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祖籍上海,生于北京。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唯灵浪漫主义诗人”“童话诗人”之称。
1963年,因父母工作需要经常出差,顾城多次转学。1969年,他跟随父母下放山东火道村,过着辛苦的劳作生活。1974年,顾城随父母回到北京,从事各种工作。1979年3月,他的诗作经《蒲公英》小报发表后在诗歌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文艺界和海外的广泛关注。同年7月,顾城于
上海市返北京的火车上遇到
谢烨,两人开始交往,并于次年结婚。婚后,顾城对诗产生新的感受和理解。1986年6月,顾城在新诗潮诗会上遇见李英。1988年1月初,顾城获工作签证移居
新西兰,任职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同年7月,顾城一家移住激流岛。1990年6月,顾城辞去大学职务。同年7月,他帮助情人李英来到新西兰。1993年3月,顾城由于得知李英去新西兰并非为了其所表达的离世理想,而深感自己不洁和对不起谢烨。1993年10月8日,顾城用斧头将妻子
谢烨杀死,然后在自家院中的树上自缢身亡,时年37岁。
顾城是20世纪中国朦胧诗的重要代表,被人们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早期的诗歌风格如童话般自然、清新、澄澈;语言简洁、单纯;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中期的诗歌一种是带有社会色彩、有明确主题,融入当时盛行的
社会主义思潮中,关注现实、探索时代问题。后期是在海外创作的诗歌,主题以梦或梦境有关的很多,受到
超现实主义的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创作转向了晦涩阴沉的风格,极具“死亡色彩”。顾城的主要作品有诗集《白昼的月亮》《
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
顾城新诗自选集》等。其作品被译成英、法、德、
西班牙、
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顾城以其独特体验和心灵视角,写下许多深沉动人的诗句,震颤了一代人的心灵。为当代诗歌提供了象征主义新质,使中国诗歌文学的创作从传统的创作模式当中脱离出来,促进了新时代诗歌与国际接轨。在引领当代诗歌的前提下,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创造价值,开启了中国诗歌领域的新篇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56年9月24日,顾城出生于北京一家白塔寺边人民医院。父亲
顾工是军旅记者,写一些诗,在文坛上小有名气。母亲是一名护士。顾城三岁时进入北京八一电影厂大院的幼儿园,他经常一个人到处走动,一点儿也不爱热闹,或是蹲在一边看地上的蚂蚁,或是在某个角落发呆,却不愿意和其他伙伴们在一起。顾城口述一首诗,由姐姐顾乡执笔写在明信片上,寄给父亲顾工。
1963年9月至1966年6月,因父母工作需要经常出差,顾城进入北京西直门小学,之后多次转学,还因经常性高烧而频繁误课。
1966年6月至1969年11月,文革时期,全面停课。顾城开始自学,读得最多的是《
辞海》和法布尔的《昆虫记》。他对昆虫世界(昆虫学)、化学试验(化学)、以及浇铸、雕刻等产生浓厚兴趣,还在家采桑、养蚕和发明“茶叶”。顾城开始进行创作,写下《星月的来由》《烟囱》等有关自然的诗,还有散文《冬天的早晨》和《我的幻想》。
暂居山东
1969年12月至1972年6月,顾城跟随父母被下放到山东
昌邑市火道村的部队农场。顾城正式辍学,由父亲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导。当时在火道村,顾城养猪、放羊、看天、过着辛苦的劳作生活,他成为一名养猪与拾柴的爱好者。从北京到
