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所著长篇小说
《挪威的森林》(日语:ノルウェイの森),是村上春树(村上春樹)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87年,并随之诞生了“村上春树现象”“挪威的森林现象”等新词汇,村上春树凭借此书被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期作家”。
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迅速,进入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前所未有的竞争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压力,都市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欲望开始膨胀,相互的交流逐渐变少,心理距离不断拉大。这种社会现象造成了人们内心的孤独和焦虑。村上春树将这种社会背景下日本青年对生活和情感的纠结、迷惘全部体现在了这部作品里。
小说以主人公渡边彻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讲述了他在娴静腼腆的直子和大胆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陷入彷徨迷茫的选择,并在救赎他人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收获了成长的故事。小说以现实主义为写作手法,展现了现实与非现实的特色艺术,体现了现代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迷失自我后不断找寻自我,最终完成自我救赎,探索新的人生道路。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伴随着科技革命与经济繁荣,人们逐渐脱离了现实,物质生活的丰富在增强了人们欲求的同时,也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得心理距离不断拉大。前所未有的竞争也让人们的生活压力变得巨大。这种社会现象造成了人们内心的孤独和焦虑,产生了各种精神上的疾病。与此同时,在这个价值虚无的时代,人们普遍对资本主义理性产生质疑,对自我认知感到迷惘,他们对身份的敏感与探寻,使之时常陷入身份认同的焦虑之中。村上春树基于这种社会背景下日本青年在感情、生活上的纠结、迷茫,创作出了《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认为经济高度发展以前的日本是他梦想中的世界,令他无限怀念。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村上春树所熟悉的自然环境被各种高楼大厦替代,因此,村上春树在作品中设置“阿美寮”这一场所,象征着自己憧憬的世界,在那里,人们互相关心,互相理解,没有虚伪和欺骗,能敞开心扉,展现真正的自己。
个人背景
书中有不少和村上春树本人经历类似的地方。例如1986年开始创作《挪威的森林》的村上春树是三十七岁,《挪威的森林》的主人公渡边彻也是三十七岁。书中出现的20世纪60年代的“学潮”是村上春树亲身经历的,渡边彻住的宿舍是以村上春树当年实际住的宿舍为原型的,主人公就读的大学显然指村上春树和夫人阳子的母校早稻田大学,村上春树与渡边彻一样攻读戏剧专业,小林绿子身上带有村上春树夫人村上阳子的影子;主人公喜欢读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一些美国当代作家正是村上春树同样喜欢的等等。关于书中的宿舍生活和学校经历则来源于村上春树本人的真实经历,即1968-1970年日本罢课学潮的风波。
创作来源
《挪威的森林》原本是在短篇小说《萤火虫》的基础上扩写的。《萤火虫》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末“我”的好友木月自杀后,“我”与木月的女友直子断联一段时间后又重新联系,并在直子20岁时和她发生了关系。这之后一周的时间里直子都没有联络“我”,“我”后悔自己一时的莽撞,不断写信给直子祈求谅解,但并未得到回信。数月后“我”收到直子的来信,得知直子住在京都一所名叫“阿美”的疗养院,“我”感到十分悲哀。月底室友送给“我”一只萤火虫,看着在黑暗中消失的萤火虫,“我”陷入了迷茫。村上春树决定扩充这篇小说,并给“我”取名为“わたなべとる(Watanabe toru)”,同时还设定了另外一个女主人公——小林绿子。