》《司马依》等,一幅画就是一个鲜活的人。《鹰笛》的选材很有意思,鹰一样的男子吹着鹰笛,画面仅是头像和双手的特写。面部结构在焦墨皴擦与线条交织中显得立体而粗犷,笔墨的表现完全迎合了人物个性特点,入木三分。还有一系列的现代女性写照,如《艺术体操》系列组图、《人体》系列组图、《时代之音》等,作品《风》的构图更为高明,画面被狂风恋枝头的描绘基本占据,只余左上角淡墨浅色勾勒出三位被狂风吹乱衣裙、雨伞、帽子的都市女性,看似随意,其实布局精巧,俯仰姿态各得其妙,画家功力于中可窥一斑。
值得关注的还有少山先生新近创作的另一类主题,他把艺术的眼与手从人物画领域开拓至山水画领域,天地人汇合。代表作如《黄河行》《
黄土高坡》《巍巍贺兰》《印象天山》《情歌绕墚》《佳县麻黄墚》系列、《贺兰山写生》系列。此类题材创作的拓展可能是因为人物画宗旨在于塑造人物精神,所以语言更多是要落在传达功能上。而山水、花鸟画的语言独立性相比而言,可以更为明确,自足成立,表现出作品全部内涵。缘此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水墨系统中山水花鸟颇受文人士大夫青睐,人物画却不受重视。正是艺术表达有了更多的需要,少山先生开始选择将笔触放到了大好河山上,他大胆尝试和丰富能够表达创作主体思想感情的表现渠道,但他又不是单纯的山水描摹,而是试图在大自然的山水中营造独特的生活空间。
以精品巨制《
黄土高坡》为例。出乎意料的是一位水墨人物画家能将黄土高原突兀的高远之势、重叠的深远之意通过笔墨充分表现了出来,让我们在横墨数尺中“体百里之迥”(
王微《
画山水序》)。一般而言,山水造势,人物传神,山水和人物的绘画语言表达是不同的。少山先生对山水人物的关注,使他可以更加全面兼善,他既没有孤立地把人物从其生活的环境空间中抽离出来,也没有把人物完全消解在大山大河的大环境中,他通过山川咫尺万里和劳作者或忙或憩的描绘,烘托出人与土地关系的那份整体和谐的生活环境空间。《
黄土高坡》中心草场上的一对小人儿即为画眼,点睛之笔,巨幅山水画面因为他们的存在改变了作品气质,成为少山先生独特的表达,人与自然、生命与土地的主题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更易获得读者共鸣。
(二)论技法: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艺术家素有敏锐观察生活之能力,并做出独立的判断和思考,思考的深度关系着作品境界高下。但究竟用何种绘画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思考,是个难题。张少山穷尽毕生精力,取众长,为我用,终于在这个难题上有所突破,且有建树。
可以说,他是在写实与写意的融合中,在笔力与墨韵、线条与皴擦的交响中,在汲取传统与尝试创新的道路上,不停歇地探索,无止境的冥思,有意识地充分利用水墨的特殊性能,发掘水墨所蕴藏的表现能力,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水墨语言。
少山先生早年就读于
天津美术学院,接受了严格的学院派训练,曾跟随
张其翼、
孙其峰、
王颂余等先生学习。“科班”出身的他,通过长期写生积累和笔墨训练,夯实了严谨的人物造型功力,同时也形成以人物造型为中心的艺术语言。后来又在长期的艺术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实践,掌握了纯熟的传统水墨技法。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精妙与缺憾,广泛吸纳古今中外文化艺术成果。不过他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没有盲目地接受,而是有选择地兼容并蓄。
数十年水墨浸染,少山先生深知传统文人画的长与短,原有人物画的长线勾勒穿插、空勾无皴等,都是较为单一的表现手法,显然难以生动地表达丰富且复杂的个体。因此他一直在找寻改进人物画的表现方式与途径。一方面,他尝试把西方光与色的艺术表现方法融合到中国水墨创作中,另一方面,他又试图把传统山水画中的皴擦技法移植到人物画中,结合线条与皴擦的特点,强化人物造型能力。这些尝试使其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水墨的飘逸与空灵,又增强了人物造型的真实与厚重。
如作品《席地布阵》表现的是回族人民特有的一种游戏方式,这是一个生活场景的再现,画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图的精妙与笔墨的老练。作者在深入观察与体验生活的基础上,选择了五位藏民构成一个
画面组合,左二右三,为使画面协调、层次分明,左上部分以
牛群压住,右下角以小羊羔平衡。而为了突出人物主体,画面左下基本做留白处理,只在左上部分用浅色勾勒、皴擦出牛群。小幅画面中兼顾到水墨、色彩、空间的有机统一。与此同时,画家又十分注重笔墨语言的丰富多彩,不露痕迹地将传统的线条勾勒、皴擦与油画的光影技巧融合,形成厚重朴拙的笔墨风格,使得人物愈趋丰满、生动,令观者感受到一种全新的视觉美。
少山先生构图精妙,无论人物还是山水花鸟。不过山水构图体现得最为极致。观其山水,经营位置颇费思量,如同布设棋局,落笔划开天地,胜在心思缜密却无凿刻痕迹,已然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纯熟境界。在色彩运用上,大部分作品以
