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钊
动物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承钊(1900年9月30日—1976年4月9日),原名承诏,字令擎,男,汉族,出生于泰安市,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动物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承钊1927年本科毕业于燕京大学生物系。1927年到1929年在燕京大学生物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32年到193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研究生。1939年担任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协合大学生物系教授。1945年担任华西协合大学自然博物馆馆长。1947年担任华西协合大学生物系教授。1951年到1953年担任华西大学校长。1953年担任四川医学院院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6年4月9日逝世于成都市,享年76岁。
刘承钊长期从事两栖动物自然史的研究,是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主要奠基人。发现了角蟾亚科7个属40个种,定名新种和新亚种60余种。出版了《华西两栖类》《中国无尾两栖类》等著作。1987年研究成果《中国无尾两栖类》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刘承钊1900年9月30日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县大堰堤庄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就很聪明,特别喜爱青蛙蟾蜍和蟒螈。刘承钊幼年时在私塾学习,1913年入萃小学,后转入萃英中学,因家贫两次辍学。
1922年完成中学学业后赴京汇文大学预科。1924年考入燕京大学心理学系,次年转入生物系。1927年本科毕业于燕京大学生物系。1927年到1929年担任燕京大学生物系助教并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李汝祺教授从事两栖纲的研究,毕业获得得到“金钥匙”奖。1929年到1930年担任燕京大学生物系讲师。
1930年赴沈阳市担任东北师范大学讲师,并开展北方蛙类第二性征的研究。1931年起担任燕京大学助理研究员。1932年获美国洛氏奖学金;同年与博爱理、周淑纯合写《华北两栖爬行类手册》,对多种两栖动物的繁殖习性做了介绍。1932年到193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弗兰克·赖特教授,由于成绩优秀又获得科学和教育两种金钥匙荣誉奖。
工作经历
刘承钊1934年9月4日回到中国。1934年到1939年担任东吴大学淡水生物研究所所长。1936年开始,刘承钊就迷恋上的动物界的研究工作。1938年在西南第一次采集中,刘承钊采集到峨眉山弹琴蛙。1938年到1948年间,刘承钊先后10余次带领师生深入到中国西南地区进行考察。1939年到1946年担任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协合大学生物系教授。
1942年到西康昭觉燕窝采集不幸罹上斑疹伤寒。1945年到1950年担任华西协合大学自然博物馆馆长。1945年12月1日,发生了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昆明市爱国学生的惨案,刘承钊怀着悲愤的心情,参加了成都市各大中学四十三个学生团体三千余人在华西坝为死难学生召开的追悼会。1946年到1947年受美国国务院聘请前往美讲学,在芝加哥自然博物进行研究。1947年被芝加哥自然博物聘为名誉教授。1947年到1950年担任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协合大学生物系教授。
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到1951年担任燕京大学生物系主任。1951年10月,人民政府接办教会学校更名为华西大学时,刘承钊被任命为校长。1953年到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4年刘承钊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动物学会3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提出建立新属(掌突蟾属)的设想。1973年,刘承钊到大雪山麓的宝兴县进行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野外采集。1976年担任四川医学院院长。1987年研究成果《中国无尾两栖类》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物逝世
1976年4月9日刘承钊因心肌梗死逝世于成都市,享年76岁。
主要成果
刘承钊长期从事两栖动物自然史的研究,是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主要奠基人,确定及定名了多个科属品种,持续开展了两栖动物繁殖生物学与性行为的研究,两栖动物生活史的研究,锄足蟾科的分类研究。
科属确定
刘承钊发现了角蟾亚科7个属40个种,定名新种和新亚种60余种,澄清了许多过去在分类上的问题;提出横断山脉是我国角蟾亚科分化中心的见解,为研究角蟾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938年刘承钊在峨眉山发现的新属种“峨嵋蟾”(俗称“胡子蛙”)是第一次被中国科学家记录下来的一个蛙类新属种。
两栖动物繁殖生物学与性行为的研究
刘承钊的早期研究工作,着重于两栖动物的繁殖生物学与性行为的观察研究。先后发表了“北平蟾蜍与蛙类的第二性征与性行为”,“华北蛙类与蟾蜍类生活史的时间表”“花背蟾蜍黑斑侧褶蛙的性行为”等论文。刘承钊解剖研究了545种无尾两栖类,发现其中236种有雄性腺结构。”雄性腺的发现,成为无尾两栖类中与婚垫、声囊等同样重要的雄性第二性征,甚至比前二者更为重要。在“无尾两栖类声囊的类型”一文中,刘承钊根据对551个种及亚种无尾两栖类的解剖研究,其中79种没有声囊,他将有声囊的划分为六大类型,因其以解剖大量物种为依据,所以被普遍采用。
两栖动物生活史的研究
