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故事》(又名: Stories of an Editorial Board)是由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
赵宝刚 、
金炎执导,
郑晓龙总策划,
王朔 、
冯小刚等编剧,
葛优 、
吕丽萍、
侯耀华等主演的25集电视系列喜剧。
该剧讲述了名为《人间指南》的杂志因销量不佳面临停刊的危机,老主编打算退位让贤,编辑部里其余五位编辑为了竞争新主编的职位暗自较量,并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产生交集的故事。
1991年12月,《编辑部的故事》在北京电视台首播。该剧开创了中国室内
情景喜剧的先河,成为中国首部长篇电视系列喜剧。获得第12届“
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第10届“金鹰奖”优秀连续剧、首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等奖项,入选2008年广电总局“纪念中国电视剧诞生50周年50部剧目”。
剧情介绍
角色介绍
剧集制作
创作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视机逐渐普及,电视成为人们接收信息非常便捷的窗口,电视剧也逐渐成为最普遍的艺术需求之一,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基本上围绕“改革开放”的思路展开,这也是当时文艺的主潮,电视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不能脱离这个文艺主潮。进入90年代,这一时期的电视剧转而集中表现这个时代底层人物的命运,但电视剧整体创作氛围仍然是严肃的、不苟言笑的。1991年,《
渴望》拍摄完成后,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摄影棚还在按天收费,时任监制、总策划的
郑晓龙就想再拍一部室内系列喜剧,一是因为这类题材在中国尚属少见,二是想借着电视剧说一些自己想说的话。同年,郑晓龙开始策划拍摄中国第一部
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
团队组建
《渴望》这部剧让郑晓龙见识到了
王朔的水平,为了这个新项目,他把王朔、
马未都等请到
友谊宾馆召开专题策划会。由于时间短、任务重,经过讨论,几人决定用自己最熟悉的文字工作者为切入口进行创作,名字就叫做《编辑部的故事》。剧本完成后,经过好几轮的修改终于立项,正要开始拍摄时,剧本却不见了。马未都、葛小刚、
魏人等参与的编剧都有其他工作要忙,不愿意从头再来,这时在剧组担任美工的
冯小刚毛遂自荐,要帮着
王朔把剧本重写出来,就这样,冯小刚也正式加入编剧团队。
剧本创作
《编辑部的故事》是以王朔的《
谁比谁傻多少》《修改后发表》《懵然无知》等中短篇小说为依据改编,该剧最初有六个编剧,几人先讨论故事和角色,然后分头撰写。
郑晓龙在拿到初稿后,发现王朔写的剧本最符合他的要求,于是将王朔写的剧本作为定稿剧本再加上
冯小刚写的部分,而这部剧也是冯小刚创作的第一部影视作品,比起语言辛辣的王朔,他的创作风格要温和许多。
演员选角
葛优出演《编辑部的故事》,主要是因为冯小刚和
王朔。那时候葛优刚演完
王朔编剧的电影《
顽主》,在电影中饰演杨重一角,冯小刚看了葛优的表演,觉得他很适合李冬宝这个角色。在得到
郑晓龙的认可后,
冯小刚通过王朔找到葛优的住处,这也是两人的初次相识。此时的
葛优因为接演了张小敏导演的《
大冲撞》,便婉言谢绝了冯小刚的邀请,冯小刚以“那部戏你是配角,这部戏你是主角以及这个角色是照着你的风格写的”为理由说服葛优,而葛优也在看过剧本后觉得,李冬宝这个角色跟自己很像。犹豫过后,葛优推掉了《大冲撞》,选择出演《编辑部的故事》。
音乐原声
剧集特色
语言风格
受当时的条件所限,《编辑部的故事》在布景、美术、摄影等技术层面是相对粗糙的,但这部剧出彩的地方不在于技术层面,也不在于故事情节,而是幽默、精准和犀利的台词。这样的京派语言风格也进入到了大众流行文化当中,在2000年以后兴起的网络流行文化初期,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无厘头文化与