山东省,从城市到农村,相对于渴望纯粹世界的顾城而言,这样的生活充满新奇与喜悦。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他创作了《
生命幻想曲》。
1972年6月至1974年5月,他又跟随父亲暂迁
蓬莱、
济南市,因一些遗留问题辗转于火道、蓬莱、济南之间。之后,他开始学习政治,投身社会,尝试改造
世界观,并开始自学绘画。
重回北京
1974年5月至1979年5月,顾城随父亲离开山东农村回到北京,继续自行读书、习画。在做木工的同时亦做油漆工、
翻糖工、商店营业员等,他工作努力,受到好评。之后,顾城还加入共青团,连续被评为优秀团员,并任团支部宣传委员,积极推动和参与基层单位的文化体育活动。曾先后借调至体育报社任记者、文字编辑,人民电影杂志社(即大众电影杂志社)任美术编辑,护国寺电影院画电影广告,工作出色,但终因所有制限制而不能正式调动,皆于原单位所允许的半年最高借调期期满时被召回;又参加北京
西城区工人学《毛选》五卷讲学团赴一些大专院校讲学;调任工会代理主席、团委宣传委员,被列为中共党员发展和干部提拔培养对象。期间,在《北京文艺》《
少年文艺》《体育报》《
北京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了一些作品。
1978年关于退职政策颁布,随即申请退职,但拖至1979年5月,随后,他决意应邀赴
重庆市参加一新兴文化活动而硬性请假离开。1978年,西城工人文化馆创办《西城文艺》,他在发表“工农兵文艺”的过程中,想到写在农村时的《无名的小花》诗集,同文化馆讨论之后,于三月为发表选诗写下了《<无名的小花>序》,从批判的角度探讨发表的意义。即使如此该诗仍就搁置,年底,他读到有关诗歌的
油印刊物《今天》创刊号,深受感动,也鼓励了向“无名的小花”诗时期的回转。
1979年1月,《
诗刊》在北京西苑饭店召开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大型诗歌座谈会,顾城在“设立中国诗歌节”的呼吁上签名,这是他首次在公众场合亮相。同年3月,西城区文化馆新近创办《蒲公英》小报,以“无名的小花”为总题半版选载了其同名集中诗作,后连续选载二期,他的作品首次公开发表。之后,顾城加入《今天》文学社团和
北岛、
舒婷、
江河、杨炼、
芒克等结识,在该刊物发表大量诗作,并成为代表人物。同年4月,他写下《一代人》,早期的代表作之一。然后和父亲一同去
四川省、
重庆市、嘉陵江畔采风,期间写下组诗《永别了,墓地》。同年,《星星》复刊号上发表了公刘的《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是国内报刊首次公开评论顾城诗作,在文艺界和海外引起广泛注目。5月至6月,顾城在重庆参加一系列文化活动,其间写下许多诗歌,有时一天写十几首;其中《歌乐山诗组》刊于《
诗刊》十月号,为顾城作品在此刊的首发。
步入婚姻
1979年7月,他于
上海市返北京的火车上遇
谢烨,并留下地址。谢烨返上海后,两人开始通信;至1983年8月,其间四次获赴上海,其中一次谢烨随同飞
重庆市,待顾城参与的诗歌活动结束后又一同乘船返回,另一次同访谢烨
绍兴市老家。
1980年1月,《
文艺报》转载
公刘文章,并加编者按,开始了全国范围内对“朦胧诗”的讨论。顾城所在街道集体单位解散。这时,他的创作风格有所转变,由对自然的依附转向对文化的依附,写下《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红卫兵之墓》等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和社会意识的作品。他创作的《
雪山恩仇记》
连环画长篇配诗册由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顾城达到创作高峰期,其诗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引发广泛讨论。