通常情况下,日本人的姓名都使用汉字表达相应的意思,但"我“的名字在小说中却始终以平假名出现,而非汉字,村上春树之所以这样设定是想让读者对“我”的名称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书名《挪威的森林》来自20世纪60年代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的一支乐曲《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歌中的男子感觉女友的房间像挪威的森林一样神秘,突然惊醒后,却发现房间空无一物,更不见女友美丽的身影,房间仍然像挪威的森林一般孤寂。昨夜发生的一切如同一场梦,男子继续在密林深处独自品味着这种孤独。村上春树认为这首静谧、忧伤的乐曲适合小说的氛围和主题,于是在借用歌名的同时,也将歌曲孤独神秘的气氛带入作品中,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渡边彻直子小林绿子的爱情故事。
创作过程
村上春树曾表示,《挪威的森林》的诞生有其必然性。写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之后,村上春树觉得精力耗费一空,并且生活稳定。但他对以往的写作模式和手法感到不满足,自从写完《且听风吟》之后,村上春树一直希望能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写出与以往不同的作品,这种希望渐渐发展成了势在必得的决心,《挪威的森林》的创作动机便诞生于此。除了手法的原因此外,当时已经将近40岁的村上春树,想要在仍然保留着青春记忆的年纪,写一部让全国少男少女都为之动容落泪的类似青春小说的作品,《挪威的森林》正是村上春树在手法上改弦更张和怀有青春危机感的必然产物。
写作期间期间,搬家和日常琐事让村上春树难以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写作。因此,为了写这部设想中的小说,他决定出国,并开始了第一次长期旅居国外的生活。他陆续到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地中海国家旅行,对西方文化传统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1986年10月,村上春树到达南欧,12月21日在希腊米科诺斯岛的维拉动笔,1989年3月27日在罗马郊外的一家公寓式旅馆完成这部长篇小说。村上春树把当时的感伤和异国生活的孤独带入了作品之中,作品时间也设定在与之相近的11月,地点是同在欧洲汉堡,这也使小说具有极重的个人性质和异国标记。村上春树在南欧生活特有的感伤和孤独气氛的包围中一边回忆已逝的青春一边创作这部长篇小说,作品的情境和村上春树实际置身其间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融为一体,而这无论对于村上春树本人还是对于他的作品都是个例外。
内容情节
开端
三十七岁的主人公渡边彻在飞机上听到了熟悉的《挪威的森林》的旋律,回忆起了18年前的青春往事。高中时代渡边彻和好友木月交往密切,直子是木月的女友,通过木月渡边彻和直子相识。木月在17岁那年突然无端自杀,渡边彻和直子也失去联系。1969年渡边彻18岁,木月的自杀让他对生与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陷入被死亡包围的迷茫之中,他只想逃到没有任何熟人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于是渡边彻只身一人到东京求学。
发展
渡边彻来到东京后遇到了直子,两人约定以后还要再见面。每周一次的见面,让渡边彻开始对直子产生了好感,但渡边彻对这种情感十分纠结与迷茫。带着这种迷茫的情绪,渡边彻结识了东京大学法学专业的永泽,此后他经常和永泽一起出去和不同的女孩厮混,但这些女孩都无法抵消他因为对直子有着爱慕之情而产生的空虚。直到4月中旬,直子20岁生日那晚,渡边彻和直子发生了关系,但一周后直子不辞而别。渡边彻给直子寄去信件为自己的鲁莽表示歉意,却没有收到回信。五月底的时候,学校爆发罢课运动,渡边彻一边打零工一边等待直子的消息。直到七月初,渡边彻收到了从一所名叫“阿美寮”的疗养院寄来的直子的一封信,并且在信中得知了直子近乎崩溃的身心状况,陷入了悲伤与沮丧之中。暑假过后,罢课运动被镇压,渡边彻回到了学校,并遇见了“戏剧史II”班上的同学小林绿子,小林绿子的阳光可爱吸引了渡边彻的注意,两人逐渐熟络起来。
高潮
