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张尚芳
著名语言学家
郑张尚芳(1933年8月9日—2018年5月19日),本姓郑,原名祥芳,笔名尚芳、方翔,男,汉族,浙江温州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语音研究专家。长期以来,他从事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他所建立的上古音体系,被海内外汉藏语学界认同。他也因此成为国内语言学界古音韵研究的权威,汉语古音学说有代表性的八大家之一。1991年晋升研究员,199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语言学会、汉语方言学会、国际汉语语言学会会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兼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所教授和南开大学教授等。2018年5月19日晨,因病逝世,享年84岁。
人物简介
郑张尚芳(1933年8月-2018年4月),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是汉藏语比较研究和汉语音韵学。他通过比较汉藏语系内部同源词,对上古汉语的音韵系统进行了构拟,与潘悟云一道建立了上古拟音郑张—潘体系(Zhengzhang-Pan System)。在未同国外学者交流的情况下,郑张和潘悟云与国外的白一平等人几乎同时拟构出了上古汉语六元音系统。除上古拟音外,郑张尚芳对中古汉语和近古汉语音系也有所研究。
郑张尚芳没有大学学历,但他自学成才,成为了中国语言学界的一位奇才。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语言学,因常在温州图书馆自学,因此他自己戏称为“温州图书馆大学毕业”。在各类期刊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其中几十篇收录入《郑张尚芳语言学论文集》。他还参与了《中国语言地图集》和《汉语大词典》的编写工作。郑张尚芳负责《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吴语、安徽南部方言和粤北方言部分的编写和绘制,他为此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将地图集中其所负责的区域精度精确到乡镇一级。
郑张尚芳长期从事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他所建立的上古音体系,被海内外汉藏语学界认同。他的专著主要为《上古音系》,此书纲要已译为英文在法国巴黎出版。他还参与调查并编绘《中国语言地图集》,发表论文百余篇。多次应邀出国参与学术讨论、讲学等。1991年晋升研究员,199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郑张尚芳现为中国语言学会、汉语方言学会、国际汉语语言学会会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兼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所教授和南开大学教授等。
郑张尚芳原名郑祥芳,在中学求学期间,他发现有许多同学与他同名,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高中时,出于方便以及父母平等的思想,他把自己的姓氏改为双姓郑张。由于华人社会有女性嫁人后在姓名前冠夫姓的习惯,因而许多对他不熟悉的人误以为他是女性,甚至在论文中以"she"、"her"称呼。但郑张尚芳对此并不在意。
语言学家丁邦新认为,郑张尚芳没有大学学历却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为中国语言学界的一位奇才。语言学家王力在给郑张尚芳的回信中,称他“无师自通”,“十分难得”。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吴安其认为郑张尚芳为人单纯,一心专注于学术研究,从未利用学术声望为个人谋取利益,其品格值得钦佩。
郑张尚芳于1933年8月出生于永嘉县,出生时名为郑祥芳。其父亲是温州瓯江布厂工人,因参加工人运动而被通缉,被迫离开家乡,因而郑张尚芳自小被寄养在外祖父家中。其外祖父家中有一本清朝留下来的杂字簿,这激发了他对方言的兴趣。1952年,郑张尚芳从当时的温州市立中学(今温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中毕业,但因家庭出身问题未能就读大学,因而没有大学学历。文革期间,郑张尚芳在渔业机械厂做工人。2016年,郑张尚芳一度中风住院。2017年下半年,郑张尚芳被查出患有肿瘤,此后返回家乡温州,因肿瘤和肺部感染在家乡住院治疗。住院治疗后,郑张尚芳仍然在写文章。2018年4月,郑张尚芳陷入昏迷,期间一度苏醒。
人物经历
郑张尚芳(1933年8月-2018年),中国语言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藏语比较研究和汉语音韵学。他出生于永嘉县,父亲是温州瓯江布厂的工人。由于父亲参加工人运动被通缉,郑张尚芳从小被寄养在外祖父家中。1952年,他从温州市立中学(今温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中毕业,但因家庭出身问题未能就读大学。然而,他利用业余时间在温州图书馆自学语言学,自称“温州图书馆大学毕业”。
郑张尚芳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汉语音韵系统的研究上。他通过比较汉藏语系内部同源词,对上古汉语的音韵系统进行了构拟,并与潘悟云合作建立了上古拟音郑张—潘体系。此外,他还对中古汉语和近古汉语音系进行了研究。郑张尚芳对温州方言的研究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收集了大量温州方言资料,并编写了《温州方言志》和《温州方言文献集成》等专业著作。
郑张尚芳的主要著作是《上古音系》,该书以1981年的《上古音系表解》为基础,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形成了自成一系的“上古拟音系统”,被语言学界所认同和运用。此外,他还参与了《中国语言地图集》和《汉语大词典》的编写工作。
郑张尚芳在自学的道路上经历了艰辛,但他坚持不懈地追求学术,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没有大学学历,但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创新精神,成为了中国语言学界的一位奇才。他的学术成就和品格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可和钦佩。
郑张尚芳于2018年因病去世,享年85岁。他留下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和对自学者的启示,他的精神意志将继续激励着后人在学术道路上追求卓越。
