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乡县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下辖县
程乡县,是南朝南齐(479年一502年)时,从义安郡海阳县分出部分地方置程乡县,设立之初辖境包括今梅花江区梅县区蕉岭县平远县全部及丰顺县一部分,隶属广州义安郡,是为梅县建置之始。程乡县为纪念南迁汉族名士程旼(亦作程)而命名。
南汉乾和三年(公元945年)于程乡置敬州仅领程乡一县。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因避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因梅江区为名,仍领程乡县。此后,梅州市之名几废几设,直到民国元年废除州府制,梅州改称梅县。
程乡县城梅城历为县,府,州的治所之地,是粤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8年1月,梅县区地区改为梅州市,梅县市分为梅县和梅江区(县级),从而形成了梅州市、梅江区、梅县“三府同城”的状况。
简介
温仲和《嘉应州志》载,梅县在南齐时,开始称程乡县,是时有南齐时人程旻(min)居嘉应州义化乡,后人思其德,名其乡日程乡,名其县为程乡县。到了后晋,程乡县原隶属广州义安改隶属为南汉时,始置敬州,及至宋代隶属广南东路,始改敬州为梅州。
宋时几经改置,至明洪武二年又复称程乡县,隶属广东潮州府。至于称"嘉应直隶州省程乡县"之名,那是清代雍正年间的事情,到爱新觉罗·颙琰时,嘉应州升为府。直至民国,隶属广东省,废嘉应州改称梅州市,后改为梅县区
今梅州市辖五县二区一市,即兴宁市五华县蕉岭县平远县大埔县丰顺县梅江区、梅县区,均操纯客方言。梅州话是客家话的代表。
历史沿革
建国后,从考古工作者在筒车、江、梅西、松口等22个乡镇先后发掘的数十处新石器遗址一“山岗遗址”表明,距今4000—5000年间,梅县境内便有人类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一前221年),梅县(即古程乡县)地为南越国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派兵攻取南越,统一岭南,置桂林市、象、南海3郡。梅县区地属南海郡揭阳戍。
秦末汉初,赵佗割据岭南,建南越国,梅地属南越国揭阳市地。刘彻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重建南海郡,梅县属交州南海郡揭阳县地。三国时,为孙吴广州南海郡所属;东晋咸和六年(331年),从南海郡划出部分地域增设东官郡,将揭阳县划分为澄海区潮阳区、绥安(今漳浦)、海宁(今惠来县)4县,梅县属广州东官郡海阳县地。晋义熙九年(413年),分东官郡置义安郡,领海阳、潮阳、绥安、海宁、义招5县,梅县区地方仍属海阳县地。
南齐(479年一502年)时,从海阳分出部分地方置程乡县,辖境包括今梅县、蕉岭县平远县全部及丰顺县之一部分,隶属广州义安郡,是为梅县建置之始。
南梁南陈时(502年一589年),程乡县先后隶属义安郡、东扬州(曾改名瀛州)、广州义安郡(注:《舆地纪胜》云:“齐立程乡县,属义安郡;梁属东扬州,又改属瀛州。陈废瀛州。隋平陈置潮州市,而程乡以县属焉。”《读史方舆纪要》曰:“齐置程乡县,梁陈因之。”而《光绪嘉应州志·沿革》则称《隋书·地理志》云:“南齐所置程乡县,梁陈两代既废。”据查,《隋书》并无此记载)。
隋朝开皇十年(590年),废义安郡,撤销程乡县。在义安郡置义安县,原程乡县境为其所辖。开皇十一年,置潮州,复立程乡县,隶属潮州。
唐朝,程乡县先后为江南道福建省经略史、岭南道领属的潮州或潮阳郡所辖。
南汉刘晟乾和三年(即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于程乡置敬州,仅领程乡一县,州、县并置。此为潮梅分治之始。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灭南汉。因敬州的“敬”犯宋太祖赵匡的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仍领程乡一县,属广南路赵顼熙宁六年(1073年),废梅州市,程乡县隶属于潮州市。宋元丰五年(1082年),复置梅州,领程乡县。宋宣和二年(1120年),梅州赐名义安郡,属广南东路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废梅州,程乡县隶属潮州。绍兴十四年,又复置梅州,仍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州为路。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隶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使司。至元二十三年,复降为州,领程乡县。元贞元年(1295年),梅州隶属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年),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梅州市,程乡县隶属潮州府。
