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衍豪
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家
卢衍豪(1913年4月16日—2000年2月20日),又名卢萍,男,汉族九三学社社员,地层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衍豪193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起担任北京大学助教。1951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0年2月20日逝世。
卢衍豪建立了中国早寒武世地层分层标准系统。开创了中国微体古生物学研究,是中国轮藻化石研究的奠基人。共培养专业人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近30名。出版了《中国寒武纪地层》《浙江西部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中国的三叶虫》等著作。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等奖项各1项。先后获评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1913年4月16日出生于福建永定坎市绳德堂一个书香家庭。4岁由祖父带入私塾学习。祖父去世后,转入坎市小学。1927年起在永定区立初中学习。1927年到1928年在龙岩省立第九中学学习。1929年到1930年在福州三明中学学习。
1930年到1933年在福建省立福州理工中学学习,中学里就曾以“事事问个为什么”为题发表讲演。1933年同时考取北京大学理学院、浙江大学化工系和暨南大学化学系,选择了北京大学。1933年到1937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顺利本科毕业。
工作经历
1937年起担任北京大学助教。1938年到1941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任做孙云铸教授的助教,多次进行东川铜矿、滇东地质矿产调查及古生物标本采集,先后写成数篇论文。1941年到1945年担任北碚区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技佐、技士,期间获得中央研究院丁文江奖。1945年7月通过考试公费赴美深造,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地层古生物室研究三叶虫,并在壳牌石油公司实验室学习微体古生物学。1946年回到中国后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
1950年重新划分东北地区南部的寒武纪地层,纠正了日本学者长期造成的错误,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1951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52年与董南庭测制山东省寒武纪标准剖面,进一步详细划分华北寒武系,建立了中原地区中、晚寒武世地层分层标准。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54年后与穆恩之等多次研究浙江省西部的下古生界,对寒武系做了精确划分和化石分带,建立了中国东南类型寒武纪地层系统。
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前期,先后在东北地区、山东、浙江、鄂尔多斯市等地进行地质调查,测制地层剖面、采集古生物标本,发表论文近50篇。“文化大革命”期间虽身处逆境,但仍潜心于科学研究。1979年获评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9月21日起担任九三学社江苏省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8年10月23日起担任九三学社江苏省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人物逝世
2000年2月20日卢衍豪在南京逝世,享年88岁。
主要成果
中国寒武—奥陶系界线研究
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于1974年成立国际寒武—奥陶系界线工作组,其目的是选择国际标准的界线层型。中国界线研究起步较晚。卢衍豪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根据国际科研动向,组织了寒武—奥陶系界线的专题研究,1979年到1987年期间发表了系列有关寒武—奥陶系界线的论文和专著,通过生物地层学、沉积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古地磁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论述了寒武—奥陶系的界线的划分与国际对比。该类成果为1985年中国吉林浑江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被国际寒武—奥陶系界线工作组选为国际寒武—奥陶系界线两个候选层型之一创造了条件。
三叶虫研究
中国小油栉虫亚目动物群丰富,分布广。卢衍豪自1939年开始,描述了大量的三叶虫属、种,积累了极丰富的基础资料。发表的《Ptychopariaszechuanensis之个体发育》是中国三叶虫个体发育研究的先导,后发表了有关个体发育、系统演化及分类的重要论文多篇,使中国三叶虫个体发育及系统演化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上占有突出地位。《华中及西南奥陶纪三叶虫动物群》对华中地区及西南奥陶纪三叶虫做了系统分类描述,深入讨论了沉积相与生物相变化的关系,提出了中国南部奥陶纪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案。
提出生物—环境控制论
卢衍豪提出的“生物—环境控制论”,总结了全球寒武纪奥陶纪地层与生物群的分布规律,得到专家的重视和赞赏。卢衍豪在发表的《贵州三都上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中就注意到三叶虫动物群分布受环境的控制,在1962年出版的《中国的寒武系》中又指出生物群分布的规律与生活环境和古生态关系最为密切。卢衍豪指出了“地障说”“生物—大地构造说”“水温控制说”“板块构造控制说”和“纬度控制说”等观点只考虑单一的因素,过分强调外因而忽视内因,既不适用于中国寒武—奥陶纪生物群分布的情况,对解释世界其他地区的动物群分布也有许多自相矛盾。卢衍豪按照“生物体与生活条件相统一”原理,提出了控制生物群分布的因素是“生物发源地”“平行发展”和“自然环境”,名为“生物—环境控制论”,为解释世界寒武—奥陶纪动物群的分布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并运用“生物—环境控制论”的观点阐明了中国寒武纪磷矿石煤、汞及伴生稀有元素等沉积矿产的生成条件、分布规律,对这些矿产的远景预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微体古生物学研究
卢衍豪开创了中国微体古生物学研究,是中国轮藻化石研究的奠基人。卢衍豪于1944年发表的《新疆库车附近库车层的轮藻类》是中国研究此类微体古生物的第一篇论文。1945年在美深造期间,学习了介形虫、有孔虫及牙形石等微体古生物,对中国微体古生物学的蓬勃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已在中国石油地质勘探开发以及其他矿产地质工作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1938年到1991年50余年间卢衍豪共发表论文170余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卢衍豪共完成科学著作150余种。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卢衍豪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等奖项各1项。
人才培养
截至1990年,卢衍豪共培养专业人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近30名,长期被聘为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兼职教授。代表性学生有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林天瑞。
人物评价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表示:“卢衍豪博闻精研,襟怀坦荡。”
《化石》表示:“卢衍豪热爱科学,学风严谨,博闻精研,襟怀坦白,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关怀青年,奖掖后进,对中、青年同事和学生言传身教,精诚合作。可谓"精研化石论沧桑,乐育英才铸栋梁。”
家庭成员
参考资料
卢衍豪.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3-04-09
卢衍豪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23-04-09
卢衍豪.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4-09
卢衍豪.国家图书馆.2023-04-09
【土楼故事】院士卢衍豪的科研故事.微信公众号-永定文体旅游局.2023-04-10
卢衍豪.龙岩市人民政府.2023-04-09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历届领导名单.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2023-04-10
卢衍豪.中国知网.2023-04-09
历史理事会.江苏地质学会.2023-04-0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工作经历
人物逝世
主要成果
中国寒武—奥陶系界线研究
三叶虫研究
提出生物—环境控制论
微体古生物学研究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出版著作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人才培养
人物评价
家庭成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