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斑犀鸟
犀鸟科斑犀鸟属的一种鸟类
冠斑犀鸟(学名: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别名斑犀鸟、印度斑犀鸟,犀鸟目斑犀鸟属鸟类。冠斑犀鸟体长60~70厘米,雄性平均体重为900克,雌性平均体重为875克。冠斑犀鸟科是体型较小的黑白色犀鸟,具有黄色和白色的大盔突,下颚基部及盔突前部具黑色点斑,部分盔突具有黑色纹理;其眼周裸皮以及喉囊为白色,虹膜为黑褐色;下腹部、大腿及尾下覆羽为白色,飞羽羽端及外侧尾羽毛呈白色;脚为黑色。
冠斑犀鸟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都有分布,中国境内分布于云南省西部路至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中部及西部。其自然栖息涵盖多种类型,包括亚热带或热带潮湿的低地森林、亚热带阔叶林和林地。
冠斑犀鸟是亚洲热带森林的关键种,其超强的飞行能力对其所在栖息地种子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更能够帮助传播大型植物的种子,促进热带雨林的恢复。
2020年9月14日,冠斑犀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定为无危(LC)物种。在2021年更新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冠斑犀鸟被列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冠斑犀鸟体长60~70厘米,雄性平均体重为900克,雌性平均体重为875克。冠斑犀鸟科是体型较小的黑白色犀鸟,具有黄色和白色的大盔突,下颚基部及盔突前部具黑色点斑,部分盔突具有黑色纹理;其眼周裸皮以及喉囊为白色,虹膜为黑褐色;下腹部、大腿及尾下覆羽为白色,飞羽羽端及外侧尾羽毛呈白色;脚为黑色。
雄性冠斑犀鸟的翅膀、背部、头部、颈部及上胸脯部分的羽毛带有淡绿色光泽,下胸脯至大腿、腹部、下覆羽,除最外层两处主飞羽和基础三级飞羽外所有羽尖均为白色;尾部主要为黑色,除两处中央羽毛外,其余尾尖均为白色。喙以黄色为主,盔突和喙的底部为黑色;眼周裸皮为白色,眼睛前面有黑点,喉囊部的皮肤白中带点浅蓝;腿和脚为灰绿色,眼睛为亮红色。雌鸟体型略小,除喙和眼睛颜色和雄鸟不同之外,颜色整体上与雄鸟相似。雌鸟眼睛为棕色至灰色,喙和盔突总体呈为黄色,末端的一半为黑色,靠近下颌骨的一端为棕色。
冠斑犀鸟科幼鸟外形与成年犀鸟相似,但其上半身的羽毛边缘缺乏绿色光泽。喙小且不发达,眼周裸皮白色中带点粉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冠斑犀鸟分布于印度区东部至东南亚,范围包括尼泊尔不丹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
中国境内的冠斑犀鸟分布于云南省西部,西至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中部及西部,在西藏自治区热带亚热带中低海拔河谷山地丛林曾广泛分布,但由于森林植被破坏,冠斑犀鸟所分布的区域明显缩小,很多区域已呈点状分布。
亚种分布
栖息环境
冠斑犀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m的低山和山脚,其自然栖息涵盖多种类型,包括沿海、沿河的露天潮湿常绿森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防风竹林、森林岛屿以及稻田和灌溉田。
冠斑犀鸟根据果树的类型和作用,以及其栖息地环境特点来选择巢穴。部分冠斑犀鸟在选择巢穴时表现出树种偏好,对树种的选择通常和其后代的繁衍、觅食以及安全性相关。大多数犀鸟科栖息于森林,但如果环境能满足其生存需求,如有足够的食物,同时也有树木为其提供巢穴,部分冠斑犀鸟也能在人类居住的环境中生存。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冠斑犀鸟主要在早上和傍晚活动,夏日清晨天刚亮冠斑犀鸟便会外出,太阳下山之前1-2小时是其活动高峰;冬天冠斑犀鸟在早上露水散去后、傍晚露水形成之前进行活动。期间冠斑犀鸟会间隔性的休息,夏天在高大树木的遮蔽下躲避太阳,冬天在干枯粗壮的枝条上晒太阳。冠斑犀鸟在阴雨天也会外出活动,常常在阔叶无花果树木上休息或过夜。但其夜栖地并不是固定的,冠斑犀鸟会根据栖息地的安全性和食物的情况进行选择。在非繁殖期,冠斑犀鸟有结群生活的现象,外出活动时由领航鸟引导路线,相互之间通过鸣叫进行沟通。
觅食行为
冠斑犀鸟食物主要以野生水果为主,如无花果、黑莓、红毛丹棕榈果盘木瓜藤本植物的果实,也会捕捉大型昆虫(直翅亚目)、小型鸟类(雀)、爬行纲(蜥蜴、蛇)以及青蛙、鱼和蝙蝠。其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饮食略有不同。非繁殖季节,冠斑犀鸟主要以非果实为食,如小浆果核果、假种皮和藤本植物(木质藤蔓);在繁殖季节,由于此类食物无法获取,冠斑犀鸟会到不同栖息地觅食。
