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狼
犬属灰狼的一个亚种
蒙古狼(学名:Canis lupus chanco),别名中国狼,是食肉目犬科犬属灰狼亚种之一,其分类学长期存在争议,普遍认可其指中国地区灰狼亚种的分类方法。蒙古狼形态特征符合灰狼的普遍特性,成体体型大但相较其他地区灰狼亚种种群体型略小,身高在65厘米以上,体长约1.5米,体重25千克左右;头部尖,面部较长,鼻子扁平突出,两耳直立,胸部稍窄,四肢细长,前足五趾,第三、四趾最长,后足四趾爪粗又钝,尾巴笔直且多毛,自然状态时位于两条后腿之间下垂。蒙古狼背部和四肢外侧体毛通常为灰棕色并杂有黄褐或棕黄斑纹,喉咙、胸部、腹部和四肢内侧毛色有明显白色,毛色总是适应于环境。
蒙古狼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国西北方如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等草原和高原地区。蒙古狼是典型的穴居生物,一般不自行挖洞,常利用天然洞穴或改造一些动物的废弃洞穴。蒙古狼食性受地区、季节、环境影响,通常以野生有蹄类动物为食。蒙古狼一般两年性发育成熟;一年配种一次,每窝产仔4~13只不等。
因栖息地破坏、人类干扰(偷猎和人狼冲突)等的影响,蒙古狼种群数量有所减少。2021年新调整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显示包括蒙古狼在内的灰狼物种保护级别为二级。
蒙古狼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其本身具有民族象征意义以及某些部位可作为文化藏品。
物种历史
起源与进化
蒙古狼的近祖是距今5000万年前新生代始新世出现的麦芽西兽(Miacis),约4700万年前始新世中期开始分化出犬亚目,始新世晚期进一步分化出犬科,约1000万年以前自然选择使一些物种演化成现代犬科动物,距今800万年以前的中新世晚期狼在亚洲大陆出现,而在几百万年以后才逐渐进化为现代狼。
物种分化
长久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狼种群被归为一个亚种即蒙古狼,2013年通过比对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发现青海省种群表现出较大差异;根据形态学和解剖学的研究和线粒体DNA结果将青藏高原种群与印度喜马拉雅山种群从蒙古狼亚种中剥离出来划分于西藏狼亚种;有研究指出喜马拉雅狼谱系可以形成一个单系群分支,与蒙古狼完全不同,且推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狼世系,但正式分类学分类尚未明确定义;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新疆、欧亚、中东地区的狼种群进化分歧不明显归为一个进化显著单元。正式分类学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编的《中国动物志》采用中国地区灰狼亚种统称为蒙古狼的分类方法。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蒙古狼属于现生犬科中体型最大的物种,是分布最广的陆生野生哺乳动物。外部形态符合灰狼的普遍特性,成体体型大但相较于其他地区灰狼亚种体型略小皮毛更多,身高在65厘米以上,体长约1.5米,体重25千克左右;公狼较母狼则更为强壮。头部扁平宽阔,面部较长,鼻部扁平,嘴钝而浑厚,嘴唇通常为黑色,且排列着紧密间隔的黑色斑点,从眼睛下方延伸到上脸颊和耳朵,耳根部稍稍隆起且宽阔,耳尖直立向前,肩部背部宽阔,胸部稍窄显狭长,身体从前到后成筒状,四肢矫健细长善于奔跑,前足五趾,第三、四趾最长,后足有四趾且爪粗又钝,各爪均有厚实的肉垫,尾巴大且多毛蓬松,安静时位于两条后腿之间自然下垂,运动时略微上翘以保持身体平衡。
蒙古狼背部和四肢外侧体毛多为灰棕色并杂有黄褐或棕黄斑纹,腹部和四肢内侧毛色与周围体毛界限不明显呈浅棕色或棕白色,毛色总是适应于环境,不同地区生存环境差异使不同狼种群受到不同的选择压力类型和强度,出现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表型分化;相较于低海拔地区的狼,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种群具有较大的体型和多毛的毛皮以及更坚硬的皮肤,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种群喉咙、胸部、腹部和腿部内侧周围毛色呈明显的白色。