小行星2045的“京味文化”,成为第一批网络语言交流风潮,该剧当年热播时,还有《台词集锦小册子》在北京市
北太平庄街道的个体书摊一条街上销售。
热点话题
该剧以单元剧的形式展开叙事,对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剧中编辑们谈论的大都是当时引起广泛关注的事情,比如“保姆进城热”“诗歌黄金时代”“
琼瑶热”“
迪斯科音乐”“登报相亲交友”“家庭电话入户”等等,都被写入剧情,剧作成为社会情绪的流动渠道,编剧们通过台词把观众想要表达的情绪传递了出来。
荣誉奖项
剧集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视剧题材比较局限,主要是改编古典名著和细说传奇故事,现代题材的《
中国家庭》难得火了,但还是家庭伦理剧。而《编辑部的故事》的出现打破了当时影视剧创作市场这种固有的氛围,虽然《
我爱我家》被视为中国第一部
情景喜剧,但追溯中国电视系列喜剧的源头,1991年出品的《编辑部的故事》其实已经有了明显的情景喜剧色彩,比美国的情景喜剧《
老友记》还要早两年,剧中幽默讽刺、调侃戏谑的风格开创了中国电视系列片的先河,拓展了中国电视剧的美学品格,也成为中国情景喜剧的雏形。
1991年12月,《编辑部的故事》在北京电视台首播,一度面临尖锐的争议,险些无法播出。中老年观众群体对
王朔式的语言风格接受度不高,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质疑声是“哪有个编辑部的样子,整天就知道瞎贫”,但与此同时,活跃的年轻观众却在这部剧里找到了新的观剧体验,达成了不少共识。20世纪90年代,王朔参与了多部影视作品的策划和创作,在电视剧领域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部剧,“京味”和“京腔”是王朔作品一贯的气质,也是这部电视剧一改当时中国影视创作思维的重要线索。
相关作品
《
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是《编辑部的故事》原班人马打造的新春贺岁特别版,是由
赵宝刚执导,
冯小刚编剧,
葛优、
吕丽萍 、
侯耀华等主演的3集电视喜剧,于1997年2月6日首播,该剧是中国国内较早以贺岁片形式出现的剧集,
万梓良和
黄少泉也在剧中友情出演。
《
新编辑部故事》翻拍自葛优、吕丽萍主演的《编辑部的故事》,是由
郑晓龙、
王建军执导,
巩向东编剧,吕丽萍、
黄海波、
陈好、
王千源等主演的36集电视喜剧,于2013年4月22日首播。在这个版本中,《人间指南》由于销量下滑改版成了一本名为《WWW》的时尚杂志,在当年的原班人马中,只有
吕丽萍还在,她也成为剧中的怀旧点之一,由她饰演的戈玲从当年犀利的文艺女青年变成了杂志社主编。另外,在原版结尾中没有明确交代的李冬宝和戈玲的感情结局,在新版中通过穿插老画面的形式交代了这个关系,李冬宝和戈玲结婚后又离婚,李冬宝成了戈玲的前夫。
综合评价
媒体评价
尽管故事的主角仍然是知识分子,但它已然不同于电视剧《
围城》中知识分子视角下当头棒喝式的讽刺与刻薄,而是以一种更为轻盈的调侃姿态,讲述了一群小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
新周刊》
但在不那么正经的叙述里,却把人生的智慧和生活的道理一并带了出来,印迹着以往国产剧所不具有的强烈的自嘲与反思。在“嬉笑怒骂”的背后,是落实在社会层面的针砭时弊。——《中国青年报》
《编辑部的故事》尽管看似是一个接一个的单元故事,但故事和故事之间的彼此联系还是很密集的,第一集定调,中间部分慢慢上扬,最后一集升华,在不露声色之间完成了长篇连续电视剧的三级跳。——《
澎湃新闻》
《编辑部的故事》通过《人间指南》编辑部几位编辑遇到的各种事情,展现社会万花筒般的多彩与斑斓,形形色色的人物、无奇不有的事情以及种种社会话题,都汇聚到了这个编辑部,诉求“人间指南”。——《
大理日报》
大众评分
截至2023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