黑色渲淡为主,以满足营造冲淡平和之需,再辅以鲜丽之色,点缀其中,不过在民族服饰、特殊题材上也有大面积使用饱和度高的颜色,如《圣地红墙》《圣土祥云》,炫目出彩。
应该说少山先生保持了纯正的中国传统笔墨风仪,又开拓出具有时代精神与气质的个人绘画语言,他运用精巧高妙的结构、落落大方的笔墨,营造种种情境,酣畅淋漓,意趣生动,别有一番气象。但他艺术的支点并非某种技法,而是他对生活给予的启示的尊重和对自然赋予的生命的书写。几十年如一日,他始终不渝地关爱着这片土地及其孕育的生灵万物,这才是他艺术的根源,因为他的生命与这片土地同呼吸,提笔落幅之际,朴实生动的形象自然而然,在画纸上生发出来,饱含着他对创作对象的精神关怀。
(三)论风格:冲淡和美,犹之惠风
意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问题,它是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
黄宾虹言“笔墨历古今而不变”,其原因在于笔墨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精神,远离了形而下的技与器,达至形而上的道与艺。
李可染也曾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
少山先生也是一位唯意境至上的艺术家,其作品追求的是一种冲淡和美、天人合一的境界。他想用最平淡、朴实的画面表达出和谐理想,想用最传统的水墨传达当代人的精神诉求——冲和淡荡,一如惠风轻拂衣袂,可觉、不可觉间,如修竹微动,其声清和,其境幽静。
这种意境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观者又如何捕捉?意境在中国传统画中蕴含着很多内容,它是画家通过景物描绘表达主题情感所形成的艺术境界。中国画讲求笔与墨合、情与景融,画家凭借着对外界的强烈感受,生发出描画景象、表现情感的欲望,对情景相生的摹写便成就了作品。它不同于照相,不同于一般的素描速写,而应是生气勃勃的个体思想的抒发,这样才能使观者通过画面产生联想,进而共鸣,深刻体会到画面内外的意境。因此,取景构图、情节安排、造型、描写、传神等等,都是关乎意境高下的关键,换言之,创作阶段的每一环节都必须在“意”字下足功夫。
少山先生水墨总是遵从着“以意为先”的原则,他创作的人物
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在绘画语言的虚实变幻中传达出骨气精神。这与传统人物画的本质精神仍是契合的。由此可见,其作品原创性是基于传统之上的一种大融合,源于传统、立足传统,却又突破传统。这是一种建设性的突破,进一步发掘出水墨所蕴藏的负载能力与传达能力。
以其代表作《揣手》为例,首先在取景立“意”上他就费了一番心思,他在深入观察与体验生活的基础上,选择了
回族交易牲畜的集市,想要表现独特的一种交易方式,再现一个和谐、有序、鲜活的生活场景。整个画面井然有序、层次分明,人群的组合、人与动物的组合、动物与动物的组合,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因此,别出心裁的立意、巧妙精彩的构图以及厚重朴拙的笔墨,表现出一个朴实和美的生活场景,将画家的乡土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营造出和谐、自然的艺术境界。
少山先生很少在一招一式里找寻获得感,他更关注画面气息、意境,简拙散淡的天性使其作品骨子里散发着清逸淡然之气,但并非孤傲自赏、疏简冷竣,而是在看似平淡、平和、平静的画面中传达出丰富的生活、丰盈的情感。在纷繁喧嚣、求新求变的当代
水墨画坛中,他显得格外地冷静理性。虽然一直在全力探索水墨语言与人物造型在现代审美层面上的有机结合,但他并不盲从,不去追求激烈的观念变革,而是稳健平和、随性而行,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气质秉性的创作道路:“发于生意,得之自然”(
董逌《
广川画跋》)。
总而言之,少山先生作品中自然和淡的境界,是一种不执有无、于相离相的境界,是一种使观者在瞬间感悟中体认内心的境界。它不可比拟,不可言语,不可把握,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慢慢去体会、去感受。
张少山和他的国画人物
张少山,生于天津,长于
河北省,学于河北,毕业于
天津美术学院,是地地道道的东部沿海人氏。然而,三十年后在中国西部
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地,张少山声名鹊起,成为有影响的描绘西部风情的人物画家,成为享誉画坛的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宁夏
回族自治区的美协主席。
每忆起当年毕业分配,同班同学绝大部分都留在了东部沿海城市,只有个别同学被派遣到边远的
西北,而张少山正是其中的一员。抚今追昔,张少山便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古人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感叹无情岁月的流逝,有味人生的苦甜。