刘承钊1938年到达成都市带领学生与助手们进行野外考察研究。发现了29个新种与1个新属。1940年到1945年以“华西两栖类自然史的研究”为题,发表了12篇文章于《北平博物杂志》与《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自然科学辑》上,其中除第一篇是“蝌蚪与成体的适应”外,其余11篇是对山溪、大蹼铃蟾宝兴齿蟾棘腹蛙、仙姑弹琴蛙等个别种的生活史的研究。关于斑腿泛树蛙的研究,指出了其蝌蚪的体色随所生活的水体条件而有很大变异,蝌蚪的大小、形状亦因水体条件而有甚大影响等。指出峨眉泛树蛙系产卵树上,水外发育。刘承钊关于两栖类生活史的研究,为后人从事研究工作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锄足蟾科的分类研究
刘承钊于1945年“华西无尾两栖类的新种”一文中同时发表了6个新种,其中一种隶角蟾亚科,依此建立髭蟾属。1947年发表史氏短齿蟾的论文,并将原鉴定为锡金短齿蟾的标本改订为新种浦氏短齿蟾。1950年刘承钊在专著《华西两栖类》中记载了我国角蟾亚科4属17种,其中7个是新种,以及3种未订名的蝌蚪。对角蟾亚科许多种的形态、生活史做了大量的观察与详尽的描述。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刘承钊共撰写论文60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刘承钊出版的专著《华西两栖类》(1950)及《中国无尾两栖类》,在国际两栖爬行学界引起极大反响,至今仍被视为研究中国两栖动物的经典著作。《中国无尾两栖类》总结了六十年代为止的中国两栖类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专著出版后广为学者所引用,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两栖纲的重要参考书,在学术上具有权威性。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人才培养
1934年至1937年在东吴大学任教时间,曾开设脊椎动物学。代表性学生有鱼类学家刘建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两栖爬行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赵尔宓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殷恭毅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教授朱玲美,中国工程院院士、鱼类研究专家曹文宣,哺乳纲学家夏武平
影响与后世纪念
钊琴湍蛙
钊琴湍蛙是四川盆地周缘地区分布的隐存种描述为新种,新种中文名分别取“刘承钊”中的“钊”和胡淑琴中的“琴”,种本名“chaochin”是用两位名字英文拼写“Ch’eng-Chao Liu”和“Shu-Chin Hu”的末尾词合并而成(chao+chin)。
缅怀“两爬学界奠基人”刘承钊先生主题实践活动
缅怀“两爬学界奠基人”刘承钊先生主题实践活动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于2016年举办。
刘承钊先生铜像
刘承钊先生铜像位于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图书馆外,落成于2016年9月26日下午2点。
人物评价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吴征镒教授题诗追思承钊先生题诗:“进步追踪四座移,弹琴髭蟾称大鲵属。踏遍川康思滇藏,我为斯民哭健儿”。
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表示:“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要求进步的一生,是孜孜不倦勇于探索自然奥秘的一生,是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生。他的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在老一代科学家中也是难能可贵的,而且应该永远是中青年一代科学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时任四川老年大学校长马俊之表示:“刘承钊教授,热爱祖国,热爱党的事业,对工作认真、求实,对人真诚、宽恕,一生辛劳,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为中国一代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也是值得当代青年好好学习的。”
鱼类学家潘炯华表示:“刘承钊教授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为祖国科学事业和祖国教育事业献身的一生。”
相关人物
参考资料
刘承钊.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3-04-06
华西坝传奇十七:刘承钊与峨眉蛙.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2023-04-06
迎校庆,刘承钊先生铜像揭幕仪式在华西校区举行.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2023-04-06
刘承钊.泰山学院图书馆.2023-04-06
刘承钊(1900-1976).苏州大学.2023-04-06
怀念敬爱的刘承钊老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2023-04-06
学部简介.中国科学院.2023-04-06
刘承钊.中国知网.2023-04-06
历届领导.中国动物学会.2023-04-06
良师刘承钊教授.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4-06
赵尔宓院士.中国科学院.2023-04-06
用心领悟大自然的神奇与深奥.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2023-04-06
怀念刘承钊院士.中国科学院.2023-04-0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工作经历
人物逝世
主要成果
科属确定
两栖动物繁殖生物学与性行为的研究
两栖动物生活史的研究
锄足蟾科的分类研究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出版著作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人才培养
影响与后世纪念
钊琴湍蛙
缅怀“两爬学界奠基人”刘承钊先生主题实践活动
刘承钊先生铜像
人物评价
相关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