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翅噪(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Trochalopteron elliotii)又名土画眉、鱼眼画眉,是噪鹛科彩翼
噪鹛属鸟类。体长190~280毫米,体重49~75克;为中型鸟类。全身羽毛以灰褐色为主,飞羽外缘具橙黄色和绿黄色显著块斑,外侧飞羽外呈蓝灰色;尾羽外缘绿黄色、羽端白色,尾下覆羽呈棕红色;脚、趾及爪为黄褐色。雌雄羽色相似。橙翅噪鹛主要栖息于1000~4800米的山地、森林与灌丛中。
截至2016年,橙翅噪鹛在全球的数量趋于下降。2016年10月,橙翅噪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其定级为无危(LC)物种。2021年2月1日,橙翅噪鹛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橙翅噪鹛能啄食农林害虫,有一定益处;在中国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禁止滥补及私人饲养。
分类研究
1959年的瓦里Vaurie以及1964年的戴南Deignan等均认为橙翅噪鹛可分为两个亚种:即橙翅噪鹛青海亚种及
指名亚种。
1976年,
郑作新认为中国甘肃与
青海省的橙翅噪鹛标本与指名亚种不易区别,将所记录的各亚种均归列为同物异名,将橙翅噪鹛列为单型种。
1987年,郑作新等人把中国西藏东南部所采的标本,与
四川省的地模标本相比较:前者呈纯灰褐色,后者近黄褐色或灰橄榄色。故将1892年录自西藏昌都地区的Trochalopteron elliotii bonvalotii亚种予以恢复。但同时认为,录自
甘肃省的prjevalskii亚种与
指名亚种不易区别,仍归化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
2016年,
西班牙学者约瑟夫·奥约(Josep del Hoyo)和
英国鸟类学家奈杰尔·科勒(Nigel Collar)修订橙翅噪鹛分类,由Garrulax elliotii变为Trochalopteron elliotii。
形态特征
橙翅噪鹛体长190~280毫米,体重49~75克;为中型鸟。全身羽毛以灰褐色为主,上体橄榄灰褐色,下体颏、喉和胸为淡棕褐色,飞羽外缘具橙黄色和绿黄色显著块斑。雌雄羽色相似,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但羽枝松散,无光泽。
橙翅噪鹛的额为浅沙色,渐至头顶到后颈为
葡萄灰褐色。其眼先呈黑褐色,虹膜浅乳白色或黄白色。耳羽为深
橄榄褐色。嘴呈黑褐色,上嘴尖具一缺刻;颊、颏及喉为灰褐色,各羽具有狭窄的棕白色端缘,有嘴须。
橙翅噪鹛的胸呈棕褐色,两胁微泛橄榄绿色;上背及胸羽具深色及偏白色羽缘,而成鳞状斑纹;腹部为砖红色。翅上覆羽与背同色,主要呈灰褐色。飞羽的内翈暗褐,外侧飞羽的外翈蓝灰色。初级飞羽的外翈银灰,基部大部分呈橙黄色,从外向内逐渐扩大,形成翅斑。三级飞羽端部深灰色。
橙翅噪鹛的后腹、覆腿羽及尾下覆羽为
栗色。自中央尾羽向外,其内翈由绿褐色逐渐变为黑褐色,外翈的绿褐色逐渐变成橙黄色;尾羽下表面黑褐,各羽均具有白色端斑。脚、趾及爪为黄褐色。
亚种分化
橙翅噪鹛在全世界分化为2个亚种,即
指名亚种(Trochalopteron elliotii elliotii)和青海亚种(Trochalopteron elliotii prjevalskii)。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2007年,在印度东北部等地也有出现。2015年,橙翅噪鹛被中国生态环境部联合中科院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认定为中国特有物种。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
大巴山脉、
秦岭及
岷山往南至
四川省西部、
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及
云南省西北部,
甘肃省北部祁连山区南至
青海省东部。
栖息环境
橙翅噪鹛主要栖息于1000~4800米的山地、中高海拔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以及林缘灌丛中,也至村落和农田周边的次生林。
橙翅噪鹛对于季节反映敏感,通常是夏季
