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拉之战是公元530年东罗马帝国和
波斯在
叙利亚地区发生的战役。
背景介绍
自从波斯人在公元3世纪建立萨珊帝国,便成为了
罗马帝国在东部边境上的噩梦。如果说过去的帕提亚帝国只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那么一直以重建夕日世界第一帝国为己任的萨珊人就是一条随时可能发起猛扑的恶狼。
后退的帝国
公元6世纪,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罗马帝国,依然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已经进入拜占庭时代的他们,在实际上已经丢掉了帝国的半壁江山。
欧洲的
日耳曼人,东方的游牧民族,都在过去的2个世纪内,肆虐帝国境内,而破落的帝国几乎只能以黄金等贡品进行反抗。
这一系列失败的根源,是以城市为文明核心的罗马人,无法继续整合广袤帝国而突发的病变。一波又一波期望独揽大权的皇帝与贵胄们,彼此厮杀不断,让最终的幸存者也萌生了更为
变态的权力控制欲。
当帝国有限的资源开始更多的投入到监管各级的行政官员身上,曾经享有充沛物资供给的军队,不免要沦为饿肚子的奴仆。罗马皇帝们的应对之策便是以土地代替军饷,给大部分士兵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代价自然是军队总体实力的下滑。哪怕军户们的后代繁衍得越来越多,也及不上帝国早期的精兵强将。
此时的罗马,依然拥有少数享有皇帝津贴的精锐部队。他们是从全国部队中抽调来的精锐,却也由于人数有限而限制了战斗力水平。何况帝国版图依然广袤,区区几支小规模精锐,只能东奔西走的充当救火队员。一旦遇到熊熊烈焰而非零星
森林火灾,救火队员本身也往往被烤得焦头烂额。
如饥似渴恶狼
公元6世纪,让罗马不安的对手有很多,
波斯就是其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虽然这个志在成为世界第一的王朝,有着堪比罗马的中央宫廷与管理制度,却在很多行径上同半开化的蛮族,差别不大。
在帕提亚帝国时代,几个贵族与各级领主都以较为松散的形式,围绕在首都
泰西封周围。妄图拨乱反正的萨珊王庭,一直想办法将地方势力压制得死死地。许多帕提亚时代的自治城市与附属国被逐个吞并,造成的经济活力丧失也让萨珊国王们头疼不已。萨珊前期的军队,依然需要依靠地方上的大小贵族来进行动员。如果君主们不能带着他们通过战争来获得利益,那么自身的威权与伟大理想都将付之一炬。
于是,萨珊帝国便成了一头时刻觊觎罗马财富的恶狼。加之帝国主要的农业赋税来自西部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紧挨着
罗马控制下的
叙利亚。萨珊军队便定期动员,向西进攻,在图谋攻城略地之余,从罗马皇帝手里赚取一笔不菲的贡金。运气好时,他们还可以俘虏一些罗马贵族,乃至皇帝本人。
烂兵之王登场
公元530年,波斯人的军队又一次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集结。他们的目标是附近的重要城市——达拉。
此城虽然规模不大,却扼守这两河上游与北部的
亚美尼亚山区,位置非常险要。罗马人尽管在长期战乱中节节败退,却一直试图控制关键节点,遏制波斯人的西征势头。双方的争斗,也就从两河流域和
叙利亚,一直向北延伸到亚美尼亚与高加索山区。进攻方往往只为打劫,防御方则多是漫不经心的兵痞,所以通常很难发生决定性的战役。
但在这一年,君士坦丁堡的主人已经换成了立志干一番伟业的
查士丁尼一世皇帝。他的目标不仅在于守住
罗马帝国的半壁河山,还要四处出击,将已经被
日耳曼人占据的
地中海西部,逐一收回。所以,皇帝本人必须先将东部边境的威胁降至最低。
波斯军队再次不请自来,让他也不情愿的派出麾下最能干的
近卫军将领--
贝利萨留。
然而,查士丁尼麾下的
罗马军团,依然没有从几个世纪的颓废中恢复过来。自从3世纪的
戴克里先皇帝开始,人数稳步上升的军队,就被不断拆分成各支驻守在地方上的守备队。其中占大多数的戍卫军团,实际上已经沦为地区民兵,战斗力欠佳。作为他们的后援,各地中心城市里的省级军团依然是吃军饷的职业军团。但他们仍旧规模有限,并在长期的城市生活中,迅速腐化。
