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
文化学者、收藏家、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
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文化学者,作家,编剧,收藏家,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马未都绰号“马爷”,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誉。
1955年3月22日,马未都出生于北京,祖籍荣成市。1981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小说《今夜月儿圆》,此后被调往《青年文学》任编辑,发掘了史铁生苏童、王朔等作家的早期重要作品,并结识了刘震云、莫言王世襄于谦等文化界人士。1983年,马未都经同事介绍与同为文学爱好者的贾宏伟相识,同年10月,二人在北京组建家庭,1985年,儿子马天出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马未都开始进军影视行业,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
后来,马未都又迷上了收藏文物,经多年积淀形成了价值不菲的收藏。1996年10月30日,创立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古典艺术博物馆”。2008年,马未都走进大众视野,主讲《百家讲坛》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2010年,成立观复文化基金会,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和收藏事业。2014年,主办脱口秀节目《都嘟》。在这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马未都主办了一系列“嘟嘟”系列节目,还参演了几档脱口秀、真人秀和纪录片,于2019年参演电影《老师·好》。2020年出版图书《国宝100》。2024年12月31日,马未都参加的《踏上新征程——2025BRTV跨年之夜》播出。
马未都在当代收藏界、文化界颇有影响。2008年,马未都登上“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同年,获得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称号。2016年11月17日,被授予“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称号。他的《中国古代门窗》获得第六届国家图书奖。
马未都的争议也很多。如2011年,马未都在新浪博客发表博文《第六百五十二篇·艺术细节》,讨论男性睾丸“左低右高”的生理细节和西方古典艺术的写实性,引发网络争议。2015年,在山东卫视《我是先生》节目中,马未都坚决否认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与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展开了争论。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55年3月22日,马未都出生于北京军人家庭。父亲马丹林,是胶东半岛盐碱地的农家子弟。他十几岁参加革命,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多场战役。舅表哥为叶圣陶长孙叶三午的同事,幼时,多次去过叶圣陶的家中。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1岁的马未都只上了四年小学就被迫中断学业,上山下乡,到干校劳动。三年后,随父亲前往黑龙江省宁安市空军五七干校。在当地加入了文工团,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是《红灯记》里的一条狗。
1975年,马未都返城,被分配到航天工业部的工厂,成为一名机床铣工,与同时代的青年一样,他喜好文学,给自己取笔名“瘦马”。在中断学业之后,失去学习环境的马未都并未停止读书,期间阅读过《天演论》《红楼梦》《简爱》《高老头》等诸多文学和学术作品。
编辑生涯
1981年8月20日,于《中国青年报》发表小说《今夜月儿圆》,小说发表后由机床铣工调为《青年文学》的编辑。
业余时间,马未都喜欢到琉璃厂淘古董。大约此时,他结识了王世襄。当时不到30岁的马未都很喜欢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藏》,经朋友介绍,两人在王世襄的家里见面。当时,王世襄年已七旬,身为文化部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还被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两人刚一见面,马未都就被满屋的明式家具深深吸引,甚至有些忽略了王世襄,因为对文物的热爱,王世襄和马未都产生了很多共同语言。王世襄很欣赏这个谦逊有礼、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年轻人,马未都也很乐意向王世襄这位名满京城的大家请教,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
