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乳头瘤病毒
一种无包膜的DNA病毒
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属于乳头瘤病毒科乳头瘤病毒属,为一种双链环状 DNA 病毒。主要侵犯人的皮肤、黏膜组织,引起组织增生性病变,例如扁平疣、寻常疣和尖锐湿疣等。
人类乳头瘤病毒的唯一宿主是人类,通过接触污染物或性接触而传播,也可以通母婴传播,只感染人的皮肤和黏膜的上皮细胞,不产生病毒血症,可致人类皮肤和黏膜的异常增生及头状瘤样变。
人类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病变的主要的病原体,为一种双链环状 DNA 病毒。根据致病潜力分为三大类:高危型(HR-HPV)、中间型、低危型(LR-HPV)。致癌风险因类型而异,HPV16型是致癌性最高的。HR-HPV的持续性感染是造成宫颈癌及多种生殖道癌症的主要病原体。在中国,69.1%的宫颈癌病例为HPV16 和HPV18感染,14.7%为HPV31、33、52、58 和 59。HPV39、45和56占宫颈癌的4.5%,剩余的病例是比较少见的其他型别,如HPV66。
病毒历史
人乳头瘤病毒是1949年由Strauss在电镜下发现的一种直径为 50-55nm、环状双链结构的脱氧核糖核酸病毒。1974年,德国病毒学家哈拉尔德·豪森(Harald zur Hausen)博士发现了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并首次提出了HPV感染与宫颈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他从宫颈癌患者体内克隆出HPV16和HPV 18,而后来被证实世界上大约有70%的宫颈癌和50%的CINIII患者体内都携带有这两种病毒7。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研究,已经证实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必要因素。在1977-1984年间楚尔·豪森所在的实验室从人生殖道疣中克隆到HPV-6、-11、-16 和-18几种型别,至20世纪 80、90年代证实HPV感染可以诱发包括宫颈癌、阴道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豪森教授于2006年首款用于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问世了——这是送给全球女性的一份“科学礼物”。
HPV其实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并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原来归属于多瘤空泡病毒科,在1999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取消了多瘤空泡病毒科分类,改命名为乳头瘤病毒科,自此HPV便归属于此门下,目前可知HPV已分离出130多种型别。
分型
根据致癌性分类
(1)低危型HPV包括HPV6、HPV11、HPV42、HPV43和HPV44等,与各种良性的皮肤或黏膜关,如扁平疣尖锐湿疣等,并可致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和部分CINⅡ。
(2)高危型HPV 感染生殖道的HPV有40个型别,其中高危型有18种,包括HPV16、HPV18、HPV26、HPV31、HPV33、HPV35、HPV39、HPV45、HPV51、HPV52、HPV53、HPV56、HPV5、HPV59、HPV66、HPV68、HPV73和HPV82。高危型HPV基因组与宿主基因组整合,干扰细胞生长CINⅢ、宫颈癌和其他部位如头颈癌有关。
根据感染的区域分类
(1)主要感染皮肤的HPV如HPV1、HPV4、HPV5、HPV8、HPV41、HPV48、HPV60、HPV6、HPV65等,在皮肤、扁平疣中可检测出。
(2)主要感染黏膜的HPV如HPV6、HPV11、HPV13、HPV16、HPV18、HPV26、HPV3、HPV31、HPV32、HPV33、HPV34、HPV39、HPV42、HPV44、HPV45、HPV51、HPV52、HPV5、HPV54、HPV55、HPV56、HPV58、HPV59、HPV64、HPV66、HPV67、HPV68、HPV69、HPV7、HPV73等,为导致恶性肿瘤的主要类型,可在男女生殖道、肛门等良性或恶性肿瘤中检出病毒的存在,也可在口腔、咽、喉、食管等部位检测出病毒的存在。
(3)感染皮肤和黏膜的HPV如HPV2、HPV3、HPV7、HPV10、HPV27、HPV28、HPV29、HPV40、HPV43、HPV57、HPV61、HPV62等基因型
病原学
形态结构
HPV属于乳多空病毒群中的乳头状病毒亚群的一组DNA病毒,呈20多面体对称型,外壳有72个衣多体,无包膜,直径在45-55 nm,分子量5×10⁶道尔顿(D)。基因组为环状双链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约7800-7900个核苷酸碱基对(bp)。根据其功能,基因组可分为3个编码区:
(1)早期区(Early gene,E)含有E1,E2,E4,E5,E6和E7共6个基因,全长约4500 bp,参与病毒基因复制、转录细胞转化。