1983年8月8日,顾城和谢烨在上海登记结婚,半年后移住北京。婚后,顾城对诗产生新的感受和理解。他依旧参加一些诗歌活动,很注重谢烨的感受,活动不能同时邀请谢烨则一般不参加。他经常到一些大学讲诗。1986年,他的诗集《黑眼睛》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1986年6月,顾城在新诗潮诗会上遇见李英(英儿),顾城夫妇与李英结为好友。
移居国外
1987年,顾城和
谢烨决定出国,德明斯特“国际诗歌节”同意同时邀请谢烨,其后办理护照历经坎坷。法文版诗集《黑眼睛》由
法国Les Cahiers du Confluen出版。1987年12月,顾城参加
香港特别行政区现代文学研讨会。并于
欧洲讲学及参加学术活动,到访
德国、
瑞典、法国、
英国、
奥地利、
丹麦、
荷兰、
芬兰等国家。
1988年1月初,顾城获工作签证移居
新西兰,任职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在其后的两年半中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当代文学,并一度兼口语课。7月初,顾城一家移住激流岛。初上岛时,顾城每天种地、锯木头、打石头、钉房子, 直到后来养鸡卖蛋,才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却因鸡叫扰民和铺天盖地的
苍蝇被邻居告发,岛政府干预,被迫杀掉超出规定数目的鸡。为了处理被杀的鸡以换取生活所需,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顾城起早摸黑去集市上卖鸡春卷。他的《顾城诗集》在台湾新地出版社出版。11月至12月,他在大学放假期间应邀赴美参加诗歌活动。
1989年,他的诗集
丹麦文版由Husets Forlag/S.O.L.出版。1990年6月,顾城辞去大学职务。7月初,他帮助情人李英来到
新西兰。同年,他的双语诗集《水银》由
波鸿大学出版社出版,英译诗集《顾城诗选》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92年3月,顾城应DAAD学术交流基金会邀请,赴
德国从事文学工作。5月6月间,又赴美、英、荷参加诗歌活动。
1993年,顾城受邀于
巴黎朗诵并讲诗、答问。后在巴塞罗那举办的大型诗歌活动中受邀做重点发言,共进行了三场主题不同的演讲兼问答。现场反响热烈。3月,他荣获伯尔基金,继续在德国从事写作。由于他长时间联系不到李英而知变故。顾城同
谢烨返回北京,期间应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邀约,草整出诗集《海篮》(于身后出版,出版时被题作“自选集”)。顾城由于得知李英去
新西兰并非为了其所表达的理想与追求,而深感自己不洁和对不起谢烨,认为须以死代偿。在谢烨的鼓励和参与下,顾城开始创作《英儿》,允诺书完成时自杀。其作品《顾城童话寓言诗选》由河南海燕出版社出版。《
人民文学》刊发《激流岛话画本》文字部分。6月,他完成
哲学论文《没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学纲要》(后有修校)。之后又参加
法兰克福大学“人与自然——世界各文化哲学研讨会”;对《没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学纲要》学术报告进行答问。8月,他开始创作《牧场》,显示出他对死的提醒和决心。之后又因某些变故,似取消了自杀的决定,开始撰写《全书演义》。他开始考虑离婚。之后又辗转
德国、美国。 9月24日,重返
新西兰岛上。
一同逝世
1993年10月8日,顾城用斧头将妻子
谢烨杀死,然后在自家院中的树上自缢身亡,时年37岁。谢烨被直升飞机送往医院后不治。(关于现场附近的斧子,警方终因不能检验出其同事件的任何关联而将其排除,同时未能查得任何顾城为肇事者的物证,结案的唯一证据是顾乡提供的,即顾城对她说他把谢烨打了)。
顾城后来成为中国朦胧诗派代表人,曾以其独特体验和心灵视角,写下许多深沉动人的诗句,震颤了一代人的心灵。然而,他斧刃其妻后自杀,留下了无尽的惊诧与悲痛。