康熙设惠潮道,程乡隶属广东省惠潮道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州,领兴宁市五华县(今五华)、平远县、镇平(今蕉岭县)4县,加上嘉应本属(原程乡),称“嘉应五属”,直隶广东省。嘉庆十二年(1807年),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复设程乡县,程乡属嘉应府管辖。嘉庆十七年(1812年),撤销程乡县、嘉应府,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4县。宣统三年(1911年),嘉应复名梅州市
民国建立后,废除州府制。民国元年(1912年),梅州改称梅县区,隶属广东省省辖。民国3年,广东省设置潮循道,梅县为潮循道所辖。民国9年,潮循道废,梅县直属广东省辖。民国14年至25年,先后隶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区、东区绥靖区。民国25年,东区绥靖公署撤销,梅县属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4月至5月,属广东省第九行政督察区管辖。
1927年5月13日至19日,梅县建立过梅县人民政府委员会。
1949年5月17日,梅县解放,仍称梅县,隶属中共梅州地委领导。5月24日,成立梅县人民民主政府(8月改为人民政府)。7月28日,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成立,梅县区为其辖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梅县仍属潮梅行政区领导。1950年1月,成立广东省兴梅专员公署,梅县隶属兴梅专区管辖。1952年11月,兴梅专区撤销,梅县隶属粤东行政公署管辖。1956年1月,粤东行政区撤销,分设汕头市惠阳区两专区,梅县隶属汕头专区
1958年11月20日,中共广东省委发文,撤销蕉岭县建制,并人梅县。12月,蕉岭县正式并入。1961年3月,蕉岭从梅县分出。196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专区划出原兴梅区管辖的兴梅7县,成立梅县区地区专员公署,梅县隶属梅县专区(1970年更名为梅县地区)管辖。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梅县所辖的梅州镇从梅县分出,设置县级的梅州市,1979年3月正式挂牌办公。梅县和梅州市均隶属梅县地区。1983年6月,梅县与梅州市合并,定名梅州市。9月,改称梅县市(国务院1983年12月22日批准),仍属梅县地区管辖。详见地表1。
梅县建置沿革表
地表1
行政区划
一、唐、宋、元时期
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唐时始有记载,称乡、里。《光绪嘉应州志·图说》云:°乡堡之称则自唐始。旧志曰:'唐武德中,令天下四家为邻,四邻为堡,百户为里,五里为乡。邑居者为坊,野居者为村。'是时,程乡县分为六乡:怀仁光德、丰顺、逢福、万安、太平。后因之。”又云:“葛志所载之乡五,无丰顺。杯仁、太平、万安其地犹存,光德、逢福名且无传,丰顺早失所在。”宋熙宁间,改乡、里为都、保。元丰时,废都、保而复乡、里。《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六十七)称:“程乡县依旧三乡”。元代,改乡、里为都图。梅州市、程乡下设乡里、都图名数,今无考。
二、明、清时期
明代,县以下政区改设厢都制。附郭(即城内,附城)为厢,野居(城外乡村)为都,厢都下为图、里,每图编户10里。明初,程乡县划为3厢9都,下辖19图。
3厢:东厢、西厢、南厢。每厢各辖1图。
9都:石坑都(辖1图,今石坑一带)、松源都(辖2图,今松源及蕉岭南北标一带)、韩蒲都(辖1图,今梅西一带)、溪南都(辖溪一、溪二、溪三3图,今松口、松南、隆文一带)、龟浆都(辖2图,今白渡和蕉岭县相连处一带)、万安都(辖万一、万二、万三3图,今丙村、西阳、白宫、梅南、水车、畲江及丰顺环清、小溪、建桥一带)、义化都(辖1图,今平远东石、坝头、大一带)、长田都(辖1图,今平远县境长田、超竹、热柘一带)、石窟都(辖2图,今平远泗水与蕉岭广福、蕉城、新铺一带)。
清代,县以下的政区改称堡,堡以下设甲、约,有的称社、卒、宫或乡村(均相当于现在的村)。康熙初,程乡县(即今梅县区)划分为36堡,下辖230甲、约。详见地表2。
清以前,梅州市各县行政区划设置不尽相同。程乡县在唐朝称乡、里。全县划分为怀仁、光德、丰顺、逢福、万安、太平等6乡。宋熙宁间改乡、里为都、保。
元丰废都、保而复乡、里。元代改乡、里为都、图。宋、元代乡里、都图数多少无考。至明代改设厢、都制,附郭(即城内附城)为厢,野居(城外乡村)为都,厢、都下为图,图下为里。明初程乡设3厢9都,下辖19图、190里,置平远县时,划出义化、长田、石窟三都四图,置镇平县时划出松源之第二图,龟浆之第二图。置丰顺县时划出万安之第三图第五里(即万安都径心、环清、建桥三堡),至清乾隆,全县尚存3厢6都、13图139里。清乾隆改称保、甲、约(有的亦称社、卒、宫、村),嘉应本属程乡县划为36堡,下辖224个约或甲、社。
清代程乡县分36堡如下:西街、东街、西厢、东厢、水南、白土、罗衣、龙文(原名龙岗)、大立、小立、榄潭、柴黄、畲江镇、扶贵、长滩、南口、锦屏(原名小乍)、河田、四都、瑶上、石坑(原名下)、李坑、大坪、石扇、西阳(曾称四场)、丙村(曾称锦洲)、金盘、雁洋、松口、大竹、梅屏(原名下半图)、嵩山、隆文(原名龙牙)、尧塘、桃源、松源。