(2)晚期区(Late gene,L)含L1和L2两个基因,长约2500 bp,L1为主要衣壳蛋白(约占80%),是高度保守的糖蛋白,L2为次要衣壳蛋白,是高度可变核蛋白。衣壳蛋白具有自我组装成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的能力,与天然的病毒颗粒有完全相同的抗原表位,可以诱导机体免疫反应并产生保护性抗体,但这种VLP不含有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没有感染性和致病性。
(3)上游调节区(Upstream regulatory region,URR)也被称为长控制区(Longcontrol region,LCR)或者非编码区,位于L1基因和E6基因之间,含有多个结合位点,包括启动子等调控元件,参与调控病毒的复制、转录
生物学特征
人乳头瘤病毒是小的DNA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在氯化绝中浮密度为1.34g/mL,在密度梯度离心时易与无DNA的空壳(密度为1.29g/mL)分开。电镜下病毒颗粒的大小、形态与口多瘤病毒极为相似。
免疫学特征
大多数的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会被机体清除,只有少数女性呈HPV持续感染并最终发展为癌前病变和癌变。这表明宿主防御机制在抵抗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非特异性免疫因素
机体感染HPV后,在产生获得性免疫之前,机体通过皮肤、黏膜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和固有免疫分子(例如 IFN-a、β、r等)组成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对病毒的初次感染产生天然的抵抗力。
2. 特异性免疫反应
机体产生HPV 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在正常情况下,CD4/CD8比值的恒定维持着细胞免疫的平衡[”,子宫颈组织微环境免疫状态改变,会加速子宫颈病变发展,促进宫颈癌发生、侵袭和转移。针对病毒L1蛋白产生的抗体是特异性的抗体。由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仅存在于黏膜上皮层,不存在血源性感染,因此并不会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自然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增长缓慢,效价和亲和力不高。
3. HPV感染与免疫逃逸HPV病毒基因表
达和蛋白合成发生在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装配和成熟在鳞状上皮分化良好的细胞内,HPV这种特殊的生活周期可避免被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识别,不易激活机体的固有免疫反应,导致HPV持续感染。此外,HPV感染可影响抗原递呈,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
致病机制
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感染或母婴传播。人类是HPV的唯一自然宿主,子宫颈的鳞-柱上皮移行区是HPV易感区域。HPV主要感染皮肤和黏膜鳞状上皮,具有严格的组织特异性。HPV的感染和复制增殖依赖于上皮细胞的分化。病毒侵入基底细胞后,在其中复制,并随着细胞分化成熟逐渐向表层移动。在表层细胞内,病毒衣壳蛋白表达并包装形成完整的病毒颗粒。因此,成熟的病毒颗粒仅在终末分化的上皮细胞中产生。由于分化成熟的上皮细胞很快脱落,所以尽管HPV的衣壳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但在感染早期无法有效地被免疫系统提呈。这是导致HPV免疫原性低、易形成持续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播机制
传染源
HPV的传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尤其是在患者的生殖器皮肤或黏膜内含有HPV病毒,可通过性接触而传染给配偶或性伴侣。
传播途径
HP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性传播、母婴传播和皮肤黏膜接触。性传播是HPV 最为主要的传播途径,性生活活跃人群可能会在某个阶段感染HPV,有的还会反复感染。母亲在分娩过程中,生殖产道中的HPV有可能会带给新生儿,造成母婴间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也可通过皮肤黏膜的直接接触感染,如手接触了HPV感染的物品后,又将病毒带到了生殖器官;又或是生殖器官接触到了感染有HPV污染的浴巾、内衣等。
男性感染HPV很少被关注,但HPV感染与男性高度相关,其感染类型和组织分布与女性相似。要阻断HPV病毒的传播,就要针对这三种传播途径来“对症下药”。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测以避免相关疾病发生。
感染机制