某一天早上,渡边彻收到了直子的来信,直子在信中讲述了自己的痛苦和迷惘以及在疗养院的日常生活,并表达了希望渡边彻能够去看望她的意愿,渡边彻去到疗养院后,与直子的关系更进一步。渡边彻多次向直子提出一起生活的想法,但直子仍然在考虑。渡边彻一边在东京装饰新居一边期待着直子的答复,但是等来的却是直子病情恶化的消息,渡边彻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与无措。另一方面,由于深陷绝望的苦痛,渡边彻长时间没有联系小林绿子,收到了小林绿子写给渡边彻的绝交信,直到两个月后小林绿子才主动向渡边彻搭话,二人重归于好后,渡边彻对她的爱已经了然于心,然而直子也在渡边彻心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渡边彻在这种抉择中只好向玲子求助,玲子认为感情的事应该顺其自然,如果认为可以获得幸福那就及时抓住机会。直子最终没能走出木月死亡的阴影,在森林中上吊自杀。
结局
直子死后,渡边彻四处徒步旅行,和玲子为直子举行了一场充满音乐的葬礼,并收到了玲子的鼓励与安慰。道别后,渡边彻在电话亭中给小林绿子打去电话,开启接下来的人生。
人物角色
渡边彻
渡边彻在神户高中毕业后,因为好友木月的自杀而选择逃离环境,只身一人到东京私立大学上学,是戏剧专业的学生。渡边彻一边被小林绿子的乐观所吸引,一边又无法忘记直子的柔情。直子自杀后,他万分痛苦,最后在直子的病友玲子的安慰与鼓励中,开始了新的人生。
渡边彻是一个精神空虚的典型,对生活感到迷茫,麻木地接受所发生的一切。既厌恶世界丑陋的一面,又无法离开赖以生存的环境,在现实与自我之间犹豫摇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渡边彻不断地迷失自我,渴望生活有改变,却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渡边彻和当时日本很多的年轻人一样,内心茫然无措却渴望自由,渴望改变却缺少勇气,在复杂的世界中矛盾地前行。
直子
直子从小在父母和姐姐的宠爱里长大,但11岁那年,直子目睹了正在读高中三年级的姐姐在房间里上吊自杀,从此留下了心理阴影。之后偶然从父亲那里得知自己早逝的叔叔也是自杀,父亲认为这是家族血统的原因。直子青梅竹马的男友木月在17岁那年自杀,这让直子更加崩溃。高中毕业后,直子无法面对现实,选择去远离家乡的武藏野郊外的一所女子大学读书。后来直子因病休学,在名为“阿美寮”疗养院休养,最终在森林里上吊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直(なおす)”在日语中作动词使用时含有“矫正(坏习惯)”“修复(坏掉的东西)”的意思,因此小说中直子所出现的场所大多象征着未经矫正的疾病、死亡等意象。她渴望有一个人能够救赎自己,便将渡边彻视作自己的精神寄托,将渡边彻看成是自己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期望渡边彻能够把自己从封闭的世界拯救出来。性格中的懦弱和自我独立意识的缺乏让她无法面对现实社会,她代表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男儿合着田园情结的永恒的青春之梦”。
小林绿子
小林绿子是戏剧专业的大一学生。和父亲、母亲,姐姐桃子一家四口生活在一起,靠父亲经营的小林书店维持收入。母亲因为脑肿瘤去世后,父亲十分悲痛,之后也因脑肿瘤去世。姐姐经常在外,小林绿子总是孤身一人。在贵族学校里小林绿子因家境贫寒无法融入集体,只有一个要好的朋友。
虽然小林绿子对现实有诸多的不满,但从未表现出颓废之情,而是迸发出活力与生机,用自己渴望被爱的心去温暖渡边彻,使渡边彻逐渐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小林绿子活泼好动,拥有单纯的心灵和简单的快乐,其活力四射、充满青春的野性,有着世人理想的生活状态。她的形象能够为人们颓废的人生带去活力,为处在生活重压下的人们带来生活的希望。她与直子、木月最大的不同就是比他们更好地学会了适应现实社会,学会直面成长。小林绿子作为日本现代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具有引导意义。
玲子
玲子四岁开始学钢琴,在钢琴方面天赋异禀,长大后就读于一所音乐大学,成绩名列前茅,打算未来去德国当一名职业钢琴家。大四时因左手小指出现问题而放弃做职业钢琴家,大学毕业后,玲子在家里做钢琴家教老师。24岁那年,玲子在疗养院住了七个月,出院后和自己的学生结了婚,婚后育有一个女儿。32岁那年,玲子被自己的一个同性恋女学生陷害自己性骚扰她,在舆论的压力下,玲子和丈夫离婚。之后她长期在阿美寮接受治疗,和直子成为室友。
玲子对渡边和直子两人之间的事情了如指掌,始终调和着两人的感情。在直子情绪崩溃时,她代替渡边安慰她;直子情况恶化不能书写时,她替代直子写信。面对绝望的渡边彻,她鼓励渡边彻不要放弃、耐心等待;当渡边彻在直子和小林绿子之间犹豫不决时,玲子给出了非常理智的建议和忠告。这一系列的事情都体现出玲子值得依赖与信任的人物形象。玲子多次遭到生活重创,但从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最后才能够依靠自己强大的内心直面现实,开始新的生活。
永泽
