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著长篇小说
《海边的卡夫卡》( 日语:海辺のカフカ)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Haruki Murakami, 1949—)出版于2002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共分49章,由奇数章和偶数章两个故事交替展开,平行推进,直到最后才合二为一,构成完整的故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社会长达十年之久的经济停滞给日本国民带来前所未有的焦虑与疲惫,大地震和毒气攻击事件留下了强烈的恐惧与不安,使得日本民众迫切需要“疗愈”自己的心灵。基于此背景,村上创作了这部作品。
小说讲述了 15 岁的孤独少年田村卡夫卡的自我拯救之路。与少年的故事平行推进的是另一位主人公中田老人寻找、打开“入口之石”的奇异旅程。故事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巧妙穿插了诸多超现实的元素,编织成一篇奇幻诡谲的现代寓言。对暴力背后的人性之恶、命运压制下的自我救赎等心理深层问题进行探讨,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疗愈”自己因“历史问题”而形成的心理创伤。
作品一经出版,在日本引发广泛追捧,由日本《达文西》杂志读者票选为2002年度书榜第一名。同时,其译本在中、美、韩等国问世后,也迅速登上畅销排行榜,成为当时全球最有影响、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并获得奇幻文学奖(World Fantasy Awards),被《纽约时报》评为“2005年十佳图书之一”。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感到世界的荒谬、理性的无奈,而日本军国主义对国民实施一种类似“集体昏睡”的精神催眠,使日本陷入战争的迷狂。而原子弹又以其强大的破坏力使日本遭受惨痛创伤。《海边的卡夫卡》中“集体昏睡事件”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命运的写照。九十年代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整个日本社会弥漫着这一种焦躁不安的情绪。加之1995年1月17日的大阪神户淡路大地震和3月20日由奥姆真理教制造的东京“地铁沙林事件”带来的振荡,更加深这一沦丧感。日本经济繁荣与社会安全神话的破灭给日本国民带来深重的精神创伤。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一些人身上开始凸显,他们希望通过麻醉从经济破产、残酷历史记忆等生活痛苦中摆脱出来。而村上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力图通过十五岁少年的眼睛来描绘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进而对读者进行“疗愈”。
从世界文学思潮发展来看,日本从七十年代开始至八十年代末开始向“后工业社会”过渡,这是日本文学审美意识发生变化的年代,现代主义思潮向后现代主义思潮蜕变。这种复杂多变的转变深刻影响了村上春树的成长环境和精神资源。《海边的卡夫卡》的创作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小说中除了借鉴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作家荒诞的写法之外,还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手法,如双线平行结构等,写法新颖独特。
个人背景
1995年是战后日本重要的转折之年,村上结束为期四年半的美国生活,于1995年6月返回日本。而此时的日本天灾、人祸、无差别恐怖袭击事件相继发生,给日本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作家村上也感同身受,因此,他的文学创作一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挪威的森林》时期的自我、性爱、自杀等个人情绪表达,开始关注群体、社会乃至国家历史问题,思考个人命运与战争、暴力等问题。
