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祠
位于广东惠州的祠堂
黄家祠又称黄氏书室,祠堂是中国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在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环城西路36号,是归善县惠阳区惠东县、惠城区、宝安区部分地方)黄氏的祖祠。建于清爱新觉罗·旻宁壬寅年(1842),后改为黄氏书室。是一个具有250多年历史的祠堂,始建于1744年,为三进式院落,左侧另有三进配房以小巷侧门联接,建筑总面积1000平方米。
简介
梅州市黄氏族谱》和该祠堂牌谱记载:该祖祠始于1744年筹建,经4年时间,至1748年竣工。当时,拟作为“黄僚公祠”,但由于那时嘉应州(今梅州)五属:程乡县(今梅县区)、平远县、镇平(今蕉岭县)、兴宁市五华县(今五华)黄氏裔孙,除僚公系外,还有天禄公系等,为使同祖各系先祖神主能一起入登座,便决定将祖堂称为“黄氏祖祠”。并于1750年用花岗石石镌刻祠名镶上门额(现仍完好)。
结构
黄家祠为三进式院落,左侧另有三进配房以小巷侧门联接,建筑总面积1000平方米。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门两侧次间与明间前面各安放一条弓形石枋,枋下两边使用石质角替,枋上承放石狮,狮上置一斗三升斗拱。花岗石大门高峻雄伟,高3.6米,阔2.05米。大门匾额“黄氏书室”四字,楷书、阴刻,每字50X60厘米;楹联“绩著循良第一”、“家传孝友无双”,行书、阴刻,每字25X40厘米,字体俊逸流畅,有较高的书法价值。入门两侧有须座门墩石一对,通高63厘米、通阔54厘米。联接一、二两进的回廊共有三部分组成,中间硬山式屋顶、前后两间为卷棚式屋顶,此种做法既扩大了前天井的深度,又显得富有变化。卷棚廊梁上安放八边瓜棱与梅花斗组成的联合构件承托条,此构件雕刻精巧别致,颇具地方特色。廊房横披装修纹饰丰富多样。整座建筑使用布灰瓦,而用绿色琉璃瓦剪边,显得庄重古朴。建筑内雕刻工艺流畅,所刻石狮传神活现、栩栩如生,木构件驼,斗子精巧典雅。墙壁上保存了很多绘有古代贤圣的壁画。祠堂中堂原供奉黄氏列祖列宗,每年举行春秋二祭(抗日战争前)。春祭在清明节前,秋祭在重阳节前。
作用
该祠堂,除奉“黄氏历代始高曾祖父考妣神位”外,奉峭山公为太始祖。当时只设立一正龛,至1828年重修时,因裔孙要求将先祖入龛者多,便增设东、西二龛。一堂三龛,香火鼎盛。据“祠谱”记载,共有5464位神主牌位。裔孙分布除嘉应州五属外,还有大埔县龙川县永安市紫金县)、归善县惠阳区)、海丰县陆丰市江西省福建省等地。当时规定以每年“冬至”日为总祭日。
修建
1865年仲冬,太平军康王汪海洋部入梅州市,驻军于祠内,破坏严重。经三年准备,直至1868年冬,动工大修,又经三年努力全面修复。至今130多年未见有重修之记载。抗日战争期间,因汕头市沦陷,汕头几家报馆迁来梅州,《汕报》社便在黄家祠办公。是时祠堂仍非常完善。
历程
直至土地改革后期,城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黄氏祖祠始被当作“封建财产”处理,被使用单位当作仓库,数十年严重失管,以致残破不堪。2002年,梅州江夏文化研究会经批准成立后,便研究决定收赎祖祠,按原貌修复,以作会址。2003年赎回后便发动海内外宗亲捐款,于2004年动工修建,现主体已接近竣工。这就是人们现在看到的“黄氏祖祠”新貌。
现状
黄家祠尚存石碑两方,一为爱新觉罗·旻宁壬寅年(1842)创建祠堂对由黄氏嗣孙、举人龙门县教谕黄彬撰写的“归邑黄氏建祠序”碑;一为民国十六年(1927)的“添入牌位碑”。此两方石碑是人们研究归善县黄姓人源流、分布、族规族例的很好史料。
该祠1990年7月被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黄家祠.携程.2023-11-14
目录
概述
简介
结构
作用
修建
历程
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