内部结构
蒙古狼的颅骨相较灰狼其他亚种为更加狭长的卵圆形,颞骨宽,头骨咀嚼肌发达且附着面较大,下颚关节粗壮,下颌骨冠状突垂直支尾缘的垂直线与下颌骨的边界不重合,切过背支的大部分形成特有的“回头”形态;牙齿粗大尖锐,切齿自第一至第三逐渐增大,犬齿大且尖锐略弯成弓形,利于更好地猎食和咀嚼。眼窝与窝通道宽的特点有利于开阔视野发现猎物。蒙古狼听觉非常敏锐,听泡状突起、光滑、近球形,和关节后突有一个约90度角。消化道愕褶多且坚硬,表面附有很厚的粘膜以保护内部的神经和血管,这样的构造与其食性紧密相关。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20世纪50年代中国首次蒙古狼种群调查报告称,中国14个省份的25处考古遗址有狼化石记录;除了海南省、南中国海诸岛屿及台湾省外,狼分布在中国的每个省份,但没有给出具体数字。20世纪90年代以来蒙古狼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方如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等草原和高原地区,中国华南、西南、东北等地也有分布;西部高山地区和南部沙漠地带较为少见。
栖息环境
蒙古狼多选择高隐蔽性的环境,海拔较高、适宜躲藏、临近水源、食物丰富度高、远离人群干扰、距离道路较近的地方被选择为生存环境以便更好地捕食和避敌。同时随着季节更替影响其对生境选择的因素也会发生一定变化,如春季以人为干扰因素为主,夏季水源因素占主导地位,冬季食物因素更为主要。
蒙古狼是典型的穴居生物,但一般情况下从不固定也不自行挖掘洞穴,常利用如树桩、原木、岩石缝隙和干枯中空的大树等天然洞穴或改造一些动物的废弃居穴。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狼种群的休息洞穴平均深度是58厘米,平均长度为110厘米,而繁殖洞穴较长,平均长度约是休息洞穴的两倍。洞穴大多分布在附近有水源地,灌木茂盛,禾本科杂草较少,既不利于农垦也不利于放牧,人为破坏小的山谷灌丛中坡度较陡坡位较高的地点,以利于减小暴雨洪水的威胁。
生活习性
活动节律
蒙古狼的日活动节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的干扰因素有:食物量的季节浮动、人为干扰、种群内部斗争等,主要因素来自人类活动的干扰,在人口密集、环境压力大的区域它们的活动踪迹极少;另外夏季白天的高气温限制了狼的活动,这直接导致其晚上活动频次增加。蒙古狼的季节性活动强度受环境和非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它们在每年4~6月的产崽哺乳期有获取大量食物的需求,这一因素导致其活动强度增加,第四季度狼面临食物的相对短缺,需通过扩大活动范围并延长觅食时间搜寻足量的食物以满足生存所需,因此在季节性活动强度上呈现出双峰型规律现象。
社群行为
蒙古狼多成群或结对生活,狼群一般不超过20头。灰狼家族中根据身体强壮程度和战斗能力排位,按照社会地位可分为四类,头狼是处于社会顶层的最高统治者和管理者,即狼王或狼后,负责决定狼群狩猎的时间、地点及战术,通常站得笔直且尾巴上翘,一条腿抬起撒尿,头狼有优先进食权和交配权;下面一级是狼群中的副首领,可接替头狼继续带领狼群;位于第三级的个体必须服从前两级,但可以统治最底层狼,主要负责侦查、放哨以及看护工作;最低级的狼经常受到其他级别狼的攻击,常趴在地上,采用蹲姿撒尿,遇到高等级狼时常耷拉耳朵夹起尾巴。这种极度森严和不平等的等级制度时常引起群体内部的激烈争斗,一些个体可能离家出走成为独狼。
觅食行为
蒙古狼食谱广泛,通常其和猎物的遇见率、易捕食性和可获得性是影响其以何种猎物为食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造成不同地区狼食性存在差异。新疆卡山保护区狼种群主要食物为植物、沙鼠、昆虫;青藏高原地区狼种群在正值草地旺盛生长的夏季主要捕食草兔,而在冬季枯草期主要捕食野牦牛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草原地区,在野生动物较多的季节,蒙古狼多以野生有蹄类动物为食,极少捕食家畜,在野生有蹄类资源匮乏时会捕食野兔、鼠类、鸟类等小型动物甚至吃植物充饥;而牧区野生动物较少,家畜数量庞大且警戒性和防御能力弱增加了捕食成功几率,以及家畜圈养区地形复杂便于狼种群伏击就会去袭击家畜以维持生存。