HPV主要的感染途径为性接触传播,少数也可通过消化道感染或母婴传播"。人类是HPV的唯一自然宿主,子宫颈的鳞-柱上皮移行区是HPV的易感区域。HPV有严格的组织特异性,主要感染皮肤及黏膜鳞状上皮。HPV的感染与复制增殖依赖于上皮细胞的分化。HPV侵入基底细胞瘤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在基底细胞内复制,随基底细胞的分化成熟逐渐向表层移动。在表层细胞内,病毒衣壳蛋白表达并包装形成完整的病毒颗粒。因此,成熟的病毒颗粒仅在终末分化的上皮细胞中产生。分化成熟的上皮细胞很快脱落,因此尽管HPV的衣壳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但不能在感染早期有效地提呈免疫系统。这是导致HPV免疫原性低,易形成持续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HPV的E6和E7蛋白具有病毒癌基因功能,与细胞恶性转化和肿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E6和E7蛋白分别可与抑癌性的P53和pRB蛋白结合,导致P53和pRB蛋白失活,破坏细胞增殖周期的正常调控,干扰P53和pRB蛋白抑制细胞分裂和增殖的功能,最终导致细胞永生化而持续恶性增殖。此外,司马妮等3发现E6、E7不仅可以导致人类上皮细胞发生转化,若阻断E6和E7后,高危型HPV阳性的宫颈癌细胞株的恶性表型可以被逆转。Kang等发现,HPV16表达的E6、E7可以下调干扰素(Interferon,IFN)的表达、促进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的表达,为病毒持续复制和恶变细胞逃避免疫监视提供了基础,使微小病变逐渐积累,以致诱发宫颈癌
易感与高危人群
感染HPV的高危人群一共有三类:遗传易感人群,高危生活方式人群以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遗传易感因素可能影响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敏感性、持续性以及HPV相关癌症的发展速度。高危生活方式指多性伴、多孕、多产、吸烟、长期口服避孕药和患性传播疾病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指HIV感染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肾衰竭接受血液透析患者等。除此之外,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和HPV感染者的性伴,也是感染HPV的高危群体。
潜伏期
患者接触HPV后,一般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病毒一般经性交传播,也可以经间接途径传播,但是相当罕见。皮肤、黏膜等对病毒感染很敏感。一般而言,每一种病毒都对一定部位的皮肤黏膜具有亲和性。在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中,最主要的是HPV6、11、16和18。前两种类型的病毒主要引起尖锐湿疣,后两者主要引起宫颈与女性外生殖器的慢性感染,最终在其他致癌因素的协同下,导致宫颈癌外阴癌的发生。
HPV6、11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6个月,通常为3个月左右。引起的病变主要是尖锐湿疣,多见于性活动期男女,发病高峰在20~25岁。最初的症状为淡红色丘疹,顶端稍尖,以后逐渐增大、增多,最后融合成乳头状、菜花状或鸡冠状新生物。尖锐湿疣根部有蒂,因为分泌物的作用,表面可以呈白色、污灰色、红色或有出血表现,颗粒间有脓液,发出恶臭。在女性,病变多见于女性外生殖器、肛门周围、阴道与宫颈。在有口交的患者,有时也会在口腔内发现病变。还可发生于脐部及腋窝等部位。
临床表现
低危型HPV感染
(一)良性皮肤表现
1.寻常疣:米粒大小的丘疹,表面角化明显,粗糙不平:顶端刺状,质地坚硬,皮损可单个,也可多个,可自身接种而逐渐增多。多发生在手足等。
2.特殊部位表现疾病。
甲周疣:发生在指、趾甲周围,表现为甲下增厚、角化。
跖疣:发生在足部位,皮损表面因受压可见出血点和黑点。
丝状疣:发生在颈部、眼睑的呈柔软丝状多个细小疣。
扁平疣:多发生在面部,躯干部位也常见,多为2~5mm大小的扁平丘疹,肤色或淡褐色,表面光滑,呈圆形或类圆形,偶因瘙痒而搔抓形成自身接种,或沿皮肤损伤表面种植。
(二)外生殖器疾病良性表现
1.生殖器疣(尖锐湿疣)。包括三种状态;典型表现、亚临床感染、潜伏感染。
①典型表现。肉眼可见的典型皮损:形态上为乳头瘤状、菜花状、颗粒状,鸡冠状等;
②亚临床表现为肉眼不易辨认,借助放大镜、醋白试验才能观察到,组织学和细胞学检测有典型HPV的病理改变;
③潜伏感染是HPV进入皮肤黏膜的细胞内,不引起任何临床表现和组织细胞学的异常,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核酸杂交等可在皮肤黏膜的细胞中检测出。
易发部位:女性女性外生殖器阴道、宫颈和肛门周围、肛管内、尿道口;男性的外阴、阴茎睾丸表面、尿道口、肛门周围、肛管内等。少见部位:腋窝、脐窝、趾间、乳房下等。
2.特殊部位:口腔黏膜表面的疣状损害、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瘤病等。
高危型HPV感染