创作背景
首先,村上在1987年3月18日曾经经历过“凌晨三点五十分的一次小型死亡”,时至今日他仍然相信“小说写作这一行为的最深层部分是与去往另一个世界(以及从中返回)分不开的,而那是一个不可避免地跟死亡的意象重叠的地方。每当我写长篇小说时总会体验到那种情感。时至今日丝毫没有改变。”这一旅程痕迹在《海边的卡夫卡》的创作中尤为明显。
其次,村上长久以来曾一直想写一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续集,《海边的卡夫卡》就是最接近这一愿望的作品。村上曾说,《海边的卡夫卡》无法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续篇,更多的是在“精神上”的延续。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海边的卡夫卡》也跟《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一样,自始至终存在两条平行的叙事线,存在现实世界与另一个虚拟世界的相互交叉。
最后,在人物创作方面,村上以十五岁的少年为主人公,这似乎不符合其笔下主人公的共性。对此,村上在序言中解释道,少年是一个“可变”的存在,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而未固定于一个方向,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因此,村上希望通过描写这位十五岁少年的经历,展现其精神“聚敛成形”的过程。
内容情节
《海边的卡夫卡》继承了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和《奇鸟行状录》中特有的双线程叙事结构。小说由奇数章和偶数章两个故事交替展开,一虚一实平行推进,直到最后才合二为一,两条叙事线索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
奇数章:少年卡夫卡的奇幻之旅
奇数章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田村卡夫卡的少年。为了逃避父亲对他“尔将弑父,将于尔姐、尔母交合 ”的可怕诅咒,卡夫卡在十五岁生日前夜决定离家出走。他从东京中野区出发,踏上开往四国高松市的长途巴士。
途中,弗兰兹·卡夫卡结识了一位与他姐姐年龄相仿、名叫樱花的女性,并留下了樱花的联系方式。抵达高松后,卡夫卡在酒店安顿下来后去了当地的甲村纪念图书馆。在图书馆,卡夫卡遇到了年轻的图书管理员大岛和优雅的图书馆馆长——四十多岁气质高雅的佐伯女士。十天后,卡夫卡突然失去意识达四个小时,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神社的院子中,身上沾满了血迹,他联系了樱花并在樱花家中度过一晚。与此同时,卡夫卡的父亲田村浩二在家中被谋杀,作为案件知情人的卡夫卡为逃避警察的搜查求助大岛。在大岛的帮助下,卡夫卡来到高知县森林里的一处小屋躲避,四天后,卡夫卡回到甲村图书馆,并成为大岛的助手。在图书馆的生活中,弗兰兹·卡夫卡幻想佐伯是自己的母亲,并在每天夜里都与少女佐伯的“幽灵”邂逅,他渐渐恋上了佐伯,最后与现实中的佐伯发生了肉体关系。
随着警察的搜索逐渐迫近,卡夫卡再次前往高知森林的小屋,并在梦中侵犯了自己幻想的姐姐樱花。第二天,卡夫卡深入森林,在两个二战士兵的不死生物的带领下来到一个奇异的小镇,他再次遇到了佐伯,在佐伯的劝说下,卡夫卡决定返回现实世界主动去找警方,开启新的生活。
偶数章:老人中田的寻石之路
偶数章的中心人物为一位名叫中田的老人。年过六旬的中田因为童年时期遭遇的一次集体昏睡事件丧失了全部的记忆和读写能力,依靠政府补助在东京中野区生活。由于其拥有与猫交流的神秘能力,中田经常帮助附近居民找回失踪的猫。