现在众多国人通过影视媒体,都知道文化名人
张贤亮,利用荒野大漠创建宁夏电影拍摄基地,被戏称靠卖荒凉上了富人榜的文化名人。于是大家便以为宁夏只有荒凉,却不知历史上还有富庶之地,所谓“
黄河百害富
银川市”,更不必说今日银川的似锦繁华。但是平心而论,四十五年前,也就是张少山最初踏上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土地时,给这个初来乍到的外乡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也只能称其为多有荒凉之意。说什么“天涯何处无芳草”,这里大片的
荒漠就是少有芳草,加上“望家乡去路遥”的惆怅,难免不无感伤。
然而随着工作和事业的逐步开展,随着对宁夏大地的深入了解,
西夏陵千年民族文化的深沉厚重、贺兰山麓中华先民
岩画艺术的璀璨夺目、绵绵黄河南向而北回的“叛道”精神、浩浩朔风扬起沙尘蔽日的冲天气概,给了这个异乡人更入目、更强烈、更撞击心灵的审美激动或精神震撼,他意识到宁夏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关联在宁夏文化历史的层进中和文化积累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存方式始终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生活在宁夏的人的生存方式,具有绝对意义的人文精神。只有自觉地扎根在这一方水土中,才有希望实现鲁迅先生教导的“有地方色彩的,到容易成为世界的”画家志向。
张少山踏踏实实地融入
西夏大地天人感应的人生观照中,工作在多民族文化素养的涵育和陶冶下,经过几十年与西北人的心灵相通感情共鸣,早已越过了“形”和“影”的外在接触,进入到“心”和“性”的心灵感应。因此他在创作富于地域特色的西部人物画时,从容做到了对客体内心感情的揭示。且看他的代表作《揣手》是怎样反映他的特殊的生活体验的:一位回族老人同一位回族青年正在揣手交易,从他们不同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双方对买卖的估价尚有差距,置身于侧的一位老者只看着对方沉默不语,好像是与己无关,不屑一顾,但老人的高大身躯和岁月雕刀刻印在他脸上的印迹,让人觉察出这是一位老成历练、广见多识的热心人,对于揣手双方的心里意图,其实他早已心知肚明,甚至对双方交易结果都做好了预测,他的沉默只为遵守古来形成的“揣手”交易他人不得乱语的规矩。张少山通过“揣手”交易的两代人,不同的着装、不同的举止、不同的气质,表现出现实生活中两代人统一在现代商品活动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差异。从而反映了
改革开放对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模式产生的重大影响。同时又以“揣手”人与羊的关系,揭示出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深刻道理。没有丰厚的生活积累,没有对西北人的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永难寻找到这样的表现视角,永难创造出这样典型的艺术形象。
再看《
信天游》中的放羊娃子,张少山给我们描画的只是一个少年的身影,我们看不清他的五官长相,看不清他的面部表情,但我们能看清他扛着放养铲漫步在
黄土高原鬣羚的情景,看清了他吼着信天游的兴奋模样,这是大自然给放羊娃子创造的自由空间,也是放羊娃回报大自然的抚慰和问候。张少山用灵性化、性情化、情感化的艺术
典型形象,告诉我们天人合一是艺术审美视野的永恒焦点。
张少山表现
藏族同胞生活的画作,无论是《高原初雪》,还是《雪域阳光》;无论是《
大河源》,还是《卓玛》,所有的画境几乎都充满了一种本乎自然的清香气息,展现出一片神秘的阁远的粗犷大地,画境主人无论是壮男还是少女,都彰显出与生俱来的体格的健美和人格的魅力,他们不故作姿态、不大声呐喊,在负载的艰辛中就生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生命感,给我们带来一种奋进的力量。即使他笔下的
野牦牛和
鬼獒也令人耳目一新,因为特别的表现出了牦牛生长在高原雪域忍辱负重的倔强;
藏獒格外的张扬出虎虎有生气的精神。我们相信这是单靠写生、摄影和走马观花般的浏览难以寻到的审美视角,只有长期生活在
大西北的张少山,因为生活节奏、精神气质与青藏高原的气息协调,才能深刻地得到心里的感受,才能创造出如此亲切自然又意蕴情调的审美意境。
无疑,张少山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感染力,首先得益于作品的精神内涵、思想深度,但它毕竟是通过画面构成反映出来的,所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也就是说品评张少山的国画人物,必然要涉及他的绘画技法和笔墨语言。
作家
张贤亮在评价张少山的画作时,开门见山地说“每读少山的画作,他对线条的特殊处理,都给我很深的感受”,真是一语破的,张少山的画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线的无处不在,本来
