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
法国率先兴起的文艺思潮,是一个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学艺术流派。从文学到绘画、电影、建筑等涉及多个领域,盛极一时,对现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发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运动。
历史发展
起源
超现实主义起源于
达达主义,但两者是完全独立的两种思想,其中有共性的部分,但总体来看,超现实主义是积极的,而达达主义是一种彻底的
虚无主义。
阿波利奈尔首先在《蒂蕾齐亚的乳房》中第一次使用了“超现实主义”这个词。
超现实主义的创立者
安德烈·布勒东在1916年至1921年间的三次经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次是同诗人雅克·瓦歇(JACQUES VACHE)相遇。布勒东当时是个医生。瓦歇是个反传统主义者,正在探索自己混乱的内心,擅长黑色幽默,布勒东把他看成超现实主义的典型人物。第二次是同阿波利奈尔的接触,《蒂蕾齐亚的乳房》中的演员身穿
英国军官服装,他走进大厅时握着手枪,而且说是要向观众开枪。在布勒东看来,这是绝好的超现实主义行为:“超现实主义最普通的行为就在于握着手枪,下楼来到街上,随便四处向人群开枪。”
阿波利奈尔启迪了他,把自己在心理学上的发现同探索新诗的过程结合起来。第三次是发现了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在1921年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见了面,他正在进行精神病治疗和潜意识的研究,对他是个巨大的启示。
1919年,
安德烈·布勒东、阿拉贡和
菲利普·苏波(1897~1988)创办《文学》杂志。1920年,布勒东和苏波合写的《磁场》出版,这是第一部纯粹超现实主义的作品。
形成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文学界的青年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人们产生了对理性文明的怀疑和对逻辑思维的批判。战争带来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年轻一代产生的精神危机更为突出,于是他们选择了反抗,超现实主义就源于这样的历史背景。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思想来代替,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
十月革命也是影响超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长河中,
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次胜利,带领人类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世界工人和无产阶级对未来的斗争产生了希望和信心,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才产生出超现实主义的思潮。
20世纪初期至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这段时期,
法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并逐步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随着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理论的丰富,人们的视野随之不断扩大,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十分巨大的改变。人们对传统价值观产生了质疑,读者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诉求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读者不再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文学的多样性变成一种必然,只有多元的文学形式才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之下,作家便开始索新的创作方法,也就引发了各种思潮、各种文学形式的出现。
发展
自1921年,超现实主义第一部实验性的作品出现,即布洛东和
菲利普·苏波合著的《磁场》首次提出了无意识书写和自动的写作的问题,对后来的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布洛东1924年出版的小说《可溶解的鱼》以及1928出版的《娜佳》,就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后来,1926年阿拉贡发表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
保尔·艾吕雅的诗集《生活的内幕》《痛苦的都会》等等,均属于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二十年代,超现实主义在美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代表是著名诗人华莱斯·斯蒂文斯。他继承了超现实主义的基本表现手法,并且在写作过程中加以变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20年代末以后,超现实主义运动内部发生分裂。此后超现实主义运动处于低潮。1946年勃勒东回
法国后,继续办杂志,举办作品展览会,发表广播讲话,又掀起过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浪潮,影响波及欧美许多国家。尽管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乎只剩下勃勒东一个人还在坚持对超现实主义的宣传,但是即使在勃勒东流亡
美国时,他对超现实主义的这种宣传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在三四十年代超现实主义的发展中,
阿拉贡二世,
