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悟云(1943年—),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浙江温州瑞安人,汉语音韵学专家。近年来,潘悟云教授与生物学家金力院士共同致力于通过生物遗传学与语言学路径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研究缺乏文献记录的早期人类史和未文字化的族群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一贡献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经历
1943年3月,潘悟云出生在莘镇九里村。在
瑞安市中心小学(现市实验小学)读完小学之后,便随着家人搬到了
温州市。是家庭成分原因。当时潘悟云的父亲被打成了‘历史反革命’。因此潘悟云的档案上被盖上了一个蓝色的印戳——此人不得高考录取。
之后,潘悟云进了一家
工艺美术厂做学徒。潘悟云下面还有3个弟弟,工艺美术厂一个月14元的工资没法让一家人活下去,于是潘悟云干起了苦工,一天能挣1.25元。22岁,潘悟云在木材厂拉
大板车,与弟弟到煤球厂去抬煤块,双肩被磨得全是淤血。在造船厂造船坞,7月盛夏,穿着
短裤浸在水里,全身晒出水泡,12月隆冬再下水,浑身哆嗦。每天12小时的高强度劳作,那些最苦最累没有人干的活潘悟云也干。
从1961年高中毕业,一直到1979年考上
复旦大学研究生,潘悟云做了18年的苦工。开始的时候真是非常苦,因为像潘悟云这种家庭出身的人,不要说大学考不上,工作也找不到,只能做苦力,整天都是和那些
劳动改造释放分子在一起拉板车,挖泥土,抬煤渣。我觉得应该对得起我自己,自己读书这么好,不应该自暴自弃。人家能够在大学里学,我照样可以自学嘛。”学习成了潘悟云苦工生涯中最快乐的一件事。在温州
江南造船工地上挑泥土时,空担子过去,趁喘气的功夫,潘悟云背诵《
楚辞》,重担过来,潘悟云再咬紧牙关;在温州锅炉厂金工车间,任务完成后,别人休息时潘悟云忙着在地上做
高等数学题;在温州锅炉厂端面
车床边,潘悟云用脚控制着车床,腾出手摸出抄好的《左传》,默默背诵,《
尔雅》就是在钻床旁背下来的。文学、美学、哲学、音乐、
美术史。“我酷爱读书,什么书都要读。”
1969年,潘悟云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
郑张尚芳(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温州人)。当时,潘悟云对语言学很有兴趣,经常看些音韵学方面的书。而真正涉足语言学,是在与郑张尚芳接触以后。
当时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语言学家
吕叔湘,借给郑张尚芳一本
瑞典汉学家
高本汉的《
中国音韵学研究》,因语言所要整理图书,欲先收回。郑张尚芳找到潘悟云,让潘悟云帮助抄写此书后面厚厚的《方言字汇》。虽然那时潘悟云对
音标一知半解,但潘悟云花了整整一个多月时间,认真抄录了此书,一式两份。
郑张尚芳很感动,认为潘悟云是个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的人,是做学问的料,便开始教潘悟云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潘悟云由此逐渐入门,跟着郑张尚芳学音韵学。
1979年,潘悟云36岁,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那一年,潘悟云这个温州锅炉厂的普通工人,考上了
复旦大学的语言学研究生。
1986年潘悟云在奥克兰举行的中国语言和方言会议作题目是《吴语概论》的中心发言;1994年,潘悟云在中国语言源流国际研讨会上作题目是《对华澳语系假说的若干支持材料》的中心发言。
1986年,潘悟云在美国访问时,看到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语言学科创始人
王士元教授的Dictionary of
计算机软件,很感兴趣。回国后,潘悟云立即申请了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汉语方言学和音韵学的计算机处理系统》。那时,潘悟云还不懂计算机,为了完成项目,潘悟云每天上午8时去计算机室,将近半夜才回来,边看电脑书籍边写程序。在计算机屏幕前面看得眼泪直流,不能睁眼,潘悟云就让读小学的大儿子来帮忙看屏幕。一个暑假后,课题就有眉目了。潘悟云是国内最早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汉语音韵学和方言学研究的学者之一。这在国内语言学界可是一个创举,让后来的研究者获益匪浅。也使得整个语言学科的发展,都朝前迈了大步。
计算机的速度跟手工操作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一个方言的同音字表,一般手工操作要4天,利用计算机只需四分之一秒。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系统工程,需要
大兵团作战,多方协作,联合攻关,这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理念。一方面潘悟云参加了复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合作计划,充分吸取
分子人类学、
考古学、
历史学所提供的学术营养;另一方面,潘悟云又与国内外各高校与研究单位的语言学科充分合作,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完成东亚语区的比较工作。
2006年,潘悟云担任了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负责立项招标、聘请学者,调查研究东亚地区的语言,进行综合分析,最后理清东亚语言的原始面目,进而考察整个东方文明的起源。对于这个课题,
上海市一年拨款100多万元,高校配套50万元,连续进行10年。潘悟云说,这将是潘悟云学术生涯的收山之作。这个课题有30多位教授参与。
2019年4月25日,《自然》杂志发表了《语言谱系证据支持汉藏语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起源于中国北方》。这是语言学和遗传学结合的一项重要成果,为中华文明探源打开了崭新的窗口,论文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语系汉藏语系起源及分化的时间和地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广泛讨论。而作为