1.生殖道感染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最常见的型别即16,18型,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别。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组织标本的研究发现,HPV16和18型感染率最高,在检出的所有型别中,HPV16占50%,HPV18占14%。
2.HPV的型别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有关,在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中HPV16占主要地位(51%的鳞状上皮细胞癌标本),而在宫颈腺状上皮细胞癌(56%腺状上皮细胞癌标本)和宫颈腺癌细胞癌(39%腺鳞细胞癌标本)中HPV18占主要地位。HPV16.18型感染很普遍,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诊断检查
诊断标准
HPV的实验室检测可依赖醋酸白试验、组织学检查、分子生物学(PCR、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和细胞学病理学检查。
1.醋酸白试验将醋酸液涂抹或敷贴在可疑的损害上,女性外生殖器阴茎损害在3~5min后变白,宫颈损害在1min内变白,而肛周损害需要15min,用放大镜或阴道镜可更清楚显示醋酸白损害。典型的醋酸白损害呈圆形增厚区,边界清楚,色泽雪白、有光泽,边缘稍隆起。
2.组织学检查取少量病损组织制成涂片,用特异抗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抗体做染色。如病损中有病毒抗原,则抗原抗体结合。在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方法中,核可被染成红色。此法特异性强且较迅速,对诊断有帮助。
3.分子生物学检查具有高度灵敏、特异、简便、快速等优点,为HPV检测开辟了新途径。
4.细胞病理学检查发现凹空细胞,凹空细胞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HPV的外生殖器疣表现需要与女阴假性湿疣阴茎珍珠状阴茎丘疹皮脂腺异位症、扁平湿疣、假性湿疣等鉴别。
干预治疗
手术治疗
通过切除HPV感染病灶局部,术后炎症反应激活自身免疫,提高 HPV 的转阴率。适用于持续 HR-HPV阳性、阴道镜检查不充分或ECC阳性的CINⅠ~Ⅱ、HISL。缺点是术后宫颈机能不全、颈管狭窄粘连、不孕、早产及胎膜早破等。手术治疗包括宫颈环形电切术、宫颈冷刀锥切术、激光锥切术以及子宫全切术等。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主要针对 HPV 感染合并慢性宫颈炎患者,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光动力治疗、微波治疗、聚焦超声治疗及蓝氧净疗技术。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适用于无异常病理的宫颈 HPV 感染者,药物种类繁多,按其作用机制大致可分为免疫调节或增强剂、配体 - 受体类药物、基因治疗药物。
生物学治疗
目前 HPV 感染的生物学治疗主要是接种 HPV 疫苗。HPV 疫苗的研究主要针对高危型 HPV,如何改善免疫源性及提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 HPV 生物学治疗的研究热点。目前 HPV 疫苗分为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
预防免疫
HPV疫苗
接种HPV疫苗可预防70%~90%的HPV相关癌症。对于 9~14 岁女孩或男孩采用 2 剂次接种,两剂间隔 6 个月;15~45 岁者采用 3 剂次接种程序(第 0、1~2、6 个月),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建议11或12岁的女孩接种HPV疫苗,最早可在9岁时接种 。
预防性疫苗
预防性疫苗旨在诱导针对HPV结构蛋白L1或L2的体液免疫,刺激上皮组织中的抗体与病毒结合发挥中和作用,达到特异性识别和阻止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目的。目前 3 种预防性疫苗已被许多国家批准使用:二价 HPV 疫苗Cervarix®针对HPV16/18,用于9~45岁女性;四价HPV疫苗Gardasil®针对HPV6/11/16/18,用于预防20~45岁女性和男性的生殖器疣、癌前病变宫颈癌九价HPV疫苗Gardasil9®针对HPV6/11/16/18/31/33/45/52/58,用于预防16~26岁的女性和男性的生殖器疣、癌前病变、宫颈癌、阴道癌外阴癌及肛门癌。近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厦门大学研制的馨可宁上市注册申请,该疫苗可适用于9~45岁女性。其他各种类型的第二代预防性HPV疫苗和基于HPV L2的疫苗正在进行临床前或临床试验。
治疗性疫苗
治疗性疫苗旨在刺激细胞免疫并杀死病变细胞而不是中和抗体,从而消除HPV引起的持续感染和癌症的发生。研究 表明,E6、E7是推动癌症进展的主要癌基因,因此,常选E6、E7作为治疗性疫苗的抗原。目前研究的治疗性疫苗包括细菌载体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多肽疫苗、蛋白疫苗、DNA疫苗mRNA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等。VGX-3100 DNA疫苗和ADXS11-001细菌载体疫苗均处于第三阶段临床试验。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疫苗的免疫机制、转染性以及疫苗治疗临床上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确切疗效。