一次,在寻找走失猫胡麻的过程中,中田找到了捕猫人——一位自称琼尼·沃克的奇异人物。琼尼·沃克采用残忍的手段杀害猫,中田为救猫将琼尼·沃克杀死,随后昏迷。醒来后的中田向警察自首,但却被警察误以为在胡说,随后,中田离开东京,受到本能的驱使向西而行。在路途中,中田结识了长途卡车司机星野,并和他一起来到四国寻找“入口之石”。星野在山德士上校的帮助下找到这块石头并带回旅馆,打开了“入口之石”。与此同时,在甲村图书馆中,中田与佐伯相遇。交谈过程中,佐伯将自己书写的多卷回忆录交给中田后静静死去,中田在烧毁回忆录后也停止了呼吸。最终,星野将“入口之石”关闭,完成了中田生前的嘱托。
人物角色
 田村卡夫卡
田村卡夫卡在四岁时便被母亲抛下,唯一在身边的父亲却对他施以“杀父玷母”的俄狄浦斯式的诅咒。于是他陷入深深的孤独中,他憎恨父亲,并希冀与父亲断绝血缘关系,同时又渴望母爱、渴望陪伴。为了逃离被现实社会抛弃的环境和诅咒,他努力阅读、坚持健身,终于在十五岁时逃离东京,去往四国。在经历了梦中弑父等一系列事情之后,卡夫卡进入森林流浪。最后,弗兰兹·卡夫卡在虚幻的森林里经历种种之后重返现实世界。
中田
中田是一位能与猫对话,不识字,有些愚钝的六旬老人。中田因为童年时期遭遇的一场集体昏睡事件而变成了所谓的“空壳”,即没有强烈的感情、没有欲望、没有痛苦。他被迫杀死“琼尼·沃克”,也就是现实生活中卡夫卡的父亲。后来,中田又根据命运的指引打开入口之石,带走了彷徨无助的佐伯,在沉睡中死去。
中田只拥有一半的灵魂,他认知能力低下,无法与人顺利的沟通,但却可以与猫交流,进入猫的善良、忠诚、坚韧的精神世界。在与猫的交流过程中,他获得了心灵的重生。因此,中田接受心灵的指引,执著坚持去往四国并最终找到入口之石,拯救了佐伯,感动并改变了星野。
 佐伯
 佐伯是甲村纪念图书馆的馆长,也是卡夫卡幻想中自己的母亲。年轻时的佐伯美丽有才华,拥有“完美无缺”的恋人。十九岁时凭借创作的音乐作品《海边的卡夫卡》,一举成名。但随着二十岁时恋人因意外去世,佐伯的内心拒绝成长,她行尸走肉般回到恋人成长的地方,静静等待去往另一个世界。
大岛
大岛是甲村图书馆的管理员。他生来就是血友病患者,同时具有性别障碍,但他学识渊博、独立有思想,患有血友病但不畏首畏尾地飙车,作为性别障碍者却坦率的活在世间。
在小说中,大岛是少年卡夫卡的引领者。为了帮助卡夫卡躲避警察的搜索,他将卡夫卡带到森林中的小屋安顿下来,同时后续也为卡夫卡争取甲村图书馆的工作。他温暖、包容,指引卡夫卡完成自我救赎。
星野
星野是一个长途卡车司机。从小父母对他疏于管教,他获得的惟一的爱来自爷爷。因此,当遇到请求搭顺风车的中田时,星野暂时放弃工作陪伴中田,帮助中田找到入口之石。
在小说中,星野是最富现实色彩的人物,他有些迷茫,有些玩世不恭,是个以开货车为生的吊儿郎当的小青年。但在四国的那段奇幻之旅中,星野被中田深深感化。他开始静下心来听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古典音乐;在中田死后,他继承了中田的意愿,关闭了入口之石。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成功实现人生的蜕变。
主题思想
成长与自我救赎
按照巴赫金《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一文的说法,成长小说中“塑造的是成长中的人物形象”,《海边的卡夫卡》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启蒙性的成长小说。少年卡夫卡以孤立无援的状态离开家门,决心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他想要逃遁命运的诅咒,但他最终无法逃避诅咒的宿命。卡夫卡游离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在经历各种矛盾、离奇的复杂事件中不断成长。最终,在引路人的帮助下,卡夫卡得以以一种平静、积极的心态,从暴力和精神扭曲的世界中不断挽回,实现自我救赎。正如村上所言:“田村卡夫卡的许多部分是我、又同时是你。”在这部作品中,村上对卡夫卡的成长与自我救赎的描写,表达了村上对于人性的成长的深刻关怀与反思。
