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
中国唐代边塞诗人
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字季(一作季凌,一作季陵)生于洛阳市(今河南洛阳),祖籍太原市(今山西太原),唐代诗人,他与高适、岑参、王昌龄并称四大边塞诗人。
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王之涣出生于洛阳的一个仕宦之家,弱冠能文,慷慨倜傥。早年仕途不顺,直到年近三十,王之涣才以门子身份调补冀州衡水市主簿的职位,在此期间娶衡水县令李涤之女为妻。在冀州任上,王之涣创作了 《宴词》《送别》等诗。开元十四年(726年),他因在任上受人诽谤而辞去官职,携妻子归乡赋闲15年。在此期间他游历四方,写下《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诗。天宝(742年),王之涣再次入仕,补任文安郡文安县尉,在文安县留下了“智审黄犬”的轶事传说。最终,王之涣在文安郡文安县尉任上,染病不起,病逝于官舍,终年55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王之涣擅长边塞题材,诗作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尤擅绝句,被称“盛唐无出其右”。其诗意境壮阔雄浑,音韵流畅铿锵,情思高远深,富有启示性,反映出盛唐诗人开朗的胸襟。王之涣创作的诗在当时被编成瑞安鼓词、脍炙人口,甚至留下了“旗亭画壁”的传说。他仅凭借传世的六首诗,赢得了享誉千年的诗坛地位。其中《凉州词》和《登鹳雀楼》被誉为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的压卷之作,《凉州词》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人物生平
王之涣的生平不载史册,直到上世纪30年代洛阳邙山出土了《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王府君墓志铭》,他的生平详记才揭露于世。
出身世家
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王之涣出生于洛阳市(今河南洛阳),祖籍太原市(今山西太原)。王之涣的家族是晋阳“太原王氏”,是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他的五世祖是王隆之,官至北魏的州太守,移家到了绛州,王之涣的祖父王德表又随官迁至了洛阳。家族虽显赫,但到了王之涣的祖父和父亲,官职皆不过县令,只能算是普通仕宦之家。王之涣是父亲的第四子, 同宗兄弟至少有九个,王之涣排行第七。
成长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王之涣自幼聪明,还不及弱冠,就已能精通文章,未及壮年,已穷经义。
仕途不顺
少年时期的王之涣,崇侠尚武,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家世也并不显赫,科举之途不通。直到李隆基开元年间,年近三十的王之涣,才最终以门子身份调补冀州衡水市主簿,在此期间娶衡水县令李涤之女为妻。
开元十四年(726年),39岁的王之涣遭人诬陷诽谤,才高气盛的他不愿为了官职而折腰,他便辞了官职,拂袖而去,带着妻子赋闲回乡,在《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中也有所记载:“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挂爵,酷嗜闲放。”
辞官游历
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王之涣辞官之后的十五年间,他时常四方游历,此间行文作诗众多,至今家喻户晓的《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都是期间所作。其中《登鹳雀楼》是他在开元十五年(727年),游历离家不远的山西蒲州府鹳雀楼时有感而作。
这段时间里,王之涣常与王昌龄崔国辅、郑等诗友连唱迭和,在盛唐诗人圈子中享有盛誉,也为后世留下许多美谈,《集异记》中就描述了一次王之涣和王昌龄、高适“旗亭画壁”的雅集。王之涣一次远游边塞时写下《凉州词》,又题作《听玉门关吹笛》,高适为这首诗写下酬和之作《和王七听玉门关吹笛》(据岑仲勉《唐人行第录》所载,当时文人以“行第”相称,王之涣排行第七,被唤作“王七”)
开元二十年间(732年)王之涣流寓于丘(今北京德胜门外),《九日送别》就是这段时间写下的。王之涣在蓟丘时,高适曾登门拜访却没有见到他,留下《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一诗。
二次入仕
天宝(742年),在家过了15年的闲散生活后,王之涣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再次入仕。年逾五十的王之涣补任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不起眼的小职,其职能主要是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判决文书、征收赋税等。他为官官风清廉、理事公正,颇受百姓称道,在文安县任职期间,还在当地留下一个有名的“智审黄狗”的故事。
与世长辞
天宝二年(743年),王之涣刚刚上任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在任内期间病逝于官舍。死后葬于洛阳北原,永宁县尉靳能为他撰写墓志铭。
主要作品
王之涣的诗作散失严重,留存至今的仅有六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五十六,包括《登鹳雀楼》《送别》《宴词》《九日送别》和《凉州词二首》。据其内容及相关事件推测,大致创作时间如下:
参考资料: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题材主旨
边塞风光
王之涣擅长边塞题材,凭借想象力无穷的浪漫主义风格名动一时,与高适岑参王昌龄并称四大边塞诗人。其描写西北风光的诗作《凉州词》,富有韵律之美,字字雄浑,壮烈广阔而非悲沉,被当时乐工制曲广泛传唱,也被后世誉为是整个唐朝边塞诗的压卷之一。
人文关怀