生长繁殖
繁殖期间性成熟的成年冠斑犀鸟会和自己配对的伴侣单独生活,生活方式较为安静和隐蔽。繁殖期间,冠斑犀鸟会在高大树木上筑巢,因为高大的树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它们躲避捕食者的攻击,幼鸟存活率也会高一些。此外,冠斑犀鸟的繁殖周期还和果实成熟的时节相关联,因为充裕的食物和合适的巢穴是其繁衍后代所需的必要条件。
亚热带地区分布的冠斑犀鸟由于气候原因,繁殖时间并不一致。如生活在马来半岛的亚种种群(A.a.convexus)繁殖期在12月至次年5月,因为马来半岛气候稳定。由于季风气候影响,生活在泰国和印度东北部的种群分别在2-6月和4-7月进行繁殖。中国广西分布的冠斑犀鸟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开始筑巢准备繁殖。巢穴筑成后,雌鸟会先进入巢洞,并在雄鸟协助下将自己封闭在巢洞内,约两周时间产下至少2枚白色的卵,孵卵及哺育期间,雌鸟和幼鸟完全依靠雄鸟喂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冠斑犀鸟在中国分布广泛,至2019年7月,中国保护区内的冠斑犀鸟数量介于183~300只之间,1998~2004年间,冠斑犀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历史分布区已经灭绝,种群数量亦急剧减少,很难在野外观察到个体。
泰国,除了北部和东北部,该种群是许多森林群落中最常见和数量最多的犀鸟科。在孟加拉国,2005年以来对保护区的长期调查表明,冠斑犀鸟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新加坡的冠斑犀鸟受益于绿色走廊,在乌敏岛樟宜、巴西立公园和其他一些地方都有繁殖,种群数量有所增加。2018年,新加坡的冠斑犀鸟分布区从2006年的4个分区增加到2018年的61个分区。2022年6月,崇左市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保护区驮逐片区巡护时,首次通过照片形式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冠斑犀鸟育雏的珍贵画面。
致危因素
巢穴的选择是冠斑犀鸟繁殖的重要一环,因此巢树的减少是威胁冠斑犀鸟生存的重要因素。巢树减少一方面是由自然原因造成,如巢孔收缩、被其他穴居动物占据和破损。一方面是由人为造成,如合法或非法采伐行为,导致适合筑巢和结果的树木的供应减少。在中国,非法盗猎依然是威胁冠斑犀鸟种群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保护级别
2020年9月14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冠斑犀鸟列为“无危”(LC)物种。
2021年,中国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冠斑犀鸟列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一些国家和政府正对其进行保护工作,如圈养繁殖和重新引进,但圈养繁殖的成功率很低。柬埔寨用铁罐制成人工巢并安装在其筑巢地点,以便在天然巢址较少时为冠斑犀鸟提供替代巢址。中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划定冠斑犀鸟保护的重要栖息地,将其栖息地纳入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名录,实行重点保护。
主要价值
冠斑犀鸟科亚洲热带森林的关键种,虽然其体型是亚洲犀鸟中最小的,但其超强的飞行能力对其所在栖息地种子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也能够帮助传播大型植物的种子,这对于热带森林的更新和恢复具有关键作用。
参考资料
冠斑犀鸟..《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2024-10-21
..2022-12-22
冠斑犀鸟.IUCN.2024-10-21
..2022-12-22
..2022-12-22
冠斑犀鸟.中国数字科技馆.2024-10-21
冠斑犀鸟.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2-22
..2022-12-22
冠班犀鸟.bioone.2024-10-26
冠班犀鸟.nparks.2024-10-26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觅食行为
生长繁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主要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