永泽是东大法学部的学生,家境富裕,经常与不同的女孩约会睡觉,有一个叫初美的女友。高中毕业后考上外务省,前往德国任职外交官。永泽的父亲在名古屋市经营一家大医院,哥哥是东大毕业的高材生。
在众人看来永泽是完美的社会精英,但这种完美下隐藏着永泽的孤独与无奈,他的内心其实充满空虚和阴暗。他的精神层面十分高贵,在现实中又具有平常人的俗气。对自我价值和生存的过度追求,使得他逐渐无法融入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缺失了真正的感情和灵魂。永泽对世界的正统价值观感到失望,鄙视虚伪的社会规则,他不想被庸俗的琐事困住,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向往精神世界,但却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所以他选择逃避现实,沉溺酒色之中来宣泄对生活的不满。
初美
初美美丽端庄,温婉娴静,有着女性的独特魅力,是渡边彻认为最完美的女孩。初美虽然知道永泽同其他女孩厮混,却希望能等到永泽改过。得知永泽要被派往海外工作的消息后,初美心灰意冷,去德国两年后同别人结了婚,又过了两年便选择了自杀。
初美全心全意地爱着永泽,却始终没有得到他的回应,但她也始终无法放弃对永泽的追求,所以一直被这种纠结、无奈的思绪包裹。从第一次见面渡边彻就被初美的魅力所折服,直到很多年后渡边彻才意识到那时初美带给自己的感染力有多么巨大,初美象征着一种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被遗忘的少年时代的憧憬,而那部分憧憬恰恰是渡边彻身上始终未显示出来的纯真的一部分。
敢死队
“敢死队”在文中没有姓名,只有绰号“纳粹”或“敢死队”。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是家里的第三个男孩。在东京一所国立大学攻读地理学。他有着近乎病态的洁癖,将宿舍打扫得一尘不染。他总是穿着白衬衫黑裤子和蓝毛衣,看上去像是标准的右派,因此被叫做“敢死队”。然而他本人对政治毫无兴趣,之所以这样打扮,只是认为选购衣服麻烦。每天早上六点,“敢死队”都会起床打开收音机做广播体操。罢课运动结束后,“敢死队”不辞而别离开了宿舍。
村上春树着意刻画“敢死队”打扮特殊,生活井然有序的人物形象,关于他的描述大多数出现在渡边彻直子或玲子讲笑话时,将他的生活作为一种笑资。“敢死队”生活窘迫,却总是充满希望,他简单纯粹的生活态度,为小说带来了快乐。“敢死队”对于生活有着热情的追求态度,他能够给身边的人带去温暖与希望,治愈他们受伤的心灵。
主题思想
自我迷失
小说中,木月由于自我认同的不足,致使他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从根本上否定了自我,最终走向了自我的消亡。渡边彻生活在日本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期,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使得他们在精神世界逐渐迷失。渡边彻作为年轻的一代,在这样的社会中看不到希望,最终对社会产生了距离感,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刻意抵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小说的结尾渡边彻给小林绿子打电话,被问到自己现在哪里,渡边彻却反问一句“我现在哪里?”,此时的渡边彻已经失去了自己在现实中位置的确认,这喻示渡边彻最终并没有寻觅到确切的人生方向并且继续迷失自我,同样也传达出现代人在现实中仍然处于一种悬浮的失重状态的主题。
自我找寻与救赎
找寻自我是日本现代文学的一个重大主题,由于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文学作品之间不存在纯粹的断裂关系,《挪威的森林》在主题上与日本现代文学呈现出一种承继的关系。小林绿子虽然对现实有诸多不满,但从未对生活绝望,反而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现实。她在迷茫中找到了自我,也一直坚定着自我,从未因为任何痛苦而轻易放弃,村上春树在她的身上传达出爱比死亡更加值得选择的主题。
小说中的几位主人公不断迷失在精神世界和现实中,同时也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彼此和自我的救赎。死亡对木月直子来说是一种自我救赎,但这样的解脱却代表着逃避,而非真正意义的救赎。而小林绿子面对生活的压力,依然选择坦然接受,这是小林绿子对自己的救赎。同时,她也一直在用自己积极乐观的活力救赎迷茫的渡边彻,通过对渡边彻的无私关爱,小林绿子也更加坚强,不断地完善自我救赎的方式。关于自我救赎的方式和道路,村上春树借小林绿子救赎渡边彻的这一情节,给出了答案,那便是通过帮助、关爱他人,来实现自我救赎。面对生活的痛苦,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悲痛中走出来,从中领略过人生的失落、孤独后,继续探索新的人生,完成自我救赎。