在这样的窘迫下,骑兵部队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出来。当慢吞吞的行省军团步兵还没有准备好战斗时,骑兵为主的机动力量已经能够赶到战场进行支援。一些有能力的将领也在皇帝默许下,建立了自己的骑兵亲卫队,将各类冒险家与雇佣兵塞入自己的直属力量。带着皇帝命令来督师东方的
贝利萨留,手下就有这么一支精干的骑兵分队。
但面对波斯人的大兵压境,仅仅依靠数量有限的骑兵,根本不足以解决问题。小城达拉的守备队,也很难在庞大的敌军面前,支撑多久。不得已之下,贝利萨留还是要统领他可以调用的一切力量。尽管步兵战斗力羸弱,骑兵来源复杂,他还是要把这么一支乌合之众带上战场。达拉之战,也将成为这位烂兵之王辉煌战绩的起点。
泰山压顶
萨珊波斯的军队核心也是骑兵部队,人马具装的重甲骑兵又是骑兵中的核心。这些地方上大小贵族们都会尽其所能的将自己武装到牙齿。除了全套甲与盾牌,重型骑枪与破甲用的战锤一样必不可少。但与帕提亚时代的前辈们不同,萨珊的重骑兵也会带上一把弓与一袋箭矢,以便在遭遇方阵步兵和
轻骑兵时,用箭矢攻击。
萨珊余下的部队就不那么精干善战了。能负担马匹的平民们组成了规模可观的轻装弓骑兵部队。他们往往在战斗中担负非常繁重的任务。无论战前的侦查与骚扰,还是交战中的反复袭击和包围,轻骑兵的作用都让
中亚的帝国们对他们无法割舍。
萨珊波斯军队里同样有数目可观的步兵部队。他们同样来自
波斯帝国治下的众多城镇和村落,平民组成的弓箭手规模庞大,而维持日常治安的警察力量将在战时充当压阵的重步兵。此次进攻达拉,
波斯将领米拉尼斯特意招募了超过以往数量的步兵到他的军队中服役。加上蓄势待发的各地骑兵部队,整支大军的主力便有40000人之多。
相比之下,
贝利萨留手里的乌合之众也不过25000人而已。这在当时的罗马军制下,已经是一支不小的军队了。
查士丁尼一世一定为他抽调了不少比较有战斗力的行省部队与骑兵,否则即便是贝利萨留,也不敢贸然上任。他非常明白自己手里部队的大致水平,于是决定背靠达拉城的城墙,与波斯人背城
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贝利萨留之前,
罗马军团往往选择简单的野战对垒或坚壁清野。前一个情况主要是由于将领的盲目自信,后一种局面则是畏敌如虎,坐等援助。贝利萨留放弃风险巨大的野战,也不想困守城市被包 围。于是下令全军在城墙的外围挖掘
壕沟,建立较为稳固的阵地。这不仅是为了限制波斯人具有优势的骑兵部队,也是对自己麾下步兵素质的失望。
激动人心斗将
米拉尼斯的萨珊军队抵达达拉城下后,便为眼前的敌军列阵方式感到吃惊。
罗马步兵近以一条由密集方阵组成的战线,布置在达拉城下。在他们的身前,一条堑壕已经挖掘完毕。但在条壕沟并不完整,每间隔一段距离便会预留一个用于前进和后退的通道。如果波斯人的步兵选择正面进攻,便只能从有限的通道中进军,罗马人也可以从这些通道中杀出。更要命的是,罗马全军背后的城墙,为弓箭手提供了绝好的射击平台。
但更让波斯人感到奇怪的是,罗马人在两翼的骑兵身前也有这样的
壕沟。类似的情况一样会在骑兵战中发生。虽然此举是罗马人不自信的表现,但也确实限制了波斯骑兵的进攻。因而,双方就在达拉城下列阵对峙,不敢轻易动手。
第二天,这种无奈的对峙依然在继续。为了试探
贝利萨留的布置的防御阵地是否有薄弱环节,波斯
右派的一队骑兵率先发起了进攻。结果,罗马骑兵并没有坚守壕沟,而是选择了暂时后撤。但在同事间里,一些罗马骑兵开始绕过壕沟,对正卡在壕沟通道两边的波斯骑兵进行包围。发现情况不对的波斯人马上后退,仅仅丢下7具尸体,便全身而退。不敢追击的罗马人则又乖乖退回了原来的位置。
吃了亏的波斯人立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罗马人发起挑战。一名波斯武士策马来到两军之间,想贝利萨留全军发出单挑邀请。缺乏武士文化的罗马人并没有这个习俗,一时间无人敢出阵迎战。结果,来自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摔跤教练安德烈,因为按耐不住而接受了挑战。仅一次交锋,安德烈就用
长矛将对手捅下马。随即跳下马,用小刀切开了波斯人的
喉咙。沉寂已久的罗马阵中,顿时欢声如雷。
输阵不输人的萨珊一边,又有一员老将杀出,向安德烈发起挑战。两人在全速冲锋中都击中了对手,双双坠马。身为摔跤大师的安德烈更快起身,将波斯老将再次击倒,依靠娴熟的摔跤技巧,笑到了最后。
不愿意继续损兵折将的萨珊军队在罗马人的欢呼声中鸣金收兵,罗马人也随即撤回达拉城休整。
血染堑壕
在小规模冲突中获胜的罗马人并没有高兴了太久。战役的第三天,又有10000