清代嘉应州本属36堡名称及所辖甲、约表
地表2
县境演变
梅县区南齐(479-502年)始置程乡县以后,不仅县、州、府的建置历有变更,且辖境亦有改变。
建程乡县时,县境包括今梅县、平远县蕉岭县三县的全部和丰顺县之一小部分,全境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5月开设平远县,划程乡县的豪居林子营置平远县城。四十三年(1564年),增划程乡县西北境的义化都(今东石、坝头、大柘一带)、长田都(今长田、热柘、超竹一带)、石窟都(今泗水县及蕉岭县石窟河一带)归平远。此时,程乡县境面积缩小1000多平方公里。
明崇祯六年(1633年)置镇平县(今蕉岭县),划程乡县的松源都第二图(今南、北标)、龟浆都第二图(今白渡与蕉岭交界处)归镇平,程乡县境面积又缩小近千平方公里。
清乾隆四年(1739年)置丰顺县,划程乡县的万安都第三图之小溪坝、环清、径心归丰顺县。县境面积减为2900多平方公里。
建国初,丰顺县的径心、义士、赤岭、叶田和蕉岭县的田心等村庄分别划归梅县畲江和松源。1956年和1966年,梅县石扇的黄竹坪划入平远县热柘乡,兴宁市的石岭和叶华先后划归梅县水车和径义乡。梅县区县境面积增为3017.4平方公里。
1958年11月20日,蕉岭并人梅县,县境总面积增至近4000平方公里。1961年3月,蕉岭又复分出,县境面积复为3017.4平方公里。
1975年8月,梅城镇改为梅州镇建制,1978年12月30日从梅县分出,设置县级的梅州市(总面积46.3平方公里),梅县面积减为2971.1平方公里。1983年6月,梅县与梅州市合并为梅县市。至此,梅县全境面积复为3017.4平方公里。
县治变迁
梅县区(程乡县)从南齐置县至今,县、州、府、专区、市治均在梅城。
隋朝,程乡县治在今西区更楼下。
宋代,梅州署在城内三桂坊(今梅城仲元东、西路衔接处以北)。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梅州,程乡县县治由更楼下迁于城内州署(梁伯聪《梅县风土二百咏》有云:“程乡官署迹寻求,曾井东隅旧址留,隋代筑成明徙位,土名犹自号更楼。”原诗注:“今更楼下叶屋侧、朱屋背,仍存一墙,厚二尺余,乡人谓为旧程乡县之废址云”)。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程乡县治于城内东南隅,后改建于城内西南隅。
清顺治三年(1646年),县署移建于北门原察院行署旧址。是年,县署毁。顺治十年(1653年)重建程乡县署于原州署旧址。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升为直隶嘉应州,以原程乡县署为州署(即今梅城仲元东、西路衔接处)。民国时期,梅县县政府驻地仍设于此。
建国后,1949年至1983年,梅县人民政府驻地设于民国时期的梅县县政府驻地。1983年,梅县市人民政府机关迁于梅城江南一路。
附:县、州名称来历考
梅县区南齐建县以来,先后有过程乡、敬州、梅州市、嘉应州、嘉应府、梅县、梅县市#县、州、府、市名称。其来历考释如下:
程乡县 南齐置县时,名程乡。据《光绪嘉应州志·沿革》引《读史方舆纪要》云:“南齐置程乡县,时有程受·者,以信义行于乡,因名,属义安郡。”
敬州 南汉刘晟乾和三年,即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程乡县境设敬州。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注:“敬州或作重庆市,非恭州,乃宋避庙讳而称”(见《光绪嘉应州志》)。但因何取名敬州,尚无史料可考。
梅州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平广南,灭南汉,因敬州的“敬”犯赵匡胤的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见乐史《太平寰宇记》、王象之舆地纪胜》),这是梅州一名使用之始。何以称“梅州市”?据《光绪嘉应州志·山川》载:“梅峰在城西门外(今西郊),五峰错落,似梅花五片,故名,……梅峰、梅溪,此地山水,宋改敬州为梅州,本以山水得名。”
嘉应州州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程乡县升为直隶嘉应州,钦定州市名为嘉应。嘉应州之得名是因在梅城东门外(今梅州文化公园左侧),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建有“嘉应桥”,因而得名。清《乾隆嘉应州志·桥渡》载:“雍正十一年升程乡为直隶州,钦定州名嘉应,此桥(指嘉应桥)若先兆焉。”《光绪嘉应州志·序》:“秦开五岭,东为揭阳市,讫于南齐,肇有程乡,曰敬曰梅,雄镇一方,赐名嘉应,桥兆其祥。”
梅县区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州府制改称梅县。因北宋、南宋、元朝沿用过梅州市之名,1911年11月,嘉应州光复,一度复名梅州,故废州改县时称为梅县。
历代人口
一、唐至明清户口
