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心植
中国内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翁心植(1919年5月10日-2012年7月7日)浙江省宁波市人,医学家、内科学与呼吸病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控制吸烟运动的开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朝阳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1945年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65年起在北京朝阳医院工作,曾任内科主任、呼吸科主任、副院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或健康合作中心主任,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等学术与社会职务。曾承担十余种医学刊物的编辑工作,长期任《中华内科杂志》《英国医学期刊》中文版等杂志的总编辑。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于2012年7月7日在北京北京朝阳医院逝世,享年93岁。
翁心植主要从事普通内科、寄生虫病、心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病诸领域研究,发现和诊断中国首例高雪病;创建用于诊断黑热病和血吸虫病等的简制抗原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雄性激素水平低下是老年男性罹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世界上报道了首例白塞病并发心脏瓣膜病损害,并提出结核自家免疫是发病的原因之一;在中国最早开始控烟运动并取得显著成效等。他两度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控制吸烟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控烟之父”。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进步医药奖。曾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吴阶平医学桃李奖,吴杨奖特殊贡献奖,中国呼吸医师特别贡献奖等。
生平
出身世家
1919年5月10日,翁心植出生于浙江省县城区月湖西大书院巷翁宅(今属海曙区),是石塘翁姓第十二代孙。祖父翁传泗曾参与辛亥革命,出任宁波炮台司令。父亲翁文澜是留法博士,天津市名医。
辗转求学
1927年,翁心植随父母迁往天津定居,在天津就读了小学、中学。1937年9月,翁心植考上了燕京大学医预系。1940年,考入有“医学家的摇篮”之称的北平协和医学院。次年,获得燕京大学理学士学位证书。侵华日军占领协和医学院后,翁心植南下上海市,转入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943年,抵达四川成都,进入中央大学医学院四年级。9月,随中央大学医学院集体转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协和大学医学院。1945年,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后到重庆高滩岩中央医院内科、重庆大坪中央干训团军医队、青年远征军205师614团、贵阳的师野战医院、重庆寸滩第一后方医院内科等进行实习、训练。1946年,回到成都华西协和大学,获得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的毕业证书和纽约州立大学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46年,翁心植入职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任内科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兼任助教、讲师。次年,发现和诊断了中国首例高雪病。
1949年,翁心植应钟惠澜教授之邀,转往中和医院(不久后改名为中央人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现名北医大附属人民医院)任内科主治医师,同时作为钟惠澜教授的学生和助手。1950年,翁心植研究出用于诊断黑热病的抗原简易制备方法,可以满足对黑热病流行区进行普查普治的需要。
1954年,翁心植创建用于诊断肺吸虫病的简制抗原方法,跟随钟惠澜,使用该简制抗原进行肺吸虫病流行区的调查。次年,翁心植创造发明用于诊断日本血吸虫的抗原,成功解决了疫区广泛、疫情严重、患者千万余人、需要供应巨量抗原的问题,从而使血吸虫病的普查工作顺利地提前完成。
1957年,翁心植创办中国第一份《临床检验杂志》。同年6月,随同钟惠澜接管苏联红十字医院(今友谊医院),任内科副主任、兼任中心化验室主任。1961年,他通过对中国最后一批太监的体检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雄性激素水平低下是老年男性罹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防治老年男性冠心病提出了新的思路。1963年,在中国第一次总结了白塞病的内科临床表现,并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白塞病并发心脏瓣膜病损害,并提出结核自身免疫反应是该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1973年,他出任华北及北京地区肺心病防治研究协作组组长,组织开展关于正常体温及影响体温的有关因素的大规模调查研究。1975年,翁心植建立重症肺心病监护病室。1977年,他率先应用肝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
1978年3月,翁心植荣获国家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同年1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吸烟与健康专家咨询小组成员,开始倡导控烟。1984年,翁心植开始主持“在全国同时对15岁以上人群的吸烟情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1988年3月,翁心植被聘为国际抗痨与肺病联合会(IUATLD)吸烟与健康委员会委员。1989年5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授予他“烟草或健康纪念奖”。他是当时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人。在颁奖仪式上,被亚洲反吸烟咨询所主任麦龙诗迪称为“中国控烟之父”。