生死观
《挪威的森林》卷首写着:“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村上春树在小说里表达了他的生死观: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在村上春树眼中,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是生命意义的延续,在抵抗现实无力的情况下,死亡成了“存在”的一种有效方式。木月、直子始终对融入社会心存恐惧,采取拒绝和回避的姿态。长期的虚浮和无意义的生活让他们对生命失去了投注激情的动力,只有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摆脱虚无,以实现对社会的逃避。作者把小说题注位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就在于它探索了年轻人所感到困惑的生死问题。
孤独
《挪威的森林》整部小说的主旋律是孤独,同样也使故事中的现代城市充满了孤独,木月的孤独和脆弱使他选择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直子面对恋人的突然逝去,孤立无依,更对生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小林绿子父亲的重病,恋人对自己的不理解,在贵族女校的孤立,都让她倍感孤独。而渡边彻即使身边有朋友和喜欢的人,却依然改变不了精神世界的孤独。
村上春树将孤独归结为人性最自然且最隐秘的特征,通过对个体人物命运的描写展开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探究,展现他们内心世界无法消解和排遣的无奈与孤独。进一步展示出一代日本青年与后工业社会发生碰撞后所产生的种种矛盾,传递出对都市人生存困境的认真思考和对拯救之途的艰难探寻。契合了当今日本社会,特别是生活在都市里的青年人孤独的内心世界。为解读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提供了思考的路径,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反思和共鸣。
艺术特色
非现实性
即便村上春树反复强调《挪威的森林》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但同时村上春树自己又说:“文章的风格固然是现实主义的,但总体上则不现实。”疗养院“阿美寮”就是一个非现实世界的象征,那里没有压力,人们和睦相处,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是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正常人。直子则更是一个典型的非现实人物形象,从现实情况来看,她有着都市人常患的抑郁症,但从非现实的角度来看,村上春树将她描述为“男儿糅合着田园情结的永恒的青春之梦”,她的美丽是一种现实无法抵达的梦境,而这也暗示直子终将走向死亡。村上春树通过这些非现实景象传达出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真实的精神世界,他曾经说过:“我觉得有必要以未经世俗浸染的非现实性来弄清我们周围的现实性。”这就是村上春树所理解的非现实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并进一步表露了他的写作雄心,“现实的是非现实性的,非现实的同时又是现实的,我想构筑这样的世界。”
象征艺术
阿美寮
直子所进的疗养院“阿美寮”是一个明显的非现实世界,这里没有生活压力,人们和睦相处相安无事,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但作者笔下的“阿美寮”并不是都市人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这里有现代社会人们所向往的东西,也有死亡气息,它比现实世界更为荒谬,甚至更为阴森恐怖,隐喻着现实的无法逃避。
森林
在小说中,“森林”的意象看似是The Beatles的乐曲《挪威的森林》为引线,事实上,在整部作品中,除了那片到达“阿美寮”疗养院必须经过的树林以外,全书鲜有涉及其他关乎现实“森林”的描写。但直子曾说:“一听这曲子,我就时常悲哀得不行。也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个人孤单单的,里面又冷,又黑,又没有一个人来救我。”直子的内心世界,正是那片与现实脱离的森林的侧面写照。
