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仓鼠
仓鼠科仓鼠属哺乳动物
藏仓鼠(学名:Cricetulus kamensis),别名西藏仓鼠、高山仓鼠,仓鼠科仓鼠属哺乳纲,体长约84~115毫米,颅长25.7~29.5毫米,耳长12~20毫米,耳壳圆,露出被毛外,耳端无灰白色边缘。吻钝,有颊囊,爪白色,足掌裸露,后足长15~20毫米。尾长接近体长一半,是仓鼠属中尾长比例最大的种。
藏仓鼠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克什米尔、印度北部,在中国分布于甘肃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藏仓鼠为高原土著种,栖息环境较广泛,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海拔3300~4100千米的高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河谷草甸、河谷灌丛、沼泽草地、高山灌丛及农田和房舍均有活动。藏仓鼠在农田活动会盗食谷物,对农业有害。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藏仓鼠物种保护级别列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藏仓鼠体形中等,体长约84~115毫米,耳长12~20毫米,耳壳圆,露出被毛外,耳端无灰白色边缘,吻钝,有颊囊,爪白色,足长裸露,后足长15~20毫米。尾长为38~62毫米,接近体长一半,是仓鼠属中尾长比例最大的种。藏仓鼠体形与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相似,但尾更粗更长,膨大不明显,覆毛长而密。背毛黄褐灰色,比长尾仓鼠灰,腹毛为白色,基部为灰色;背腹毛色在体侧形成波状的界限;尾上部为暗褐色,下部为白色;毛色有明显地理变异和年龄变异(但季节变异不明显,冬季较浅,夏季略深)。藏仓鼠的毛色大致可分为两种色型,一类毛色较暗较深,背面从吻端到尾基呈棕灰色或黄褐灰色,一类毛色较浅较淡,背面从吻端到尾基呈沙黄灰色。老年藏仓鼠毛色棕、黄色调为主,年轻藏仓鼠毛色以灰暗色调为主,每根毛的基部均为深灰色,毛端为棕、黄褐色或沙黄色,毛尖为黑色。颅骨门齿孔较短,门齿孔后缘达不到或者略接近第一上臼齿前缘一线。翼内窝比地鼠属其他种仓鼠更长,翼内窝前端可达第三上臼齿后缘,顶骨前外角短而钝,未形成向内方弯曲的尖角。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藏仓鼠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克什米尔、印度北部,在中国分布于甘肃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
亚种分布
藏仓鼠在中国有4个亚种。
栖息环境
藏仓鼠为高原土著种,栖息环境较广泛,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海拔3300~4100千米的高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河谷草甸、河谷灌丛、沼泽草地、高山灌丛及农田和房舍均有活动。在藏南高原还可见藏仓鼠在庙宇和家舍活动,在羌塘高原亚区,藏仓鼠可进入建筑物与帐篷,成为家栖鼠类。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地鼠为杂食性仓鼠种,以谷物、草籽等植物种子和昆虫为食。喜食稞麦。藏仓鼠不冬眠,主要靠贮粮维持过冬。
穴居行为
藏仓鼠为穴居动物,筑洞结构简单,洞口一个,敞开状,不堵塞,洞口直径约4.5~5.0厘米,洞道很少分支,洞深较浅,在50厘米左右,洞内可分为巢室和仓库。有时藏仓鼠也会利用其他鼠类或旱的废弃洞或在土隙、石缝中营窝。
藏仓鼠昼夜均活动。
生长繁殖
藏仓鼠在每年春夏交替时节繁殖,这一时段能得到充分地营养且生长发育时间充分,一般在5~8月繁殖,以6~7月居多,每胎5~10仔。仔鼠哺乳期内,藏仓鼠不会离开洞穴,3个月后仔鼠发育成成鼠,开始出洞穴活动,此时期活动量最大且生长发育迅速,主要活动包括择偶配种、挖洞筑穴、窃取储粮、准备育幼等。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藏仓鼠虽在野外的栖息环境多样,但种群数量较少。
威胁因素
影响藏仓鼠种群数量的因素包括适宜的栖息地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因素等外因及繁殖力低、种间竞争力弱和种群破碎化等内因。
保护级别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藏仓鼠物种保护级别列为无危(LC)。
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已将藏仓鼠列为近危种(NT)。
物种危害
藏仓鼠在农田活动会盗食谷物,对农业有害。对牧场危害不显著。藏仓鼠是藏南谷底和青藏东部谷地的主要鼠害之一。
种间关系
藏仓鼠是青藏高原地区的防疫小型兽类之一,体表寄生昆虫主要有镜铁山双蚤(Amphipsyllus longiquadratus)、青海双蚤(Amphipsyua qinghaiensis)、端园盖蚤(Callopsylla 昌都盖蚤)等多种蚤类,亦有多种蜱螨类寄生虫。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1-28
..2023-01-28
..2023-01-28
..2023-01-28
..2023-01-2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亚种分布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穴居行为
生长繁殖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威胁因素
保护级别
物种危害
种间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