1997年,翁心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当时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65名院士中唯一的大内科院士。1999年,他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2001年5月,翁心植再次荣获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的“烟草或健康纪念奖”,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专程前来颁奖的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再次称为他为“中国控烟之父”。
2003年12月,翁心植卸职《英国医学杂志》(BMJ)中文版总编辑,改任名誉总编辑,同时荣获《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总编辑杰出贡献奖”。2005年9月,荣获首届“吴阶平桃李奖”。2011年10月,荣获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和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简称“吴杨奖”)之特殊贡献奖
逝世
2012年7月7日,翁心植在北京朝阳医院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翁心植在普通内科、寄生虫病、心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病诸领域均有创造性贡献。他发现和诊断了中国首例高雪病;创建用于诊断黑热病和血吸虫病等的简制抗原方法;通过对中国最后一批太监的体检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雄性激素水平低下是老年男性罹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防治老年男性冠心病提出了新的思路;在世界上报道了首例白塞病并发心脏瓣膜病损害,并提出结核自家免疫是发病的原因之一;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心病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率先将肝素用于肺心病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创建呼吸重症监护室,使中国在这一领域达到国际水平;在中国最早开始控烟运动并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首例高雪病的发现
翁心植发现和诊断了中国首例高雪病。他遇到一例10多岁的脾肿大、全血减少的患者,那时常把这类患者诊断为班替病(Banti’s Disease),但并未反映出病因问题。他在详询患者与其家族的病史后,想到家族遗传性的隣代谢病高雪病(Gaucher Disease)的可能。脾穿刺病理检查确定了这例是中国第一例高雪病。因这个发现,被美国援华医学基金会(ABMAC)列入赴美进修名单,但因局势剧变而未成行。
寄生虫病抗原的研制
1950年,翁心植研究出用于诊断黑热病的抗原简易制备方法。简单方便,经济实用,性能优良,准确率96%左右。1952年,卫生部门使用翁心植研制的黑热病抗原,对黑热病流行区居民展开了普查普治,并对发现的所有病人给予免费治疗。当年至少治疗了15万人。翁心植创建用于诊断地方性寄生虫病肺吸虫病的简制抗原方法,填补了中国空白,对于开展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意义重大。后来跟随钟惠澜,使用该简制抗原对中国吉林省境内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大流域内9个县的32个村,进行为时两个月的调查研究,从而确定了该地区是肺吸虫病流行区。之后,翁心植应用同样的方法制备了用感染日本血吸虫家兔肝脏做成血吸虫病肝卵抗原,促使中国血吸虫病的普查工作顺利地提前完成;他创建了华支睾吸虫病抗原简易制备方法,促进了中国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
确定人体正常体温范围
1973年,翁心植组织开展关于正常体温及影响体温的有关因素的大规模调查研究,测温对象总计达1030名。结论是:“人的正常体温不可能用一个数字(例如37℃)来表示,只能是一个范围。在统计学上,我们测得的个体差异范围,腋窝温为1.4℃,口腔温、直肠温均为1℃。”全国统编的《生理学》教科书。截至2023年,仍以这一研究成果作为人体正常体温的标准。
提高对白塞病诊治水平
白塞病(Behcet Disease)在中国也称为眼、口腔、外生殖器三联症。翁心植在中苏友谊医院工作时曾遇到一例反复口腔溃疡及大咯血而死亡的病例。经尸体解剖研究,翁心植在1963年《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白塞病的内科表现》一文,首次在世界文献上发表了白塞病可以引起主动脉瓣膜关闭不全。在后来积累病例的过程中,发现白塞病伴存肺结核,结核性慢性淋巴结炎肠结核者。在1975年的《中华内科》上发表《再谈白塞病的内科表现》一文中除补充报告本病的其他临床表现外,第一次提出结核自身免疫是本病的发病原因之一。他的发现和观点得到许多兄弟单位的证实,使内科医生提高了对该病诊治水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防治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防治方面,翁心植牵头组织全国范围的科研协作攻关,系统地制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肺心病诊断与治疗方案,率先在中国建立肺心病监护室,开始中国 ICU 建设的早期实践,实现了住院肺心病患者的病死率降到17%的计划指标。1977年,率先应用肝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取得了良好疗效。他的这一研究,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医学界早15—20年。
领导中国控烟科研活动
翁心植发现心血管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均与吸烟有关,他致信原卫生部部长,建议成立专门组织来领导全国的控烟工作。在他的倡议下,1981年中国成立第一个控烟组织筹备组,第一次在1982年举办全国吸烟与健康座谈会。1984年初到1986年,翁心植对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岁及以上的51.96万人吸烟情况进行整群抽样调查。这是中国首次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居民吸烟情况调查,填补了中国相关数据的空白,其结果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数据,并为制订中国控烟战略提供了科学、可信的依据。1986年,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1987年5月,在中国建立第一个控烟组织——北京吸烟与健康协会。 此后,在翁心植院士的带领下,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或健康协作北京中心又开展了一系列吸烟调查、宣传教育、戒烟活动以及与控烟相关的学术科研活动。他在中国被誉为控烟第一人,在国际反吸烟人士中被称为“中国反吸烟运动之祖”。