任职编辑期间,马未都还结识了许多作家和文化名人。马未都曾说,史铁生的成名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就于1982年发表在他供职的《青年文学》上,马未都认为这篇小说把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写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情感,影响很大。1985年,马未都又收到了苏童来稿《一个白洋湖男人和三个白洋湖女人》,苏童当时还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马未都发现他的文学表达能力非常强,就写信给他,请他到编辑部里聊。苏童在《青年文学》刊发了3次作品,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除了发掘苏童,马未都还经手了王朔的稿件。王朔和马未都都是军队大院出身,沟通起来很容易,马未都很喜欢王朔的表述方式,经由马未都的推荐《青年文学》头版发表了王朔的《橡皮人》,引发轰动。王朔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空中小姐》,由马未都担任责任编辑。此外,马未都还接触了刘震云莫言。马未都对刘震云的印象是:“永远不坐椅子,一上我办公室就坐到桌子上,开始胡侃聊天。”至于莫言,马未都的评价是:“不怎么爱说话,不像其他人来了乱贫。”
除了与作家们交往,马未都本人还在此期间发表了报告文学《人工大流产》,并出版小说集《记忆的河》。他还参加了中国青年出版社(今为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为他和顾城举办的大型座谈会,他代表小说,顾城代表诗歌。
投身影视
20世纪90年代,马未都辞去了编辑部的工作,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马未都担任秘书长。创作室笼络了当时国内大批优秀中青年作家,堪称国内最早的编剧工会。马未都参与创作了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等。马未都与海岩一起开办“海马歌舞厅”,但由于经营不善,几年就倒闭了。马未都以此为素材,参与创作了电视剧《海马歌舞厅》,并担任总策划人。《海马歌舞厅》也创造了马未都的第一次从影经历,导演安排他扮演一个嫖客。正是由于这次客串,马未都结识了另一名出演《海马歌舞厅》的演员,即后来转型成为相声演员的于谦,二人由此结缘,成为好友。
收藏与文博事业
早在20世纪80年代,马未都就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20世纪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20世纪90年代初,马未都举办了一些私人展览,他发现观众很喜爱自己的藏品,就希望能办一家博物馆将展览固定下来。恰逢1994年前后,国家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古玩交易,马未都开始系统地整理自己最初只凭着喜欢收藏来的宝贝,卖掉一些重复的藏品,开办博物馆的想法更加成熟。
1996年10月30日,马未都的博物馆在北京成立。马未都给博物馆命名为”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观复”——出自于《道德经》第16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次年1月,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2007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更名为“观复博物馆”。
但到2010年为止,观复博物馆一直面临窘境,多次搬家,并面临拆迁。马未都与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周全等人共同创立北京观复文化基金会,希望能把观复博物馆捐给社会。此一举措也为观复博物馆筹措资金,保证博物馆的永续生存。2010年6月9日,观复文化基金会举行成立仪式,基金会筹建了新的观复博物馆,成为以博物馆为核心的集文化、休闲、学术、商务功能为一体的艺术场馆,还能从穿衣、吃饭、休息等方面体验宋代人的生活方式。
观复博物馆的藏品主要为马未都收藏的明清文物。观复博物馆收养流浪猫,“观复猫”也成为了馆内一道独特的风景。马未都希望通过宠物猫,和更年轻的观众达成沟通的桥梁。
2017年,马未都开设了上海观复博物馆,后又于厦门市(自2018年8月21日起停止运营)开设分馆。目前,处于对外开放的观复博物馆共有两处,分别是位于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的观复博物馆(设有瓷器馆、家具馆、工艺馆、门窗馆、临展馆)和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环路479号上海中心大厦37楼的上海观复博物馆(该馆设有瓷器馆、东西馆、金器馆、造像馆、临展馆)。
转型综艺与近况
2014年,马未都主办脱口秀节目《都嘟》。在这之后,马未都主持或参演了多档脱口秀、真人秀、综艺节目等,频繁的活跃在大众视野,在节目中,马未都会发表自己对社会问题的观点、人生的感悟、对于一些学术问题的观点以及分享自己的收藏经验。2021年3月17日,由抖音举办,以“艺术·创造·生活”为主题的艺术创作者大会在北京举行,马未都担任抖音艺术顾问。2023年7月6日,马未都主持的最新脱口秀文化节目《观复大嘟会》首播。2023年12月31日,马未都参加《踏上新征程——2024BRTV跨年之夜》发表演讲《我爱北京》。2024年12月31日,马未都参加的《踏上新征程——2025BRTV跨年之夜》播出,他在晚会上讲述《吃的记忆》。
