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缘䱀
钝头鮠科䱀属的一种鱼类
白缘(学名:Liobagrus marginatus),隶属于钝头鮠科䱀属的一种鱼类,又名缘䱀、白边、水蜂子、河蜂子和鱼蜂子。白缘䱀是中国特有的鱼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水域中,属于冷水底栖鱼类,喜栖息在山溪或石砾底质的急流中,可以适应浑浊水环境。
白缘䱀体长93-120毫米,体长形,头平扁。上、下颌几等长,具绒毛状细齿。眼极小。须4对。背鳍刺光滑,较胸鳍刺为短。胸鳍刺光滑,包于皮内。脂鳍长,在与尾鳍连接处具有一明显的缺刻。尾鳍圆或近截形。各鳍外缘呈白色。白缘䱀以淡水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多活动于水流比较平缓之处的浅水中,潜居于卵石缝隙,怕光、喜静,多在夜出活动捕食。
白缘䱀因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含肉率高、富集微量元素、无肌间刺而深受大众喜爱。白缘䱀的Y染色体的形态在鱼类中独一无二,可以开展原代细胞培养、血清转铁蛋白多态性、基因克隆等研究,具有较好的模式动物开发前景。此外由于江河捕捞强度不断加大,加上降水量持续减少,以及天干地支流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白缘䱀种群数量逐渐减少。2004年,被列入《中国红色物种名录》,属濒危(EN)物种。
物种命名
白缘䱀因其鳍边缘呈白色而得名,中文名还有缘䱀和白边;又因其胸鳍和背鳍具有3枚毒刺而被当地渔民称为水蜂子、河蜂子和鱼蜂子
形态特征
体型
白缘䱀体长93-120毫米,体长形,前部略作圆柱形,肛门以后逐渐侧扁。
头部
头宽大而其腹面较平。吻钝圆。下颌略长于上颌。颌须等于或略短于外侧颏须,内侧颏须短于鼻须。上、下颌有绒毛状细齿组成的齿带,下颌齿带中央分离。两鼻孔相邻,前鼻孔呈短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缘。须4对,鼻须1对,较短,位于后鼻孔前缘;上颌须1对,较长,末端可达胸鳍基部;颏2对,居外侧者较长,末端可达胸基部。眼极小,被以皮。鳃膜不连于峡部。
躯干
背鳍短,具1枚短小而光滑的硬刺,埋于皮内,背鳍起点约位于吻端至脂鳍起点的中点。胸鳍短,不达腹鳍,具1枚埋于皮内的光滑硬刺。腹鳍短小,末端超过肛门,不达臀鳍。臀鳍无硬刺,其起点约与脂鳍起点相对。脂鳍较长,与尾之间有一明显缺刻。尾鳍圆形。肛门约位于腹鳍基至臀鳍起点的中点。体表光滑无鳞,侧线完全。鳔横宽,呈哑铃形。背侧灰黄色,腹部灰白色,各鳍浅灰色,边缘白色。此外白缘䱀的胸鳍和背鳍具有毒刺,并且胸鳍刺有1-5枚倒钩。
尾部
尾鳍圆或近截形。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白缘䱀是中国特有的钝头鮠科䱀属鱼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水域中,如四川省乐山、峨眉鱊都江堰市西昌市雅安市泸定县康定市和甘肃武都等地。
栖息环境
白缘䱀属于冷水底栖鱼类,喜栖息在山溪或石砾底质的急流中,可以适应浑浊水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白缘䱀是一种以淡水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的肉食性鱼类,食物由原生动物、萼花臂尾轮虫、淡水寡毛类、蚌类、枝角目桡脚类、无甲类、虾类、蟹类等饵料生物组成。其中水生昆虫幼体(即摇蚊幼虫虾蟹类),在白缘䱀食物组成出现率中均占优势,出现率分别达35.8%、93.0%。且个体重量大,为其主要食物, 而且这些生物都是底栖生活。原生动物、蚌类、枝角类、桡足类、轮虫和淡水寡毛类出现率在0%-30%之间,为次要食物。
从白缘䱀的消化器官来看,白缘䱀消化系统由口、胃、肠道组成,口具有较厚的角质层,口裂较大,吻稍圆钝,具有磨状齿,同时其胃肠很发达,有极强的消化能力,有助于其摄取和消化底栖生物。因此,白缘䱀应为以摇蚊幼虫、虾蟹等淡水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的底层摄食性鱼类。
防御行为
白缘䱀的胸鳍和背鳍有毒刺,并且胸鳍刺有1-5枚倒钩,其毒腺藏匿于鳍刺周边皮下。它们对震动异常敏感,一旦受到惊吓后,会利用毒刺防御。
活动特点
白缘䱀为溪流性鱼类,活动于水流比较平缓之处的浅水中,潜居于卵石缝隙,夜出活动捕食。它们眼睛小且视力退化但嗅觉发达,怕光、喜静、底栖、群居适应浑浊水环境,消化底层有机质能力及耐低氧能力强。其生存水温为0-25℃,最适温度为6-15℃;冰点状态下,虽停止部分活动,但仍可在最适温度下恢复生机。
生长繁殖
繁殖产卵
白缘䱀的繁殖期在4-5月份,性成熟期约5-6个月;怀卵量约100-200粒;与大型个体的鱼相比,雌鱼产卵量较少,雄鱼产精量也少。白缘成熟卵卵径3毫米左右,透明,为大型卵,因此,受精卵孵化时间长,有利于延长仔鱼从内源性营养转向外源性营养的时间,满足仔鱼营养需求,提高成活率,这与白缘䱀的冷水生活相适应。
生长发育
白缘䱀雌性主要于86-106毫米,10.0-25.0克到达性成熟;雄性主要分布于86-106毫米,10.0-25.0克到达性成熟。1-2龄白缘䱀全长和体重相对增长率明显大于此后各龄,属性成熟前的快速生长阶段;2-4龄全长和体重增长相对稳定,属成鱼生长稳定阶段;4龄之后逐渐进入生长缓慢阶段,生长迟缓。