疫苗现状
已经研制成功的HPV疫苗共有三种:2价HPV疫苗、4价HPV疫苗和9价HPV疫苗。具体应用见下表:
以上资料来自
早期筛查
由于宫颈癌和肛门癌均是可预防的疾病,因此进行常规筛查是一项重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一项前瞻性研究评估了672例HIV抗体阳性和阴性妇女宫颈癌的患病情况,发现HIV阳性宫颈癌患者的平均年龄要比HIV阴性宫颈癌患者小15岁,感染HIV的妇女患宫颈癌的时间要比未感染HIV妇女早10~15年,意味着HIV感染状态加速了宫颈癌的进展”。因此,针对HIV感染者需要尽早开始筛查,并且缩短筛查间隔时间。一般而言,建议从确诊 HIV感染起对所有成年妇女进行筛查,并且根据当地实际HPV检测的不同情况,建议每隔1~3年进行一次筛查。一项meta分析评估了埃塞俄比亚HIV感染女性宫颈癌筛查的流行率及其相关因素,发现埃塞俄比亚HIV感染女性接受宫颈癌筛查的比例很低,宫颈癌筛查的总流行率为18.17%,其中教育水平、对宫颈癌的了解情况以及感知水平与HIV感染女性的宫颈癌筛查情况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除了提供筛查服务外,还需要改进现有的国家宫颈癌筛查策略,加强生殖健康教育和宣传;此外,宫颈筛查服务应与常规护理和治疗相结合,以便HIV感染妇女更易获取相关咨询服务叫。
尽管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肛门癌筛查策略,但目前没有一种策略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得到评估,国际上对最佳的肛门癌筛查策略也没有达到共识。但由于肛门癌与宫颈癌的相似性以及 HIV感染人群中日益增加的肛门癌负担,对肛门癌进行筛查是合理的。因此,应对感染 HIV 的 MSM进行早期肛门细胞学筛查,以实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降低肛门癌发生的危险。此外,在HPV 相关癌症的早期筛查中,对于筛查方法的选择应主要取决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实际的医疗资源提供情况和人群的接受程度,以实现最大规模的人群筛查队列
非疫苗预防措施
目前针对子宫颈癌有比较完善的三级预防策略,包括以HPV疫苗、健康教育和建立安全性行为为主的一级预防,以子宫颈癌筛查和癌前病变治疗为主的二级预防和治疗子宫颈浸润癌为主的三级预防措施,HPV导致的其他恶性肿瘤由于发病率较低,对于其开展筛查的二级预防研究较少,预防主要以一级预防为主。除疫苗外,一级预防包括社会动员、健康教育和咨询、建立安全性行为、预防和治疗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男性包皮环切等,消除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二级预防主要在疾病的临床前期通过子宫颈癌筛查等措施,即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和恶化。
流行病学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提示HPV不同亚型对宫颈上皮细胞的致病力不同,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据估计,全世界HPV阳性的女性已有2.91亿,其中1.05亿的女性一生中曾有高危型HPV16或HPV18感染1。一项对全球宫颈癌患者HPV型别的meta分析指出,宫颈癌患者中的常见亚型依次为HPV16、18、45、31、33、58和52型,而亚洲地区58和52型高于欧美地区常见的31、33 和45型[词。一项针对11个国家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研究指出,不同地区之间的HPV感染率差别可达到20倍,例如西班牙妇女的HPV感染率为1.4%,而尼日利亚妇女的HPV感染率为25.6%。
中国地域辽阔,东南西北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生活环境差距非常大,HPV 感染情况也不尽相同。1996年对中国14个省、市、自治区宫颈癌患者的HPV感染型别的调查显示,宫颈癌患者HPV总感染率53.5%,其中以HPV16(31.9%)和HPV58(7.6%)为最高,并呈现出北方以16型为主,而南方长江中下游平原HPV58型检出率明显增高,几乎和HPV16型持平的地区分布特征。2011年,在我国的甘肃省地区的调查显示,宫颈癌患者中最常见的HPV亚型为HPV 16(88.2%)、18(7.9%)、58 (5.3%)[21;在四川地区,宫颈癌患者中最主要的感染亚型为HPV16(34.9%)、58(8.3%)、18(4.9%)、52 (2.8%)。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迁移,HPV的地区分布特征也将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对本地区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和亚型分布特点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根据发表在2022年《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的高危型HPV与女性下生殖道感染联合检测专家共识,中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健康女性人群中,HPV感染率一般在13.5%左右,性活跃女性HPV感染率最高,感染高峰年龄在20岁左右,在40至45岁左右出现第2个HPV感染高峰。