相关人物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文学
收藏
综合
资料来源:
马未都在《国宝100》中,从全世界的博物馆中遴选出100件中国文物,涉及青铜、陶瓷、玉器、漆器、家具、法书、碑帖、绘画,详细讲述其来龙去脉。
主持节目
百家讲坛
资料来源:
马未都在《百家讲坛》先后做了52讲。分别为《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共10讲)、《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共23讲)、《马未都说玉器收藏》(共8讲)、《马未都说漆器收藏》(共3讲)和《马未都说收藏杂项》(共7讲),以及《薪火相传说收藏》。在这一系列节目里,马未都详细介绍了漆器、镶嵌艺术、竹雕艺术、名贵材质雕刻、明清铜器、景泰蓝鼻烟壶,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动实例作为佐证。
脱口秀
资料来源:
马未都主持的《观复嘟嘟丁酉版》系列以特有的“马氏幽默”,将文化趣事、历史典故、旅行见闻、社会话题等充分融合,以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向观众娓娓道来,受到了广泛好评,并收获了豆瓣8分以上的高口碑。
纪录片
参加综艺
纪录片
参演电影
资料来源:
荣誉奖项
作品荣誉
荣誉称号
2008年1月5日,中国收藏界十大事件十大人物揭晓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马未都获得2008年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称号。
2008年12月1日,中国作家富豪榜(此榜单由独立媒体人吴怀尧制作)出炉,马未都以745万元名列第5位。
2014年,马未都获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
2016年11月17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筹备仪式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丛书发行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马未都获得“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
收藏成就
马未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收藏之旅,至今个人藏品已有数千件(套),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那个年代的人们还没有收藏文物的意识,对文物也不感兴趣,马未都当时以极低的价格买到不少货真价实的珍贵古董,可以说是完全在“捡漏”,至2016年,马未都的藏品估值已过百亿。
除了藏品的价格,藏品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不能忽视。例如在马未都的《国宝100》中的每一件文物既有故事又有文物知识,还能代表这一领域最尖端的成就。马未都曾在2016年举办“两看相不厌——历代萌宠展”,两百多件动物造型藏品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展览实际上是在展示人类文明进程中与动物交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留下的文物正是文明的证据。马未都的藏品中,金器是个比较特殊的类别,因为金器极少在民间出现,几乎是王公贵族的专利,千百年来,历经贸易、战争、动乱等情况,流失情况非常严重,很多金器藏品都是马未都历经艰难寻访从海外寻回。马未都认为,他的责任更多的是传达文物中所携带的历史信息。
人物争议
“睾丸”论战
2011年2月18日马未都在新浪博客发表博文《第六百五十二篇·艺术细节》。在这篇博文中,马未都称为证实西方古典艺术表达时极其重视细节的准确,举例说,在希腊德尔菲考古博物馆看到一件男性躯干雕像,这件雕像“忠实地再现”了男性两个睾丸“左低右高”的生理细节。并且说,这个男性生理细节,“大部分男性都未必知晓”,“不仅艺术有高低,睾丸亦有高低”。2月25日,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发表文章《马未都先生的“睾丸说”》,认为古希腊艺术家并不是依据解剖学知识、忠实地再现“两个睾丸左低右高”的男性生理细节,而是根据男性雕像的不同姿态雕刻“两个睾丸”的相对位置。2月28日,马未都再发新浪博文《第六百五十六篇·睾丸》,回应肖鹰。肖鹰随后予以回应,此事引发网络“睾丸”争议。
“司马光砸缸”争论
2015年8月23日,在山东卫视我是先生》节目中,马未都与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就“司马光砸缸”的历史典故是否可信展开了争论,这一问题在微博上引发了网友的讨论。
马未都抛出一个问题:司马光砸缸是不是历史真实,如果是历史真实,那么,司马光是用什么砸的缸,是石头吗,为什么不是锄头。在赵冬梅看来,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从所接触的文献资料看,她认为司马光砸缸一事属实,而第二个问题,追究起来,似乎很难给出一个直接而明确的答复。马未都从事文物收藏多年,他从文物证史的角度提出,司马光砸缸并非历史真相,因为宋朝尚没有能力烧出可以淹没一人(直径约一米左右)的大缸。