医院体系建设
翁心植大力推进医院内科体系建设,他曾与吴英恺院士一起创立了北京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启动呼吸专科建设,建立独立的呼吸科,建立北京呼吸疾病医疗研究中心,成立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
人才培养
翁心植的教学生涯,与他的从医经历几乎同步。他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任住院医师的同时兼任医学院助教、讲师。转职北平中和医院(现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后,兼任北京医学院内科讲师。晋升为副教授。之后又相继担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他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遍及海内外,其中不少已成为呼吸和心血管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他因此获北京市卫生局伯乐奖。80年代初期,翁心植就在北京朝阳医院创办了全国呼吸专业进修班,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呼吸专业的人才,其中包括王辰院士等。
在教育理念方面,翁心植提出要重视中青年骨干的培养,以解决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他极力主张推动实施24 小时住院总医师制度。他积极推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他重视医学科学普及工作,因此获1996年北京市先进科普工作者奖牌。
主要论著
翁心植发表论文200余篇,主要部分收集于1995年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翁心植学术论文》;出版专著9部,未出版内部资料1部。摘录如下:
主要著作
代表论文
荣誉与获奖
荣誉
科研成果获奖
任职情况
翁心植先后担任《英国医学期刊》中文版首创主编,《红十字朝阳医院》执行名誉总编,《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编委和英国柳叶刀》中文版特约编委等。此外,他还是科普报刊《健康报》《家庭医生》《健康世界》等的编委或顾问,为普及医学知识贡献了力量。
人物影响与评价
2009年12月,画册《翁心植院士九十诞辰纪念集》在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成立十周年庆典上首发。
前卫生部长陈敏章说:“翁教授的经历使我们可以看出一名医生的艰苦与执着,一名医生的成就与贡献,一名医生的责任感和崇高境界。”
首都医科大学新闻网评价:“翁心植院士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医学的一生,他是个真实的人,质朴的人,他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中华医学会提名翁心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推荐材料中称,“翁心植是我国医学界公认的继张孝骞之后、在内科界博与深兼备的最负盛名的医学专家”。
相关作品
纪录片《一代名医翁心植》:回顾了翁心植大医至真、至善、至爱、至简,令人高山仰止的医者生涯。
《世纪之约》采访著名内科专家翁心植院士:在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时期,《世纪之约》采访翁心植,听翁心植对非典的认识,听翁心植执着三十年创建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的经历,听翁心植的人生经历。
中国控烟第一人翁心植——《健康50分》:介绍翁心植的控制吸烟运动。
翁心植——一位医者的传奇《身边》:2012年北京卫视摄制,翁心植的追悼会,追忆翁心植的一生。
医者仁心!控烟之父翁心植:翁心植成就简介。
参考资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 翁心植.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3-03-27
内科学专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6
中国控烟之父:翁心植.邵阳信息网.2023-03-27
医学大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23-03-27
辗转求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23-03-27
沉痛悼念我国控烟先驱翁心植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4-01
缅怀杰出的医学大家翁心植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23-04-01
控烟之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23-03-27
翁心植院士逝世.光明网.2023-03-26
伯乐育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23-03-27
Xinzhi Weng(翁心植).AMiner.2023-03-27
学术促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23-03-27
一代名医 翁心植——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23-04-13
《世纪之约》采访著名内科专家翁心植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23-04-13
中国控烟第一人翁心植——《健康50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23-04-13
翁心植——一位医者的传奇《身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23-04-13
目录
概述
生平
出身世家
辗转求学
工作经历
逝世
主要成就
中国首例高雪病的发现
寄生虫病抗原的研制
确定人体正常体温范围
提高对白塞病诊治水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防治
领导中国控烟科研活动
医院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
主要论著
主要著作
代表论文
荣誉与获奖
荣誉
科研成果获奖
任职情况
人物影响与评价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