中国画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以写为法”“以骨为质”。张少山紧紧抓住了中国画以线造型、笔墨传情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内容,将线由单纯描写物象的形态,升华为同时表达不同情感内容的线意,因此在不同内涵的作品中便产生了不同的线描,试看《揣手》中表现敦厚老人用的稚拙刚劲的线、《白色盖头》中刻画慈祥老妇用的圆润柔和的线、《唐人赏鱼》写美女用的行云流水的线、《信天游》中表现放羊娃子的无拘无束用的线,断意不断的线,还有貌似不经意的线、简之又简的线、繁而又繁的线,以及线与色交融或与墨穿插等多种手法,随机应变,不同的线意对画面旋律和结构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张少山理解和掌握了“中国画就是一个线的艺术天地”的形式规律,因此将线演绎到出神入化、不期而然的境界。在线意丰富变化的基础上,张少山落墨中肯大气、笔法灵动洒脱、少许点缀颜色、强调黑白效果,暗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倡导的“五色缤纷、不易古雅”的审美之道,符合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审美习惯。
中国画笔墨语言除线之外,形与构成是另外两大要素,谈到形,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张少山的人物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度夸张变形”我想这大概是相对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院派画风而言,几十年来学院派倡导的“造型准确”“结构严谨”的绘画原理,成了学校正规的教学经验,在社会上被视为正统的审美原则,新时期以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中国画固有的审美理念得到了肯定,写实画风受到挑战,“新文人画”等画派应运而生,有些人受外来绘画思潮影响走的更远,张少山则守成中庸、他对学院派的画风既不排斥,也不全部延用,由追求客体、“形”和“影”的准确,而转变为注重主体“心”和“性”的抒发。
他的这一审美理念完全体现在了他创作的各类艺术形象中,不必反复用他的一些代表作做说明,只要看一眼他借助古风古境反映现代人生感悟的古人形象,到了阿堵传神的境界,我们就不得不佩服他刻画形神的高超。君不见张少山逸笔草草,一位孤峭与偏逸的古怪脾气,同时本性中又是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老夫子
米芾,便跨越千年来到我们面前。真可谓寥寥数笔、形神毕肖。而《弈趣图》中的三位隐士,一个处之泰然自鸣得意,一个静气凝神观棋不语,一个看破天机观战揣摩,张少山只在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上精心着墨,画境的意趣便精彩、精致地凸现在观者面前,实在令人叫绝。
一些专家学者评论张少山的画,认为构图“平整饱满”,同时又异口同声称颂“简而多韵”“意境空灵”,字面上看似有些矛盾,看画的感觉确实如此,张少山善于组织和协调各种物象的对比关系,善于把握空间的层次变化和转折,善于物象疏密组合的平中出奇、满中求空,讲究线与线或线与墨分割出的空白效果,造成画面在节律、层次、对比呼应的变化中,和谐为一种单纯简括的艺术效果,从而通向空灵的意境。
画家
马知遥认为张少山的画“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品格”,我想这与他的画明显地靠近文人情怀、重视笔墨语言,在商品大潮中不流于俗化,保持了水墨画的高雅性有关。但是张少山的画又与文人画有明显的不同,文人画家主张戏说人生,“形”可以“不似而似”。而张少山追求的是感悟人生,强调的是“不以形似”,实质上追求的是形神兼备。这也是张少山的画,与其同时代应运而生的“新文人画”的根本区别,张少山的画内容丰富、视角独特、笔法灵动、
黑色素雅,画境粗犷而淡远、意境清奇而平和,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灵的抚慰和精神上的享受。也是独具个人风格的特征。
张少山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作为画家,六十多岁正是成熟的大好年纪。张少山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有高品位的艺术储藏,有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感悟,有在国画人物创作道路上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一定会登上更高的艺术高峰。
作品欣赏
张少山的其他艺术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