家庭成员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参考资料:
作品特点
早期
顾城是20世纪中国朦胧诗的重要代表,被人们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早期(1964—1979年)的诗歌风格如童话般自然、清新、澄澈;语言简洁、单纯;诗歌中的意象以自然意象为主,“
太阳、月亮、星辰、大海、沙滩、蒲公英、
紫云英、
凤蝶总科、鸟儿”都是他诗歌中常用的意象。
这些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他始终保持这种拒绝长大的童心,和刻意虚伪的成人世界保持抗衡,更不想让世俗和物欲侵染到他纯净的诗歌中。代表作《我是一个孩子》整首诗以完全儿童的口吻诉说着心底单纯美好的期许。全诗语言自由纯净,意象丰富多变,色彩构建充满童趣,一种简单纯洁的美感跃然纸上。又如《
生命幻想曲》这首诗以美妙新奇的感觉,建造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童话天国,表达了童话诗人对纯净的自然世界亲密无间的融合与神往。
顾城擅长使用通感手法,如《安慰》一诗凭借心灵将视觉和味觉互换,使红太阳变成为“一枚甜甜的太阳”;具有奇特的想象和联想,如《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由眼睛联想到天空、
合欢、鸟巢、青苹果,调动读者的审美想象。顾城还采用象征、
隐喻、暗示等现代主义手法,这些艺术新质形成了诗歌的魅力。
中期
中期(1979—1987年)的诗歌一种是带有社会色彩、有明确主题。顾城的诗由社会主体话语转向个人主体话语,展现出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引起读者普遍的
同理心。此时,他回到北京,创作的作品中把动物和昆虫设定为主人公的寓言诗和歌颂革命家、
红卫兵的作品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诗歌创作融入当时盛行的
社会主义思潮中,关注现实、探索时代问题,如《一代人》《结束》。《一代人》中黑暗和光明的这种对立的表现。他沉浸在内心世界得到灵感写诗,逐渐确信“自我”还有很多自己不能控制的非理性的部分。《一代人》对不人道的年月与环境进行批判,流露出青年一代想要透过阴暗寻找光明的期望;《结束》指责“文革”把“秀美的绿树”扭弯了身躯,宣告“一切已经结束”。
另外一种是意象诗,“太阳”是这个时期常用的意象,他把能得到太阳的光芒和温暖视为最美好的祝愿。在1981年,诗人写了很多首题目就是有关太阳的诗歌,如《你的心,是一座属于太阳的城市》《我要成为太阳》。
后期(海外)
超现实主义
顾城在海外写有600多首诗歌,主题以梦或梦境有关的很多。后期(1987—1993年)的诗歌受到
超现实主义的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创作转向了晦涩阴沉的风格。一种为批判性和讽刺性极强的诗歌,如组诗《布林的档案》,“布林”是个任性而为、打破常规秩序、反抗世界的“坏孩子”,他代表的是一种“反文化的人”,诗人对现实的讽刺不言而喻。又如《村子里的鸟不多了》一诗直接用
胡安·米罗的早期画风描摹如画秋景,顾城借用米罗绘画作为乡村风情的符号。保持对西方现代艺术进行含蓄的批判,进而转向以超现实主义的写作原则作为诗歌语言革新的技巧策略,在自己的诗歌、绘画创作中做了大量的诗学试验,最终目的是试图抵达汉语诗歌艺术的自由无我境界。
另一种是极具“死亡色彩”的诗作,如《颂歌世界》《水银》《鬼进城》等后期诗作都展示出了对自我灵魂的拷问、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价值。《颂歌世界》描写迷离虚幻之境,涉及很多死亡,在《水银》里人的意义进一步消失,诗歌逐渐沉浸在无秩序、无目的的鬼域之中,《鬼进城》全诗描写了“鬼”从星期一到星期天的游历。顾城后期倾向于表达一些抽象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又大都是来源于纯粹个人的生存感受,有的甚至是一些病态的、反常的心理经验。