相关人物
哈拉尔德·豪森教授因“发现了导致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HPV)”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科学突破为每年超过600万患上与HPV相关癌症的患者带来了福音,数据显示HVP疫苗的预防有效率高达90%。这项科学发明也使得人类首次拥有了完全消灭一种癌症的可能。
相关疾病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通过接触受感染的生殖器皮肤、粘膜或体液传播,并可通过性交传播,包括口交。大多数人乳头状瘤 病毒感染(70-90%)是无症状的,并会在1-2年内自行消退。持续感染高危型的病毒可能会发展为癌前病变,如果不及时发现 和治疗,可能会在感染部位发展为浸润性癌。持续性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定义为在一段时间内(通常为6个月)反复在临床 生物样本上存在特定类型人乳头状瘤病毒脱氧核糖核酸36,是宫颈癌的必要前兆。
宫颈癌
所有感染女性中约有5-10%发生持续性感染,在宫颈部位可能会在数月或数年内发展为癌前腺体或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 病理学上分类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和癌症。大多数低级别(1和2)宫颈上皮内瘤变会自行消退。
获得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和发展为浸润性癌之间的间隔通常为15-20年或更长时间。发展的基础尚不清楚,但诱发条件和 危险因素包括以下方面:人乳头状瘤病毒的类型;免疫状态(免疫功能低下、感染艾滋病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易感性 更高,发展所需时间更短);与其他性传播感染(疱疹病毒科、衣原体和淋病)合并感染;产次;首次怀孕时年龄小;目 前或最近使用过激素避孕药;吸烟。据估计,感染艾滋病毒的妇女患宫颈癌的风险比没有感染艾滋病毒的妇女高5倍。
其他癌症和疾病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也与几乎所有肛门鳞状细胞癌以及不同比例的外阴癌(15-48%,取决于年龄)、阴道癌(78%)、阴茎 癌(53%)、口咽癌(13-60%,取决于地理区域)以及口腔癌和喉癌(\u003c5%)有关。在所有这些部位,HPV16是主要的类型。 低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会导致女性和男性的肛门生殖器疣(也称为尖锐湿疣或性病疣)。肛门生殖器疣可能难以治疗,而 且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恶变。
HPV6、HPV11和其他类型也可引起一种罕见的疾病(发病率在每10万人中\u003c4例),称为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 (RRP),其中在喉部或呼吸道其他部位形成疣,有阻塞气道的风险。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以两种形式发生:青少年期发 病的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由从母亲到围产期易感儿童的人乳头状瘤病毒垂直传播引起,通常出现在儿童期;以及成人期 发病的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该病可能通过性活动横向传播,发病于青年期,通常在生命的第三个十年。复发性呼吸道 乳头状瘤病会引起显著的病症,可能需要手术干预,而且在极少数情况下,随着病变恶变,可能是致命的。
目录
概述
病毒历史
分型
根据致癌性分类
根据感染的区域分类
病原学
形态结构
生物学特征
免疫学特征
致病机制
传播机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感染机制
易感与高危人群
潜伏期
临床表现
低危型HPV感染
高危型HPV感染
诊断检查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干预治疗
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
生物学治疗
预防免疫
HPV疫苗
预防性疫苗
治疗性疫苗
疫苗现状
早期筛查
非疫苗预防措施
流行病学
相关人物
相关疾病
宫颈癌
其他癌症和疾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