人工养殖
品种驯养
野外暂养期:收集野生鱼,在水泥瓷砖鱼池中暂养,用井水加冰块,水温在14-18°C,增氧泵加氧,不喂食,暂养时间1-2周。
实验室驯养期:空运到实验室基地后,要先对鱼缸消毒,在采用实验室自制的“双控循环养殖系统”进行曝气,用曝气两天的自来水养殖,将水温调控在15°C左右,鱼缸四周和上面用泡沫板隔热,过滤网布每天清洗一次;每两天喂食一次,驯养时间3-4个月,水温每升高2℃,稳定1周,直到室温(25℃左右)。
室内适应期:将鱼小心转移到阴凉室内的水泥瓷砖鱼池中,增氧泵加氧,水温较低的井水(20-25℃),每天喂食一次,并清理池底一次。
喂养摄食
由于白缘䱀具有磨状齿而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眼小且视力退化,靠四对触须及味觉摄食。用在市场购买冷藏的纯红赤虫或活的红色水蚯蚓喂养,白缘䱀均有抢食现象,但食量不大。白缘䱀怕光、喜静、底栖、群居。
品种混养
与白缘䱀混养的品种易以广温性鱼类为主,对溶氧量要求不太严格。可以选择大多数的鲇形目鱼类(如黄颡鱼、大口鲇等)以及底层鱼类(如鲤鱼、鲫鱼等),并适当配以一些中上层鱼类(如白鲢、鱼以及团头鲂等),不仅充分利用了养殖空问,还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
鱼病防治
水霉、寄生虫、内脏充血(细菌感染)是白缘䱀三大死亡原因。其中水霉发病率最高,发病不受季节和温度限制。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对新入缸 (池) 的鱼用含高锰酸钾/氯化钠的水进行消毒;及时清理病鱼、死鱼和底层污物。若养殖密度过高, 要增加混养的其它底层鱼品种;或采取在养殖环境的底部放置大量中空的管子,白缘鱼央可以通过在“管居”或“亚隔离”中生活而避免了相互磨擦受伤。
主要价值
食用营养
白缘䱀因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含肉率高、富集微量元素、无肌间刺而深受大众喜爱,在其分布地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均非常显著。
科研价值
白缘䱀不仅是唯一的底层鱼和冷水鱼,还是染色体数目最少、卵粒直径最大的鱼,同时白缘䱀属于一种特殊的性决定体系,具有性染色体(X/Y)分化,这表明它们在许多不同的分类群中均已进行了独立的进化。因此,对于白缘䱀可以开展原代细胞培养、血清转铁蛋白多态性、基因克隆等研究以及异型性染色体(X/Y)的研究,都具有较好的模式动物开发前景。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白缘䱀曾在长江流域广泛分布,到2018年其数量已大为减少,但具体数量没有研究。
致危因素
白缘䱀因其肉味鲜美,在江河捕捞强度不断加大,加上降水量持续减少,以及天干地支流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其产卵场大幅缩小,影响了白缘䱀补充群体数量,从而造成其种群数量锐减。且白缘䱀个体繁殖力低,如在中国攀枝花市江段多表现为一次性产卵,这样种群在受到过度捕捞等人类干扰时难以恢复。
保护级别
2004年,白缘䱀被列入《中国红色物种名录》,属濒危(EN)物种。
保护措施
截止到2023年,没有对白缘䱀的具体保护措施,相关建议应该适当降低捕捞强度,减少捕捞船只和网具数量,对其繁殖生物学进行研究,积极开展资源的繁殖保护和人工繁殖、放流等研究工作。
物种对比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鲇形目鲿科黄鱼属,俗称黄辣丁、黄骨鱼等。它与白缘䱀同作为新兴淡水养殖鱼类,都是中国淡水名优养殖鱼类,两者形态非常相似,且混养时不易区分,具体区别如下:
参考资料
Liobagrus marginatu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2-15
Liobagrus marginatus.GBIF.2024-02-15
Liobagrus marginatus.物种评估与保护.2024-02-15
白缘䱀.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4-02-15
缘[鱼央].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4-02-15
白缘央.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4-02-15
Liobagrus marginatus.EOL.2024-02-15
白缘鱼央.四川农村信息网.2024-02-15
Species2000.黄颡鱼.2024-02-21
黄颡鱼.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21
目录
概述
物种命名
形态特征
体型
头部
躯干
尾部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活动特点
生长繁殖
繁殖产卵
生长发育
人工养殖
品种驯养
喂养摄食
品种混养
鱼病防治
主要价值
食用营养
科研价值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