波斯援军姗姗来迟。这时波斯人的军队数量已经是他们的整整2倍。
此时,就连
贝利萨留都对能否击败波斯人心存疑虑。对峙之余,双方的高层之间也是书信不断。然而罗马人不愿意放弃至关重要的达拉,波斯人也不在得到增援后信心倍增。毫无意义的谈判在当天就宣告破产。
战役的第五天,已经不准备继续等待的波斯人首先摆出了战阵。数量众多的他们将全部骑兵和步兵都做了双线布置。这样一来,即便第一线的部队被罗马人击溃,第二线生力军还能填补前者留下的空档。如果双方在
壕沟附近相持不下,第二线部队将从两翼的外侧迂回,侧击人力单薄的
罗马军团。一些精锐的重骑兵还被专门抽调出来,组成小规模的敢死队,以便在关键时刻发动突击。
中午前,
贝利萨留的军队也按照前几天的位置部署完成。还来不及吃午饭,萨珊军队便开始了攻击。由于波斯人深知罗马人有吃午饭的习惯,而自己的士兵习惯在黄昏时再吃第二顿,所以希望突然攻击饿着肚子的敌人。
波斯人的
轻骑兵与弓箭手首先向固守的罗马人射出密集的箭矢。贝利萨留的弓箭手们则在前排重步兵的盾牌阵掩护下,
张弓还击。虽然波斯人的弓箭手射速更快,但使用轻型箭矢的他们并不如对面的重型箭矢更有杀伤力。这个年代的罗马步兵,大部分人都是使用标枪与
弓箭的
轻步兵,所以在场面上并不吃亏。恰好作战中,他们还处于顺风方向,所以顶住了波斯人的箭雨洗礼。
很快,波斯人第一线的骑兵与步兵都发起了冲锋。
贝利萨留的军队也挺起
长矛,向着从堑壕通道过来的敌人大打出手。双方的步兵在有限的空间内撞在一起,顶着盾牌相互刺击。骑兵也在人马紧挨的通道中你争我夺,后排的人则迂回到外侧,与对面赶来包抄的敌军杀成一片。死伤将士的鲜血,很快便浸润了双方争夺激烈的
壕沟。
波斯精锐骑兵所在的
右派,攻势尤为猛烈。
左派的罗马骑兵死伤惨重,后退中被困在壕沟内侧,乱成一团。若非战场空间狭小,这些败军早已引发崩溃。幸好贝利塞留在左右留有一手,包括300名艾吕利人在内的
预备队一直隐藏在左翼外侧的一座小山坡背后。眼看罗马左翼即将全军覆没,这些人也乘势杀入波斯精锐之中,引发了波斯右翼的溃逃。罗马人乘势发起反击,将困在溃军与堑壕附近的3000名波斯步骑兵杀死。
为了挽救自己的右翼,米拉尼斯派出精锐的敢死队到右翼,准备从更为外围的位置突击罗马人混乱的
左派。这一企图随着波斯战马扬起的尘埃被
贝利萨留所发现。开战到这时,他与他的亲卫队一起,一直位于全军的后方,组成了一个小小的第二线
预备队。发现新的敌情后,贝利萨留马上派出600精锐骑兵进行反包围。结果,前一刻还在追杀罗马人的波斯敢死队,被新杀到的贝利萨留亲兵截成两半。位置瞩目的旗手,被贝利萨留的副将苏尼卡死用
长矛刺死。波斯人的最精锐部队瞬间士气大跌,被返身杀回的罗马大军团团围住。在他们身边还有大量跟随骑兵杀入的第二线步兵,如今在罗马人逐步压缩的包围圈中相互挤压,成为待宰的羔羊。
眼看全军有被彻底击溃的危险,米拉尼斯只能选择撤退。萨珊军队的大部分人还是成功逃出了堑壕。由于担心敌军设有伏兵,
贝利萨留严禁手下发起长距离追击。但还是有大量波斯人被困在包围圈中。最后,包括精锐重骑兵在内的5000名波斯人在死亡包围圈中被斩杀。
意义不大胜利
达拉之战,是罗马人与萨珊波斯的战争中,少有的大胜。一直处于战略被动局面的他们,如今可以长长的舒一口气。短时间内,波斯人无法继续威胁
罗马帝国的东部边陲。
叙利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也得到了缓解。
然而身在
君士坦丁堡战役的皇帝
查士丁尼一世,并不想利用达拉之战的胜利,更进一步。在他看来,萨珊波斯不过是边境困扰,而西方的
迦太基、西西里和
意大利才是自己最想要再征服的地方。
达拉战役后2年,双方再次在苏拉城下打成平手,
贝利萨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依然在军队数量与质量上不如波斯对手(
卡利尼库斯战役)。波斯人一直到东北部边境受到白匈奴威胁,才与罗马休兵言和。条件是罗马人撤出两河流域之余,还要每年缴纳11000磅的黄金。
令人吃惊的是,如此苛刻的条件居然被
查士丁尼一世皇帝爽快的答应了。贝利萨留也被调离东方。他在
波希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不过多久,一支规模远大于东方驻军的远征部队将被派到他麾下。志在恢复
罗马帝国荣光的皇帝已经决定了,哪怕对
波斯不断纳贡,也要先杀回西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