“画诗”风格
顾城在诗文创作之余还留下三百多幅书画和绘画作品,在他去世后,在2015年被系统收入《顾城海外遗集》中随诗文面世。他的画主要是家信手件中的插画,如《城堡》《岛上》《木耳》《鸡大鸟和庞树》等,多是一些在岛上的生活记录,构成的生活空间,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天地和精神世界。散文随笔行文中的即兴插画,如《养鸡岁月》;还有一类是为诗歌写作或见刊出版的配图,如《答》《诗·生命》《黑眼睛》等;系列诗画,如《激流岛话画本》;诗歌意象的画面表达,如《苹果螺》《环》《你在等海水吗》。
顾城的画主要是作为文学创作的补充和映照,深受
超现实主义大师
胡安·米罗抽象抒情“画诗”风格的影响。顾城的画有明显的米罗抽象抒情的“画诗”痕迹,画面中可以辨认的具象内容并不太多,其中最具体可变的意象主要是鱼和鸟。绘画内容主要是诗人生命的印迹与梦境的呢喃,大多是一些简略的
隐喻符号。
书法
顾城的书法作品主要是以
篆书、
隶书对一些象形会意汉字进行演绎,或少量的诗句题写,如《思》《鱼》《如歌》,《唯听雨在松》是在1993年
柏林讲学时期书写,基本就是中国传统书法作品的画面表达。《爱》是1993年在
西班牙时书写,为篆书体。
成就影响
顾城作为一个“应运”而生的诗人,非常“巧合”地融入了新诗潮的历史进程,其诗歌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诗学意义。在顾城的作品中,通过描写生活当中的细节与内心细腻的感受,利用琐碎的点滴情感来表达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摒弃了政治抒情诗的书写套路,大胆移植和借用西方象征主义,为当代诗歌提供了象征主义新质,一个崭新的发展方向,为现代意象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朦胧诗的发展促进了新时代诗歌与国际接轨,在引领当代诗歌的前提下,同时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创造价值,使中国诗歌文学的创作从传统的创作模式当中脱离出来。最后,诗歌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升华、情感上的共鸣,“水晶”般纯粹与透明的诗歌世界表示这诗歌现代化的精神与美学价值。朦胧诗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启了中国诗歌领域的新篇章,唤醒了一种新诗现代化的意识,促使中国文学界与国际接轨。
人物评价
诗人
西川说:“顾城的诗歌里真正咬着你的灵魂的东西,可能就是死亡了,他在诗里写到死亡。”
音乐家
谭盾认为顾城夫妇是很执着、真实,一对很有生命力的人。
诗人白桦曾说:“诗、诗人、本人都不是一回事。诗的成功给诗人带来辉煌,带来崇拜,也迷惑了许多人,使他们难于看到本质。
谢烨对顾城是充满崇拜的,从崇拜到怀疑到否定,她也许动摇不定,这最终使她自己没有得到解放。”
王安忆说:顾城是钻到他的核里面去了,但他要把谢烨一起带走。
诗人
韩东评说:“童话诗人,隐居生活,仔细想一想都十分可疑。”
诗人
王寅、诗人韩东一致认为:与
海子不同,顾城的死肯定不是为了诗。可能有很多的原因,但从艺术史上看,艺术家对自己创造力的怀疑是他们困惑、痛苦甚至选择死的原因。
作家向明曾说:“顾城事件最大的症结,是他失去了他自己的土地,一个有思想、有抱负、对自己族人的命运深深关注的作家,让他放逐在外,要自己谋生糊口,应对在异国独有的
人际关系,所受的精神孤寂和现实压力,就足够令他崩溃。他如果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这一切的状况都不会发生。
谢烨在给母亲的最后一封家信中提到:“顾城的天才就在于他的奇怪,他的奇怪就是他的天才。”
香港《
明报》 曾在报道中提及:“顾城的情绪容易走向极端,还经常间歇性地出现情绪反复,而谢烨常常成为顾城情绪激化的缓冲力量。”
