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贤平,男,1963年6月生,淡水渔业科学家,本科毕业于上海水产大学,博士毕业于
南京农业大学,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研究员二级,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
水产养殖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水产学会《科学养鱼》杂志社社长、主编。
戈贤平主要研究方向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和水产健康养殖。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报级论文80多篇,其中SCI论文20多篇;获授权专利20多项;主编出版著作10余部,达300多万字。戈贤平研究员作为国家大宗
家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自2008年开始组建了大宗淡水鱼体系6个功能研究室,组织了25名岗位专家,在中国25个省、市、区建立了30个综合试验站,集聚中国近千名产业人才,形成了最大的水产研发团队,围绕解决
青鱼、
草鱼、鲢、鳙、鲤、鲫、鲂的优质高产、模式升级、提高养殖效率、延长产业链等技术问题,做出了重要科研业绩。
1963年,戈贤平出生,本科毕业于上海水产大学,博士毕业于
南京农业大学。1986年起,戈贤平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工作。1999年12月被科技部、中宣部和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2011年2月,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党委书记。
2013年,戈贤平被中国科协聘请为第一批全国首席科协传播专家。戈贤平研究员作为国家大宗
家鱼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自2008年开始组建了大宗淡水鱼体系6个功能研究室,组织了25名岗位专家,在中国25个省、市、区建立了30个综合试验站。2008-2015年度连续被农业部科教司考核为优秀。
2021年1月,戈贤平研究员领衔的“淡水鱼产业技术扶贫团队”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产业技术扶贫优秀团队。2023年8月,戈贤平卸任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党委书记。
戈贤平研究员一直从事
水产养殖技术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和水产健康养殖。为国家大宗
家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岗位专家,并主持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子专项1项和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
戈贤平研究员作为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自2008年开始组建了大宗淡水鱼体系6个功能研究室,组织了25名岗位专家,在中国25个省、市、区建立了30个综合试验站,集聚中国近千名产业人才,形成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水产研发团队,围绕解决
青鱼、
草鱼、鲢、鳙、鲤、鲫、鲂的优质高产、模式升级、提高养殖效率、延长产业链等技术问题,做出了重要科研业绩。2008-2015年度连续被农业部科教司考核为优秀。
戈贤平作为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戈贤平研究员培养博士、硕士20多人,其中1名博士和3名硕士荣获
国家奖学金。
戈贤平作为
中国水产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水产科技周活动。戈贤平主编的《
科学养鱼》杂志2005年被中宣部、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第三届
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期刊。
截至2022年6月,戈贤平发表SCI论文140篇,被他引频次2474,其中,论文“Effects of emodin and vitamin C on growth
表演, bi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two HSP70s mRNA expression of Wuchang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 under high
温度 stress”被引次数高达123。下列举戈贤平发表的部分论文:
截至2016年10月,戈贤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
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三等奖1项,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无锡市腾飞奖1项,
无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
戈贤平研究员带领体系扶贫专家团队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工作第一线,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作为助力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在
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
福建省、
贵州省、
四川省、
广东省等地持续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升级打造,通过引进新品种、技术培训、印发资料、考察观摩、
技术咨询、示范操作、现场指导等方式,开展科技扶贫、助力渔农增收。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现精准扶贫的新道路,为打赢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的
渔业贡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