逸闻
郑张尚芳教授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语言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广受赞誉。然而,关于他的逸闻并不多见。以下是一些关于郑张尚芳的有趣故事和逸闻:
1. 姓名之谜:郑张尚芳原名郑祥芳,高中时,出于方便以及父母平等的思想,他把自己的姓氏改为双姓郑张。由于华人社会有女性嫁人后在姓名前冠夫姓的习惯,因而许多对他不熟悉的人误以为他是女性,甚至在论文中以"she"、"her"称呼。但郑张尚芳对此并不在意。
2. 自学成才:郑张尚芳没有大学学历,但他通过自学成为了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自称是“温州图书馆大学”毕业,长期在温州图书馆自学语言学,并建立了上古音体系,被称为“郑张体系”。他的自学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坚持,但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 结交语言大师:在自学的过程中,郑张尚芳得到了许多前辈语言学家的帮助和关爱。他曾多次向吕叔湘袁家骅王力王辅世李荣等著名语言学家请教,并得到了他们的答疑解惑。其中,吕叔湘亲自审阅并批准了郑张尚芳的写作计划,并给予了经济上的支持。这些前辈的关爱和指导对郑张尚芳的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温州方言记编写计划:在1962年,郑张尚芳写了一份10万多字的《温州方言记编写计划与音节提纲》,并寄给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这份计划得到了当时所长吕叔湘的亲自审阅和批准,并获得了经济上的支持。这个故事展示了郑张尚芳在年轻时对语言学的热爱和执着,以及他在学术道路上的坚持和努力。
这些逸闻和故事展示了郑张尚芳作为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的非凡经历和人生故事。他通过自学和与前辈学者的交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并为汉语方言和古音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评价
郑张尚芳被誉为国内语言学界古音韵研究的权威,他的学术成就备受认可。他以自学成材的方式,通过刻苦努力和对语言的热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在研究温州方言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积累了大量的俚语方言卡片,并搜集了大量有关温州方言的书籍资料。尽管在“文革”中遭受了损失,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研究温州方言,自学了多种少数民族语言,为进行语言比较研究提供了基础。
尽管郑张尚芳的学历较低,但他凭借自学的毅力和扎实的基础,成功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语言研究所的研究员,并成为享受政府终身津贴的语言学专家。他的成功经历证明了自学者也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只要有追求和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郑张尚芳在古音韵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也备受赞赏。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上古拟音系统”,被语言学界广泛认同和运用。他的创新精神为古音韵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郑张尚芳的学术成就和创新能力使他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要人物。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汉语史和古代普通话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他的贡献将长期影响着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语言学家丁邦新认为,郑张尚芳没有大学学历却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为中国语言学界的一位奇才。语言学家王力在给郑张尚芳的回信中,称他“无师自通”,“十分难得”。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吴安其认为郑张尚芳为人单纯,一心专注于学术研究,从未利用学术声望为个人谋取利益,其品格值得钦佩。
郑张尚芳的研究不仅限于汉语方言和古音学,他还自学了朝鲜语越南语泰语高棉语日语和我国藏、苗、壮等少数民族语言的基本词汇资料,为进行语言比较研究提供了基础。他的这种跨语言的研究方法和广泛的知识面,使他的研究具有更深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视野。
郑张尚芳的自学成材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坚持。他曾在温州图书馆以义务工、合同工的身份工作,一共五年时间,正是这些扎实的基础,使他能够破格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语言研究所的研究员,并最终成为享受政府终身津贴的语言学专家。他的经历证明了自学者也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只要有追求和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郑张尚芳认为,做学问首先要确立志向,年轻人如果能考上高等院校更好,考不上也没关系,只要追求志向不断努力,靠自学同样能取得成功。他强调,自学有自学的长处,因为没有师承,可以不受老师的影响局限,按自己的思路走下去。他认为创新是自学者的重要努力方向,要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新的观点。他的这种创新精神和对自学的坚持,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郑张尚芳的人生和学术旅程,是对温州人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他的学术成就和精神意志,不仅是学术界的财富,也是所有追求知识和真理的人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经历
逸闻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