保尔·艾吕雅等人走的则是另一条道路。他们从根本上转变了自己的政治立场,积极投身于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运动,并且先后加入了法国共产党,成为本世纪重要的无产阶级作家和诗人。他们在政治思想上从超
现实主义转向
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在艺术上并没有把前者的一切表现手法全部抛弃,而是把它和革命的现实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了他们的艺术表现手段,加强了他们作品中的艺术力量,同时也使作品的思想深度有了进一步的开掘。他们所创造了一系列的艺术作品,在无产阶级的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哲学思想
超现实主义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与现实的对立与同一的关系上。
超现实,超越现实的存在,在认识论上的意义就是探讨一种比现实还“现实”的东西,所以不论是否定现实还是反抗现实,或是超越现实,它的出发点必然都是现实。
后期的超现实主义受到
黑格尔和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超现实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二宣言”之后,人们意识到真正的革命不仅应当使人从物质上获得解放,而且应当使人从精神上获得解放。因此,对于一场旨在“改造社会”和“改变人生”的超现实主义革命来说,改变旧世界的社会基础决不是终极目标,终极目标只能是“认识人、即一般意义上的人的永恒目的,而且唯有大写的革命才能完全认识这个目的。”人的概念的引入,可以看作是超现实主义哲学思想上的一次飞跃。人是从
动物界进化,超现实主义者之所以把世界的同一归结到人的问题上来,就是要使人摆脱掉来自社会和精神方面的束缚,获得完整意义上的自由。“自由,人的本色”,而人要想使自己的本质得到实现,就必须参加到包括社会革命和
精神革命在内的实践中去。这正是超现实主义哲学思想中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美学思想
超现实主义的哲学思想决定了美学思想。超现实主义的主张之一是“自动写作法”,“自动”是指下意识“自动协作”也就是靠下意识写作。写作过程中不要理性监督,不要审美监督,也不要道德监督。这种文艺美学观点的思想基础是:要想表达存在于自身的最隐秘最微妙的东西,由于受正常的意识控制,是很难做到绝对真实的。因此要有下意识引导创造。简言之,也即随心所欲,信手走笔。
超现实主义还注重梦幻现象,认为梦是精神的解放,可以给人们带来真正超自然的力量,即在如梦如幻的状态下,获得突如其来的灵感,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它和自动写作一样,使人摆脱理性、道德的束缚,使人最深层次的欲求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从而为研究者探讨人的本质提供丰富地原始材料。
还有一种被称为“绝妙的僵尸”的游戏,是由几个人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共同完成的,它不仅可以摆脱理性的束缚,还激发了人的想象力。在那些看似荒诞的语句中,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在不同的词语和意象中描绘了一种交错的神奇的美。我们由此看到,超现实主义者所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差异、距离,并且深信只有这种差异、距离才是形象产生的必要条件。因此,那些“没有任何关系”或不“合乎情理”的截然相反的现实的接近,不但不会妨碍形象的产生,而且还会创造出一种惊人的美。
艺术实践
诗歌
超现实主义诗歌主张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为诗歌,不仅是一段对话、一组词语、一个形象可以是诗,就连几声叹息也可以是诗,颇有人类对世界的幽默感。比如沙尔·拉萨伊写在自己作品扉页上的自白“啊!唉!唉?嘻!嘻!嘻!噢!呜!呜!呜!呜!呜!”。超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是
法国诗人
德斯诺斯,代表作有《最后的诗》《明天》等。
戏剧
“超现实主义”一词本身的产生就与戏剧有着直接关联。布勒东和
菲利普·苏波共同创作的《悉听尊便》,就使用了前文中自动写作的手法,突出了人类所面临的荒诞。超现实主义戏剧代表作家和主要作品有让·科克托的《地狱里的机器》《奥尔菲》,戏剧中的人物关系借助貌似荒诞的戏剧语言表现出来,强化了艺术效果,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梳理和矛盾,表现了人内在的孤独。
绘画
超现实主义在绘画领域不仅表现在技巧和观念的创新,而且表现在对后来的现代画所产生的影响,是人类所共有的精神财富。著名画家
萨尔瓦多·达利曾这样描述自己作画时的情景“我整天坐在画架面前,像通灵者一样死盯着画布,以便从中看到我自己的想象要素的出现。当画布上真的出现了想象出来的形象之后,我便赶紧动手,立刻把它们画下来”。不难想见,如此产生的绘画会在人们面前呈现一幅幅怎样稀奇古怪的图景,例如《梦》(1932)中那个似乎是从贝壳中探出头来的灰绿色的女人,《
记忆的永恒》(1931)中那三只如面团一样柔软下垂的钟表,《对一把竖琴的沉思》(1932-1933)中那对顶天立地的男女膝下跪着的畸形人,《迷人
海滩与变幻不定的美惠三女神》(1938-1939)中那些笼罩在神秘气氛中的礁石、岛屿等即是其中的一部分。至于《流体欲求的产生》(1932)、《
内战的预感》(1936)、《迈维斯特》(1934-1936)等作品,则完全是由典型的
萨尔瓦多·达利式梦幻象征所组成的。
电影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作为编剧参与创作的电影《
一条安达鲁狗》被誉为超现实电影的代表作。20世纪电影工业发展之初,超现实电影一度成为先锋派的代表。到了20世纪超现实主义电影的表现手法往往通过形象的拼贴与重组、夸张手法的运用及
后现代主义叙事风格的运用来进行电影叙事。大部分电影描绘社会边缘人物,消解历史和社会秩序,发扬自由和差异性,具有碎片化、零散化的风格。其他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有《
路边野餐》《腿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