反思战争与暴力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暴力是理解日本的钥匙。 在《海边的卡夫卡》中随处可见暴力的元素,各种有形的或无形的、现实的或历史的暴力。以中田为例,中田精神上的变异源自鲜血以及带有色情意味的暴力,而在中田杀害琼尼·沃克事件中,中田不仅仅是暴力的受害者,也是以暴制暴的方式结束暴力的加害人。除此之外,小说中中田老师的丈夫因为战争而死亡,弗兰兹·卡夫卡从小经历父亲的隐性暴力,森林中两个逃兵关于“刺刀”的血腥描述都暗含了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血腥与暴力,以及给人类的精神和肉体带来的伤害,并暗示了当今日本青年若要完成精神成长和获得救赎,反省和批判战争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入口。
艺术特色
隐喻手法运用
村上春树认为,“ 隐喻会大大缩短现实的距离。或许两种状况又是互为补充的,即实际性地接近隐喻性地真相或隐喻性地接近实际性的真相。”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通过大量的隐喻展现出一个亦真亦幻的艺术世界,不仅使主人公变得“深沉而博大”,而且生动地诠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民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非理性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卡夫卡
弗兰兹·卡夫卡是这位十五岁少年给自己取的名字。“卡夫卡”来自于捷克语的“乌鸦”,布拉格人习惯以“卡夫卡式的”来比喻生活的孤独与命运的荒谬。同时,卡夫卡也表达了村上对弗兰茨·卡夫卡的致敬,少年卡夫卡的命运也透射出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生活与作品的影子: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往往充满变形和荒诞不经,是诸多悖谬的集合。而在小说中同样存在各种离奇与荒谬,村上将“卡夫卡”这一隐喻作为小说的内在精神线索,隐喻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和心智的孤寂与凄凉。
琼尼·沃克
琼尼·沃克(Johnnie  Walker)是威士忌商标,“这一商标甚至成为展示大英帝国之世界征服的象征性图标”,村上采用这一耳熟能详的标签来指代小说中残忍暴力的杀猫人,作为邪恶和暴力的象征。
甲村图书馆
甲村图书馆是小说中灵魂受伤人物的栖息地,这里埋葬了佐伯和已过世恋人的美好回忆,这里也是卡夫卡恋上十五岁的佐伯的场所,这座图书馆隐喻了记忆。同时图书馆的包容与庇护使得田村卡夫卡获得心灵的寄托,使中田和佐伯都得以解脱。因此甲村图书馆也包含了救赎的意味,是人们精神上的指引与支持。
森林
小说中弗兰兹·卡夫卡曾两次来到森林,第一次让他明白“责任始自梦中”,第二次来到森林以后卡夫卡最终揭开了心里的阴影,原谅了自己的母亲并开启了新的生活。因此,这里的森林隐喻了认识自我的疗愈。
奇特的文章结构
《海边的卡夫卡》是一部典型的村上式的双线平行发展的小说。两条线索在现实的客观世界与隐喻的虚幻世界中隔行扫描推进。最终,在甲村图书馆中卡夫卡和田中有了超越时空的交接。卡夫卡从“异界”返回现实世界,田村则通往彼岸世界,两条叙事线索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使文章充满奇异怪诞的色彩。
同时,小说的文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小说第一章采用叙事文体,第二章变成了采访式报道,第三章则是有关弗兰兹·卡夫卡出走的描述,在后续章节中,机密文件记录当事人的笔录形式、忏悔信等文体形式延续小说。这种转换打破了小说原有的结构,进而在对情节“板块式”的反复拼接中,增添了小说强烈的隐喻、寓意功能。
古希腊神话的借用
《海边的卡夫卡》在故事情节中借用了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这一悲剧,卡夫卡受到父亲“杀父玷母”的诅咒,离家出走后在梦幻与现实的临界处沾染了血污,且与他幻想中的母亲佐伯发生了性事。与俄狄浦斯王一样,卡夫卡最终没有逃脱这个命运,但他并没有单纯的等待,而是默默地向命运探进。因此,一方面,村上春树借用古希腊神话故事和精神内涵,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人和自身命运,但另一方面,他对悲剧的核心内容进行排斥,小说最后,卡夫卡勇敢地寻求生命再生的机遇,进入一个新阶段。