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数据研究所东亚语言数据中心负责人的潘悟云教授,就是这一论文团队的重要成员。
学术研究
潘悟云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上古汉语历史音:
1. 指出上古汉语也像某些现代
亚洲南方语言一样具有次要
音节类型,从而对Bodman关于中古
来母的上古来源*C-r-\u003cr-作出语音解释:其中的C-是次要音节。同时更进一步把这种构拟推广到与
舌根音谐声的以母。
2. 上古*l-在短元音前变中古的以母,在长元音前变中古的
定母,并对之作出语音解释。
3.上古存在小舌
塞音,它们分别变作中古的影、晓、匣、云。匣母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舌根浊塞音,一个来自小舌浊塞音。
4. 对上古收-p、-m诸韵部进行再分部,并提出明确的分部标准。
5. 指出谐声关系是上古汉语的形态反映。
中古汉语历史音韵:
在
反切行为的研究基础上确定汉语中古音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三条基本的反切原则来确定声、韵、和介音。由这些原则潘悟云得出推论:
1.《
切韵》的每一个韵目带有相同的主
元音和
韵尾,从而对前人拟作同一主元音的登~蒸、~灰、痕~魂等韵的构拟作出修正;
2.
重纽两类是介音不同,并对重纽的介音作出新的构拟。
汉语方言学:
潘悟云认为南方方言是南方
土著居民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形成一种带有本族母语特征的混合语。根据这种语言史观,潘悟云指出汉语方言史的研究必须在作历史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西方的历史
比较法,同时主张以各个历史层次面貌的构拟来取代原始语的构拟。潘悟云所发表的汉语方言的许多论文,就是用历史层次分析法来解释以往方言史观所不能解释的方言现象。
东方语言的历史研究关系到整个东亚的
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问题,而汉语史在东方语言的历史比较中又处于核心的地位,所以,这个领域的研究在东方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潘悟云教授在这个领域是国际上最领先的几个学者之一。
方言学与历史层次分析法:
长期以来,国内外的语言学界基本上都采用
描述集合论来研究汉语方言的形成历史,但是成绩不佳。潘悟云认为,谱系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汉语方言史的研究,汉语的南方各方言并不是从中原汉语分化出来,而是南方的非汉语居民经过双语阶段逐渐接受汉语的结果。因此不能简单地把西方的历史
比较法运用于汉语方言史的研究,而应该用历史层次分析法来弥补西方历史比较法的不足。潘悟云一直致力用这个理论研究汉语南方方言,解释南方方言中用谱系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使这个理论逐步成熟,使之成为
历史语言学中的普遍理论。
探讨新的研究手段:
潘悟云一直致力于把新的研究手段运用于历史语言学和方言学。潘悟云完成的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语方言
计算机处理系统”经评审获优秀等级。并且已经为许多单位所使用,将促使古今汉语和汉语各方言间的大规模历史比较发生革命性的发展。
学术贡献
潘悟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汉语历史音韵学、方言学和东亚语言历史比较。潘教授很早就认识到,这些研究工作所需要分析的大量语言材料,只有通过计算机辅助才能完成,为此,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潘悟云就自学计算机知识,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语言的历史比较与历史层次分析,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潘悟云多次应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威斯康星大学、奥斯陆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等学校的邀请前去讲学、研究和作学术访问。潘悟云的《
汉语历史音韵学》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被誉为“中国音韵学研究的主流之作”,
欧洲汉学的跨国课题《
新编汉文典》决定采用该书的上古音体系,并邀请潘教授于2012年4月在查理士大学就这个体系作了为期一个月的系列讲座。
潘悟云的2001届博士毕业生
龚群虎被
复旦大学作为人才引进,破格提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言语听觉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2000届博士毕业生
黄树先教授已被任命为《语言研究》的常务副主编。潘教授在教学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潘悟云指出,做老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也要“被学生培养”,潘悟云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制定合适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当学生在该领域取得成绩的同时,潘悟云也从学生那里学到了东西。
所获荣誉
《汉越语与\u003e切韵\u003c唇音字》获
浙江省1978-198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
《对华澳语系假说的若干支持材料》获
上海市1994-199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一等奖。
《汉语否定词考源》获上海市哲学
社会科学2004年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要著作
一、专著
《温州音档》1999
二、译著
《原始汉语与藏语》
《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