王之涣虽出身世家,也曾为官,但其诗作始终充盈着浓厚之人文关怀。《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将乡愁悠悠道来,又暗示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体恤边关战士的苦寒。明杨慎升庵诗话》云:“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春风不度”又有皇恩浩荡不及边塞之意。
他从现实出发,观察现实而不脱离现实,展现处于博大时空中个体不懈的精神追求。《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将意境升华,以壮丽山河之景,打开追求卓越的人生之境,堪称唐诗的精神实质。
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
王之涣精于绝句,叙事风格简洁而深远,慷慨而真挚。诗句中体现了极高的感受力和艺术概括力,善用夸张的修辞,塑造壮丽景致的动态感,《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短短十字,写尽了形象、色彩、氛围等多个维度的感官表现,豪迈壮丽的盛唐气象奔流而出。
诗歌意境
王之涣的诗歌意境开阔、灵动奇绝,其诗境是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却又朴素真实的。他与李白一样,属于形象思维发达、感染力超然的诗人;却又景入理势,揽实景而追虚象,塑造了一种空而不泛、富有弹性的美感。《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言语,目与楼皆为虚指,却合前文实理,此为以情景之营造,潜藏人生哲理境界。
文学技法
王之涣善用富有韵律感的语言,和意与境浑、虚实结合的文学手法。如《凉州词》韵调谐美,代表了最美之“唐音”,其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山水相依间,王之涣将边塞风光与奇绝想象相结合,已经无法细究写实与虚拟性。后句“一片孤城万仞山”,作者又描写出了孤城的位置。动静转折间,波澜陡起,一座孤寂的城池坐落在连绵不绝的层峦叠嶂中,极具美感,巧妙突出了边塞之地的苍凉和孤寂。
王之涣惯用的巧妙转折,还常引出诗歌明线以外的哲思,以及情感上的超越。如《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二句,一改前文之雄伟壮阔,转而顺承情感生活与理想追求,物质与精神间的哲思。
后世影响
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岑参唐朝边塞诗人一同,继承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边塞诗创作传统,开创了中原地区边塞诗的巅峰时代,被后人誉为四大边塞诗人之一。
王之涣一生只留下六首诗,但每一首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凉州词》和《登鹳雀楼》被誉为七绝和虞世南的压卷之作,流传广度和文学地位,在瀚海一般的唐诗之中,堪称冠上明珠。其中《凉州词》被称为“唐音”的典型代表,“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成为描写塞北风光的经典名句。直到今天,写到西北的开发、繁荣昌盛之时,每每化用春风“普度”“又度”“再度”等。王之涣所作五绝《登鹳雀楼》全篇仅20字,却至今仍是传诵度最高的唐诗之一,他笔下的鹳雀楼,也以深远的文化价值成就了“天下黄河第一楼”的地位。《登鹳雀楼》作成为中国传统登高诗中哲思意象的杰出代表,对后人影响至深,世王安石作《登飞来峰》,最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就以不同的叙事重点,化用了《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象。
人物评价
在为王之涣所写的《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中,靳能评价他:“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描写王之涣:“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为诗情致雅畅,得齐、梁之风。”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高度评价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称其为唐人写鹳雀楼之翘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北宋文学家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中,提到诗鹳雀楼传世而姓名湮没的诗人,盛赞王之涣:“王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皆当时贤士所不数,如后人擅诗名者,岂能及之哉。”
清代诗人管世铭精于诗史,曾在《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中写道:“王之涣独以‘黄河远上’一篇当之,彼不厌其多、此不愧其少,町谓拔戟自成一队。”《读书偶得三十四则》中又再次提到这一篇的分量之重:“或谓王之涣‘黄河远上’一篇之外,何不多见?余应之曰:‘神来之作,即作者亦不能有再。’”
清代学者、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登鹳雀楼》:“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其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
国学大家章太炎,曾把《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评为“绝句之最”。
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
人物争议
《登鹳雀楼》的署名
《登鹳雀楼》的作者问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三说:“朱斌说”“朱佐日说”和“王之涣说”。
《登鹳雀楼》诗作在出现之时,无人说是王之涣所作。直到雍熙三年(986)李昉(925—996)等编的《文苑英华》中,才出现了“王之涣所作”的说法。墓志中提到,当时王之涣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歌从军,吟出塞”的边塞诗歌,这与《集异记》中所说的“伶官唱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说法相左。因此,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真正作者是朱斌,在同时代芮挺章编的《国秀集》中,收朱斌诗 1 首。“登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与今《登鹳雀楼》内容一致。