作品影响
本土影响
《海边的卡夫卡》于2002年出版,是村上春树中期重要的转型之作,是比肩挪威的森林的成熟之作。普通读者将其作为可以带来“疗愈”效果的故事阅读,作品一经问世就引发了日本读者抢购争读的热潮,短短一个半月就销售58万册。荣登日本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再次创造了“村上春树现象”或“后村上春树现象”。《海边的卡夫卡》的流行不但体现在销量上,还表现在读者的广泛关注上。新潮社为此专门建立网页,读者通过电子邮件有机会与村上本人的直接交流。从2002年9月12日至12月20日,主页共收到8870封邮件,村上回答了其中的1220个问题。双向交流的信件最终以《少年卡夫卡》为名出版。
国际影响
《海边的卡夫卡》成为一本畅销世界的文学作品,迄今以译成逾五十种语言,销量超百万。它的英译文被《纽约时报》评为“2005年十佳图书之一”,这也是日本小说首度入选欧美顶级媒体的年度畅销书榜。它被评价为由“强有力而又充满自信”的作家所创作的“优雅且富于梦想的小说”,并在当年出版的英文小说中被遴选为“全年五大佳作之一”。
2006年10月30日,村上凭借《海边的卡夫卡》获得捷克卡夫卡文学奖。同年,《海边的卡夫卡》被评为世界奇幻奖(World 奇幻 Awards)。
2007年《海边的卡夫卡》中译本由林少华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本书也是村上春树首次为中国读者作序,引起中国读者的喜爱与追捧,影响仅次于《挪威的森林》。而当谈到村上春树何以在中国畅销,村上作品的中国译者林少华则用“倾心文字、情系孤独、追问隐喻、领悟深刻”这四点来概括原因。
作品评价
中国翻译家林少华认为在村上春树的所有作品中,《海边的卡夫卡》传达的信息最为确定、积极和有社会连带感。他表示:“《海边的卡夫卡》与其隐喻之间存在若有若无的游丝,循此可以窥见作品的深层结构,即作者的灵魂结构。其中充满神秘、感悟、暗示、哲理、机警、教养,富有张力与力度而又不失细腻与舒缓”。同时,林少华也介绍了阅读此书的关键,即“放弃对外部依据的追索而彻底沉入自己的内心以至潜意识王国,从而逼近宇宙和生命之谜的核心。”
日本心理学者河合隼雄对这部作品持肯定态度,他称这部作品是一部“伟大的物语小说”。此外,他还提及古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与赫米斯,评价为“15 岁少年的成长物语”,认为“其意义在于通过少年的眼睛,书写异界的体验,以及从那里返回现实的体验”。
 
哈佛大学日本文学教授、《洗耳倾听·论村上春树的世界》作者杰·鲁宾(Jay Rubin)对村上的反暴力内核进行了深刻剖析。他对小说的第十六章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描述杀猫情节而充满血腥暴力的第十六章是“村上笔下最激烈、最深刻的篇章”,但鲁宾随后表达了他的批评,他认为后续章节未能达到回答第十六章提出的关于战争与暴力的普世性主题。他评论道: “看来村上并未看出他在小说的前十六章中已然创造出了一个多么意味深长的文本,而且错失了使这部小说成为对人类处境的伟大评判的良机。”
 
日本文学评论家小森阳一(小森陽一)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猛烈的抨击,2006年5月他推出了新作《村上春树论——精读\u003c海边的卡夫卡\u003e》犀利地将《海边的卡夫卡》指认为一部隐含了抹杀历史的内在结构的“处刑小说”,并认为它在世界各个区域的流行,恰恰验证了“9·11”事件之后许多国家相共通的精神病理。
目录
概述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个人背景
创作背景
内容情节
奇数章:少年卡夫卡的奇幻之旅
偶数章:老人中田的寻石之路
人物角色
 田村卡夫卡
中田
 佐伯
大岛
星野
主题思想
成长与自我救赎
反思战争与暴力
艺术特色
隐喻手法运用
卡夫卡
琼尼·沃克
甲村图书馆
森林
奇特的文章结构
古希腊神话的借用
作品影响
本土影响
国际影响
作品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