蒙古狼同其他犬科一样善于狩猎,其嗅觉敏锐,听觉和视力发达,机警狡猾,耐力强速度快,缓步速度5公里~7公里/小时,呈直线且脚印均匀,小跑速度达8公里~10公里/小时,在行进的过程中爬行和大跑步伐也极为常见,可捕杀体积大于自身的猎物;每天的猎食范围在50公里~60公里的固定区域,多选择晨昏时间。蒙古狼营社会性生活通常采取集体合作方式狩猎,领头追逐的个体不断更换且最终的食物共享,在捕食过程中首先冲击整个猎物群体寻找年幼或老弱病残的个体进行长时间追逐达数千米。
生长繁殖
蒙古狼一般两年性发育成熟,寿命12-15年。雌狼单次发情,周期5~15天,发情期活动频率增加,通过扭动身躯和嗥叫吸引雄狼,雄狼通过争斗的方式竞争交配雌狼,一年仅交配一次,多在冬末春初一、二月份,为“一夫一妻”制。孕期两月左右,每窝产仔5~10只不等,幼仔身上一旦出现陌生气味或母狼内分泌失调、泌乳不足会出现弃幼和吃仔现象。幼狼刚出生毛发多为灰色绒毛,雄狼与雌狼共同养育同时雄狼会将所猎食物带回给予雌狼,幼狼4~5个月便能离开洞穴跟随双亲捕捉猎物,7~8个月外形、体重都与成年狼极为接近,2岁后便能离开狼群独立生活,3岁后便能繁殖后代,成立新的狼群。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蒙古狼的分布和数量虽然相对其他灰狼亚种较大,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有所减少,分布密度极度不均,据中国现有调查显示蒙古狼现仅集中分布于人口稀少的内蒙古自治区、新疆、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等辽阔牧区,但即使在这些地区,数量也相对较少,20世纪末统计数量仅6000只。
致危因素
灰狼物种遭遇猎食牲畜而中毒和被人类蓄意捕杀获取毛皮;栖息地破坏以及碎片化导致其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甚至部分地区基本绝迹。
保护级别
2021年新调整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显示包括蒙古狼在内的灰狼物种保护级别为二级。2018年最新修订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评估灰狼物种为LC。
保护措施
灰狼多数种群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少数种群列入附录一;受《伯尔尼公约》(附录二)和《生境指令》(附件二和四)的严格保护。
文化价值
蒙古狼的狼牙、狼爪、狼皮、狼骨等可以作为文化藏品。蒙古族赋予了其独特的身份和象征。小说《狼图腾》在2015年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导演让·阿诺(Jean-Jacques Annaud)挑选十几只蒙古狼加入拍摄,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知青陈阵内蒙古草原插队时与蒙古狼、牧区人民相依相存的故事,展示了人与狼之间虽然存在摩擦,但同时又相互依存,明确表达了维持生态物种平衡的主旨大意。
参考资料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11-12
CITES.附录.2024-11-12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目录
概述
物种历史
起源与进化
物种分化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内部结构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活动节律
社群行为
觅食行为
生长繁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文化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