梅县的户口,唐以前无考。唐时,有关资料亦无明确记载。清《光绪嘉应州志·食货》云:“潮州市,梅州旧户属潮州籍,开元户一千八百。”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潮州领海阳、潮阳区、程乡3县,均为中下县,天宝间(742—756年),有4420户,26745口。按三县平均,每县1500户左右。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一雍熙四年(979—987年),县境有主户1201户、客户367户。熙宁八年一元丰三年(1075-1080年)有主户5824户、客户6548户。其后,因宋、元之间两次遭元兵屠杀,县内人口锐减。元大德七年(1303年)存2478户,14865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陈满起义,遭灭族性的镇压。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仅存1686户、6989人。其后,原居龙岩市赣州市的客家人陆续大批迁梅,人口复逐渐增加。明永乐十年(1411年),有2617户、10769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增至3099户、38366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和四十三年,从程乡划出部分地方,置平远;崇祯六年置镇平(今蕉岭县),程乡实存1817户、19674丁(口)。
康熙五十年(1711年)之前,有民15岁为丁(口),需纳丁(口)税,20岁增负徭役,官吏和70岁以上免役的规定。人民为逃避过重的丁口税,常瞒报户口,或迁移流寓而旧户籍册不改,致人口编査常有错漏。清康熙帝五十一年起,有增丁不加丁口税的规定;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将丁口税摊入各地田赋,不再单独稽征。自此,县境人口记载才较为详实。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有150273人,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七年(1847年)有24882户、268193人。至清末,县境内人口已达30余万人。宋、元、明、清间部分年份户口见地表23。
宋朝清代部分年份户口统计表
地表23
二、民国时期户口
民国16年(1927年),上海市“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政府军队反复“进剿”县内各革命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到处“烧、杀、抢”。仅民国19年7月至民国20年2月的8个月时间内,国民党政府军队长徐光、马毅、黄承典部,对全县128个革命老区村庄“进剿”达61次,计被捕、被杀和逃亡外乡下落不明的共4157人。梅南的九龙嶂浪荡石和小桑等村庄,大部分房屋被烧毁,财物被抢光,人烟几乎绝迹。民国21年8月,梅县县政府进行人口调査,计全县有66837户,总人口为293326人,其中男131922人,女161404人。对比清末,21年中,全县人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近万人。
据梅县县政府民国30年(1941年)出版的《梅县概况》记载:“广州市潮汕地区沦陷后,前来避难者络绎不绝,县境人口递增。民国28年再次进行人口调査,全县现住96357户,总人口369617人。”比民国21年增加76291人。7年中,每年平均增加1万多人。民国28年以后,全县人口继续增加,至1949年全县有101500户,总人口417203人,比民国28年增加47586人,增长12.87%。10年中,平均每年增长12.87%0。
三、建国后户口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査,全县总户数为119230户,总人口436436人,其中男194750人,女241686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査,全县总户数为119350户,总人口502556人,其中男240030人,女26252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査,全县总户数144606户,总人口701038人,其中男355919人,女345119人。1987年末,总户数160843户,总人口765023人。比1949年末增加347820人,增长83.4%。38年中,每年平均增长21.95‰。
历任主官
据《光绪嘉应州志》载,唐朝有县令1人,余无考;南汉有县令1人,余无考;宋代任梅州市知州37人,县令7人;元代任梅州知州11人,县尹2人;明代任程乡县知县61人;清代任程乡县知县21人,嘉应州知州85人,知府3人。
历任知州、知县(县令、县尹)任职情况表
政表6
唐朝(公元618-907年)
注:其它县令无考。
五代南汉(公元917-971年)
注:其它县令无考。
宋朝(公元960-1279年)
明朝(1368-1644年)
参考资料
关于客方言的形成.人民网.2015-07-29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县境演变
县治变迁
历代人口
历任主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