人物纪念
1993年10月23日下午,在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展出已故诗人顾城、谢烨夫妇的作品。展览展出二人
出版物、照片、手稿、字画、信件,报刊杂志有关报导及悲剧发生后中外报纸杂志的各种反应,还有一些尚未发表的手稿,其中包括
谢烨的小说《写给小木耳》、诗集《雷米的诗》、顾城尚未全部发表的长文《没有目的的‘我’一自然哲学纲要》。由于展品类别极为丰富,参观者众多。英国
英国广播公司等新闻媒介也来现场采访报道此展览。
展览会着重于纪念二位诗人一生的成就,强调对作家最好的纪念是重读他们作品。这样,哀悼他们的悲剧死亡,就具有正直的意义。展览会以售顾谢艺术品复印件等方式摹捐了一笔钱汇给奥克兰顾谢后事业基金。
人物轶事
顾城与舒婷
顾城与舒婷是好朋友,顾城一直把比他年长四岁的舒婷尊称为“干姐姐”,他们曾经
合作出版过《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因为此前
舒婷刚刚出版了诗集《双桅船》,不愿意重复发表,因此这本诗合集只收录了她近20首诗歌,顾城的作品占了70%以上。在排版前,顾城主动提出将目录中的署名去掉,并模仿了舒婷的诗风写了几首,使整本诗集看起来更为平衡,由此可见,顾城与舒婷友情之深厚。1981年,顾城写过一篇关于舒婷的文章,这篇题为“爱的光波”的短文,题材似可归入时下报纸时常发表的人物通讯一类。文章通篇讲述的是舒婷的生活经历与诗歌的隐秘关系,没有涉及两人之间的交往。
顾城与北岛
顾城与北岛的形象、气质、作品风格等方面截然不同。北岛坚决、刚硬,毫不妥协;顾城稚气、单纯,充满童心。这些特点,在1986年与
北京大学学生座谈时表露无遗。“北岛持重木讷,面无表情,话少,但条理清晰。顾城着浅白色
中山装,戴一顶白色绒线帽,白净脸蛋,巧笑动人,舌生莲花,是他们当中最能说会道的。”当时有一张条子是要北岛回答的,北岛还在沉吟,顾城已接过话筒,‘这个问题我替北岛来回答’,张口滔滔不绝。不过,顾城说话的时候并不看听众,而是抬头望着空中的某处,他的声音也仿佛从某个极远的地方传来,仿佛山洞中幽咽的泉水,给人的感觉仿佛不是顾城在说话,而是某个温柔的精灵通过顾城的嘴在说话。
关于戴帽子
顾城戴帽子应该是在1985年、1986年以后,这是个比较奇怪的
意象,诗人选择一个特定的标志来标明自己,这个里头肯定有某种潜意识的因素存在。顾城的帽子后来成了他的一个标志,在
新西兰的时候,他私下曾经说,他的脑袋怕冷,但是当有老外问他,他又回答,这标志着长城上的一块砖。
关于顾城的帽子有很多表述,别人总是好奇他为什么要戴这样一顶帽子,他有时答说是他的烟囱,他不高兴了就从这里出气;有时说是他的裤腿,倒过来走路的;还说过是他的城堡,他不安全时就躲在里面;又说过是接收福音的天线。他其实只是为了给人家一个答案,就是我乐意给你一个答案,让你高兴。这有他率真的一面,也是他的一种哲学。就像禅宗里面得道的老和尚,同样一个人去问他一个问题,他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就是为了开启你的智慧。这和顾城的哲学认知是一致的,生命是变动不拘的。
文艺影视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
顾城别恋》上映于1998年,讲述了顾城 (冯德伦饰)在年幼时目睹了文化大革命中父亲所受的迫害,幼小的心灵不再沉默。顾城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写下大量诗作。他在火车站邂逅了雷米 ( 李绮红饰),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不久就结婚了。此时顾城的崇拜者清儿 (
森野文子饰)出现在两人的生活中,夫妇俩到德国讲学,清儿向顾城表达了
爱意。雷米邀请了清儿和他们住在一起,清儿和顾城的关系越发亲密。诗歌连缀起三个青年男女的生命,最终,只落得被妻子、情人、孩子抛弃的可悲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