栖息地较高,多在阴坡;冬季则在栖息地偏低,躲在阳坡。
生活习性
行为活动
除繁殖期间成对外,其他季节大多成群活动。冬季常结成20~30只左右的大群,最多时可达50~60只。常见在地面或枝叶间穿梭跳跃;若受到惊吓,则快速落入灌丛深处,或从一个灌丛飞向另一个灌丛。一般不远飞。
鸣叫特征
橙翅噪鹛善鸣叫,鸣声多变,在清晨尤为响亮而频繁。大多为悠远的双音节、三音节叫声及群鸟的“吱吱”叫声。在繁殖季节,开始叫声比较简单而稀少,但逐渐鸣叫越来越频繁;叫声响亮、高亢,尾音均较长带哨音。
通常橙翅噪鹛雌雄鸟用此叫声进行联系,呼应成对活动。雄鸟鸣叫声音调变化多频率范围大,叫声变化较多而复杂响亮。对
雌鸟起吸引和诱惑作用,并刺激雌鸟使其性行为同步发生;同时在雄鸟活动和建立领域中起重要作用。而雌鸟叫声简单频率几乎无多大变化。
放牧行为
放牧行为指一生
寄生性鸟类在寄生宿主前,发现已经错过最佳寄生时间,便采取将宿主的卵叼走或是将
早成雏杀死,以便宿主重新繁殖,达到其寄生的目的。橙翅噪鹛是
大鹰鹃(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的宿主。
觅食行为
橙翅噪鹛为
杂食性鸟类,多结小群于林下植被及灌丛、竹丛中取食。觅食植物性食物、昆虫等;其中大部分为植物性食物,以
蔷薇属、夹、
胡颓子等为主;昆虫食物中多为
金龟甲、
毛虫等。
生长繁殖
不同地理
种群的橙翅噪鹛,其表现出的繁殖策略不同,在巢址选择、巢材组成、窝卵数、卵大小、巢大小、繁殖时间等参数上存在差异。
筑巢
橙翅噪鹛营巢由雌雄
亲鸟共同承担,多选择在较小的
乔木、灌丛等,巢高1~4米。巢的开口向上,呈碗状,较粗糙。巢材多为
青苔、细枝等;巢外壁多以苔藓、草根、树枝为材料,中层常以竹叶、
白桦、树叶为主,内壁以须根为主。取材范围一般距巢10~30米。雌雄交替入巢,用身体压巢材并反复进行。
产卵育雏
橙翅噪鹛一年繁殖1次,繁殖期为4~8月。巢建成后隔天开始产卵,每日一枚;每窝产卵2~5枚,平均4枚,卵重约为5.8克;卵呈浅蓝色,钝端有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紫褐斑块。孵卵期为约16天。于产出第二枚卵后便进行异步孵化,由雌雄
亲鸟共同承担。橙翅噪鹛具有高度的卵识别能力,能判断并拒绝外来卵孵化。
为了降低巢
捕食风险,育雏前期雌雄亲鸟采取轮流坐巢、外出觅食以及中后期巢边站立时间增加的巢防御行为策略。坐巢时,一般面向太阳,嘴搁在巢沿,眼高于巢沿,常转动头部,身体却不轻易动一下。进出巢时都很注意隐蔽。亲鸟站在巢中用脚趾和嘴翻卵完毕后又继续孵卵。出雏时间为2~3天,
早成雏离巢时间约为16天。
雌雄亲鸟共同育雏,以
雌鸟为主;雄鸟在护雏及带领出飞幼鸟时表现活跃。雏鸟1~2日龄期间,
亲鸟几乎全天都在暖雏,随着日龄的增加,暖雏时间逐渐减少,喂雏时间增多。离巢初期的幼鸟飞翔力弱、对敌害警觉性低、逃避速度慢、不会寻找食物,须在亲鸟喂养和带领下生活。当遇敌害时,常见亲鸟在枝头不停地大声呼叫,直至幼鸟聚拢脱离险境为止。
生长发育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由于
栖息地持续破坏和碎片化,截至2016年,橙翅噪鹛在全球的数量趋于下降。但该物种的范围非常大,且全球
种群规模尚未量化,在中国广泛分布,较为常见。
保护级别
2000年8月1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5年5月,橙翅噪鹛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鸟类》,将其定级为无危(LC)物种。
2016年10月1日,橙翅噪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其定级为无危(LC)物种。
2021年2月1日,橙翅噪鹛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主要价值
橙翅噪鹛能啄食农林害虫,有一定益处;同时因其羽色艳丽、鸣声婉转,是著名的笼养鸟之一,但在中国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禁止滥补及私人饲养。
物种对比
橙翅噪鹛与同属的
蓝翅噪鹛(Trochalopteron squamatum)和台湾噪鹛(Trochalopteron morrisonianum)在体型和物种分布上较为相似。在形态上区别亦甚明显。如下表所示:
参考资料
橙翅噪鹛.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05