“紫砂门”争议
2022年6月的一次直播中,马未都说相对古代,现在因为用电了,所以如今的紫砂壶就不能称为全手工了,引发了紫砂圈的巨大争议。在7月6日的直播中,他把一把标价12000元的年轻工艺师的作品标价30000元,后来澄清称是小壶12000元,大壶30000元。
“裁员欠薪”事件
2024年7月,互联网上关于马未都及其创办的观复博物馆的种种传言四起,包括破产倒闭、资金链断裂、展品真伪争议等信息,更有言论称其涉及非法文物交易。7月24日,马未都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针对此事作出回应,称关于个人破产倒闭、资不抵债、博物馆无法继续经营的说法均为谣言。关于“马未都裁员欠薪”的传言,其本人也做出了说明,称对于辞退的员工都给予了合法补偿,且没有欠薪。
学术争议
“床前明月光”
马未都在《百家讲坛》的《说家具收藏》系列讲座第二集中,抛出惊人观点: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解释长期被误解,李白说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马未都还以李白的《长干行》来证明这个观点,马未都此论一出,在舆论界引起一片哗然。
而学者张树彬认为,“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既不是睡觉的床也不是坐人的马扎,而是水井边上的围栏。张树彬认为用马扎来解释李白《长干行》中的描写并不能表现出两个幼儿两小无猜的景致,不符合李白的诗意。如果把“床”解释为“井栏”,则能把诗中蕴含的场景体现的淋漓尽致。
瓷瓶鉴定
北宋青白瓷盘口橄榄瓶,马未都鉴定为赝品,理由是:1.马未都原话“从历史的长河中看,宋代景德镇没有如此大的器物,也没有能在上面刻花的技术”;2.上面刻的人物是仿现代“小人儿”书上的画法。学者律明海则有不同观点:此器物无论是从宏观的器型,到微观的胎釉的变化特征,都充分证明了其是宋景德镇湖田窑不可多得的一件精品。
笔筒起源
马未都在2008年11月出版的《马未都说收藏·明清笔筒》中认为笔筒产生于明中叶以后,马未都在书中写道:“比起其他文具,笔筒简单而实用,可是在明朝中叶之前,文房用具中却没有笔筒。”、“就目前已知的实物论,笔筒的产生不会早于明代代的嘉靖朝。”学者陈昌全通过引用《中国古典陶瓷》《长物志》《天水冰山录》等书籍以及考古挖掘资料总结出“笔筒出现的时间应该不晚于汉代,与最早的毛笔几乎同时出现”。
误说“三从四德”
马未都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不哭。我最爱的父亲去世了,全家都哭了,我没哭;父亲遗体告别仪式,许多来宾都哭了,我没哭;我也是血肉身躯,但‘三从四德’告诉我,我是长子,当父亲不在时,我是一家之主,我怎么有哭的权力?”詹镛安在《咬文嚼字》上发文认为“三从四德”是指封建礼教压迫束缚妇女的道德规范,在至亲去世的时候纵有“男儿有泪不轻谈”,可还是会忍不住泪流满面,马未都说父亲死亡,长子没有哭的权力,还是“三从四德”告诉的,这个说法没有根据。
人物评价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作家王小峰:他脑子反应特别快,出口成章,整理录音不用有什么太大修改,逻辑和表述方式都特别严谨。
《人民文学》授奖辞:马未都的文章有古风,一石一木皆学问,一喜一嗔究根源,貌似信手拈来,却是珠玑满腹、机趣纵横。其文简洁、畅达、自由、亲切, 物我兼具,有返璞归真之美。
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中国古代门窗》)文字冷静,如一柄外科解剖刀,又不失浪漫的人文审美。
参考资料
马未都.猫眼电影.2023-07-18
22岁观复,一段温暖的故事.澎湃新闻.2023-07-18
都嘟 (2014).豆瓣电影.2023-07-19
马未都 的作品(41).豆瓣读书.2023-07-23
北京卫视.微博.2025-01-03
北京卫视.微博.2025-01-03
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非遗基金会.2023-07-18
国家图书奖 第六届(2003年12月).江西出版集团.2023-09-26
马未都:老人叶圣陶.中国作家网.2023-07-23
马未都 Weidu Ma.豆瓣.2023-09-19
马未都:为文化而生.人民网.2023-07-19
于谦 并非影视圈的闯入者.新浪娱乐.2023-09-23
藏于市井的文化守护者.人民网.2023-07-25
观复博物馆(北京馆).观复博物馆.2023-09-24
观复猫兔年说 (2023).豆瓣电影.2023-07-25
《观复大嘟会》.豆瓣电影.2023-09-21
马未都:国宝100.第四卷.豆瓣网.2023-09-19
风雨潘家园 (2010).豆瓣电影.2023-07-23
中国古代门窗.豆瓣读书.2023-07-23
最近的事儿,我想和大家聊聊。.马未都-今日头条.2024-07-2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编辑生涯
投身影视
收藏与文博事业
转型综艺与近况
相关人物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文学
收藏
综合
主持节目
百家讲坛
脱口秀
纪录片
参加综艺
纪录片
参演电影
荣誉奖项
作品荣誉
荣誉称号
收藏成就
人物争议
“睾丸”论战
“司马光砸缸”争论
“紫砂门”争议
“裁员欠薪”事件
学术争议
“床前明月光”
瓷瓶鉴定
笔筒起源
误说“三从四德”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