但也有学者指出“朱斌说”的疑点重重,而提出“朱佐日说”的总共十家典籍,没有一部是唐诗总集类文献,基本上是地志类文献,皆源自范成大吴郡志》。同时,司马光沈括都对王之涣亲手题写在鹳雀楼景区上的笔墨眼见为实,沈括更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因此,“王之涣说”的可能性更大。
出生地
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中记载,认为王之涣“本家太原市,宦徙绛郡”,所以他出生于晋阳。
但学者李希泌通过对王之涣家族成员生平资料的考察,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王之涣出生于父亲王昱洛阳市的私第。李希泌指出,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氏,是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五世祖王隆之为北魏绛州刺史,王之涣祖上移家绛州也是因此。但到了他这一支只是普通仕宦之家,已自绛州迁出。王之涣的祖父王德表的私第就已迁至在洛阳,父亲王昱的私第在 “河南省孝水里”(今新安县)。
后世纪念
王之涣墓志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王之涣的墓志铭(全称《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王府君墓志铭》),在洛阳城北的邙山出土。
一直以来,王之涣在盛唐诗人中享有盛名,文留千古,事迹却不载史册,《旧唐书》《新唐书》皆无记载。后人只能凭借《唐才子传》中的寥寥数语,窥见他“少有侠气,击剑悲歌”的一生。
这份墓志的发现,引起了较大关注,章太炎题跋谓:“诵其诗而不悉其人之行事,得此石乃具详本末,真大快也。”研究者通过此墓志铭与他的夫人李氏的《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王府君夫人勃海李氏墓志铭》相对比,对王之涣的生平有了新的了解。
在抗日战争中,为保护这批墓志,李根源将沉它们到小王山下关帝庙前的水池中。解放以后,这包括这份墓志铭在内的一批唐朝墓志被捐献出来,其中大部分被南京博物院收藏,而珍贵的王之涣墓志则调至北京,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岑仲勉编著的《金石论丛》收录全文。《文物》杂志一九六一年第八期有影印件。
王之涣塑像
王之涣塑像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外黄河畔的鹳雀楼景区内。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始建于北周,元初毁于战火。1997年重修,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因王之涣在此创作千古绝唱《登鹳雀楼》一诗而名扬天下。
人物轶事
旗亭画壁
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了一个故事。唐朝开元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三人到酒家饮酒,刚好遇见乐伶唱曲。恰好三人都是当时作品传唱度极高的诗人,便打赌起来:乐伶唱到哪一位的诗作最多,谁就是赢家。
第一位乐伶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市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伸手画了一笔。另一位乐伶唱道:“开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独是子云居。”高适便也画了一笔。第三位乐伶唱道“奉帚平明铜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仍是王昌龄的诗。
当时负盛名的王之涣生气了,指着乐伶中最优秀的一位说:“若她开口所唱,还不是我的诗作,我就再也不跟你们争了!但如果是我的,你们都要拜服我!”二人都笑着等待。
结果这个乐伶开口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诗。于是,三位诗人开怀大笑,大醉而归。
智审黄狗
“智审黄狗”是王之涣在文安县县尉的时候,审理的一桩案子。
县衙来了一个妇人大喊着来报案,说她的小姑子被人杀死了。王之涣问她,到底是怎么回事。妇人说:“昨晚我出门,留小姑子自己一个人在家缝补衣物。等我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刚一进门,就听见小姑子喊救命,屋里冲出来一个男子,我奋力把他后背抓伤,但还是让他给跑了。进屋一看,小姑子躺在血泊之中,胸口插了一把剪刀,已经断气!”王之涣连忙问农妇,可有别人看清那人的模样,农妇摇头道:“我丈夫在外做生意,家里也没有别的人,只有一条大黄狗。”
王之涣当下想了一个主意,让妇人回家去。他自己命人在县衙外贴告示,告示上书:明天开庭,庭审黄狗。附近的百姓看到了纷纷觉得奇怪,第二天来观看的人很多。王之涣把大门关上,让人把老弱妇孺全放出去,只留下壮年男子,再命他们脱掉衣服,找到背上有抓痕的男子,给他定了罪。根据是:黄狗不叫,证明是附近相熟的街坊;而犯人杀人后必定会关注庭审,想来看审黄狗的结果。老百姓这才明白过来,纷纷称赞王之涣,佩服他的聪明才智。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出身世家
仕途不顺
辞官游历
二次入仕
与世长辞
主要作品
《登鹳雀楼》
《凉州词(其一)》
《凉州词(其二)》
《九日送别》
《宴词》
《送别》
创作特点
题材主旨
边塞风光
人文关怀
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
诗歌意境
文学技法
后世影响
人物评价
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
人物争议
《登鹳雀楼》的署名
出生地
后世纪念
王之涣墓志
王之涣塑像
人物轶事
旗亭画壁
智审黄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