红色与绿色
《挪威的森林》中多处出现了“红”与“绿”这两种色彩,如小林绿子的名字、木月自杀前和渡边彻一起玩台球的绿绒垫、木月自杀时的红色本田技研工业车、阿美寮里的红色益鸟等。小说在日本发行之初,村上春树自己设计了封面装帧,上卷为红底绿字,下卷为绿底红字。红色代表血、牺牲、激情、混乱,绿色代表成长、感情、希望、丰收,也表示死和腐朽。
黑色与白色
黑色在小说中隐喻的是现实世界,而那些存在于非现实世界的现实物体,作者便用黑色来描述。比如直子经常提到的那口荒井:“里面充塞着浓密的黑,黑得如同把世间所有种类的黑一股脑儿煮在了里边。”日语中的“黑(暗)”代表着饺子和死亡的世界,而这口井也是混沌和死亡的象征。
渡边彻去阿美寮见直子时,村上春树对阿美寮环境中白色物体有大量描写,比如“白烟”“白色石墙”“白漆”“白色半袖圆领衬衫”。日语中“白”的含义之一是代表着光、清纯,这些与白色相关的描写被赋予了一种美好意义,既体现了直子将阿美寮视为救赎之地,又象征着这里是村上春树憧憬中的世界。
平行结构
平行结构在《挪威的森林》中体现为双线结构。渡边彻既想要拯救阴郁悲观的直子,又无法舍弃小林绿子的阳光洒脱。不同人物所具备的相同特征也在这种平行结构中有所体现。直子深陷木月自杀的绝望之中,久久难以忘怀却又绝口不提。小林绿子父母相继去世,恋人不理解自己,却依然假装坚强,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糟糕的生活,她们所经历的痛苦不同,却有着同样的孤独。同时,同一个人物的性格,在这种平行结构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方面。渡边彻徘徊于直子与小林绿子之间,和直子在一起的时候,他深沉温柔,内心因直子的忧郁而痛苦不已。和小林绿子在一起时,他宽容体贴,幽默风趣。《挪威的森林》中的平行结构,使人物性格的层次更丰富,对小说主题的挖掘也更深刻。
作品影响
本土影响
小说于1987年由日本讲谈社首次发行单行本,至1996年销售量高达700万册,2004年,上下册加起来卖了826万册,到2009年销售量超过1000万册,创日本小说单行本印行纪录。《挪威的森林》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一举打破了当时文坛的沉寂状态。《挪威的森林》出版后,是否读过《挪威的森林》成了是否是小资的一个指标,而村上春树和《挪威的森林》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这一现象改变了日本小说作品走向衰弱、文学日益被边缘化的时代。日本专门分析流行趋势的杂志《阿克鲁斯》甚至称村上春树是“80年代的夏目漱石”。
国际影响
学者李欧梵将《挪威的森林》列为“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部文学译著”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挪威的森林》译本出版,村上春树在中国声名鹊起,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村上热”。以《挪威的森林》为代表的具有新现实主义特性的现实主义作品,为当时的人们打开了一个窗口,让他们看到了60年代日本人的所思所想,他们的生活原貌以及苦闷、孤独、失落的情绪,以及精神追求。《挪威的森林》汉译者林少华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在中国畅销的原因在于:“一是契合了我国经济起飞时期的青年人、尤其是都市青年人的心理、感觉和感受,提供了更为多彩的、广阔的精神空间;二是文笔好,简洁、洗练、优雅、幽默,文字本身能给人以审美愉悦或阅读快感。”21世纪之后,《挪威的森林》入选中国“金南方·新世纪10年阅读最受读者关注十大翻译图书”之列。
美国的出版社将村上春树定位为与传统日本作家不同的前卫小说家,之后,村上春树的作品在美国逐渐走红,其中包括《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提及的美国流行音乐、文学,如披头士的歌曲《挪威的森林》,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著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使得书中人物更具有现代感,吸引了许多美国年轻读者。
2001年5月,《挪威的森林》在英国市场引起反响,英国书评形容村上春树是当代最好的作家之一。
西班牙,《挪威的森林》创下村下春树出版作品的销售记录,使得村上春树在西班牙成为畅销书作家。
除此之外,《挪威的森林》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也是畅销作品。
作品评价
