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任早年担任
益州从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刘备为夺取益州占领
涪县(今
广元市)。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张任受刘璋调遣南下拒敌,战败后退守绵竹(今
德阳市绵竹市)。时值护军
李严率部投降,张任与刘璋之子
刘循只能再退至
雒城遗址(今四川省德阳市
广汉市)。而后刘备的军队包围城,张任率部出城与刘备的军队在雁桥交战,战败被俘。刘备闻其忠勇,欲招降张任,张任却因不肯受降被杀。
张任是
蜀郡(今
四川省境内)人,出身寒门,但是年少勇武,又有志向和风骨,因此被
益州的长官征辟为从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刘备为夺取益州派兵南下,进攻
刘璋,并攻占了涪县(今
广元市)。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张任与
刘璝、
泠苞、
邓贤、
吴懿等人受刘璋调遣,领兵前往涪县抵御刘备,但都被击败,众将退往绵竹(今
德阳市绵竹市)。刘璋见众将皆败,又让护军
李严统一指挥退守绵竹的各路军马,但是李严却带领众将向刘备请降,而后张任与刘、刘璋之子
刘循退守
雒城遗址(今四川省德阳市
广汉市)。
同年,刘备继续进军,在雒城(今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包围刘循。张任率兵出城,与
刘备的军队在雁桥交战,却再次战败,并被俘虏。刘备过去听说张任素来忠勇,于是让军队将其招降。张任却厉声拒绝,自称忠臣不侍二主,后被杀害。刘备对此感到十分惋惜。
东晋
历史学家常璩在《
华阳国志》中评价张任因为不侍二主而被杀害,是忠贞臣子的典型。
张任墓位于
四川省广汉市金雁桥西北侧北外乡桅杆村五社(今广汉市北区公园)。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
知州德勋曾在此为其立碑,上刻隶书“汉将军张任之墓”,碑额刻有花纹。20世纪60年代,该墓被部分挖掘,并出土了耳室基砖及
陶俑、陶鸡等。其中,部分墓砖上刻有
不死鸟图案以及“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八月造”的铭文,证明了此墓营建或培修于
晋朝时期。张任墓现存封土高约2米,墓碑今已佚失。该墓属三国遗迹之一,1990年7月被列为
广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罗贯中的小说《
三国演义》中,张任是
刘璋麾下有勇有谋的一员大将。刘璋迎接
益州之战之初,正是张任等人规劝其谨慎提防。
庞统与
法正密谋在宴会上杀害刘璋,也是张任以舞剑巧妙解围。而后张任又在落凤坡布局射杀庞统,进一步打乱了
刘备进取西川的部署。但他终究不敌诸葛亮的智谋,最终还是在雒城战役中为其擒获。刘备因为赏识张任的智谋和勇武,不忍杀他,希望将他招降,但张任却宁死不侍二主,不肯投降。诸葛亮于是命人将之斩杀,成全他的名节。刘备有感于张任的忠义和刚烈,命令下属将其收尸后葬在金雁桥边,以昭示他的忠烈。
在话本《
三国志平话》中,张任与其历史形象出入较大。张任在其中的身份为位高权重的蜀川元帅。刘备攻打
蜀汉之时,张任以濯锦江上的
升仙桥作为天险,抵御刘备的大军长达半月之久。不过后来得益于
庞统托梦,
黄忠最终做法过桥。而张任因为武力不敌黄忠,不足三个回合便被其斩于马下。
在
京剧、
川剧、
秦腔、徽剧、汉剧、河北梆子等不同剧种中,均有《金雁桥》,又名《捉张任》这一剧目。内容源自《
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讲述的是
刘备进兵西川损兵之后,诸葛亮发兵入川,进入
雒城遗址,并于金雁桥设伏,智擒张任而斩之,取得雒城的故事。因此,在戏曲中,张任的形象接近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仍为一个英武不屈的忠臣。诸葛亮有感于其忠贞,命人将其殓葬,以昭其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