中国翻译家林少华认为,《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有名的小说,也是其作品中最容易阅读和写实的一部。没有神出鬼没的迷宫,没有卡夫卡式的隐喻,没有匪夷所思的情节,只是用平静的语言娓娓讲述已逝的青春,讲述青春时代的种种经历、体验和感触,讲述青春快车的乘客沿途所见的实实在在的风景。可以说,描写如此风景的小说,在村上文学世界中仅此一部。
美国学者、《挪威的森林》英译者杰·鲁宾认为,这部小说最了不起的技巧上的成就在于村上将自传体的日本私小说技巧创造性地用于一部完全虚构的长篇小说。他在创造一部看似如此真诚又充满怀旧之抒情与青春爱之苦痛的准忏悔录式小说方面做得如此之成功。
日本学者越川芳明认为,《挪威的森林》在风格上同村上春树以前的作品截然不同。不是创作初期那种片断叠加式的小说,而是一部无懈可击的一气呵成的长篇。
中国文学评论家白烨认为,《挪威的森林》以纪实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注重表现少男少女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对于纯真爱情和个性的双重追求,超出了一般爱情描写的俗套,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
中国学者袁伟时认为,《挪威的森林》中体现的对于个人主体性的尊重和张扬,逐渐形成共识和社会风潮后,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变革,推动多元化公民社会的形成。
衍生创作
歌剧
《挪威的森林》是2013年首届“中国室内乐歌剧创作推动计划”入选优秀作品之一。作曲、编剧马懋玄村上春树原著《挪威的森林》进行了精简与改编,使用隐喻的手法和开放式的叙事结构,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有了更多舞台形式的表达。剧本以独角戏的表现形式,描述了孤独、回忆青春、自我迷失与自我拯救的艰难历程。歌剧以舞台语言和乐队音响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演绎了主人公渡边彻(男高音)与直子、木月和小林绿子的灵魂对白。
音乐
中国歌手伍佰在读完《挪威的森林》这本书后,有了创作灵感,创作的歌曲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名字,就直接用了《挪威的森林》这个名字。
电影
2010年越南裔法籍导演陈英雄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影片由村上春树亲自担任编剧,松山健一菊地凛子水原希子等人主演。影片通过少年渡边彻讲述了一个悲伤的青春爱情故事。该部电影获得了第5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摄影奖,并入围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电影采用了与小说不同的叙事手法,影片中导演通过影像化叙事的艺术手法讲述渡边彻与直子小林绿子之间的爱恨纠缠,反映出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社会青年在残酷现实压力下的无奈和挫败感。
趣闻
2004年5月,中国远方出版社出版的《挪威没有森林》引起大众热议,该书据原作者福原爱姬称是《挪威的森林》的续篇,据传福原爱姬获得过“日本文学新人奖”,出版过两部作品,并号称自己是村上春树的神秘情人,这本书被日本媒体视为“一封写给村上春树的公开情书”。后来,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编辑沈维藩指出,此书由一个姓沈的中国男子创作。村上春树的代理人也给上海译文出版社发函,证明村上春树从未见过福原爱姬,福原爱姬获过的“日本文学新人奖”和她的两部作品也都是伪造。这部作品基本上延续了《挪威的森林》的思路和故事情节,译本的语言风格也与《挪威的森林》中国译者之一林少华有些相似,然而作品中的饮食习俗、社会风尚却依然带有中国文化特色。
目录
概述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个人背景
创作来源
创作过程
内容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人物角色
渡边彻
直子
小林绿子
玲子
永泽
初美
敢死队
主题思想
自我迷失
自我找寻与救赎
生死观
孤独
艺术特色
非现实性
象征艺术
阿美寮
森林
红色与绿色
黑色与白色
平行结构
作品影响
本土影响
国际影响
作品评价
衍生创作
歌剧
音乐
电影
趣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